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英
(浙江工貿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 溫州 325003)
語言是社會文化的載體、文化的積淀,是文化的一部分[1]。任何語言的學習都離不開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并受文化因素的直接影響。但是,中國英語教學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受結構主義教學論的影響,過分注重語言形式而忽視了語言教學應該是一個學習者學習語言和與社會環(huán)境交互的過程。高職英語的教學是基于社會化的、全面融入職業(yè)素質的英語課程學習,但因學習環(huán)境與職業(yè)環(huán)境的分裂,教與學的沖突日益增大。高職英語教學課改要走出困境,遵循英語學科的規(guī)律構建與職業(yè)化相適的語言環(huán)境極為重要。
外語作為跨文化人際交流的工具、文化的載體、社會交流和人際溝通的橋梁,其語用功能具有突出的社會性。例如高職英語,雖然是高等職業(yè)教育課程體系中的語言學科,但無論是公共英語還是專業(yè)英語,其課程旨在綜合人文素質和專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也就是將外語課程基于社會認知、職業(yè)素養(yǎng)、知識體系構建、個人能力拓展等宏大的社會視閾中來策劃的。
正因外語語用功能的社會性影響,國際外語教學研究對外語學習的社會化問題極為關注。新西蘭奧克蘭大學應用語言研究與語言學系教授Gary Barkhuizen提出,外語學習至少涉及五個因素:學習者(Learner)、輸入(Input)、社會環(huán)境(Social Context)、中介語(Interlanguage)和輸出(Output)[2],如圖1所示。首先,學習的過程必須要有學習者,并且學習者必須要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接受某種形式的語言知識,即輸入。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這種知識在學習者的頭腦中形成系統(tǒng)的表達,即中介語。學習的結果以輸出的形式表現(xiàn),輸出能力表明學習者目標語言的能力。
圖1 外語學習的基本要素
基于此種模式,英語課堂中不只是簡單的教與學,教師除了教授學生目標語言之外,還要處理學生面對由于外界條件影響而產生的心理缺失感時發(fā)生的各種情況[3]。高職學生由于入學成績比較低,英語基礎相對薄弱,難免在英語的學習中產生自卑心理,在英語課堂上表現(xiàn)出畏懼、消極的態(tài)度。另外,由于學生來自不同地區(qū),中學階段的教育模式和水平有較大差異,課堂上也會產生個體差異。
實際上,英語課堂就是一個小型的特殊社區(qū)。之所以說特殊是因為在英語課堂里,主勢語言是英語,文化特征是中外合璧,學習的內容是知識的、又是語言的,是專業(yè)的、又是公共的。在這一社區(qū)中存在各種不同的人群,他們的共同目標是進行有意義的語言學習活動。因此,根據具體的學習任務將課堂建成一個旨在進行語言活動的社會文化群體,就可以產生一種語言情境,既能有效調動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又能得當地分解知識性難度。
教學活動本是一種參與性活動,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英語課堂上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強調培養(yǎng)學生運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目前,傳統(tǒng)的英語課程理念并沒有改變,課程內容和課堂教學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某種程度上忽略學生作為一種工具使用語言的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活動仍局限于孤立的“課堂活動”,未考慮其社會文化性,具體可以從教師和學生兩個角度來進行分析。
縱觀當前的英語教學,教師很大程度上仍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和控制者。教師習慣于將學生的思維活動納入自己設計好的教學軌道之中,課堂中過于偏重知識的傳授,未將英語教學作為一種工具使用性的傳授,學生使用和實踐的機會偏少。
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雖然大多數英語教師都意識到語用教學的重要性,并在教學中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但目前的英語課堂仍以傳統(tǒng)的語法翻譯法為主,教學內容和安排拘泥于教材的內容和形式,對教材的理解局限于教材本身的內容編排,教學方法和過程多以語言教學為主,很大程度上忽視語言本身的工具性、社會性和文化性。多數教師反映,課堂上語用知識的教學多以講解的方式進行,學生參與度不高。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師的教學理念仍然受到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約束。因此,英語教師急需從思想上轉變對英語課堂教學活動的理念和認識。
另外,職業(yè)教育背景下的英語教師,除了具備英語語言和教學能力外,還應對學生的職業(yè)發(fā)展有所了解?,F(xiàn)實情況是,多數教師的語言教學能力都不錯,但是涉及所教授學生的專業(yè)和職業(yè)問題時,就一無所知。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在教學中很難兼顧學生職業(yè)能力和素質的培養(yǎng),就形成了“為教英語而教英語”的局面。
高職學生由于剛從中學畢業(yè)不久,其學習方法很大程度上受中學的影響,習慣于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記的學習模式,自主學習能力較差。
筆者曾做過一次相關調查,在收回的200份問卷中,90%以上的學生認為目前自己英語學習最薄弱的部分是聽說能談及英語交流能力。大多數學生表示“很差,不能用英語進行成功的交流”;至于對學習英語與自己的職業(yè)發(fā)展關系,很多學生茫然。究其原因,其一是學生之前的英語學習多以“應試學習”為主,只注重語言知識的學習,沒有經過應用性能力的訓練;作為一種工具,只知道其概念是什么,而不知道自己該如何用。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生不能充分了解目標語(英語)文化中的交際范式,由于高職學生走出英語課堂就幾乎沒有英語訓練的環(huán)境,語言的工具性被純知識抽象化,知識內化為能力的遷移性降低,高職英語的職業(yè)融通就更顯困難。
