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中葉的東西方,天崩地裂,風云激蕩,這是一個需要英雄并產生了英雄的時代。中國的李自成(1606-1645)和英國的克倫威爾(1599-1658)拔劍而起,幾乎同時與腐朽貪酷的專制王朝展開了殊死搏殺,各自成就了一番驚天偉業(yè)。但歷史的諷刺在于,無論作為農民起義領袖的李自成,還是作為資產階級革命家的克倫威爾,他們歷經艱苦卓絕的流血奮斗,好不容易才把可恨的皇帝送上黃泉路,而自己轉身就迫不及待地坐上那把血跡未干的君王寶座。中英兩國人民的痛苦掙扎和艱苦努力,只換來專制王權的再次復辟。
這兩個失敗的英雄,留給后世的都是褒貶不一的名聲。然而,他們又帶給中英兩國截然不同的“革命”結果:李自成“革”了明王朝的命,在崇禎之后進入中原的滿清,卻仍然延續(xù)了明王朝的政治體制;而英國則以一種全新的制度“革”了君主專制的命,逐漸過渡為一個現(xiàn)代化的國家。當李自成轟轟烈烈領導的農民起義最終演變?yōu)橹袊鴼v史上又一次以暴易暴的怪圈式循環(huán)時,克倫威爾則帶領英國步入了波浪式上升的發(fā)展軌道。17世紀中葉成為中英兩國分道揚鑣的十字路口,英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煥然一新,成為人類社會近代化歷程中的領跑者,而歷經明末巨變的中國,卻在封建社會的泥沼中越陷越深,并最終被后來居上的英國用炮艦轟開脆弱的國門。
時來天地皆同力
公元1644年3月19日,巍峨雄壯的北京城驟雪初晴,江山如畫。零星的炮聲漸次停息,滾滾的濃煙正慢慢散去。在李自成大軍摧枯拉朽的凌厲攻勢下,北京城終于被一舉拿下。農民軍戰(zhàn)士青衣白甲,背負弓刀,邁著鏗鏘的步伐舉行雄壯的入城儀式。老百姓張燈結彩歡迎大順軍入城,家家門前擺設香案,恭順地上書“大順永昌皇帝萬歲!萬萬歲!”在農民軍沿街傳示秋毫無犯后,城中居民人心大定,驚懼之心煙消云散,紛紛用黃紙或紅紙寫上“順民”二字,往帽子上一貼就出門四處奔走,泰然若素。
正午時分,紫禁城承天門(今天安門)外忽然鼓樂大作,人聲鼎沸,旌旗遮天。農民軍領袖李自成戴著氈笠,身穿淡青色箭衣,騎著高頭大馬,在牛金星、劉宗敏和數(shù)百精騎的護衛(wèi)下,一路躊躇滿志地馳奔而來。一行人來到紅墻黃瓦、雄壯莊嚴的承天門前,一騎當先的李自成面帶矜持的微笑,顧盼群雄。這是一場期待已久的漂亮完勝,也是一次自信十足的精神宣誓。他從箭袋里沉著地抽出一支利箭來,彎弓如月,當著眾人的面指著不遠處高懸的“承天之門”匾額,斬釘截鐵地朗聲道:“如能安定天下,則一箭射中四字中心!”言畢一箭飛射而去,正中“天”字之下,位置稍偏,未能射到正中。這可不是個好兆頭。眾人一時面面相覷,不知說何是好。極善于拍馬奉承的牛金星靈機一動,立即大聲拱手相賀:“中其下,當中分天下!”李自成聽了十分滿意,仰天大笑,揚長而去。
在世界另一端的英國,1644年,同樣是克倫威爾鋒芒畢露一鳴驚人的幸運之年。在馬斯頓草原上一場決定英國命運的大會戰(zhàn)中,克倫威爾率領“新模范軍”和國王查理一世領導的王軍展開殊死搏殺,這是一次決定雙方命運的生死豪賭。
