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園、三味書屋與咸亨酒店
許多人對于紹興的了解,是從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孔乙己》等幾篇有關故鄉(xiāng)的文章中所得的。印象最深的還是“百草園”“三味書屋”“咸亨酒店”這三處。來紹興魯迅故居參觀,一定會去看看百草園是什么模樣,體驗一下魯迅在三味書屋的讀書意境,到咸亨酒店品嘗一下孔乙己所喝的紹興老酒和“多乎哉,不多也”的茴香豆。
先說百草園。出魯迅故居后門,即達百草園。這里是魯迅小時候的樂園,幾個孩子在這里拔何首烏、摘桑葚、捉蟋蟀。魯迅講:“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的趣味?!濒斞傅摹鞍俨輬@”一文,寫于一九二六年,最初發(fā)表于當年十月的《莽原》,后收入《朝花夕拾》。不過寫此文時,百草園并宅子早已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據(jù)他自己講,在百草園“其中似乎確鑿的有一些野草”,而且“是一個很大的園”。為什么叫“百草園”?百草園是干什么用的呢?有的書介紹是后花園,有的講是菜園。我則認為,百草園雖有花園和菜園的功能,但這絕不是其功能全部,不然為何不稱百菜園或百花園呢?也肯定不會是單為了種草或種花之用。從魯迅文中所介紹的園中有何首烏、覆盆子、木蓮、皂莢、桑葚等藥用價值極高的植物來看,絕不是一般的花園與菜地。極可能在園中有意識地種一些藥用植物,因此百草園兼有藥圃之功能。
為什么這樣說呢,古代往往稱種植藥草之園為百草園(今天有些中藥店也以百草為名)。當年道家葛洪在江西修道煉丹時,就辟“百草園”,種植中草藥。由之,百草園成了藥圃的專用名稱。明代大醫(yī)學家李時珍陵園中就有“百草園”。此事之源則是“神農嘗百草”之典故,此不贅述。
二是“三味書屋”。據(jù)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所記,從魯迅家“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大樹下?!彼€說,這里是“全城中稱為最為嚴厲的書塾?!濒斞妇驮谶@里拜了先生,其課桌是自備的,擺在書屋的東北角,桌上魯迅手刻了一個“早”字。他的先生叫壽鏡吾,是當時紹興最著名的塾師,魯迅說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fā)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我對他很恭敬,因為我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方正、質樸、博學的人?!?/p>
如今,到三味書屋體驗此中之味的人絡繹不絕,然而知道書屋為何叫“三味”的游客卻不是很多。三味之名,是壽鏡吾先生之祖父壽峰嵐所命,其匾由清代書法家景同(號舟山)書寫。三味之意取自“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之意。這一說法是有些根據(jù)的,也說明了老先生對于讀書的執(zhí)著,以及他的價值取向。不過讀史、讀經、讀諸子百家的味道,區(qū)別如此之大,對于一些經史大家來說,可能不見得贊同。
