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過對藏于遼寧省博物館和廣東省博物館中的5件作品進行比較分析,得出了“這5件作品分別是冒充鄭板橋、童鈺、虛谷、吳昌碩這4位藝術(shù)大師之名的贗品”的觀點。這5件作品的不同凡響之處在于:有的經(jīng)當(dāng)代著名學(xué)者之手收藏,如于省吾教授捐獻的吳昌碩款水墨畫《燈花掩映梅花影圖》;有的經(jīng)著名出版社出版,如遼寧省博物館藏鄭板橋款《墨竹圖》;有的經(jīng)著名省級文物總店推薦入藏省級博物館,如虛谷款《蘭竹圖軸》;有的經(jīng)《中國古代書畫圖目》著錄,如廣東省博物館藏的清童鈺《墨梅圖》;更重要的一點是它們曾長期在博物館中被當(dāng)成真跡使用……
近期,筆者在撰寫《中國古代梅蘭竹菊作品展》內(nèi)容大綱搜集資料時,偶然發(fā)現(xiàn)遼寧省博物館藏梅蘭竹菊作品中有些是可疑品,如清鄭燮《墨竹圖軸》、清童鈺《墨梅圖卷》、《墨梅圖軸》;清虛谷《蘭竹圖軸》、清吳昌碩《燈花掩映梅花影圖軸》,當(dāng)需辨識,以明真?zhèn)巍?/p>
鄭燮《墨竹圖》辨?zhèn)?/p>
鄭燮(1693-1766),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20歲左右考取秀才,30歲至50歲,在興化、揚州賣畫為生。雍正十年(1732)參加南京鄉(xiāng)試,中舉人。乾隆元年(1736),44歲赴北京參加禮部會試,中貢士;5月參加太和殿殿試,中進士。51歲(1742)至60歲(1752)期間,任山東范、濰兩縣縣令。6l歲(1753)至74歲(1766),重又回到興化、揚州,鬻藝為生。
鄭燮工書法、詩文;善畫竹、石、蘭花,間作山水、松、菊,尤以書法和寫蘭、竹著稱于世。其詩文、書、畫,被藝術(shù)史家評論為“掀天揭地之文”、“震電驚雷之字”、“無古無今之畫”。藝術(shù)大師徐悲鴻曾評板橋先生為中國近三百年來最卓絕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書畫尤奇。觀其詩文及書畫,不但想見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為古今天才之難得者。在中國繪畫史上,他位列“揚州八怪”之首。
鄭板橋一生酷愛寫竹,他借竹抒情,一展奇才。其作品生動形象,其人品、修養(yǎng),垂范后昆。鄭燮留下的《墨竹圖》精品,是中國繪畫史上最耀眼的瑰寶之一。他畫《墨竹圖》,能運用筆、墨、水之間莫測的變幻,巧妙地表現(xiàn)出不同的質(zhì)感,忽濃忽淡,相宜相彰,干濕并舉。他寫細竹突出造型“見繁削盡留清瘦”,竹竿雖細,卻細而不弱,宛若鋼絲,堅韌挺拔,富有彈性,如抽碧玉,如削青瑯,十分雅致;他對枝葉的處理簡肥相宜,似桃、柳之葉,卻不失竹意,反而更增添清高勁節(jié)之象。
