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峪溝新出士大量文書,為了后續(xù)工作的開展進行了基本修復保護工作,本文通過對一件出土文書修復保護過程的詳述,展示全部上千件出土文書修復保護的過程。而作為新疆地區(qū)重要的佛教石窟遺址,此次吐峪溝新出土的文物,尤其是文書的大量出現(xiàn),對研究吐峪溝石窟千年前的發(fā)展狀況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在新疆地區(qū)現(xiàn)存的十多處佛教石窟遺址中,吐峪溝石窟是建窟較早,保存早期壁畫、遺跡較多的一處,也因此受到人們的注意。這里的石窟、造像最早出現(xiàn)在晉、十六國時期。公元5~6世紀,北涼至麴氏高昌時期建寺鑿窟達到高潮,并成為皇家寺院所在。公元7~12世紀,回鶻高昌時期也有開鑿或改鑿洞窟。13世紀,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逐漸廢棄。20世紀初,外國探險隊至此盜割盜掘,大量珍貴文物流失海外。
吐峪溝石窟是吐魯番地區(qū)開鑿年代最早的石窟,曾經是中原佛教文化與西域佛教文化最早交匯的地區(qū)。洞窟形制和壁畫反映了龜茲石窟寺和中原石窟造像的影響,是研究吐魯番地區(qū)佛教發(fā)展演變和中西佛教藝術傳播與交融的重要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為了更好地研究和保護,吐魯番地區(qū)文物局與中國社會科學院、龜茲石窟研究所一起于2010年3月對現(xiàn)存吐峪溝石窟進行了清理發(fā)掘,目前一期發(fā)掘已經結束,清理發(fā)掘出了包括文書、陶器、絹畫等在內的大量珍貴文物。為了盡快地對所出文物進行研究總結,吐魯番科學研究院技術保護室承擔了此次吐峪溝新出土文物的修復保護工作,本文所描述的文書即為新出土的上千件文書中的一件。
一、修復過程
(一)出土文書保存現(xiàn)狀描述
由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記錄可知,這件文書出土于石窟地表堆積層,離東側墻190cm,北側墻50cm。出土時為卷軸狀(圖一),兩端均殘破不齊,現(xiàn)殘長26cm,寬2.5am。由于出土于堆積層中有少量泥沙混合在文書中,使得字跡不清楚,隱約可見為雙面文書。
(二)出土文書的修復保護過程
1、字跡水溶性的檢測
在正式開始前,我們對露出的字跡進行了字跡水溶性的檢測,確定了該文書的字跡遇水不褪色,從而確定了在以下的保護過程中可以采用水進行修復保護。
2、揭展
由于文書是呈卷軸狀的,且有泥沙混合其中,因此,我們選用回潮紙包裹回潮回軟再進行揭展的方法?;爻奔堖x用事先噴過酒精水溶液的生宣,用其將文書包裹好,外層再用塑料布包好,進行回潮,時間大約需要10小時。此方法還有一個好處是可以同時進行消毒。
10小時后,將回潮包打開,觀察文書的回軟狀況,當文書至半干時開始揭展。觀察卷軸兩面,找到紙張空隙處,用竹片的扁平一頭伸進紙頁空隙處,緊貼紙頁向四周輕輕移動,使之慢慢揭開。當一面揭開需要翻轉時,將宣紙蓋在已揭展開的部分上一同翻轉,防止翻轉過程中紙張斷裂造成文書錯位、拼對有誤。由于文書呈卷軸狀且內部多有破損,在揭展中注意所揭紙張是否為同一張,防止文書錯位。整個文書在上述方法中重復進行,最終將文書揭展開來(圖二)。
3、清洗
用濕毛巾擦凈工作臺,將浸濕的油紙鋪上,用濕毛巾抹平,使其緊貼在臺面上;將文書放在油紙上,噴水浸濕、平展后清洗。清洗時,順著文書的纖維或細紋用毛筆輕刷,去除其上的污跡和殘存膠結物,較為堅固厚實的,可用小竹片或針先小心清除一層,靠近字跡的部分再用毛筆或棉棒輕輕刷除。此過程中要小心文書的錯位。
