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即辨別并確定事物的真?zhèn)蝺?yōu)劣。宋陸游在其《跋中和院東坡帖》曾言:“鑒定精審,無一帖可疑者?!泵魅~憲祖《鸞鎞記·品詩》曰:“滴露研朱非草草,從容鑒定庶無尤。”鑒定亦指對人功過、出身和優(yōu)缺點等的鑒別和評定。吳晗《燈下集·談曹操》評:“‘奸雄’這一鑒定,是許劭的創(chuàng)造?!?/p>
文物鑒定是當前藝術品市場的熱門話題,每場拍賣,但凡高價拍品總會引發(fā)一場熾熱的真?zhèn)无q論。明星拍品《砥柱銘》真?zhèn)沃疇幹两裎葱荩瑫r隔如此之久傅申先生上海一行還是再次公開強調其鑒定觀點,良苦用心可見一斑。歷史上,文物藝術品經代歷數(shù)真?zhèn)无q論不休者仍大量存在。
明代沈德符《萬歷野獲編》云“骨董自來多贗”,這一“多贗”催生了鑒定的重要性,也昭示了鑒定的復雜性。鑒定現(xiàn)今通常分為兩種:一為傳統(tǒng)鑒定方法,即鑒定家以其豐富經驗靠眼力辨別,就書畫鑒定而言,我們常聽到“徐半尺”、“望氣”這樣的詞語:另一為現(xiàn)代科技方法,利用儀器取樣對比分析,所用較多為x射線熒光和熱釋光技術。兩種鑒定方式孰優(yōu)孰劣,是否可以較高低呢?誰的鑒別能確定斷代呢?哪一種鑒定更具權威性?
數(shù)百歲的“眼學”
古董買賣市場出現(xiàn)后,古董作偽即便開始。歷史上,古董作偽始于宋代,盛于明代。有趣的是古人作偽不僅僅為牟利,很多藝術家將作偽能夠蒙蔽鑒定家的法眼作為自己摹古力強的顯現(xiàn),是可資炫耀的。作偽催生了鑒定學,傳統(tǒng)鑒定方法亦稱眼學,有數(shù)百年之久。鑒定家依靠個人經驗以文物風格特征、工藝技術特征來斷代,一眼定乾坤,方便快捷。
古代鑒定家多是藝術家,家藏豐富,每日苦學前人藝術技藝,不僅成就了自己高超的藝術技巧、審美思想,更是練就了鑒定的法眼。很多人會說,見的多了,也就那么回事。因此,很多典當行的伙計成了鑒定家,那是學院派所不能及的。
在中國古文物的鑒定當中,古書畫是眾所認定最難的一門。中國歷史悠久,書畫名家數(shù)不勝數(shù),書畫作品更是浩如煙海。而每一家、每一流派,又歷經數(shù)十年的創(chuàng)作流變,枝蔓紛呈。歷朝歷代的風格演變,成長歷程中的個人遭際,歷史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使書畫作品流傳的方式變得紛繁復雜。種種不確定因素致使書畫鑒定難度位于眾藝術品類別之上。徐邦達是書畫鑒定的神家,很多書畫卷軸剛打開半尺,就可說出與此畫有關的一切,以致人們送給他一個“徐半尺”的雅號,甚至有說應稱“徐一寸”,很多贗品書畫卷往往展開寸許,便已知真?zhèn)巍W鳛閭鹘y(tǒng)鑒定方法的集大成者,徐邦達一雙鑒賞家的慧眼,源于早年他曾專對古書畫的臨摹學習,以十年之功,由近溯遠,遍臨各家,對各家藝術之特征、運筆之習性,均有深入研究。
徐邦達是個神話,但神話不常有,很多鑒定家并非都能夠一眼定乾坤的。在傳統(tǒng)鑒定中,鑒定應包含“鑒”與“考”兩個概念?!拌b”即是通過眾多的作品相互比較,對作品進行目力檢測,推知真?zhèn)?。要達到目鑒的準確性,鑒賞者非見之眾多不可。但是,對于時代較遠或是某些難于明了的書畫,僅僅依靠目鑒,不能妄下斷語,這就需要廣為搜集有關文獻和其他旁證材料,詳加審訂考據,方才得以明辨是非。就書畫而言,題跋、收藏印章都是亟待考據的。
眼學看似方便快捷,卻是數(shù)十年磨一劍,鑒定家的一眼包含了我們所不見的數(shù)十載對各類古文物的研究考據,對浩如煙海的歷史文獻的苦讀。
傳統(tǒng)鑒定是個人經驗型,具有主觀的局限性。常常有這種情況,即相同領域的頂級鑒定專家,對一件文物的真?zhèn)闻袛鄷o出截然相反的結論。主觀判斷會受不確定因素干擾,不能排除失誤的可能性,甚至是被眾多功利因素左右,很難具有權威性。
新時代的科技參與
新時代,要求文物鑒定亦能與時俱進。相對而言,陶瓷類文物的科技鑒定最為成熟,其次是青銅器,再其次是玉器等。分析方法中,最為有效的為X射線熒光和熱釋光技術。