另外,據(jù)說魯迅自己曾制作了一張小書簽,上用小楷寫有:“讀書三到: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可謂是魯迅對三味之意的補充或者是自身的讀書經驗。
三是咸亨酒店。我第一次到咸亨酒店,是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那時是從杭州到奉化溪口參觀蔣介石故居,途經紹興時,特意拐到咸亨酒店,吃了點茴香豆,嘗了塊臭豆腐,都是由黃紙包的。當時街道不是很整潔,文化和商業(yè)氣氛也不很濃。十幾年后的今天,我們慕名來到咸亨酒店,這里已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已開發(fā)成旅游一條街,還修了文化廣場,以咸亨為名的飯店一個接一個,不僅有還是當年格局的咸亨酒店,還有咸亨酒家、酒館、大酒店、菜館、飯店、樓、閣等等。咸亨酒店還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柜臺”,掛有“孔乙己欠酒錢十九文”的木牌??腿艘荣I菜牌,用菜牌分別到三個地方取菜、買酒、拿臭豆腐。我們要了兩碗紹興老酒、一碟茴香豆、一碟煮花生、一個霉菜扣肉、一個霉菜河蝦湯,冒汗吃了一些。
據(jù)介紹,這個酒店原由魯迅的本家出資,開辦于光緒年間,僅是一間門面,面向低檔消費者(如戴氈帽的傭工者,潦倒的孔乙己)。其咸亨兩字出自《易經》,取一切亨通、萬事通達之意。我想,這里今天之賓客接踵而來,生意如此之紅火,不僅證明從光緒年間至今依然咸亨,而且咸亨之店已開至全國,僅北京就有兩三家咸亨酒店,后海還有孔乙己酒店。這可能是魯迅寫《孔乙己》時所預料不到的。
八百五十年前的愛情悲劇
乘三輪車到沈園,門票三十元,使用老年證,只用十五元,我第一次享受對于老年人的優(yōu)待。
沈園為南宋時沈氏私宅花園,稱“沈氏園”“沈園”,是宋代江南名園。當年沈氏園占地七十余畝,極開闊,園內亭臺樓榭,小橋流水,荷花映日,林蔭山石,為“越中名園”,一九六三年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今天這個沈園,小巧玲瓏,有些古意,但現(xiàn)代氣息也較濃,在不大的園中,又搞了個較大的演藝場。園中有詩鏡石、冷翠亭、池塘、雙桂堂、半壁亭、井亭、《釵頭鳳》詞碑、孤鶴軒、閑云亭、冠芳樓、問梅檻等名目,其規(guī)模都不大,走不遠就是一亭、一閣,雖空間狹小,但也可使人心曠神怡。特別是有一長廊,掛滿了一個個許愿木牌,上邊都有留言,多是愛情申述與宣誓。
沈園的名氣,不僅在于本身的園林景色,更在于南宋大詩人陸游在這里與摯愛的前妻唐琬重逢,在此交杯推盞,詞作唱和,暢抒衷腸,演繹了一場令人扼腕的愛情悲劇。陸游題于沈園墻壁上的一首《釵頭鳳》,更是傳唱不絕,被奉為愛情經典之作。這正是人們,特別是向往愛情的人們游沈園的一個原因,也是沈園之所以著名的一個原因。這是愛情力量使然。
