蛩聲入羅幕
刺繡女在秋蟲聲里想到了什么?
這是一只康熙年的青花瓷盤(圖1),盤心繪一女子正在精心刺繡。畫意正如明代詩人楊基所寫的:“閑情正在停針處,笑嚼殘絨唾碧窗”。古代刺繡,多以女子為之,謂之“女紅”。繡女不外乎兩種類型:一為民女謀生;二為貴族女子消遣。那么此盤上繪的是民女,還是官府閨秀?
難道是三國時期吳王孫權(quán)之妻趙夫人?相傳趙夫人有“三絕”:機絕、針絕、絲絕。據(jù)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記載,吳王趙夫人,丞相趙達之妹。善書畫,巧妙無雙,能于指間以彩絲織為龍鳳之錦,宮中號為“機絕”。孫權(quán)常感嘆,蜀魏未平,最好有個善畫者畫一幅山川地形圖,夫人連夜繡成江湖九州島島山圖獻給孫權(quán)。夫人又在方帛上,繡出五岳列國地形,時人號為“針絕”。又以膠續(xù)絲發(fā)作輕幔,號為“絲絕”。
也許是閨房里的小姐。在男耕女織的封建社會里,女孩子都要學習“女紅”,都要掌握刺繡,正因如此,那些深宅大院的小姐們,刺繡便成了她們消遣、養(yǎng)性和從事精神創(chuàng)造的唯一活動?!伴|繡”的產(chǎn)生并不是偶然的,明代屠隆在《考盤余事》中寫道:
“宋之閨繡畫,山水人物樓臺花鳥,針線細密,不露邊縫,其用絨止一、二絲?!?/p>
明、清時期,全國城鄉(xiāng)出現(xiàn)了眾多的商品性生產(chǎn)的專業(yè)作坊。刺繡技術(shù)和藝術(shù)達到了空前的繁榮,進入了中國傳統(tǒng)刺繡的顛峰時期。出現(xiàn)了對后世影響非常之大的幾個藝術(shù)流派,如上海的顧繡、北京的京繡、開封的汴繡、山東的魯繡等,以及后人譽為的“四大名繡”,即蘇繡、粵繡、湘繡和蜀繡。
刺繡既然十分普遍,陶瓷制品上繪有繡女紋飾就不奇怪了。但要想知道這個盤子上的刺繡女究竟是什么身份,卻費了一番腦筋。我原以為盤上的題詩寫的是“刺繡謾成女,蛩聲入羅?!?。我對這兩句的解釋是:“漫不經(jīng)心的刺繡女,將秋蟲的鳴叫繡進了綾羅絲品”。我認定盤上繪的是民女,但總覺得有些牽強,就去請教我的老友、知名作家馮亦同,因為他當過多年語文教師,擅長說文解字。他在發(fā)給我的E-mail中說,上句“謾成女”應為“謾成文”。“謾”一般作“輕慢”或“隨意”解,這里應取后一義,隨意、隨心或輕松地(就繡出了花紋,古文里的“文”常與“紋”通用,如“文石”、
“文飾”等)。下旬“蛩聲入羅?!钡摹澳!辈⒎恰澳尽弊诌?,而是“巾”字旁“蟆”,是“幕”的異體字,“羅幕”是指窗帷之類,從字面上看并非指繡品,而是指蛩聲(秋蟲的鳴叫)入室了,但你從繡女的意義上解,也是可以的。
我覺得亦同先生的解釋更合理。他還告訴我這兩句詩好像在唐詩里讀過,我也似曾相識,翻閱《全唐詩》發(fā)現(xiàn)“蛩聲入羅幙”是崔國輔的句子。他的《怨詞兩首》詩曰:
妾有羅衣裳,秦王在時作。為舞春風多,秋來不堪著。
樓頭桃李疏,池上芙蓉落??楀\猶未成,蛩聲入羅幕。
通篇是一個宮女睹舊物而生哀怨的語氣。當年因歌舞博得君王歡心,如今青春不再,桃李疏,芙蓉落,已到了人生的秋天。該詩以物喻人,揭示了封建制度下宮女喪失人權(quán)的不合理現(xiàn)象。也是作者借寫宮怨感嘆個人身世。這是只官窯青花盤,現(xiàn)存北京故宮博物院。