1644年7月2日下午5時,戰(zhàn)斗打響了。雙方進行猛烈炮擊, 呼嘯的炮火把整個天空都映紅了。 7時許,炮聲漸漸稀落, 硝煙和大霧彌漫著草原, 這正是攻擊的最好時機??藗愅柈敊C立斷,率騎兵急速沖向敵人陣地,打得敵人落花流水,此戰(zhàn)殲敵3000余人,俘敵1600余人,繳獲大炮16門。戰(zhàn)后,一向沉穩(wěn)的克倫威爾也不禁興奮地寫道:“我們擊潰了魯伯特親王的全部騎兵。上帝安排我們對他們無情砍殺, 勢如刈草。接著我們的騎兵進攻敵人的步兵, 橫掃敵軍如卷席。我相信敵軍的人中, 有人無以生還。勝利的光榮全屬于上帝?!?/p>
這是一場改變英國命運的偉大戰(zhàn)爭。國會軍在馬斯頓草原戰(zhàn)役中取得決定性勝利,使這次戰(zhàn)役永載史冊,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成功的重要標志之一。而誰也無法想像,45歲的克倫威爾,這位一舉扭轉乾坤的最耀眼的英雄,僅僅是兩年前才參加國會軍的一名“新兵”。 這位半路從軍的窮鄉(xiāng)紳既沒有讀過軍校, 也未曾受過專門軍事訓練, 然而竟在馬斯頓草原大戰(zhàn)中表現(xiàn)出如此神奇而杰出的軍事天賦,連一位當時參戰(zhàn)的蘇格蘭將領也不禁驚嘆道“歐洲人從來沒有見過這種作戰(zhàn)藝術”。
1644年,幸運女神同時眷顧了東西方這兩位揭竿而起的造反者。這一年,他們都是光芒萬丈的領袖,都是萬眾矚目的“救星”。隨之而來的革命風潮驚天動地。李自成率領他的大順農民軍一鼓作氣打進北京城,眾叛親離的崇禎皇帝在凄風苦雨之中吊死在煤山,明朝中央政權被推翻。歷史驚人地相似,崇禎帝自縊僅5年后,1649年1月30日下午,遙遠的大西洋島國英格蘭,在克倫威爾的主導下,英國最高法庭以暴君、叛徒、殺人犯和國家公敵的罪名,將國王查理一世推上了斷頭臺。倒霉的查理一世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經過議會和民眾審判并被處死的國王。無論是崇禎皇帝主動將絞索套向自己的脖子,還是查理被迫將頭伸向斷頭臺,都無疑如同晴空霹靂一般震憾了整個世界。因為將東西方這兩位大國君主送上黃泉路的人,一位原本只是安份守己的貧苦驛卒,另一位則是經營著農莊的英國鄉(xiāng)紳。
沒有人會懷疑,李自成和克倫威爾都將創(chuàng)造嶄新的歷史。
運去英雄不自由
歷史風云波詭云譎,變化萬端,無論誰也想象不出,李自成和克倫威爾生前身后的命運,竟然會發(fā)生那樣翻天覆地的逆轉。三百六十六年前那個甲申之年,更是風云突變,令人瞠目結舌。
翻開一部中國歷史,1644年也許是空前絕后的最奇特、最復雜的一年。這一年,在西安、沈陽、北京、成都四地,分別有四個不同的年號:“大順永昌元年”、“大清順治元年”、“大明崇禎十七年”、“大西大順元年”。這一年,中國有四個皇帝:李自成、順治(其實是多爾袞)、崇禎、張獻忠。
勝利來得太快,以至于連李自成自己都恍然如夢。明朝就如一棵高聳入云的參天巨樹,李自成揮斧運斤,汗流如雨,早已砍得筋疲力盡,想不到這棵巍峨的巨樹竟然在不經意的一擊之間轟然倒地,這實在是令他措手不及,昏昏然不知所以。當他帶領那幫從血泊里爬出來的泥腿子們,扛著大刀長矛雄糾糾氣昂昂地挺進北京城時,無法想像他們內心澎湃著怎樣的激動和不安?
