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語文教學(xué)研究》上看到一句話:“現(xiàn)在的中學(xué)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又看到一則新聞,說某省中學(xué)語文教材編寫時將先前的數(shù)篇魯迅的經(jīng)典文章踢出“大觀園”,而幾篇充斥著網(wǎng)絡(luò)語言的文章“粉墨登場”。不知其他讀者會怎樣想,就我而言,我仿佛看見了一張巨大的幕布正在徐徐落下,悄然地將時代分割出一道慘淡的裂痕。
我已記不起初識魯迅是什么時候了,但第一感覺猶有存溫。哇!這個人竟是我們紹興人,而且還被冠之以“偉大”一詞。那時候就只知道毛主席是偉大的,運用三段論演繹一下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也因此記住了他的大名:魯迅。
后來在教材里廣泛了解了魯迅的生平和一些趣聞軼事,一個完整的魯迅形象才烙在了心上。說來可笑,當(dāng)我和別人談起魯迅時,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兩件事—魯迅是個罵人高手,既用嘴罵,又用筆罵,而且罵人還不帶臟字;另一件則是魯迅文章中“錯別字”不是一般的多。
這當(dāng)然是學(xué)生之間關(guān)于魯迅的萬能談資,但同樣也是扯淡。魯迅從不吝惜將他的“臟話”送給他的敵人,只要誰不利于這個國家、這個社會,他就罵誰,歇斯底里地罵,罵得酣暢淋漓。至于魯迅的“錯別字”,想想新文化運動都干了哪些大事,誰是那些首先吃螃蟹的人,也就無可厚非了。
魯迅曾在《狂人日記》中發(fā)出“救救孩子”的吶喊,但如今,孩子仍被束縛在“素質(zhì)教育”的囹圄中,魯迅先生的痕跡卻漸漸被抹去。
難道是魯迅過時了嗎?不,魯迅永遠(yuǎn)不會過時,除非時間停滯,因為魯迅始終在前進。難道是魯迅的語言太古奧晦澀大類俄人契訶夫嗎?不,魯迅是一個真正的思想家,更是一個詩人。尼采給予了他長矛刺向社會陰暗面的深處,裴多菲使魯迅汲取了詩性之美,使得他以最生動的語言闡釋他如太陽般炙熱的愛國之情。
阿Q還在,孔乙己還在,祥林嫂還在,閏土還在,整個民族的劣根性還在,為什么,為什么偏偏魯迅卻要“被消失”?
我陷入了永久的深深的沉默之中。我想呼吁,卻喊不出一個字,但我還是想用我的筆,來一次無力的吶喊:“救救魯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