西園里的畫家駙馬爺
這是康熙年的一只青花盤(圖2)。此盤口徑18厘米,足徑13.5厘米,盤敞口,弧壁,圈足內(nèi)有青花方框“宿云齋”三字堂名款。畫著一座富家庭院,庭院里有四個孩子在嬉戲,樓閣里坐著男女兩人,書案上似有一圍棋盤。解讀這個畫面很容易認為這是男女對弈圖。但細看墻門上寫有“西園”兩字,文字是解讀畫面的鑰匙,我們可以深入了解畫面的內(nèi)涵。再細看,男子手中拿著一塊笏板,像是要離開書案去上朝。聯(lián)系到畫面上的西園、富庭、笏板等元素,這就不是一般的男女對弈,或是庭院嬰戲了。我認為畫中的男子應是北宋時的駙馬王詵,女子是魏國大長公主?!拔鲌@”是王詵家的庭院。
王詵,字晉卿,山西太原人。出身貴族,自幼好學,是有名的才子,英宗趙曙將女兒魏國大長公主下嫁,王詵官至駙馬都尉,定州觀察使。王詵嗜書畫,喜結(jié)交文士,廣為收藏法書名跡。與蘇軾、蘇轍、黃庭堅、米芾、秦觀等過往甚密,在自家的“西園”常與這些文人雅士飲酒賦詩,焚香作畫,交流情誼,切磋藝術(shù)。連“十年不游權(quán)貴門”的李公麟也是??汀D3為李公麟所作《西園雅集圖》(清乾隆帝御題畫名),描繪了蘇、黃、米等十六人在王詵府中西園聚會的情景。蘇軾曾著文記其事。正因為王詵如此癡迷書畫,故而他雖貴為宋英宗的女婿,卻依然不受重用,起起落落,倒也拓展了他的視野。他曾受蘇軾之累被謫貶南州(今四川綦江),沿途飽覽山水煙云,積累下豐厚的創(chuàng)作素材。他近法李成,遠追王維,在此山水畫由盛唐的青綠重彩向北宋的水墨渲淡過渡之際,承上啟下,別出心裁,熔青綠與水墨于一爐,筆意清潤挺秀,而又“金碧緋映,風韻動人”,“不古不今,自成一家”。秦觀有詞“西園夜飲鳴笳,有華燈礙月,飛蓋妨花”,記錄了當時文人集會的盛況,以至于后人一再創(chuàng)作《西園雅集圖》以追想當年蘇軾等大文人。在王詵家花園聚集的文人,正處于險惡黨爭之中,他們正是以詩文書畫的雅集來寄托超然物外、清曠高遠的人生向往。也正是這些文人的藝術(shù)活動在“畫”與“文”之間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密切聯(lián)系,使得繪畫有了如鄧椿(鄧椿為中國南宋繪畫史著作《畫繼》的作者)所說“文之極”的地位。
王詵的繪畫以山水最為擅長,水墨師法李成,清潤可愛:但又在李成的清逸中溶入了李思訓金碧山水的華麗,從而形成自己的風貌。因此,蘇軾曾贊揚他說:“晉卿(王詵)得破墨三味?!币簿褪琴潛P王詵用墨濃淡深淺掌握得恰到好處。又說他“以尚主之貴,日在綺羅弦管之間,而濡豪嬉戲及皆風塵表物,非其胸中自有丘壑何以及此?!币馑际钦f王詵雖為當朝駙馬,整日在綺羅管弦之間嬉戲,這都是表象,若是他胸中沒有丘壑,何以畫得如此傳神?王詵傳世有《煙江迭嶂圖》、《夢游瀛山圖卷》等,分別藏于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院。
銅雀臺比武
比武又比文,銅雀臺是展示風采的平臺。
