現(xiàn)今不少語文課堂過分追求人文性,追求形式娛樂化,忽視了對語言的品味,導致語文本位的迷失。其實,語文課最基本的特征是以語言為核心,通過對語言品味,達到感知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和發(fā)展語言的目的。那么,究竟如何品味語言呢?筆者認為應該做到:動情誦讀品語言,文本空白要鉆研,品詞析句善比較,揣摩語境抓關聯(lián)。
1.動情誦讀品語言
“讀”在語文課堂里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讀”是語文課堂體現(xiàn)語文味的主要手段,許多文本景美、境遠、情深,需要反復誦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師要讓學生通過默讀、輕聲讀、個別讀、互相讀、分角色讀、全班齊讀等形式讀出情感,讀出感悟,讀出方法,特別是在語言精美處要駐足鑒賞,反復涵泳,直至領悟出個中滋味。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經驗與知識、期待與思考主動走進文本,潛心讀書,接受熏陶,享受樂趣,促進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
眾多名師的課堂十分重視誦讀。特級教師韓軍在教學杜甫《登高》時,課在樂聲中深情誦讀開始,在深情的朗誦聲中結束,特別是中間有一處誦讀,值得玩味:
師:就讓我們化身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風中,面對清渚、白沙、孤鳥,誦讀一下這兩句:風急——要讀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齒間顫抖著讀出這兩個字;天高——調子要很高并帶拖腔,沖上去,描繪得很遼遠,但內心很孤單渺小;猿嘯哀——要有欲哭的調子;……讀鳥飛回——要想,我杜甫孤獨漂泊,遠離家鄉(xiāng),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還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嗎?語調、表情、動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視,渚清、沙白——要俯視,鳥飛回——要遠望,向著家鄉(xiāng)看。(師生共讀)
此處的誦讀,把握住了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形象,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到作者身世凄涼、形單影只,感受到作者的百感千愁。誦讀的效果應該高于單純的文字分析。
2. 文本空白要鉆研
品味語言,要善于填補文中的言語空白。一篇優(yōu)秀的文章總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留有許多空白點,充滿了巨大的闡釋空間,讓讀者能從有限中體味出無限。所謂空白,就是指文本中未實寫出來的部分,它是文本已實寫出部分向讀者所暗示或提示的東西。這些空白處往往蘊涵著豐富的內涵。讀者要想深入地理解文本,必須有深邃的洞察力和想象力,善于捕捉“空白”,挖掘“空白”,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想象思考,然后以說話、寫話等形式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感受。
肖霍洛夫的《一個人的遭遇》中有這樣一個片斷:我(索科洛夫)的妻子和兩個女兒被德國人炸死后,我回到我們一家住過的地方,看到很深的彈坑,只用“我實在難受極了”表達了我的心情。教師可充分利用這一空白點,引導學生想象,加以品味。學生是這樣想象的:“我站在那個很深的彈坑旁,靜靜地呆立著,整個世界都在眼前旋轉,我無力地垂下手,鼓鼓囊囊的行李無聲落地,眼淚撲簌簌地流過我的臉頰。我雙膝怦然墜地,倒在高高的野草之中,雙手捶打著那沉默的土地,忽兒我大吼一聲,聲音響徹整個天空,而回應的只有沉默的天空、寂靜的大地和沉寂的荒草,還有那灌滿了渾濁的水的彈坑。”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旦抓住了這些不被人注意的空白點進行拓展、訓練,既能開拓學生的視野,更能引導學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
《最后的常春藤葉》中,貝爾曼畫常春藤葉是一重要情節(jié),但作者略而不寫,其實這就是一個值得挖掘的言語空白點,可以引發(fā)學生運用想象對此進行填補,想象出貝爾曼是怎樣踉踉蹌蹌爬到離地面20來英尺的地方,怎樣顫抖抖地調拌黃色、綠色在墻上完成他的“杰作”。通過空白的品味,學生對老貝爾曼的形象會有更為深入的了解,獲得飽滿的審美感受。
3.品詞析句善比較
漢語言所特有的表意特征,賦予了文字多姿多彩的生命。學語文,很多時候就像品茶。在文本關鍵處、激蕩人心處,細細品味,慢慢賞讀,這就是語文的“品茗”。通過比較品詞析句是我們常用的一種方法,因為學生在不同詞語、不同句式、不同語序的比較中,能發(fā)現(xiàn)課文語言運用的妙處。
如一位名師的《祝?!方虒W實錄片斷:
師:祥林嫂第二次到魯家情況怎么樣?請一位同學讀“當她初到的時候”到“祖宗是不吃的”。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哪些詞語突出了祥林嫂的苦難生活?
