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英語新聞的語言特點分析
商務英語新聞是新聞中的一種重要表現(xiàn)形式,商務英語新聞是很多商業(yè)人士獲得資本市場以及全球金融信息的一個重要平臺,通過商務英語新聞(報紙或網(wǎng)絡新聞)可以為他們提供很多有價值的信息,這些信息對于他們了解行業(yè)的發(fā)展狀況以及投資決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商務英語新聞具有本身的語言特點,筆者利用多年的經(jīng)驗和知識積累,在本文中對商務英語新聞的語言特點進行分析和探討。
商務英語新聞的用詞特色。作為語言的較小單位,詞匯是語言表達中最為活躍的一部分。小詞具有簡潔的特性,Hicks認為清晰、簡潔、連貫是一篇文章中直接有力地傳達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最佳方式。所以小詞的使用能夠幫助商務英語新聞達到明確、高效的效果。以下是一些商務英語新聞常用的小詞。例如:lop(diminish)——減少;boost(increase)——增加;axe(dismiss/reduce)——開除/減少,也可以形象地譯為“砍”。以上這些小詞,很明顯的一個特點是其篇幅比其意思相對應的詞匯明顯簡潔。另外,這些動詞性的小詞不僅簡短有力,而且形象生動。
為了吸引讀者的眼球,新聞編輯者嘗試著使用具有多意特質(zhì)的詞匯和修辭手段。隨著商務活動的多樣化、全球化,商務英語新聞相應也產(chǎn)生了大量的新詞,包括有新詞新義和舊詞新義的情況,而傳統(tǒng)的工具書相對地有一定的滯后性,這就給理解和翻譯商務英語新聞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對于新詞,我們需要先理解其內(nèi)涵,再根據(jù)具體情況參考使用多種翻譯方法進行翻譯。
再如deleveraging(去杠桿化),這是一個新詞新義,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六版)中查找不到這個詞。這是商務英語新聞中的一個新造詞匯,具體是指公司或個人減少使用金融杠桿的過程,是把原來通過各種方式“借”到的錢“退還”出去的潮流。
如lipstick effect(口紅效應),就是字面意思一目了然的舊詞組合,然而該詞在商務英語新聞中被賦予了新的涵義,也成為一個商務新詞??诩t效應是一種經(jīng)濟理論,在經(jīng)濟蕭條時期,人們?nèi)杂袕娏业南M欲望,但難以承受大額消費,轉(zhuǎn)而購買像口紅這樣相對廉價的非必需品。
商務英語新聞的縮寫特征。商務英語新聞追求簡潔、高效,所以大量使用首字母縮寫形式的縮略語。特別顯著的是經(jīng)濟、政治組織和條約經(jīng)常以縮寫的形式出現(xiàn)。例如:GATT——the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關稅及貿(mào)易總協(xié)定);ICC——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國際商會)。
這類慣用的縮寫在商務英語新聞中顯著節(jié)省篇幅,同時行文更加專業(yè)。在翻譯這類縮寫時,我們可以第一次采用直譯附英文縮寫,之后就用英文縮寫來指代。
商務英語的語言風格。商務英語新聞經(jīng)常在消息報道中把新聞出處交代清楚,這是因為記者深知讀者閱報時往往較注重消息的來源。為了顯示其報道“真實”、“客觀” 、“可信”,絲毫不帶個人觀點或態(tài)度,記者通常不僅對新聞事實,而且也對有關的言論、觀點、意見等一一說明來源。例如:
WASHINGTON, JULY 8(UPl)-CNN hopes to feature Asia more prominently in its news programs in order to share in Japan's estimated $50 billion in advertising revenue this year, according to NEWSWEEK.(合眾國際社華盛頓7月8日電)據(jù)《新聞周刊》報道,為了在今年日本估計為500億美元的廣告收入中占有份額,美國有線新聞網(wǎng)希望在其新聞節(jié)目中更加突出亞洲特色。
BEIJING, AUG.19 (Reuter)——The president's visit has turned a new page in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mass media here say.(路透社北京8月19日電)此間新聞界認為,總統(tǒng)此次來訪為兩國關系揭開了新的一頁。
從上述兩例中不難發(fā)現(xiàn),每條導語末尾處都標有新聞出處,即分別為“according to NEWSWEEK”和“mass media here say”。
商務英語新聞用詞的翻譯策略