這是現(xiàn)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康熙青花棒槌瓶(圖4),所繪內(nèi)容為三國故事銅雀臺比武。建安十五年春,曹操在鄴城建成的銅雀臺,擇吉日聚集文武百官設(shè)宴慶賀。曹操命眾將比試箭法,勝者以錦袍一件為贈品。眾將紛紛獻技,逐輪淘汰,最后徐晃與許褚爭奪錦袍,相持不下。曹操喜愛眾將驍勇,各贈蜀錦一匹以解圍。畫面分兩部分,曹操站在銅雀臺的最高層,手捋胡須,得意洋洋,躊躇滿志,觀看眾將比武。另一部分是眾將騎馬觀看比箭,楊樹上掛一戰(zhàn)袍,象征為此角逐,徐晃與許褚輪番比射。圖中還有文武官員多名,似乎都在贊賞箭法高明。畫師依據(jù)故事情節(jié)刻畫人物性格,形象神態(tài)各呈異彩,符合事物情理。雖然作品中僅出現(xiàn)十四個人物,但通過對人物不同的動態(tài)心理描寫,以少勝多,卻表現(xiàn)出了熙熙攘攘、熱鬧紅火的生動場面。
銅雀臺比武記載在史書里,漢賦、唐詩、宋詞、
《三國演義》中都出現(xiàn)過。銅雀臺就是今邯鄲市轄的臨漳縣城西17公里的“古鄴城遺址保護區(qū)”內(nèi)的三臺村西。
據(jù)史書記載,銅雀臺最盛時臺高十丈,臺上又建五層樓,離地共27丈。按漢制一尺合現(xiàn)在市尺七寸算,也高達63米。在樓頂又置銅雀高一丈五,舒翼若飛,神態(tài)逼真。在臺下引漳河水經(jīng)暗道穿銅雀臺流入玄武池,用以操練水軍,可見景象之盛。
銅雀臺比武是三國時很有名的故事,其實銅雀臺與文學也有著不解之緣。東漢末年,北方一大批文學家,如曹操、曹丕、曹植、王粲、劉楨、陳琳、徐干、蔡文姬、邯鄲淳等,他們聚集在銅雀臺,以筆直抒胸襟,慷慨任氣,抒發(fā)渴望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閔時悼亂,反映社會現(xiàn)實和人民群眾的悲慘生活,掀起了我國詩歌史上文人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高潮。由于其時正是漢獻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稱為“建安文學”。
其活動方式主要有游銅雀臺歡宴時的賦詩,如建安七子中大量的《公宴》詩命題創(chuàng)作。從銅雀臺建成時起,太祖悉將諸子登臺,使各為賦,后成為習慣。同一題目,大家同時作,如《柳賦》即曹丕、王粲等同時所作。曹操的《登臺賦》、《步出夏門行》,王粲的《登樓賦》、《初征》,曹丕的《典論》,曹植的《洛神賦》,蔡文姬的《悲憤詩》、《胡笳十八拍》等作品,大都是在鄴城銅雀臺完成的。
銅雀臺比武又比文,聲名大振。只不過比文的場景用青花瓷畫難以表現(xiàn)而已。
宋江潯陽樓題反詩
古陶瓷專家張浦生先生最愛講的和最愛聽的就是瓷畫上紋飾或故事的解讀。在談到康熙年間常見的刀馬人物時,自然談到名作入畫。《西廂記》、《牡丹亭》、《拜月記》、《東周列國志》等在瓷畫上均有表現(xiàn)?!度龂萘x》的故事入畫的很多,《紅樓夢》肯定沒有,因為《紅樓夢》在康熙年尚未成書,因此不可能有故事入畫,《西游記》的故事在未成書前就在民間流傳,估計青花瓷畫上會有,但我還沒有看到。那么《水滸傳》的故事有沒有呢?但是我們都沒見過。張老師說:“我這里有一個,給你們見識見識?!闭f著他拿出一只底足有殘缺的青花大盤。此盤直徑24厘米,底款為“大明嘉靖年制”,但從盤上的多種信息斷定是康熙年的產(chǎn)品。盤中繪有四個人物:一人在案桌上飲酒,諒已醉酒,店小二還在上酒;一肥胖者倒背折扇與一公差模樣的人像在謀劃什么事。窗外是漁民船家,酒店顯然是在江邊。張老師說這就是水滸故事宋江潯陽樓題反詩(圖5)。