還需關注的是職業(yè)教育背景下的職業(yè)傾向性。當問及“你認為英語學習的目的是什么?”,多數學生的答案是“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但對于“在大學階段,你最想解決關于英語學習的什么問題?”,多數學生的答案卻是“通過等級考試”。對學生來說,“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只是一個抽象概念,因為大多數學生并不清楚“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對他們將來的職業(yè)發(fā)展有何幫助。對于學習英語的意義,大多數學生的學習取向是“通過期末考試,不通過的話就拿不到畢業(yè)證”,要么就是“通過等級考試”,很少有學生能把英語學習和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
高職英語教學改革,歸根結底是要改變傳統(tǒng)的課程教學理念,使英語教學不再局限于單純的語言教學。為此,英語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主動轉換角色,努力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使英語教學活動與學生的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有機結合起來。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同時還是教學活動的學習者和研究者。教師的認知是通過教師所參與的特定社會活動而形成的[4]。因此,教師的知識和認識是通過其社會活動中固有的思維和行為方式而構建的,這種思維和行為方式已在歷史和文化發(fā)展中固化于其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中。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必然會受到課堂這一特定環(huán)境的影響。作為語言教師,應該從單純的語言教學活動中跳出來,從社會文化的角度看待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除了知識的傳遞者,教師更應成為基于固有思維模式的新思維構建的引導者,引導學生在固有的知識基礎上構建自己新的知識結構和行為方式。
Karen E.Johnson指出,人類借以傳遞自己活動的工具有三種,即文化產品和活動、觀念以及社會關系,這種工具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社會的。教材是一種物質工具,但其社會性遠比其物質性更為重要。因此,教師對教材的理解,也應基于其社會性而不是物質性,理解教材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進而調整自己對教材的使用方法,使自己的教學活動不拘泥于教材的物質形式,使教學活動成為一種教師主導、學生主動參與的社會化活動。
從社會文化的角度看,語言是人類借以表達思想的重要工具[4]。Vygotsky指出,語言是一種心理工具,是人類借以了解其經驗活動的工具[5]。但同時,語言也是一種文化工具,因為我們通過語言來分享我們的經驗,并通過語言認識別人的經驗。因此,語言是將經驗轉化為文化知識的媒介,是一種社會行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語言的意義不在其語法和詞匯或者某個人的頭腦中,而在于我們每日進行的活動中,語言的意義取決于特定的社會和文化活動。對此,美國語言學家Gee進行了精辟的總結:“對語言的思考和使用就是積極整合我們在社會活動中所需特定含義的過程,這一整合過程通常與我們的社會文化經歷有關,并且某種程度上通過我們所屬群體的文化模式和各種社會規(guī)范得以規(guī)范化?!盵6]
因此,英語課堂中的語言教學,也應考慮課堂的社會文化因素,將語言學習的過程在社會活動和文化共享中得以實現(xiàn)。
從高職學生的特點來看,由于其在入校前英語語言基礎比較薄弱,在學習中容易失去信心和興趣,課堂參與率較低,因此自主學習能力較差。針對這一特點,英語教師應從學生的特點著手,采取積極措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其中任務型教學法是卓有成效的一種方法。任務型教學法是從其他學科領域衍生來的一種方法,被視為交際教學法的“強化形式”[7]。任務型教學法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合作學習和自主活動,因此能綜合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交際和文化能力。設定的任務不僅涉及知識的展示和技能的訓練,并且會形成與非課堂環(huán)境有關的整體、現(xiàn)實的成果,任務完成的過程即是學生思考和活動的過程,這一過程要求學生具備解決問題、推理、鉆研、構思、交際等能力[8]。
高職英語全面融入職業(yè)教育。高職教育強調學生職業(yè)素質和職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因此高職英語教學的職能之一仍然是如何做好“職業(yè)”文章,即如何把英語教學與學生職業(yè)能力和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結合起來。高職英語教師應改變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理念,形成一種“大英語教學觀”,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的同時,將英語教學融入職業(yè)化進程,使英語學習成為學生職業(yè)發(fā)展和規(guī)劃的工具。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應盡量結合專業(yè)課程的內容,依據專業(yè)要求尋找內容的結合點來處理教材。英語學科的任務型教學法與高職的項目式、任務式專業(yè)教學有許多共同點,任務的設定應注重職業(yè)環(huán)境的模擬,盡量讓學生在接近現(xiàn)實職業(yè)的環(huán)境中完成學習任務,這利于學生在職業(yè)環(huán)境下按照職業(yè)結構圖式來處理英語知識,將會有效提高英語學習的興趣,充分發(fā)揮英語學科的工具職能。[9]
樹立“大英語教學觀”。注重高職英語教學與學生的社會實踐相結合,讓英語教學活動走出課堂,走向社會。所謂“走出課堂”,并非盲目地離開課堂,它是教學的一種形式,特點是讓學生在參與社會活動過程中學習英語。浙江義烏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課改就是利用區(qū)位上的國際小商品市場的優(yōu)勢,讓職校生昂首走出校門在實踐中學習,這對高職英語的教學更富有啟發(fā)意義。其成功經驗就在于英語教師在設定學習任務時不僅要考慮英語課程教學的需要,還要考慮學生職業(yè)發(fā)展的需要;社會化的實踐教學使學生在活動中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也訓練了自主學習、自己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不僅學到了知識,更學會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10]“走出課堂”的本質就是拓展課堂,將英語教學植根于社會的“土壤”,從而達到強化學生語言運用和問題解決的能力培養(yǎng)。