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風流倜儻,風華正茂,年僅二十歲的陸游與天資美麗聰穎,詩才亦十分了得的唐琬喜結連理。這是典型的才子佳人式的婚姻,兩人情投意合,男女之歡樂,新婚之甜蜜,情感之彌篤,到了無以復加的境界,這是完全可以想象的。不幸的是,這一婚配,沒過多久,卻遭到無情襲擊。主導者不是別人,正是陸游的母親。這位婆母對于美麗、賢惠和恪守孝道的兒媳婦,卻十分厭煩,一怪她沒有管好丈夫;二是使丈夫“惰于學”。又有兩件事加速了這一悲劇。一件事是陸游參加禮部考試,估計成績不錯,但受排斥被黜;第二件事是陸游父親此時病死。婆母把責任加在這個不到二十歲的唐琬頭上,鼓動陸游離婚,強令休掉唐琬??v令陸游百般懇求亦于事無補。陸游忍痛答應下來,明面上把唐琬休回了娘家,暗地里卻另租房屋藏嬌,兩人私下約會。不料此事又為陸母探得,萬般無奈之下,兩人被迫分離。陸游另娶蜀中王氏,唐琬也從命改嫁給陸游的表弟趙士程。
沈園的主人每年春天都向當?shù)剜l(xiāng)親開放沈園。陸游有時也來此觀賞吟詩。七年后,即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陸游再游沈園。無巧不成書,唐琬與后夫趙士程也來沈園一游,雙方相遇,癡情的唐琬便同丈夫商量如何辦?趙士程是灑脫懂事的明白人,當下便命書童備下酒菜。陸、唐二人杯盞傳情敘舊,可謂百感交集,五味雜陳。陸游看著淚透鮫綃且癡情的前妻,在沈園的粉墻上,揮灑出一首《釵頭鳳》:
紅酥手,黃滕酒,
滿城春色宮墻柳。
東風惡,歡情薄。
一杯愁緒,幾年離索。
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
淚痕紅鮫綃透。
桃花落,閑池閣,
山盟雖在,錦書難托。
莫、莫、莫。
唐琬也是愁緒滿懷,立即和了一首:
世情薄,人情惡,
雨送黃昏花易落。
曉風干,淚痕殘,
欲箋心事,獨語斜欄。
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
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聲寒,夜闌珊。
怕人尋問,咽淚裝歡。
瞞、瞞、瞞。
此后,這位多情而不幸的少婦,因郁悶、孤苦、無助而病情加重,不久便香銷玉殞。陸游對此抱恨萬千,終生背負這一份情感債,終生為此而內疚。
對于唐琬我們了解得并不多。在這場悲劇中,她是無奈與不幸的。她的不幸之一在于她太愛陸游了,也在于陸游太喜歡她了。而這位才子丈夫,卻不能保護她,不敢公開地站出來,主持正義。對唐琬而言,責任不在自己,卻吞咽下全部的苦果,她是被動的,陸家說休就休,讓改嫁就改嫁。這是多么的不幸!難怪現(xiàn)今有人講:“我要是唐琬,何必一棵樹上吊死,不妨學學李清照,嫁個爭氣男人,好好寫詩,快活每一天!”她的不幸之二在于改嫁之后,癡心不改,又無處傾訴,加之“病魂常似秋千索”,疾病(心病)像秋千的繩索縛身,不得解脫。她的處境十分艱難,如同夜雨擊打鮮花,一個難字是個總括。我看其“難”的原因在于一個“瞞”字。她為什么要瞞,她要瞞什么呢?我想,一個再嫁之女,人在趙床心在陸(這對于男人是大忌),夜間睡不著覺,以淚洗面,寫信又不敢,怕被發(fā)現(xiàn)。在新夫面前她必須把這一感情瞞下去,把眼淚咽下去,強裝出一份并非本意的歡樂,這種隱瞞的滋味,是何等的令人難受,這正是唐琬的大不幸。唐琬的不幸之三,就是錯嫁陸家,遇到這樣一個婆母。這是很偶然的事。如果婆母大度一點,嫉妒之心少一點,也許就不會造成這樣的悲劇。唐琬不幸之四是才華不得伸展,才女早折。假如沒有婚變,假如一直跟著陸游,說不定會出現(xiàn)一個著名的女詩人、女文學家呢。這是多么令人遺憾、惋惜的事情。我對唐琬這個美麗女子,多的是同情,是不起任何作用的同情。