然而四十天,僅僅短短的四十天時間,事情就起了意想不到的變化。以至于直到今天, 在中國民間仍然流傳有“李自成進北京——天天過年”的說法。一進京城, 農民軍親眼目睹皇家的豪華富貴, 在最初幾天裝模作樣的自我約束之后,大順軍開始爭先恐后極盡享樂腐化之能事,他們忙著拷掠明官,追贓索餉,四處抄家,搜索金銀。李自成手下臣將驕奢,殺人無虛日。幾十萬將士在京城享樂,丞相牛金星天天忙著率領文武百官演練李自成的“登極大典”,僅派降將唐通率幾千兵丁去接管山海關……
戰(zhàn)爭形勢瞬息萬變,一旦失去有利時機,必將鑄成不可挽回的千古大錯。當李自成自以為吳三桂勢必傳檄而定、獻關納降時,山海關風云突變,吳三桂降而復叛。至此,李自成大夢方醒,被迫東征。而李自成下達出征命令之時,大順軍戰(zhàn)士已經是“俱珍寶盈橐、金釧累累滿臂”了。大順軍撤出北京之際,北京市民奮起截殺,大順軍四面受敵。四十天前人們夾道相迎的“義軍”,四十天后就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這之后李自成的一潰千里實在是無人能估計得到。1644年4月21日,李自成與駐守山海關將領吳三桂進行一片石戰(zhàn)役,眼看吳軍漸漸不支,誰知吳三桂掉頭降于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兩軍聯(lián)手夾擊李自成,大順軍頓成強弩之末,全軍大敗。4月26日李自成逃回京城,僅三萬余人,29日李自成在北京稱帝,臨行前火燒紫禁城和北京的部分建筑,七月渡黃河敗歸西安,不久,棄西安,經藍田、商州,走武關。由于南明弘光帝朝廷的建立和大順軍的節(jié)節(jié)敗退,很多投降大順的原明朝將領復投南明或清朝。兵敗如山倒,在一路驚惶失措的潰逃之中,李自成的大將劉宗敏、軍師宋獻策先后被俘。倉皇中,李自成迫使他的三個妃子投江自盡。
1645年5月,在湖北通山縣九宮山下的李家鋪,李自成又被清軍追上。護衛(wèi)李自成的衛(wèi)兵人困馬乏、士氣沮喪,身邊最后的20來名潰卒也被沖散。李自成單槍匹馬逃走,時逢大雨,山高路滑,他牽著馬獨自艱難地步行至九宮山西麓的牛跡嶺下,正好遇上鄉(xiāng)勇頭目程九伯帶人窮追而來。叱咤風云威震萬方的李自成此刻只好和一個小小的鄉(xiāng)勇程九伯奮力搏殺,輾轉扭打于泥濘之中。李自成身經百戰(zhàn),程九伯哪里是對手,被打翻在地。程九伯狂呼“救命!”,他的外甥聞訊飛奔而來,急提手中鐵鏟朝李自成腦袋猛力一鏟,李自成頓時腦漿迸裂,倒地斃命,時年僅39歲。這樣一位轉戰(zhàn)十余年、明王朝“萬金之賞莫能購,十道之師莫能征”的杰出農民起義領袖,竟在楚贛之交的萬山叢中如此窩囊地死去,真是匪夷所思。
李自成犧牲后,暴尸荒野,幾位朱姓農民不忍睹此慘狀,依照當?shù)馗F家小戶的風俗習慣,用兩口薄石板水缸對接起來,當作棺材,就地挖坑,將他的尸體草草埋葬在山里朱寨寨墻外叫黃株包的小山丘上。石棺上掩蓋著黃土與亂石,長著荒草。300多年中,沒有人整修墳墓,任其經歷風雨,閱盡人世滄桑。
弒君者的下場
1653年12月16日,一場英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就職儀式在倫敦市政廳舉行,市政廳里擠滿了社會各界的頭面人物??藗愅栕谡虚g的椅子上,顯得躊躇滿志,神態(tài)莊嚴。倫敦市長宣布:奧列弗·克倫威爾將軍就任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的護國主。在士兵的歡呼聲中,克倫威爾成了英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
然而,英國議會很快發(fā)現(xiàn),國王被砍掉腦袋后,他們卻又要面對一個比國王更難對付的對手,因為,新的游戲規(guī)則是暴力最強者說了算。而且,克倫威爾比查理一世走得更遠。他們手中卻再也沒有可以對抗這個對手的王牌了。
