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月29日啟動“探路大病救助”報道,至7月28日系列報道畫上圓滿句號,最大的體會與感悟是:愛讓前行的腳步不能停歇!
報道小組第一次碰面會上,有兩句話印象深刻??偩庉嬛砀呃铥愓f:“患病的孩子急需救助!”杜時國老總強調(diào):“新聞工作者要鐵肩擔道義!”在之后的一系列采訪報道中,這兩句話時??M繞耳邊,催促著內(nèi)心去探知大病救助的可行之路,為了一個孩子,為了更多的孩子!為了職責之重,更為了大寫“人”字相互支撐的“愛”的本能!
愛是掙扎后的堅強。3月31日、4月5日、7日,連續(xù)三次趕至省腫瘤醫(yī)院病房采訪。第一次見到7歲的小培藝時,她的笑聲像銀鈴一樣清脆悅耳,一說要拍照片,她就開始挑揀自己最喜歡的粉紅外衣?lián)Q下母親剛給穿上的橘色毛衫……但轉過身去的父親薛賀永,卻是雙眼隱忍著噙滿淚水,“知道孩子得上的是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我真想一頭從病房樓上跳下去。”
沒錢看病,就跪地乞討,就算是被人誤解送進了派出所,一把一把的眼淚,流一半還是會咽一半;打地鋪,啃干糧,一碗稀湯面條也能省成兩頓飯……采訪中體會到,一個家庭因病致貧的委屈與煎熬。但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每一次孩子化療都極其痛苦,鋼針穿進7歲小女孩的脊柱時,撕心裂肺的喊叫已不能完全說明她所承受的疼痛,之后超過6個小時的一動不動,連呼吸的震顫都要小心翼翼地收斂,所見者就可明了,白血病治療過程的殘酷。
“堅持下去,不要放棄!”勸薛賀永的話不多,但內(nèi)心卻為以記者的身份“卷”入一場人間悲苦而不能釋懷,也許自己的力量渺小,但不能放棄的生命之愛,催促腳步盡快奔走,為孩子的疾苦鼓與呼。
愛是眾人聚合的火焰。接下來的每一天都是忙碌的,省慈善總會、省紅十字會、省民政廳、省衛(wèi)生廳、鄭州市社保中心、相關的醫(yī)院、民間慈善組織、有意向的企業(yè)、熱心公益的志愿者……廣泛的采訪,海量的信息,腦海中始終提醒自己兩點:第一,這絕非個案的簡單報道,還有許多“小培藝”花朵一樣的生命等待救助;第二,作為黨報需要更加深刻的報道,需要為焦點性的民生問題尋找出“機制”層面的解決辦法或具有價值的思考路徑。
令人欣喜的是,采訪過程中,方方面面的涉及者都對大病救助給予高度的關注和熱情的幫扶——慈善部門廣開渠道征集善款救助患兒、相關部門采取措施幫扶大病患者、企業(yè)熱心伸出援助之手、志愿者不辭辛勞相助……大家從不同的地方出發(fā),為相同的終點奔走,作為新聞工作者,有幸加入這股“愛”的洪流中,集納、整合、梳理、展示眾人的探索與努力。
愛是前方閃亮的希望。6月1日小培藝收到愛心企業(yè)的資助,6月8日進入無菌層流室,6月18日進行骨髓移植,直到7月28日出艙,小培藝得救了!當天的《河南日報》刊發(fā)了一整版《如果幸運可以成為幸?!返纳疃葓蟮溃鞔_了大病救助以政府為擔當主體,以科學預防為前提,以機制創(chuàng)新與改革為手段,集中發(fā)揮社會多種力量為補充的思路。這為大病救助探索樹立了具有深刻意義的“路標”,既是黨報為百姓解憂、為民生分苦的新嘗試,更是為大病患者解決眼前實際難題的最大幫助。
依稀還記得:省衛(wèi)生廳工作人員悄悄拉住患兒家屬,寫下手機號碼表示隨時可以幫助協(xié)調(diào)醫(yī)療費用的真誠;志愿者為救助素不相識的患兒不計代價遠赴北京幫助申請基金救助的熱心;愛心企業(yè)慷慨相助一路幫扶的深情;醫(yī)護人員精心護理、醫(yī)治的投入……這一幕幕匯集起來是什么?正如常法武總編輯在小培藝出艙時所說的:“是‘愛’挽救了生命,成全了一切!”
(作者單位:河南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