當?shù)谝幻媲逑唇Y束后,需翻面進行第二面的清洗。翻面時先用噴水壺在文書上噴水,鋪上一層油紙(或塑料薄膜),用棕刷上下刷平,連同文書下的油紙一起,翻面,揭下先前的油紙,清理另一面文書。
取小張的吸水紙貼放在清洗后的文書上,觀察吸水紙是否變臟,確定文書是否清洗干凈。
我們清洗的原則是以能看清字跡為主,不要求特別干凈,因此在使用工具時力量適中,字跡部分尤為注意,不對文書造成二次破壞。清洗中注意噴水以保持文書的濕度,同時毛筆要不斷地沾水,確保在清洗過程中夠濕、夠軟。
為了此后文書存放、研究的方便,對文書清洗后我們依傳統(tǒng)方法對其進行排實、上墻、下墻步驟,確保修復后的文書平展整齊。
在文書上放一張略大的宣紙,用棕刷將其上下左右排實,使文書與宣紙粘合在一起;慢慢揭下油紙,用毛筆在宣紙四周涂上一層糨糊,并在右側上半部留下空當(方便下墻時竹片插入);將宣紙貼在木墻上,并用棕刷將四周壓實。經過至少一天時間的上墻時間后開始下墻,用竹片從先前預留的空當處插入,向左、向上移動竹片,揭開宣紙的右半部,再拿起其上半部和左下部,拉起使其與木墻成45°,用力向外拉,將宣紙全部揭下:最后用小竹片將文書從宣紙上小心地挑揭下來,有序地放在紙盒內。需要注意的是,在文書整個上墻晾干的過程中,需保持室內溫度在20~27℃,濕度不低于45%。
4、加固
文書清洗完成后,為了防止在今后研究或存放中出現(xiàn)錯位等現(xiàn)象,我們決定對文書一些破損、有較大裂隙的部位進行加固,使其更有利于今后的使用。
我們所選用的加固方法是絲網加固,方法十分簡單,在需要的地方放上絲網后,在文書上下均鋪上氟塑料(聚四氟乙烯)薄膜,用電熨斗熱壓即可。
其中所使用的絲網是由蠶絲織成,再噴上聚乙烯醇縮丁醛的乙醇溶液,晾干后即可使用。用這種加固方法的好處是透明度好、易于文字釋讀,重量輕、手感好、耐老化、可逆(可用100%純酒精擦掉,不傷文書)。當然,也有一定的壞處,就是強度較低,因此,在拿取此類有絲網加固的文書時要小心。
至此,該文書基本的修復保護過程完成,其他的保護、分析等過程依此后的研究情況而定。
(三)出土文書修復后的狀況
該出土文書修復后殘長26cm,最寬處為16cm,為一面是楷書漢字(圖三),一面是回鶻文的雙面文書(圖四)。漢字部分為佛經內容,由字跡書寫可初步認定為唐時寫經。
二、結論
此次發(fā)掘的文書基本上出土于淤泥層、堆積層等泥土較厚的區(qū)域,且吐峪溝地區(qū)為地震、泥石流多發(fā)區(qū),岡此新出土的這批文書被泥沙覆蓋的較為嚴重,甚至還有些已經碳化,而類似經卷狀的文書所占比例約為出上的五分之一,這件雙面文書的成功修復,證明傳統(tǒng)的純手工修復對處理此類文書有著很大的優(yōu)勢,也為其他經卷的修復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這件雙面文書僅是此次吐峪溝新出土上千件文書中的一件,就已清洗的這近百件文書來說,它的時代不算最早,內容不算代表,但因其為漢文和回鶻文的雙面文書,依然是一件較為珍貴的文物。
從整體來看,此次吐峪溝新出土文書的時代從公元4世紀至公元12世紀,涵蓋了整個吐峪溝石窟興起、繁盛、滅亡的整個過程,內容不僅有佛經,還有地契、書信、官文等世俗文書,形式不僅有手寫還有印刻,書寫形式有魏碑、行書、楷書、草書等,文字有漢文、回鶻文、藏文等,所有的這些都說明此次吐峪溝發(fā)掘將較為徹底地為我們揭開吐峪溝極其周邊地區(qū)千年前的風貌。
參考文獻:
[1]柳洪亮《高唱石窟概述》,發(fā)表于《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一中國壁畫全集新疆吐魯番》,遼寧美術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
[2]郭莉珠主編,檔案保護技術學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