鄭板橋的墨竹畫真正達到了形神兼?zhèn)?,氣韻生動,意境淳美,神韻具足,氣勢俊邁,風(fēng)神瀟逸之境。形成了多而不亂,少而不疏、清勁秀美的藝術(shù)風(fēng)格。他畫竹竿、竹節(jié)、竹枝、竹葉均攝取大自然中生長的竹,經(jīng)過提煉,他筆下之竹又顯出高于自然之竹的美。眾所周知,畫竹立竿有三難:一是位置,二是筆力,三是墨韻。在鄭板橋的畫上,這三者的關(guān)系達到了完美統(tǒng)一。他的墨竹,不論大幅小幅,都能顯示出極強的空間感。要想達到這種效果,一方面要借助墨色濃淡來處理,同時還要靠巧妙的布局以及竹竿、細枝和竹葉之間的自然穿插搭配,正側(cè)向背的真實觀察表現(xiàn)等等。在對畫面的處理上,需要暗合透視學(xué)原理。
由于鄭板橋的書畫藝術(shù)造詣精深,威望崇高,故仿制者絡(luò)繹不絕。山東濰縣的譚子猷,號云龍,乾隆時期,做過木工,曾為鄭板橋代筆。譚子猷一生作畫多署板橋款,一生偽造鄭燮畫近萬幅。譚木匠的畫酷似板橋,款識印章均偽托逼肖,“真?zhèn)螏撞荒鼙妗薄4送?,還有一些人,如劉敬尹、理昌鳳、徐退、吳昌明、成蘭蓀、僧滌衫、程燮、徐觀政、瞿應(yīng)紹、劉連登、朱文震、孟興聚、吳子宣、屠倬、戴熙、鄭煜、吳風(fēng)喈、陳豪、何紹基、文九苞、楊嘉淦、張琴、吳淑娟、湯燮等皆學(xué)鄭燮,這樣的知名者在當(dāng)時約可達三十余人,遍及江蘇、山東、浙江、湖南、安徽、河南、河北、云南等地。他們當(dāng)中有的畫風(fēng)與鄭板橋相似,曾為板橋代過筆,所以偽造鄭燮的畫,駕輕就熟,力求其韻。雖若此,然就氣質(zhì)、筆力、修養(yǎng)論,還是很難達及鄭氏。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博物院藏鄭燮《墨竹圖》,題款為“乾隆癸酉板橋居士鄭燮畫竹留贈門生王允升字泰階”。此軸作于1753年,屬真跡,是鄭燮的課徒稿,也是鄭燮唯一題弟子之名的畫,對研究鄭燮畫的傳承等問題十分重要。
雖然仿鄭板橋之畫偽跡甚多,魚目混珠,但觀其仿者水平還是良莠不齊,可見造假猖獗,施盡手段。從技藝上說,盡管贗品幾可亂真,仍不免要露出破碇,現(xiàn)藏于遼寧省博物館的鄭板橋《墨竹圖軸》即屬其例。
《墨竹圖軸》(圖1),遼寧省博物館藏,紙本,縱181.8厘米,橫46.8厘米;1960年從北京購進。是圖以水墨畫竹四竿,長短有殊,或作左傾,或則右傾,雖各自獨立,卻顧盼有情,用筆道健圓勁,筆致瘦硬秀拔。畫面左下角有行書自題:“小苑茅堂近郭門,科頭竟日擁山尊。夜來葉上蕭蕭雨,窗外新栽竹數(shù)根。燮常以此題畫,然非我作也,想前賢有此未考闕其姓名耳!特注明于此,以為吾曹攘善之戒,鄭燮?!?/p>
此圖1960年,經(jīng)國務(wù)院書畫鑒定組鑒定:疑偽。鑒于該鑒定結(jié)論未能完全肯定遼寧省博物館藏《墨竹圖》為贗品,所以1994年12月,該圖由天津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編《揚州八家畫集》正式以真跡為由出版。1998年12月,該圖又再次被認同為真跡并正式在天津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主編的《揚州畫派書畫全集·鄭燮》中出版,由此可見該圖真?zhèn)螁栴}造成的爭議之烈,亦可見國務(wù)院書畫鑒定組的鑒定意見:疑偽,未被正式認同。此外該作品曾在國外以鄭燮真跡之名展出,并見于展品圖錄。