(生朗讀,教師為讀錯的字正音)
師:讀得很清晰。請舉例回答問題。
生:只是暗暗告誡四嬸。
師:“告誡”和“告訴”有什么不同?為什么你注意到這個詞?
生:“告誡”帶有警告的意思。
師:說得很好。這說明不是一般性地告訴四嬸。你再舉個例子。
生:祭祀時可用不著她沾手。
師:噢,水平還挺高的,注意到“沾手”這個詞。如果換了“幫忙”或“插手”行不行?好不好?(一生插話,對他)你來說說。
生:“沾手”有一點點也不能碰到的意思。魯四老爺歧視她。
教者通過“告誡”與“告訴”、“沾手”與“插手”的比較,學生明白了祥林嫂第二次到魯家的苦難遭遇,深刻感受到魯迅小說語言的魅力,課堂具有濃厚的語文味。
《老王》中關于老王的描寫,作者用了 “鑲嵌”、“直僵僵”、“攥著錢”等詞語,我們不妨用“站著”、“直直地”、“拿著錢”等詞語替換,然后進行比較鑒別,讓學生在比較中體會作者遣詞用句的精妙傳神。“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烏申斯基)比較的方法在語言品味中的運用對學生形成語感、發(fā)展能力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4. 揣摩語境抓關聯(lián)
閱讀教學中要善于扣住具體語境品味語言,看詞句是如何與具體語境相結合而達到貼切生動的。語境,就是語言運用的環(huán)境,包括外部語境和內部語境。外部語境指作品的社會背景、文化背景等,內部語境則指文章中心、上下文的內部聯(lián)系。只有把語言放在具體語境中考察,才能辨析出關鍵詞語及句子的深層含義,真正品味語言的感情色彩和文章的思想內涵。請看《記念劉和珍君》的教學片斷:
師:剛才有同學提到第二部分的“幸福者”不好理解,咱們在讀的時候還要聯(lián)系上下文來品讀,先請男同學讀第一句話。(生讀)
師:“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彼麄兦逍训乜吹矫褡宓目嚯y,人民的痛苦,他們必然是悲痛者,那么后文作者又寫了哪一類人呢?請女同學讀后面的一段文字。
生:后文還寫了庸人。
師:這類人是什么生活態(tài)度?
生:他們茍且偷生,維持著這似人非人的世界。
師:這樣的人是“幸福者”嗎?
生(頓悟):他們不是幸福者,只有真的猛士能真正地看到淋漓的鮮血,正視慘淡的人生,他們雖然是悲痛者,但正是因為這份清醒,也是幸福者。
師:是啊,他們?yōu)閲?、為民族的前途,為人民的悲慘命運而哀痛,他們以勇往直前奮斗犧牲為最大的幸福啊。
教師在學生對“幸福者”的理解有困難時,要求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把詞放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去解讀,并引導學生同后文中的“庸人”作比較,這樣的教學使學生準確地理解了“幸福者”的真正內涵。
總之,品味語言的方法很多,對此教師要靈活運用,突出語文教學的語文味。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不會迷失方向,才不會失去語文學科的本色。
(作者單位:灌南縣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