這位無冕之王維持統(tǒng)治的唯一支柱是軍隊,作為一個軍事獨裁者,他曾經先后成立和解散了三個不同的議會,采用了兩部不同的憲法。歷史的大變局注定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間完成,英國革命產生了一個意外的結局:革命因反抗一個人的專制開始,卻以另一個人的專制結束。革命推翻了一個舊體制,卻沒有建立一個有效的新體制。
作為“護國公”的克倫威爾把國家的立法、行政、軍事、外交大權都抓在自己手里,成為無冕之王,他的權力達到了頂峰。國務委員會的四十一名委員全部是他的親信,為保持穩(wěn)定,克倫威爾干脆把全國劃分為十一個軍管區(qū),各由一位少將擔任行政長官,訂了護國主制度。
在消滅了國王的英吉利共和國里,憎恨國王專制暴政的英國人民突然發(fā)現(xiàn),他們生活在一個專制獨裁的清教徒掌權的國家里。然而,再強悍的獨裁者也敵不過時間這個對手。1658年,令人膽寒的克倫威爾因患瘧疾在倫敦去世了。在臨死之前,克倫威爾仍不忘臨終托孤,遺命長子理查德·克倫威爾繼承了父位。但事與愿違,克倫威爾剛一咽氣,他創(chuàng)立的英吉利共和國就出現(xiàn)了亂象。
克倫威爾的兒子雖然坐上了父親的“護國公”二世寶座,但是他寸功未建,也實在不是一個治國之才,桀驁不馴的軍中將領沒人買他的賬,國家政權落到了你爭我斗的高級軍官手中。于是,失去了強人統(tǒng)治的英吉利共和國很快陷入混亂之中。
軍隊和議會在山窮水盡的情況下想起了流亡在法國的查理一世的兒子,而這位查理也抓住全國久亂思治的大好時機,他發(fā)布了《布列達宣言》,宣布除了“弒君犯”之外,其他亂黨一概不予追究,并允諾恢復議會的傳統(tǒng)權力,給英國帶來秩序和穩(wěn)定。這樣重新贏得了國內的支持。于是,議會通過議案,查理于1660年重登大寶,這就是查理二世,斯圖亞特王朝復辟了。僅僅活了11年的英吉利共和國就這樣走進了歷史。
查理二世對克倫威爾當年的殺父之仇恨得咬牙切齒,一登上王位就進行了瘋狂的報復。他下令把護國公克倫威爾已經腐爛了的尸體從墓地里挖掘出來,并命人拖著它穿過倫敦城。然后,遺體被送到了處決犯人的泰伯恩行刑場,被吊在絞刑架上示眾,然后克倫威爾遺體的頭顱被整個砍了下來,挑在長矛尖上游街示眾,而尸身則被扔進了坑里草草掩埋。偉大的護國公從此和前國王查理一世一樣身首分離。王黨分子最后把克倫威爾的腦袋釘在了審判查理一世的威斯敏斯特廳里示眾。它在上面一待就是25年,后來一場風暴把它刮了下來。不過,后來他的頭顱不知怎么流落民間,竟成了私人收藏品,并且一度如泥牛沉海,被頗懂生意經的英國人拿去作了古董輾轉販賣。
18世紀后期,羅塞爾家庭開辦了一個小小的博物館,并且把克倫威爾的頭顱當成了中心物品。1814年,一個名叫約西亞·亨利·威爾金森的人花了230英鎊買下了這顆頭顱,并開始抱著它到處炫耀。直到三百年后的1960年,克倫威爾的頭顱才離開了聚會上的巡回展覽,由他的母校劍橋大學的錫德尼·蘇薩克斯學院收得,埋葬在牛津地區(qū)的一座小教堂之旁,一顆流浪的靈魂總算有了一片棲身之地。
鮮花與糞土同在
李自成和克倫威爾的命運無疑最終皆以悲劇收場。盡管歷史上悲劇性人物數(shù)不勝數(shù),但李自成和克倫威爾的悲劇命運卻令人心情無法平靜:在世界處于深刻變化的17世紀,他們都懷著解救人民痛苦的真誠愿望,以超凡的天才和堅韌的意志,為打碎不合理的社會制度進行過不屈不撓的斗爭。在此過程中,他們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然而在即將達到奮斗目標時,他們卻在歷史的拐角凋謝零落。
李自成和克倫威爾生前身后的毀譽褒貶,卻不由得讓人感慨萬千。他們都是嚴于律己、高風亮節(jié)的道德楷模,又都是理想高遠、意志堅定的英雄典范,他們?yōu)榱松n生疾苦和民族進步而與舊世界進行殊死抗爭,但是在接近勝利輝煌的剎那,他們同時成為撲火的飛蛾,留給后世無窮無盡的遺憾和惋惜。