宋江殺了閻婆惜,被發(fā)配到江州(今九江)。一日,獨自來到江邊的潯陽樓,一杯兩盞,倚闌暢飲,不覺沉醉,心想道:“我生在山東,長在鄆城,學吏出身,而今三十多歲了,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文了雙頰,發(fā)配到這里。我怎有臉面見家鄉(xiāng)的老父和兄弟?”不覺酒涌上來,潸然淚下,臨風觸目,感恨傷懷,做了一首《兩江月》詞,便喚酒保借筆硯來,乘著酒興,去那白粉壁上揮毫寫道:
自幼曾攻經(jīng)史,長成亦有權(quán)謀。恰如猛虎臥荒丘,潛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雙頰,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報冤仇,血染潯陽江口!
宋江寫罷,十分得意,趁興又拿起筆來,在《西江月》后再寫下四句詩: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謾?quán)涤酢K麜r若遂凌云志,敢笑黃巢不丈夫!落款為:鄆城宋江作。
殊不知這首反詩闖下大禍,當?shù)赜袀€閑住通判,叫黃文炳。這人雖讀經(jīng)書,卻是阿諛諂佞之徒,心地狹窄,嫉賢妒能,有勝如己者害之,不如己者弄之。聞知這蔡九知府是當朝蔡太師兒子,則時常過江來拜會知府,指望他引薦出職,再欲做官。這日這黃文炳買了些禮物過江來,又去府里探訪蔡九知府,豈料蔡九知府家大擺酒宴,黃文炳不便入內(nèi),回船時在潯陽樓上憑欄消遣,發(fā)現(xiàn)宋江題西江月詞并所吟四句詩,大驚道:“這個是反詩!誰寫在此!”只見后面寫有“鄆城宋江作”五個大字。轉(zhuǎn)而一想晉升的機會來了,遂將反詩抄下,并令酒保休要將詩刮去了。黃文炳第二天又去蔡九知府處,密報宋江題反詩之事。這之后就是蔡九知府命戴宗去牢城營里捉潯陽樓吟反詩的犯人宋江,戴宗授意讓宋江裝瘋企圖躲過這一難,但最后還是被黃文炳識破。當然這是后話了。
畫盤上雖然只畫了四個人,但宋江潯陽樓題反詩的大體情況都畫出來了。那喝得歪歪倒倒的便是宋江,那倒背折扇的胖子顯然是黃文炳。妙的是墻上并沒有反詩的內(nèi)容,這就給觀畫者充分的想象宅間。宋江醉題與黃文炳舉報也并不在同一現(xiàn)場,這就是中國繪畫全景式的表現(xiàn)技法的高明之處。
張老師告訴我們,這只殘盤是上海的葉小姐花了一萬多元從國外買回來收藏的,現(xiàn)在成了張老師講青花紋飾課的典型教具。從這只盤子上起碼可以得到如下幾個信息:青花盤是康熙年外銷產(chǎn)品;“題反詩”這個敏感題材,出現(xiàn)在出口瓷器上也在情理之中;畫面上沒有出現(xiàn)反詩的內(nèi)容,是因為外國人很難理解,如此而已!