當然,此事對于陸游是一個重大打擊,他所得到的是終生悔恨,至死的內疚。這從陸游后來多次憶詠沈園,追思唐琬可見其端倪。他在四十六歲、六十三歲、六十八歲、七十五歲、七十七歲、八十歲、八十三歲、八十四歲時都有詩作追念唐琬,不斷地懺悔。像“折得黃花更斷腸”“人間萬事消磨盡,只有清香似舊時”“故人零落今何在,空吊頹垣墨數(shù)行”“也信美人終作土,不堪幽夢太匆匆”等等。他在沈園所作的《釵頭鳳》不僅僅是憶舊,不僅僅是美好的回憶,更重要的是自責,一個錯字,就承認了自己的“罪過”。陸游錯在何處?一錯是對于唐琬的錯誤處置,不敢力挺,保護不了自己的心上人兒,更不敢主持正義。這雖有封建禮教的作用,但也表現(xiàn)出陸游懦弱的一面。我想,依陸游的處境,他應當有點辦法,但他卻采取了犧牲弱者的辦法(在婚姻上,女方總是吃虧者,歷來如此),打擊沒有任何責任的一方,這是缺乏大丈夫風范的。二錯是在沈園里,盡管事已至此,卻不能道出發(fā)生這一悲劇的真正原因。只是用“東風惡”三個字帶過。責任在東風之惡。東風何指,東風可能指社會,甚至包括他的母親,顯然是不包括陸游自己的,這是避開自己的責任。從唐琬的和詞分析,她是不同意陸游這一看法的。唐琬明確指出,其原因是“世情薄,人情惡”。這真是一語道破,把事情看得很透徹,且直奔主題。在唐琬看來,薄的不是歡情,而是世情,惡的不是東風,而是人情。世情是惡劣的,人情是淡薄的,這包括雙方的家庭,也包括陸游在內,人性大抵如此。唐琬的話,應使陸游驚醒與汗顏。三錯是,陸游在唐琬消瘦不堪,病痛纏身,且已改嫁,有了新夫的情況下,不是快刀斬麻,為唐琬設身處地的想一想,而是玩兒回憶、敘舊、抒發(fā)感情的一套。什么叫“歡情薄”,難道還想再幽會嗎?何謂“錦書難托”?依陸游的社會關系,捎封短信可以辦得到,托人捎個口信是不難的,說“難托”,這就是托辭了,可信度不高。四錯是陸游詞中強調了唐琬的不幸,強調了對于唐琬的同情,多是安慰之語。這在某種程度上會勾起唐琬的痛苦辛酸回憶,會起相反的效果,加深唐琬的怨緒,加重唐琬的病情。唐琬離開此園不久便抑郁去世就是證據(jù)。從上面幾點分析,陸游的三個錯字是自責自省之言,是符合實際的。這當然是一個令人痛苦的教訓。我對陸游是佩服的,敬重其愛國情懷,敬重他的詩才與文筆,但在這件事上,陸游是負有責任的。另外,陸游思念唐琬的詩,多是在其四十六歲之后,從其二十七歲至四十五歲,這近二十年中為何少有這類情詩呢?這當然是個謎,對此,我不便揣測。
對于陸母,我們后人應當尊重。但是對于她為什么要狠心擊碎這一段美好的姻緣,導演出這一悲劇,我卻有另外的看法。要知道她所打擊的不是別人,是自己至親至愛的親生兒子,是她所寄托厚望的愛子。為什么不顧一切要這樣做?主要原因何在?上面所提到三條原因,有的可信,有的則站不住腳。說唐琬使丈夫“惰于學”,倒是有點沾邊。兩個年輕人新婚不久,歡愛親昵,耽誤點時間,老人看不慣是很有可能的。但考學被黜,則是朝中腐敗政治所然,作為有地位的陸母應該明白這一點。而不吉利之說,克死其夫,則更站不住腳。一個有病之人的死,死因在兒媳,恐怕沒有人會相信。另外,認為是封建禮教所扼殺,似乎也說服不了人。同樣禮教下,悲劇為何偏偏發(fā)生在陸家?當然,唐琬在某些事情上得罪婆母,也是可能的,但不足以采取如此極端措施。我想根本原因還是在于女人的嫉妒之心。陸母為何嫉妒唐琬?應該說,嫉妒之心,大抵人皆有之,而某些女人尤甚,特別是婆婆與兒媳之間則不少見。一是兒媳太美,陸母年齡也不大,可能有些看不慣。二是,兒媳太有才,比婆婆才高一籌,也可能因差距而生忌。三是,特別要注意,陸父生前有病在身,陸母是新寡之人,已失去夫妻恩愛歡樂。她看到兒媳卻如此歡樂,與兒子如此親昵,唐琬占據(jù)兒子全部的愛,甚至把兒子對母親的愛也給拿走了。這種情景下,巨大的反差加上失夫之痛,使陸母心生嫉妒,心煩氣惱。由之,別人家庭不可能發(fā)生的事,在陸家發(fā)生了,且不可逆轉。當然,此一說僅系推測。