旅順博物館藏有一件《墨竹圖》(圖2),(見天津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揚州八怪書畫全集·鄭燮》圖版159),與遼寧省博物館藏《墨竹圖》是雙胞胎,且題詩與遼寧省博物館藏《墨竹圖》題詩為同一首,都是“小苑茅堂近郭門”,正好可以對比遼寧省博物館藏《墨竹圖》,假如二圖同為真本,則二圖之間必有許多相同或相似之處:假如二圖之間為一真一假。則孰真孰假,必須指明。
旅順博物館藏《墨竹圖》,紙本,縱190厘米,橫82.5厘米,該圖以水墨畫晴竹四竿,構(gòu)圖簡潔,竹竿之間的布局處理錯落有致,空間感極強,作者靠巧妙的布局,將竹竿、細枝和竹葉之間自然穿插搭配,拉出畫面縱深。從墨色變化的濃淡,正側(cè)向背的真實表現(xiàn)以及分析竹節(jié)之間的生長關(guān)系,完全符合竹子的生長規(guī)律,可見鄭燮對竹子生長規(guī)律的觀察之深。在竹節(jié)的細部處理方面,鄭板橋留下了他的習(xí)慣畫法,即在每一竹節(jié)間加一用濃墨橫寫的“~”符號。這可以說是鑒別鄭燮畫作真?zhèn)蔚姆椒ㄖ?。此圖題詩寫的是行草書體,從筆法分析筆鋒運動形式,如旋轉(zhuǎn)、平動、提按、疾、遲、留、駐等等,和這一時期鄭燮所書的其他書畫真跡完全相同,書寫習(xí)慣也完全符合鄭燮的行草書體的用筆特色。因而可知旅順博物館的《墨竹圖》是真跡。
與旅順博物館藏《墨竹圖》相比,遼博本《墨竹圖》則存在如下疑點:
一、在繪畫方面
遼博本《墨竹圖》竹葉畫的雖繁密,但整幅竹葉布局顯凌亂,非一氣呵成。竹葉的起筆,收筆處理平滑,缺乏厚重,畫得散亂、無力、浮躁,有輕浮之感:尤其是叢葉畫的最為糟糕,既散亂,又不分濃淡,用筆雷同,前后層次不分,毫無輕風(fēng)搖曳之姿,且無整體感,在堆疊竹葉、疏密處理,濃淡干濕變化,襯托相生等處,更顯得無章法。在表達竹子的神態(tài)、構(gòu)圖以及畫面所呈現(xiàn)出的沉雄雅致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方面,遼博本《墨竹圖》也完全格格不入。竹葉程式化過重,很難與鄭氏疏密有致、竹葉交叉的豐富變化相提并論。
遼博藏《墨竹圖》根部起筆軟弱無力,呆板,無生氣。其構(gòu)圖、造型上的敗筆體現(xiàn)在竹竿之間的交叉處理,全無美感,給人一種笨拙呆板,毫無“骨法用筆”的灑脫之感,竹節(jié)之間也無鄭氏常加的橫筆如“~”。鄭板橋畫竹不僅主竿得勢有神,就是小枝也畫得生氣十足。鄭氏畫竹竿,瘦勁挺拔,賓主得體,濃淡相宜,粗細相間,疏密有致,似有一股生氣貫注其間。遼博藏《墨竹圖》既沒有鄭燮的“信手拈來都是竹,亂葉交枝戛寒玉”的瀟灑神氣,也沒有“一竿瘦,兩竿夠,三竿湊,四竿救,”疏疏密密,欹欹側(cè)側(cè),其中妙理,悟者自得”的神韻與審美要求,讀來讓人感覺平庸。
鄭氏畫竹葉喜用偏鋒,“以草書之中豎長撇法遠之”猶如刮鐵,姿態(tài)厚重。他所畫竹葉,下筆勁力,正側(cè)、前后、老嫩、陰陽、風(fēng)晴雨露,都能得到了充分的表現(xiàn)。與乾隆十八年十二月鄭板橋為門生王允升作的《墨竹圖》軸(南京博物院藏)以及乾隆十九年作的《竹石圖》軸(上海博物館藏)相比,遼博本的繪畫水平功力相差極其明顯,顯然也不在同一水平上。
