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15年里,從《達芬奇密碼》剽竊案引起的指控到Yorkshire Ripper案中臭名遠揚的欺騙,法庭上語言證據的運用和法庭審判中語言學家作為專家證人出庭的人數快速增長,與之相關的新聞報道也快速增長并引起了語言學專家的重視①。在此基礎上,英美法律語言學研究迅速發(fā)展,著名語言學家、國際法律語言學會主席馬爾科姆·庫塔和他的助手艾莉森·約翰遜,于2007在泰勒和弗朗西斯集團的路特雷奇出版社出版了其語言學著作An Introduction to Forensic Linguistics:Language in Evidence(筆者譯為:《法律語言學導論:證據性語言研究》)。該著作以相關的新聞報道為線索,對這一快速膨脹的問題進行了具體及時的介紹,凸顯了英美證據性語言研究發(fā)展過程中的新聞誘因。
《達芬奇密碼》剽竊案的新聞報道與剽竊案中的證據性語言研究
BBC2006年4月7日熱點新聞:法庭駁回了《達芬奇密碼》剽竊案中原告的索賠請求。這是2006年英國高等法院的一個案子,《達芬奇密碼》的作者丹·布朗被指控抄襲紀實性文學作品《圣血和圣杯》(英文名稱:The Holy Blood and the Holy Grail)中的相關內容。該案的審理導致了電影《達芬奇密碼》發(fā)行的推遲,從而在公眾心目中留下了丹·布朗抄襲、剽竊他人作品的印象。最后,倫敦高等法院判決,丹·布朗沒有侵犯《圣血和圣杯》一書的版權。
本案中,丹·布朗的小說《達芬奇密碼》被指控是抄襲、剽竊而成。原告貝金特和莉欸二人聲稱該小說非字面地侵犯了其版權,而是從他們的作品《圣血和圣杯》抄襲了主題。因此,二人起訴了出版商——藍登圖書出版集團有限公司,接下來就開始了長期的法庭爭鋒。與本案有關的頭版新聞說,判決支持了被告的主張——藍登圖書出版集團有限公司沒有侵犯版權。當時,法官的結論是,“被告照抄主題既沒有對原著作進行抄襲也沒有對其實質部分進行變相抄襲?!雹谠撆袥Q為《達芬奇密碼》這部電影發(fā)行與上映清除了障礙。
該案的新聞報道將剽竊事實司法認定中書證的重要性展現給世人,引起了語言學界與法學界對書證中與案件相關的書面語言的高度關注并加以研究。
希普曼案的新聞報道與遺囑中的證據性語言研究
BBC2000年1月31日熱點新聞:希普曼因15起謀殺案被判處監(jiān)禁。該案詳情如下:一名名叫希普曼的醫(yī)生在2000年1月由于謀殺15名患者被判處終身監(jiān)禁,其是英國審判史上的罪惡最重的連續(xù)殺人犯,同時他也被判處犯有偽造遺囑罪——偽造了患者凱瑟琳·格倫迪的遺囑。法官福布斯先生評論說:“在英國,還沒有哪件案件像本案一樣,需要調查一個人的這么多起謀殺行為。”
頗有趣味的是,該案中案犯偽造患者凱瑟琳·格倫迪太太最后的遺囑。該遺囑引起了患者女兒安吉拉·伍德拉夫的懷疑,并最終導致案犯落入法網。患者的女兒是個律師,她以前起草過其母親的遺囑并且一直為她處理法律事務,因此,當她發(fā)現母親臨終前幾天立的新遺囑時,她開始懷疑并就此事展開了調查。特別是,該遺囑的措辭和簽名與患者平時的風格不同;并且,雖然患者通常極注意細節(jié),但是在遺囑的打印稿中有許多錯誤。其手寫的字也比平常大。于是,安吉拉·伍德拉夫請來一位法律語言方面的文書鑒定人員。該鑒定人員將有偽造嫌疑的簽名與患者原來的真實簽名進行了比較,并在法庭上將鑒定結果及遺囑原文中的重要證據提交給陪審團。該鑒定人員當庭表示,這些證據應該引起高度重視。最后,法庭依據這些證據給被告定了罪。
這一新聞報道說明,法律語言學和法律語言學家在涉及著作分析和書寫分析案件中的工作應被廣泛報道并予以重視。同時,該報道也引起了語言學界和法學界對書面言辭證據書寫的高度重視,并影響了書面言辭證據書寫研究的發(fā)展方向。
谷歌商標權保護案的新聞與文字商標中的證據性文字研究
2006年7月21日,衛(wèi)報以“作為普通常用詞,谷歌付出了代價”為標題報道了一篇谷歌文字商標面臨風險的新聞。該新聞大意為:“Google”商標存在這樣一種風險,即“Google”一詞如此常用以至于可能成為“search”一詞的同義詞。如果這種風險成為現實,谷歌公司將失去對這一文字注冊商標的保護。這將會導致他人可以用該詞指稱自己的產品,最終削弱他們的品牌。該新聞報道了谷歌商標權保護所面臨的尷尬:在多大程度上企業(yè)可以主張自己“擁有”文字商標注冊中的文字使用權?在多大程度上有權轉讓這些注冊商標中的文字使用權?這使我們猛然醒悟,當企業(yè)試用像“Canute”(克努特糖果)一樣的詞以阻止這些詞匯采用其普遍意義的一般用法,就像60年前人們經常討論“用(小妖精真空吸塵器)吸干凈地毯”一樣。