尋訪鑒湖
鑒湖是紹興歷史最悠久的湖。雖然不如洞庭、鄱陽、太湖之碩大,但其名聲卻如雷貫耳。紹興之所以被稱為水鄉(xiāng)、水城,是與鑒湖大有關系的。且紹興酒之美與鑒湖水是連在一起的。
鑒湖又稱鏡湖、南湖、長湖、賀家湖、賀知監(jiān)湖等,與許多歷史文化名人有很深的淵源。元人李孝先《鑒湖雨》詩曰:“越角鑒湖三百曲,雨余曲曲添新綠。八月九月風已高,詩人夜借漁船宿。漁翁城中沽酒來,筐底白魚白勝玉。當時賀老狂復在,乞得鑒湖此生足?!泵魅嗽甑馈渡疥幍馈吩娫?“錢塘艷若花,山陰芊如草。六朝以上人,不聞西湖好。平生王獻之,酷愛山陰道。彼此俱清奇,輸他得名早?!痹谠娙丝磥恚b湖比西湖得名還要早。唐人李白曰:“鏡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倍鸥t云:“越女天下白,鑒湖三月涼?!标懹喂收?后淹沒)也在鑒湖旁,他曾寫有一首《懷鑒湖故宅》。為教育后代勿忘鑒湖鄉(xiāng)土,親手繪制鑒湖圖,并撰《鑒湖歌》。歌中云:“千金不須買畫圖,聽我長歌歌鑒湖。湖山奇麗說不盡,且復與子陳吾廬。”唐人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也講:“離家別鄉(xiāng)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此外,清人臨鑒湖建快閣,刻字立碑??扉w地名現(xiàn)在還有,但已廢。紹興人秋瑾則以“鑒湖女俠”自詡。周恩來一九三九年在紹興時曾題詞“勿忘鑒湖女俠之遺風,為我越東女兒爭光”。近人李慈銘寫有散文《游鑒湖》,曹聚仁也寫有《鑒湖、紹興及酒》一文。
通過上面的引述,我們可知鑒湖名聲之大?!拌b湖一碧萬頃,水天相涵?!边@樣的鑒湖哪個不想一睹其顏呢?許多人來紹興,都想去看看鑒湖。
然而,在紹興的地圖上,雖標有鑒湖、鑒湖鎮(zhèn),卻沒有明確標出鑒湖景區(qū)的準確位置,沒人指明游人到什么地方看鑒湖。旅游書也語焉不詳。問幾個當?shù)厝?,也沒有明確答復。沒辦法,我只好先到地圖上所標出的鑒湖、鑒湖前街、鑒湖橋、馬太守墓(即漢代馬臻,此人與鑒湖有極大關系)一帶去看看。附近以鑒湖為名的地點不少,鑒湖狹而長,有些地段湖面開闊一些,有些地方狹小一些。鑒湖岸邊砌有石階,有人在洗衣服,洗菜等。湖旁人行道比較整齊,但有人在此搭棚養(yǎng)雞,還有擺攤賣貨的。我走過一座小石橋,到了鑒湖的另一側。低矮的房子臨湖而建,小胡同寬三四米,兩旁的房子看去更陳舊,人們在這里進進出出。其居住狀況是應予改善的。
有幸的是,我經人指點在一個狹小巷中,找到了漢代會稽太守馬臻的廟,即“馬太守廟”。此處由一位七十四歲老人黃拍水看管。他熱情,健談,但我一句也聽不懂。我在這里走了走,很有感觸。馬臻太守于永和五年(140年)為治洪澇,組織民眾修筑大堤,建塘蓄水,匯納山陰、會稽兩縣三十六源之水于堤南,遂成鑒湖。據(jù)說可灌溉良田九千余頃,百姓大得其利。老百姓十分愛戴這位關注民生、利濟百姓的太守,稱其為利濟王。但其后來因富紳誣告而被害,事后證明為一大冤案。這里殿上懸有一匾,上有“漢利濟王”四個大字,聯(lián)曰:
鑒水湖畔鐘靈毓秀處漢代古跡今猶在,
山陰道上慕亭訪鵝池晉朝名勝至今存。