李自成還在世時對他的非議之聲就已經開始了。湯若望是給古老中國帶來先進西方科技的傳教士。他歷經大明、大順、大清三個朝代,但顯然他對李自成和農民軍并無好感。他認為李自成的軍事才能是毫無疑問的,但他無法理解李自成對大明王朝的“不忠不義”, 而且認定支配著李自成內心的主要成分,絕大多數(shù)是為了貪圖尊榮富貴,和不見高尚的個人動機?;诖耍瑴敉麑钭猿傻腔鶗r的情形還進行過這樣繪聲繪色的“藝術加工”:他每次要登上御坐時,就感到頭痛與四肢沉重,而不得不自寶座上滑自地下,象猴子似的蹲踞在大殿下。為這樣一個土皇帝,如此的一個地下寶座才是最合適的。
而對于李自成最著名的評價,莫過于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的說法:“在過短的時期內獲得了過大的成功,這都使李自成以下如牛金星、劉宗敏之流,似乎都沉淪進了過分的陶醉里去了……紛紛然,昏昏然,大家都像以為天下就已經太平了的一樣?!彼J為李自成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忽略敵人,不講政策,進京后首領們生活腐化,發(fā)生宗派斗爭,最后終于導致失敗。
可憐李自成英雄一世,最終還是以反面教材而告終。
從清教徒鄉(xiāng)紳到叱咤風云的軍事天才,從受窮苦士兵愛戴的統(tǒng)帥到愛爾蘭戰(zhàn)場上的殺人魔王,從封建君主專制的堅定反對者到無冕之王,克倫威爾給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留下了鮮明的印記,他成為英國歷史上最有爭議的人物之一?!皼]有哪一個人像他這樣被人說得更好或被人說得更壞了。”頌揚他的人,將他視為一代英主,出將入相,不惟軍功赫赫,政績累累,而且功業(yè)標榜千秋,是古往今來英國人中最偉大的人;不喜歡他的人,則將他視為弒君者、獨裁者和野心家,視之為歷史上最善謊言、最虛偽、最野心勃勃的壞人,說他是世界上曾有過的最臭名昭著的暴君之一。
但不論任何人,都無法否認克倫威爾在英國這場波瀾壯闊的資產階級大革命中所具有的歷史地位。對此,即使克倫威爾的敵人或者懷疑者,也無法完全否認克倫威爾過人的膽識以及雄才大略。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始終持敵視態(tài)度的克拉倫頓,對克倫威爾的評價中似乎也充滿了矛盾:“他是一個勇敢的壞人,這個篡位者盡管罪惡滔天,應受到詛咒,打入地獄,但他仍有某些優(yōu)點使這個時代的某些人對他加以稱頌。他具有一種特別的通曉人的本性和脾味的本領,而且還有一種偉大的精神和令人敬佩的慎重其事和遠見卓識,以及一種寬宏博大的堅定性?!?/p>
克倫威爾領導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與李自成領導的明末農民起義,顯然造就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此后,東西方已經出現(xiàn)了不同的發(fā)展趨向:東方繼續(xù)沿著它原來的軌跡進行封建王朝的循環(huán),而西方則發(fā)生了一個質變,開始了更高層次上的歷史發(fā)展。東方從屬于西方的歷史發(fā)展大勢在那時已經埋下了伏筆。雖然經過清初幾十年的恢復和發(fā)展,到康熙至乾隆年間出現(xiàn)了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經濟繁榮,而且它遠遠高于當時的西方經濟水平,但其促使經濟發(fā)展的內在新生力量——資本主義經濟因素同西方是無法相比的。東西方的差距在這里完成了它的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