二、從題款內(nèi)容、書法特色上分析該圖
鄭板橋的題款藝術(shù)所表現(xiàn)出來的獨到之處,正如繪畫一樣打破陳套舊俗,講求出奇制勝,才華獨特。他把真、篆、隸、行諸書體相融,創(chuàng)造了一種自稱“六分半書”的新樣式,在單字形上呈橫扁狀,左低右高,既有篆隸古樸蒼勁的金石味,又有跌宕飛動的行草味道。在字形結(jié)體上,他把常用的古體字、異體字或篆籀結(jié)構(gòu),雜以畫蘭、竹之法,形成一種隸楷參半的奇特結(jié)構(gòu)。在章法上,通篇字的大小略同,濃淡并用。如“金線串珠”、“亂石鋪街”、別具一格。這是鄭燮成熟期作品的典型面貌。
除此之外,他還有一種書法面貌則來源于他對高其佩書法的繼承和研究。旅順館藏《墨竹圖》題跋,可以看出鄭板橋題跋書風(fēng)應(yīng)來源于高其佩。鄭燮有很多作品的題跋是以這種面貌出現(xiàn)的。遼博藏《墨竹圖》上的題跋,書法面貌與之相比,破綻百出,可謂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遼寧省博物館藏《墨竹圖》,書法雖學(xué)鄭板橋行草書體,但筆法呈顯稚弱。最可疑之處是,造假者競把“郭”字寫錯了。更無道理的是,造假者竟然在題跋內(nèi)容上作文章,編故事。那段:“燮常以此題畫,然非我作也,想前賢有此,未考闕其姓名耳!特注明于此,以為吾曹攘善之戒,鄭燮。”讀來讓人更覺畫蛇添足,鄭板橋進士出身,他怎么會以不知作品名稱,作者姓名這樣的詩來題畫,那這首詩是哪來的?而且還要“特注明于此”,這分明就是掩耳盜鈴。對于題款形式的安排,鄭燮更是獨具匠心,視之為整個構(gòu)圖的重要組成部分,盡可能使畫面趣味盎然。遼寧省博物館藏《墨竹圖》中的題款卻顯不出鄭氏書畫融合的特色。從書法角度看落款“鄭燮”二字,顯然不像鄭氏所書,無鄭氏題名時常有的活潑。一筆一畫做作味很濃、顯拘束。故可斷定“鄭燮”落款為冒充。
經(jīng)與鄭板橋真跡對比,遼博本《墨竹圖》顯露出造假者諸多破綻,這些疑點被一一指瑕后,本文得出了該作品實為贗品的結(jié)論。
童鈺《墨梅圖》辨?zhèn)?/p>
童鈺(1721-1782),字璞嚴(yán),又字二如、二樹,號札嚴(yán)、借庵子,浙江山陰縣人。寫梅宗揚無咎,生平所作不下萬本,得者珍如拱璧,曾被聘修豫府省志。乾隆壬寅(1782)卒于維揚(今江蘇揚州)。著有《二樹山房集》。
童鈺的《墨梅圖》在清乾隆時期有廣泛影響,作品具有創(chuàng)新風(fēng)格,面貌獨特。他以濕筆畫梅的主桿、濃墨寫側(cè)枝,枝杈勁挺,生氣盎然;梅朵采自揚無咎,為鉤圈點蕊畫法。從作品立意上分析,他善于表現(xiàn)老梅樹的滄桑感與孕育新枝的強健美,突破了宋代的“聊取一枝寫精神”和元朝時表現(xiàn)千花萬蕊,風(fēng)香四溢的美學(xué)追求。應(yīng)該說童鈺的作品更具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加之他的筆法老辣,運筆嫻熟,對墨氣變化時間掌握得極佳,下筆迅捷,故而能使他的作品達到渾然天成的視覺效果。這是他的模仿者很難學(xué)得到的。由于墨法的變化在他的作品中至關(guān)重要,所以在審看童鈺作品時當(dāng)甚留意,以示區(qū)別。首先來看童鈺真跡的特點。