還立有乾隆癸巳年的“重修馬太守祠碑記”和乾隆四十年的“馬公會祭碑”。在這里,隨處可見“救一群之生靈,降一方?!薄敖ㄇ锎髽I(yè)為庶民造福,立萬世功績樹后人啟迪”等歌頌馬太守的言辭。這里還立有一塊一九九四年十月立的“重修大守廟萬年臺碑”,碑文介紹當?shù)厝罕娮园l(fā)捐資創(chuàng)設萬年臺(即戲臺),以宣揚馬太守的恩德,“演水鄉(xiāng)社戲,給群眾欣賞”的過程,并記錄了捐資的五百三十人的名字,盡管字跡不太工整,但可見當代老百姓,對愛民先官的崇敬懷念之情,令人感動。
與鑒湖很有些關系的快閣,已不見蹤影,但以快閣為名的車站、新建小區(qū)也有幾個。我又走了很遠找到一個“鐘堰禪寺”,寺旁也有一個萬年臺(戲臺),其對聯(lián)上有“鑒湖水畔,山陰道上”“戲生鏡中”字樣。其他有關鑒湖的古跡則未能找到。
紹興菜、放翁茶樓與三味茶樓
每到一地,我則到老字號飯莊品嘗當?shù)氐膫鹘y(tǒng)名菜,這是多年的一個習慣。到紹興后,去了咸亨酒店、滕記老宅、紹興大酒店(老字號同心樓飯莊已改營糕點)等處用餐。紹菜是浙江菜的一個重要分支,性平、清新、爽口、不肥膩。其名菜有霉干菜燜肉、清燉越雞、紹興小扣、油炸臭豆腐、紹蝦球、霉毛豆蒸魚、紹什錦、醉蝦、魚燒豆腐等。
要指出的是,在紹興的一些菜名中,帶有一個霉字,如霉干菜、霉(臭)豆腐、霉千張、霉莧菜梗、霉毛豆、霉筍干。據(jù)說清代霉干菜還是向皇宮的貢品。魯迅、周恩來都喜歡霉干菜燜肉(此菜收入《中國菜譜》)。油炸臭豆腐在紹興隨處可見,離炸豆腐小攤幾米就有一種特殊的臭味撲鼻,北方人對此不大習慣。
在茶館飲茶也是我之所好。在紹興,我到過兩個茶樓。近晚,我從沈園出來后,在園門右側見到一個高高的幌子,上書一個大大的茶字。近看為“放翁茶樓”。推門入室,服務小姐十分熱情,頗有禮貌。在二樓一個臨窗包廂坐定,看茶單。這里的包廂費和按位計算的水費是不收的,且點了茶之后,有多種水果、干果和小點心隨意選用,也不收費。我點了一杯大龍新蕊茶,才三十八元,又端來七個小果碟,有瓜子、西瓜、葡萄、哈密瓜、餅干之類,都不收費,是自助的。更令我想不到的是,茶樓還免費提供陽春面、肉絲面、餛飩(甚至有水餃)、米飯。當然,若要品酒、另外點菜則需付費。
這個茶樓前面就是一條小河。窗外宮燈盞盞,小橋流水,綠樹青草。點上一支煙,立時忘掉了在沈園行走的疲勞,十分愉快。我又點了一客千張結燒肉,服務員送上一碗米飯、一客紫菜蝦皮湯。這頓飯吃得舒服,茶也喝得滋潤。后來,我又去了一次這家茶樓,與老板有所交流。
三味茶樓在紹興也很有名。其名取自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午時分,我在鑒湖邊大約尋訪、行走了兩個多小時,很累。于是到三味茶樓喝點茶,休息一下。
這個茶樓位于百花苑之中,傍河修建。走過高高的石拱百花橋,就到了百花苑。茶樓為二層飛檐建筑,外觀古樸而又略顯活潑,垂柳輕拂,紅燈高懸,且有長廊連結。窗外景色清幽,綠樹玉立,青草萋萋,爛漫花叢點綴于草坪之中,意境幽雅,使人如入佳境。此茶樓環(huán)境更宜人,裝飾更為考究,規(guī)模更為闊大。其自助茶點有三四十種之多。該店又是臺灣高山茶專銷店。我在這里要了一杯三味茶(龍井加枸杞子、桂花),茶質量不甚高,但招待極周到,且可看大屏幕電視。坐在這里,心靜氣定,暑氣全消,疲勞漸失。店里又給我煮了一碗霉菜肉絲面,味道不錯。結賬時只要五十元。其印象比較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