X射線熒光可提供文物材質的元素組成信息,依據標準數(shù)據庫,確定文物的產地,對于陶瓷文物,即可確定其窯口;熱釋光技術在陶瓷器等硅酸鹽材質文物的鑒定實踐中能起到重要作用,可更精確給出其燒制的絕對年代。此外,利用體視顯微鏡可揭示不同材質、不同類型文物表面的歷史和工藝痕跡;利用X光照相技術、工業(yè)CT掃描等,可以顯示文物的內部結構及形貌特征,揭示被銹蝕物掩蓋的器物表面的紋飾、銘文、制作痕跡等信息。在現(xiàn)有的科技鑒定工作中,眾多的元素分析技術,如大樣品室X熒光、質子激發(fā)X熒光、同步輻射熒光等業(yè)已顯現(xiàn)出廣闊的應用前景:而眾多的結構分析技術,如x射線衍射、紅外光譜、拉曼光譜等在青銅器、書畫、紙張、印刷品等文物鑒定中也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科技鑒定同樣是科學研究,現(xiàn)代高科技儀器可以給出相關的信息,但不能直接給出鑒定的結論。就像傳統(tǒng)鑒定要從“質、型、紋”三方面去分析、鑒別一件文物一樣,科技鑒定也需要分門別類地把不同器類、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材質及不同制作工藝的文物內部特征研究透徹以后,才能談得上真正的科技鑒定。
鑒定是對比學科。傳統(tǒng)鑒定方法,鑒定家依靠見多識廣積累信息在需要時對比研究:科技鑒定則需要建立標準數(shù)據庫,最重要的就是盡可能多地搜集標準器物存入數(shù)據庫中。數(shù)據庫是存在缺憾的,古文物歷經數(shù)朝數(shù)代,缺失嚴重,并且某些古文物在當時可能制作數(shù)量就很稀少,遺存至今更是罕見。數(shù)據庫數(shù)據的不完整直接給科技鑒定帶來困難。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萍艰b定是對比數(shù)據庫得出的鑒定結論,作偽者迎合數(shù)據庫去造假就能騙過沒有大腦的機器。比如熱釋光測年技術所檢測的熱釋光量可以通過人工輻照而改變。通過XRF等元素分析手段表明,不同地域、不同年代的各類陶瓷器都有其固有的原料配方,仿制者可以利用已有研究成果,燒制出符合真品配方的器物。
眾所周知,科技鑒定是有損鑒定,必須對鑒定物品進行取樣。有損讓很多收藏家心疼自己的寶貝難以接受。再者,取樣是有固定部位的,一件瓷器在底部取樣鑒定為真品,但能排除用真底做了高超的拼接嗎?以此類推,要確定一件器物的真?zhèn)?,取樣取成馬蜂窩才足以服眾。
科技是客觀的,似乎具有權威性,但古文物的科技鑒定之道是否能通向“羅馬”?
科技“斷代”經驗“斷”人
無論是眼學還是客觀的儀器在古文物鑒定上似乎都難以完美。那么傳統(tǒng)鑒定與科技鑒定結合是否能平息藝術市場的真?zhèn)沃畞y呢?
很多學者提出,傳統(tǒng)鑒定與現(xiàn)代科學技術之間不是相互割裂或者排斥的關系,而應該是相輔相成的??茖W鑒定,應該是傳統(tǒng)經驗鑒定與科學技術的有機結合,科學鑒定體系是以經驗鑒定為主、以科技手段為輔的鑒定體系。
進一步而言,藝術品的材質問題、年代問題的這類鑒定可利用技術手段來完成,通過科技取樣對比數(shù)據庫得出結論;傳統(tǒng)的經驗型鑒定主要是解決“人”的問題,比如藝術家個人的風格、時代風格等等,可以通過個人經驗來解決。即用科技手段為藝術品“斷代”,斷代定了之后,用經驗的方法來作進一步的鑒定。那么是應該傳統(tǒng)鑒定家擁有一個實驗室還是實驗室請一位大師沒事來看一眼呢?我們更關心什么樣鑒定結果才能有權威性呢?
傳統(tǒng)鑒定可比中醫(yī),老中醫(yī)望聞問切,開副中藥對身體進行調和以治病;科技鑒定好比西醫(yī),先得確定哪個門診,再挨個檢查吃藥丸。中西醫(yī)結合倡導多年未見明顯成效,有人相信中醫(yī),有人偏愛西醫(yī)。古文物好比疑似病人,監(jiān)護人領到哪里瞧才是可信的呢?
當下藝術品交易市場發(fā)展迅猛,法律的制定卻遠遠落后。有關文物鑒定的法律目前是相當不完備的,與文物鑒定有關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等,有關鑒定的條款僅有只言片語。藝術品交易市場真假的混亂呼吁權威性的鑒定,而權威的鑒定還得依賴于法律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