直譯與意譯。直譯就是不改變原始詞匯的意思,保持其原有的風格和特點。直譯是翻譯中一種普通的翻譯方法,對于商務新聞的翻譯也是一種常用的方法。例如Mini-bonds(迷你債券),“mini”翻譯成“迷你”是音譯的直譯方法,用“迷你”來形容小巧已經(jīng)成為一種流行的說法,再結(jié)合“bonds”的字面意思,將整個詞語直譯為“迷你債券”很形象,不僅保留了原有詞匯的構(gòu)造和意義,還很生動、準確。意譯追求的是原文意思的完整準確表達。意譯就是放棄原有的想象或是比喻,努力尋求一種合適的方式表達原文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意譯可以巧妙并完整地表達原文的意思和精華。當直譯不再適用時,譯者可以用意譯的方法來翻譯。這種意譯的方式融入更多的是源語言與目標語言的一種文化差異,將源語言轉(zhuǎn)化為與其相對應的目標語言,這樣對于目標讀者來說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詞性轉(zhuǎn)換與替代翻譯法。傳統(tǒng)語法的8種詞性,分別是名詞、代詞、動詞、形容詞、副詞、連詞、介詞,還有感嘆詞。詞性的轉(zhuǎn)換可以突出句子所要強調(diào)的成分,并符合目標語言的語言文化習慣。例如:In the UK,the law identifies “1ly representing oneself as a consumer” as a punishable offence.譯文:在英國,法律規(guī)定“謊稱自己是消費者”犯罪,將受到處罰?!皃unishable”是一個形容詞,如果按照原文的詞性翻譯的話可以翻譯成“一種懲罰的犯罪”。可是譯文將其翻譯成動詞“受到處罰”,可以突出作者所要表達的行為后果,并且更加符合目標語言的語用習慣,也使得翻譯后的目標語言更加自然流暢。
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體現(xiàn),文化的交流是語言闡釋的一種方式。為了讓商業(yè)新聞更準確地反映出其原來的意思,我們不可忽視文化因素。替代,經(jīng)常是文化的替代,是將原文意思正確地傳達給目標讀者的一種最佳方式。即放棄原文中的文化意思,取而代之的是選擇具有當?shù)匚幕瘋鹘y(tǒng)的翻譯語言來替代。例如:Some companies are learning by touching the burning pot;some companies are learning from the mistakes of others.(Financial Times,“Blogs that Spin a Web of Deception”,By David Gelles,2009-2-12)譯文:一些公司以“火中取栗”的方式學習;一些公司則從其他公司的錯誤中學習?!盎鹬腥±酢眲偤每梢院芎玫靥娲闹械摹皌ouching the burning pot”,很準確地將其原來的意思替代成目標讀者熟悉的、地道的語言。
運用現(xiàn)代翻譯工具。專業(yè)詞匯和新詞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商務新聞文章中,正確地翻譯這些詞匯和詞塊對于整個語篇的翻譯是很重要的。當通讀了上下文仍然不清楚這些詞怎樣翻譯更為準確時,我們可以上網(wǎng)搜索,有時候可以發(fā)現(xiàn)有相應詞匯的中文表達,而有的時候查出的譯法不止一種,那就選擇權(quán)威的一種(如外交部網(wǎng)站)或是常用的一種。在找不到理想的中文表達的時候,需要搜索該詞匯或者詞塊的英文詞源或者英文的解釋,再采取適當?shù)姆g手段進行翻譯。
例如:If the government withdrew its endorsement and Salomon lost its funding, it would have to liquidate assets at fire-sale prices.(Financial Times,“A ‘rotten’ Bank that Was too Big to Fail——The Day Teetered on the Brink”,By Alice Schroeder)譯文: 如果政府收回許可,所羅門公司失去了融資渠道,它將不得不以“地板價”進行資產(chǎn)清算。
從翻譯版本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將“fire-sale prices”翻譯成了“地板價”。當筆者看到這個詞塊時,首先想到的是另外一個詞“跳樓價”。如果我們將“fire-sale prices”(地板價)輸入Google查詢會發(fā)現(xiàn)其相應的條目為0。然后把“fire-sale prices”(跳樓價)輸入可以找到5個條目。比較“跳樓價”和 “地板價”,則“跳樓價”的翻譯對于目標讀者更為親切和易于接受。
結(jié)論
總之,為了更好地完成商務英語新聞的翻譯,其用詞是值得我們重視和研究的,翻譯工作者不僅要對商業(yè)領域的知識有所了解和更新,還需要很好地根據(jù)源語言與目標語的特點,靈活地運用正確的翻譯方法。
參考文獻:
1.張立蓉:《試析英語新聞標題的特點》,《英語知識》,2008(1)。
2.曹潤宇、王瑩:《英語體育新聞的詞匯特點分析》,《科技信息》,2008(29)。
(作者單位:南昌大學外國語學院)
編校:施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