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農業(yè)大國,農民是決定農業(yè)、農村問題的最重要的因素。做好“三農”電視新聞就要抓住農民這個決定因素,多為農民服務,多為農民著想,多反映農民的呼聲,多爭取老百姓的參與,一句話,就是要做到心中有農民。
第一,新聞工作者在調查研究、確定選題時要做到“心中有農民”。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農民的生活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固定模式,農村生活呈多元化發(fā)展,也為我們的新聞報道提供了挖掘不盡的素材。結構調整、訂單農業(yè)、高科技知識在農村的使用、加入世貿組織后農村的新變化、農民“洗腳上田”辦企業(yè)、老板棄商務農、勞務輸出等都是在改革大潮中農村涌現的新鮮事,這些新鮮事的主角都是農民,只在數字、會議、總結等一般性工作情況里打圈子,心中沒有農民,不把鏡頭對準農民是寫不出好新聞的。例如記者到農村采訪禁燒秸稈的宣傳落實情況時,沒有急于拍攝村級干部是如何做工作的,而是走入農民中間,仔細詢問他們的想法、看法,經過采訪發(fā)現有一個村不但沒有焚燒現象,還有部分農民在收購麥秸,原來他們引入了秸稈青貯技術,用秸稈發(fā)展養(yǎng)殖業(yè),更有心靈手巧者利用麥秸編織成各種工藝品賣給城里人,記者敏銳地覺察到這是農民尋找致富門路、提高經濟效益的創(chuàng)舉,便從這個角度采寫了《秸稈成為香餑餑》的報道并配以編前話,新聞播發(fā)后收到大量群眾來信來電咨詢相關事宜,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所以說記者在采訪時心懷農民就能放下“架子”,深入田間地頭、瓜棚豬舍,以平民的價值觀平視生活的觀察視角,與農民進行平等的交流,發(fā)現他們的新思想、新意見、新問題、新需求,這樣發(fā)掘出的新聞就會獲得農民的信任和認同,在認同的過程中實現新聞報道宣傳教育、引導輿論、指導生產的作用。又如在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扶溝縣,引導廣大農民調整種植結構,大力發(fā)展無公害蔬菜,表面上看大棚搭起來了、蔬菜長出來了,但“谷多糧賤”,由于缺少信息、流通渠道不暢,出現了蔬菜價格下滑、積壓難銷的局面,記者經過深入采訪了解這一情況后,從菜農的困惑、苦惱、希望等方面做了一組系列報道,引發(fā)了社會各界的分析討論。過了一段時間,記者再去采訪,發(fā)現該縣蔬菜市場又火了起來,原來一些有頭腦的農民看到新聞報道后受啟發(fā)當起了“蔬菜經紀人”,為菜農和商家牽線搭橋,當地有關部門也高度重視、疏通渠道、解決問題、維護菜農的利益,種種措施有效解決了蔬菜不好賣的難題。
第二,在新聞報道過程中要做到心中有農民,換句話說就是在報道中要注入平民化意識。平民泛指作為非領導干部、特殊人物的大多數群眾,電視是讓大多數人看的,所以就要以平民的視點、視角分析問題,為平民服務,農民是平民的一部分,電視新聞關注“三農”、服務“三農”就要力求平民化,這也是“三貼近”的一種體現和反映。一般情況下,記者在寫領導時政活動時,會寫成某領導到某地調研指出什么,最后強調什么,形成了一個模式,通篇是八股文式的空話、套話,而且很難聽到農民的聲音,受眾也不喜歡。比如省委書記視察花木基地生產情況時,記者注入平民化意識,選擇省委書記和花農們熱烈交談的一個場景,記錄現場家常的語言、爽朗的笑聲,把省委書記希望花農做大做強玫瑰深加工、早日奔小康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樣的新聞用實實在在的聲音和畫面,既反映了領導體察民情的實事求是作風,又反映了黨和政府的關心和溫暖,使農民如沐春風。
由此不難看出,新聞報道平民化在敘事上更注重新聞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細節(jié)化。用老百姓的語言講老百姓的理、動老百姓的情,這樣的新聞報道才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事實證明,當記者在采訪時做到心中有農民,時刻想著怎樣做出農民喜歡看的節(jié)目,樹立平民化意識,運用百姓視點關注國事家事,就能零距離貼近農民,取得最佳的傳播效果。
第三,編輯記者在確定表現形式時也要做到心中有農民。堅持以人為本的表現形式,打破僵硬教條的表達,充分調動畫面、解說、同期聲、音響、字幕等電視元素,使新聞以最恰當的方式、最吸引人的形式把信息傳播給受眾,讓受眾在輕松、愉快的狀態(tài)下獲取信息。同時,“三農”電視新聞的解說和播音者也要心懷農民,多一些平民意識。說教式的灌輸必將被農民所拋棄,他們聽慣了自己的語言,喜歡平等的交流。解說詞要力求簡短樸實、節(jié)奏明快,設問、反問等句式的交替使用,民諺、俗語的靈活穿插,這樣會使語言跌宕活潑,富有民間韻味和生活氣息。同時在采訪中注意提煉農民的語言,真正出彩的語言都出自老百姓之口。電視新聞節(jié)目主持人也要改變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將播新聞變?yōu)橥ㄋ?、流暢的“說新聞”,這樣不僅拉近了電視新聞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平等的交流也更易被觀眾接受。
在同期聲的運用上也要多一些平民意識。少用或不用鄉(xiāng)村干部的官腔、官話,多把鏡頭對準老百姓。比如在采訪農民對農業(yè)稅下降后的感受時,一個農民掰著手指算了一筆賬:“農業(yè)稅下調加上糧食直補,我一二十畝地少交700多元,喂幾頭豬一年才有這個收入,現在黨的政策真不賴?!丙溵r那黝黑的面孔、樸實的語言,比記者挖空心思用盡筆墨羅列數字,極盡贊美形容歌頌要生動、真實、可信得多,一個精彩的同期聲勝過大段的解說,也讓新聞增色不少。
恰當運用記者出鏡現場播報這一形式,讓受眾跟隨記者的視線來了解新聞事件,主動參與思考,增強新聞的可信度。
另外,還可把圖表、漫畫、動畫甚至音樂等形象的東西使用到新聞中,這些都是增強新聞生動、形象的有效手段。
總之,在有關“三農”電視新聞的采訪報道中,只要自始至終堅持“心中有農民”、堅持“三貼近”,就一定能制作出令農民觀眾喜歡看、愿意看的電視新聞,因為只有他們喜愛,人民新聞才真正是人民的新聞。
(作者單位:周口電視臺)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