真跡一《墨梅立軸》:(圖3)
見《明清百家畫梅》(上海書店出版1991年8月)作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為作者晚年精品。特點是: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了老梅粗干,孕育新枝的滄桑美,墨氣濃淡相宜,似自然生發(fā)之感;筆法蒼勁,腕力十足,運筆老到。能使人感到老梅樹生命力的頑強與勃發(fā)。作者的書學(xué)源于二王帖學(xué)。受米芾、董其昌的影響較深。筆法流暢,章法自然,腕力勁健??钭R題寫十分精美?!岸洹钡膶懛ㄔO(shè)計的風(fēng)格獨到。“二”的末筆與“樹”的“木”字旁相連,“寸”字旁由草法帶過,左緊右松。
筆者根據(jù)《中國古代書畫圖目》、《明清百家畫梅》列舉一些童鈺作品,供讀者索驥。
1 《墨梅圖立軸》,上海朵云軒藏。
2 《隸書平山紀(jì)游詩》,南京博物院藏。
3 《靈璧圖》,沈陽故宮博物院藏。
4 《梅花》,西泠印社藏。
5 《雜畫冊》,杭州市文物研究所藏。
6 《梅花》,廣東省博物館藏。
7 《梅花竹石圖》,山東省博物館藏。
8 《草書自題山水冊絕句》,浙江省圖書館藏。
根據(jù)童鈺作品特點鑒定遼博藏童鈺《墨梅圖卷》和廣東省博物館藏童鈺《墨梅立軸》:
偽跡1 《墨梅圖卷》(圖4)
此卷紙本,縱44厘米,橫1057厘米,水墨寫梅花,后有“癸巳”年款、鈐“童鈺之印”“越樹”白朱文印?!白灶}”一段;跋尾有沈翼天、錢泳二題。該卷1982年6月入藏遼寧省博物館。1999年6月經(jīng)鑒定為真品,定為三級文物。
此畫墨氣僵硬,墨法呆滯;干濕間沒有過渡,苔點僵、硬、死;落位不明。最敗筆處是以白粉染花朵,俗不可耐,畫匠所為。若以筆法功力論,此圖作者與童鈺更不可同日而語。一為文人士大夫即興之作,一為造假者利欲熏心之筆。此畫雖有造假者長題,然功力不深,筆道浮滑散亂,收放極不自然,落款“二樹山人”更是破綻百出,寫得支離破碎。二圖所鈐印鑒對比,篆刻水平相差甚遠。遼博卷本所鈐印水平拙劣。真印“二樹”,布白平穩(wěn),刀法嫻熟,知為名家手筆。經(jīng)與童鈺真跡對比,可認定遼博本為贗品。
偽跡2 廣東省博物館藏童鈺《墨梅圖》(圖5);見《中國古代書畫圖目》13冊,編號1-0820。
廣東省博物館藏童鈺《墨梅圖》,紙本,縱228厘米,橫77厘米,水墨寫梅花;署款“乾隆辛丑仲冬寫于戈陽之口升齋中”。該圖與遼博藏童鈺《墨梅圖卷》題款有相似之處,書法亦有相通之點,皆屬于功力不深者所為。梅桿的畫法頗顯呆板、特別是兩枝粗壯的樹杈相互扭曲纏繞在一起,造型十分怪異,且不符合梅樹的實際生長規(guī)律,從題詩“老梅一樹玉粉成”,可知這幅作品在梅朵的表現(xiàn)方式上采用了敷白粉的技法,童鈺寫梅宗揚無咎,他畫梅朵應(yīng)該以兩筆勾圈法為主,而采用敷粉技法畫梅朵顯然不是童鈺的風(fēng)格,且從童鈺傳世的作品看,梅朵畫法是不加粉的。該作品印鑒與童鈺印鑒相比,篆刻水平相去甚遠,故可斷定該作品亦為贗品。
(待 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