教學考核和評價是教學質量監(jiān)控和保障的重要手段。高職英語作為非母語語言課程,其評價也應突出其學科本身的特殊性。目前,高職英語教學中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除了平時的課堂表現(xiàn),其評價方式基本上是“一張試卷一支筆,一個分數定高低”,即使考慮了其他因素,所占比重也是很低。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也有悖于工具性課程的學習目標。從社會文化視角,高職英語教學評價的改革要以多元機制為架構并實施改革。
英語知識性考核應置于職業(yè)教育大體系中考核。英語教學要為職業(yè)素質儲備、職業(yè)能力拓展助力,高職英語的考核評價應成為強化器。因此在評價內容上,不僅要對學生的語言知識和能力做出評價,而且要對學生英語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tài)度、策略、職業(yè)傾向性等非智力因素做出評價。評價的方法也應是多元的,既要有筆試,更要有口試;既要有形成性評價,也要有終結性評價;形成性的過程考核評價應成為主要的手段和形式。加大技能性考核的權重。工具性學科的學習,掌握知識是基礎,是前提,但學會使用工具、掌握相關的技能技巧,這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高職英語考核評價要注重知識理解力向技能應用能力的導向。改變傳統(tǒng)的期末考試模式,可以采取任務驅動型的評價方式,通過要求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完成特定的語言任務,達到綜合評價學生語言學習效果、文化意識提升和職業(yè)能力發(fā)展情況的目的。
考核評價實行“雙元制”。即高職英語的教學考核評價既要考評教師的教也要考評學生的學。[11]教學效果不僅取決于教師的教,也取決于學生的學,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態(tài)度、認知能力等因素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單從教師或者學生的角度進行教學評價是不全面的。
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也應成為評價的主體。學生參與評價,不僅僅是為了達到激勵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評價能力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既然學生是教學活動評價的主體,學生就不僅要“評教”,還應“評學”,評價自己和同學的語言學習活動和態(tài)度,甚至可以評價教材,從而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對英語教學活動的理解。高職英語教學評價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綜合英語應用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yè)素養(yǎng),因此評價中應特別注意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努力程度和發(fā)展情況,發(fā)揮評價對英語教學活動的導向、激勵和改進功能。
總之,語言是社會活動和文化的媒介和載體,因此語言的教學離不開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在如今教學改革的大潮中,英語課堂教學改革也勢在必行。但高等職業(yè)教育背景下的英語教學有其特殊的特點和規(guī)律,因此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改革除了遵循語言教學和學習的規(guī)律外,還應考慮高職學生的特殊性,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改進目前的課堂教學現(xiàn)狀,提高教學效果。
[1]Chaika E.Language, the Social Mirror [M].New York: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1982.
[2]Barkhuizen, G.P.Social Inf luences on Language Learning [C]//.In Davies A.& Elder C.The Handbook of Applied
Linguistics.Oxford, UK:Blacke well Publishing Ltd, 2006:555 - 556.
[3]Stein P.Re-Sourcing Resources:Pedagogy, History and Loss in a Johannesburg Classroom [A].In Hawkins M.R.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A Sociocultural Approach [M].Clevedon, UK:Multilingual Matters Ltd.2004:35.
[4]Johnson K.E.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A Social Cultural Perspective [M].New York:Rout ledge, 2009:17-18.
[5]Vygotsky L.S.Mind in Society [M].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6]Gee, J.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Theory and Method [M].London:Rout ledge,1999:49.
[7]Adamson B.Fash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C]//Davies A.& Elder C.The Handbook of Applied Linguistics .Oxford, UK:Blacke well Publishing Ltd.2006:609.
[8]Hong Kong Government Education Department.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arget Oriented Curriculum [A].Hong Kong:Government Printer.1994.
[9]郭秀艷.內隱學習[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10]賈少華.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能力的獲得[J].中國高教研究,2008(7):80-82
[11]楊德廣,焦賀麗.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有效性研究[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9(21):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