孫二娘黑店
圖中這只康熙年的青花大盤(圖6),主圖畫著女店主殷勤敬酒,一壯漢背面而坐,一仆人在偷偷地笑。我和幾位文學朋友立即想到《水滸傳》中在十字坡開黑店的孫二娘。孫二娘綽號母夜叉,她在孟州十字坡開了家客棧。十字坡地處交通要道,她的客棧以包子鮮美聞名江湖。孫二娘的老公“菜園子”張青因誤傷人命,被官府通緝捉拿,闖進十字坡包子客棧。在與孫二娘父女的沖突中被孫二娘制服。孫老東家見張青憨實可信,令其入贅當了女婿。孫老東家一死,孫二娘在風雨飄搖中接下了包子客棧。因丈夫武藝沒有她高強,所以這個店不是姓張,而姓孫。孫二娘的黑店是祖?zhèn)鞯模赣H山夜叉孫元,就是前輩綠林中有名的強人。
這家客棧賣的實際上是人肉包子,店主看準了人頭便在酒里下麻藥,將人麻翻后肢解剔肉剁成包子餡,號稱牛肉包子。武松因殺了西門慶和潘金蓮,被發(fā)配充軍到孟州路過十字坡,押解的差人和武松在這里歇腳。孫二娘見三個客人來,忙上前招呼,武松看著店里的陳設(shè)及老板娘“眉橫殺氣,眼露兇光”,似乎明白了什么。他故意嫌酒淡薄,問有什么好酒,那婦人道:“有些十分香美的好酒,只是渾些?!蔽渌傻溃骸白詈?,越渾越好。”那婦人心中暗笑:“又來了個找死的!”便去里面托出一碹渾色酒來。武松看了道:“這個正是好生酒,只宜熱吃最好?!蹦菋D人假意道:“還是這位客官懂行。讓我燙來你嘗看?!眿D人拿著渾酒去燙,心中笑道:“這個賊配軍正是該死!倒要熱吃!這藥卻是發(fā)作得快!那廝便是我手里行貨!”酒燙熱了,把將過來倒作三碗,笑道:“客官,趁熱吃吧?!眱蓚€公人哪里忍得饑渴,只顧拿起來吃了。武松卻道:“娘子,我從來吃不得寡酒,你再切些肉來與我過口?!钡饶菋D人轉(zhuǎn)身進去,武松卻把這酒潑在僻暗處,只虛把舌頭來咂,道:“好酒!還是這個酒有勁!”
那婦人說是進去切肉,只虛轉(zhuǎn)了一遭,便出來拍手叫道:“倒也!倒也!”那兩個公人只見天旋地轉(zhuǎn),噤了口,望后撲地便倒。武松也假裝雙眼緊閉,撲地仰倒在凳邊。只聽得那婦人笑道:“著了,由你奸似鬼,吃了老娘的洗腳水!”武松哪里是喝醉酒,翻身一把捉住了孫二娘,張青忙上前求饒,武松遂與張青、孫二娘夫婦相識。孫二娘后來跟隨張青上了梁山,主持梁山泊西山酒店,迎來送往,打探消息,是梁山第一百零三條好漢。人稱“梁山妖艷第一”。
但此圖卻有許多不符原著之處:首先,沒有表現(xiàn)出孫二娘的妖艷和殺氣,對照《水滸傳》書上的描寫:“系一條鮮紅生絹裙,擦一臉胭脂鉛粉,敞開胸脯,露出桃紅紗主腰,上面一色金鈕”,“眉橫殺氣,眼露兇光”實在反差太大;再則沒有表現(xiàn)出武松的英雄氣概。武松是個被發(fā)配充軍的囚犯,那枷鎖呢,押送的公人呢?屁股下壓著的一把劍更是莫名其妙了。
古典文學在民間流傳,主要靠戲曲評書,因藝人不同所以版本也多有不同,雖然跟原著基本情節(jié)是一樣的,但在細節(jié)上多有夸張渲染。此盤畫面不知是哪個版本。
青花瓷片上的紋飾豐富多彩,體現(xiàn)出一個時代的文化、文明和風格,其在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藝術(shù)和文化中,具有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