該熱點新聞,關注利益的一個深層次領域——文字注冊商標及其保護。大公司極力維護其文字注冊商標,然而像前文的新聞一樣,文字注冊商標會隨著企業(yè)相關業(yè)務的擴展被廣泛應用,因而也會向社會開放。比如,麥當勞的商標權包括金色“M”狀的拱形、名稱的前綴“Mc”及單個產品的名字,如“Big Mac”。但這一維權也有失敗的情形,在麥當勞公司訴方舟科技公司一案中,方舟科技電腦公司成功地為其用拱形作為公司的專用標志進行了辯解。法庭判決,運用金色的拱形確實削弱了麥當勞商標權的效力,但是,允許方舟科技運用其他顏色的拱形。然而,麥當勞在大多數情況下商標維權常常非常成功。比如,在麥當勞訴McBagels公司一案中,麥當勞成功地維護了其Mc商標權,禁止將“McBagels”作為一個名稱加以使用。此外,麥當勞也向法院針對McMunchies及其他企圖運用Mc作為前綴的公司和個人提出了警告性訴訟。
如果文字商標中的詞很快變成常用語的話,那么像前文那樣用來創(chuàng)造商標的造詞新方法很容易被濫用。既然如此,公司應當保護自己的商標以維護其自身權益就成了商標法的應有之義。如果這種方法被濫用,人人都可以利用這些商標在市場上從知名公司的宣傳中獲益。
谷歌商標權保護案及其他相關案件的新聞報道,將文字注冊商標中獨有的“文字符號”與通用的文字符號認定方面的語言事實認定問題加以報道,引起語言學界、法學界等相關學術領域專家的關注并展開研究。
“屠夫”③戲弄案④的新聞報道與語音證據研究
BBC曾報道過這樣一條題為“‘屠夫’(Ripper)戲弄案經深入調查,一名嫌疑人已還押候審”的新聞。事情是這樣的,一位49歲的男士——霍姆布,因被指控在“約克郡屠夫(Yorkshire Ripper)”案中戲弄警方、干擾警方視線,已被警方還押候審。公訴方指控霍姆布先生27年前,確切地說從1978年3月1日至1979年6月30日,向西約克郡警方送出了幾封信件和錄音帶聲稱他自己是“屠夫”(Ripper)系列謀殺案的案犯。該案主要是人類聲音獨特性方面的案件,盡管時光的流逝導致聲音發(fā)生了變化,一個25年前犯罪嫌疑人犯罪時的錄音,是否還能與最近被捕時發(fā)出的聲音成功地進行比對?
BBC在線新聞檔案報道了霍姆布一案(BBC News 21 March 2006),并完成了從1979年原始錄音到2005年逮捕訊問錄音。在逮捕訊問時,警方要求霍姆布出聲讀文本,以讓聲語分析專家進行比較并將霍氏聲音與當年的聲音進行了比對。雖然沒有將比對結果作為定案的證據,而是用了DNA鑒定結果作為證據確定了真正罪犯的身份。本案凸顯了一起法律語音學家參與案件調查并作出報告的工作形式,并且結果也非常準確。這引起了法律語言學家的關注。
本案表明,盡管法律語音工作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但是該語音工作出奇地精確。關于該案的新聞報道,更加堅定了法律語音研究者的信心,誘發(fā)了他們新的研究熱情。
結語
通過《法律語言學導論:證據性語言研究》一書,我們可以看出,這些新聞報道引起了英美法律語言學家和法律語音學家高度關注并對相關法律語言問題展開研究,是英美證據性語言研究的誘因。新聞報道對英美法律語言研究發(fā)展的誘導作用,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在發(fā)展我國的法律語言研究中,相關研究人員應在法律價值的指引下從新聞報道中尋找相關研究資料、確定相關研究方向。
注釋:
①Malcolm Coulthard and Alison Johnson (2007) An Introduction to Forensic Linguistics: Language in Evidenc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②http://www.judiciary.gov.ukljudgment_guidance/judgmertssummary.htm
③因真正的殺人犯殺人過多,所以被稱為“屠夫”。
④“屠夫”戲弄案,是獨立于“屠夫”案的另外一個案子,指警方調查“屠夫”案時向警方寄信件和錄單帶自稱是真正兇手以調戲警方的案件。
(作者單位:鄭州輕工業(yè)學院外語系)
編校:趙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