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肺間質性疾病,是臨床常見、多發(fā)病,系咳喘日久不愈,肺氣受損,津液耗傷,肺葉痿弱不用的一種肺部慢性虛損性疾病。其發(fā)病緩、病程長,遷延反復,臨床以胸悶、氣喘、呼吸困難、咳嗽、咳痰、面唇紫紺為主癥。中醫(yī)辨證分型為虛熱型、虛寒型、上熱下寒型、腎虛血瘀型4型。本文試就該病的一般護理要點及各型的辨證施護進行闡述。
關鍵詞:肺間質性疾??;辨證施護;中醫(yī)護理
中圖分類號:R248.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0)06-0076-02
肺間質性疾病,多有肺臟內(nèi)傷的久咳病史,其咳嗽起初多為干咳,呈反復發(fā)作,漸次加重,難以治愈;其喘以勞作性氣短為特征;濁痰不臭,或痰黏而稠,不易咯出,或咯痰帶血,或痰清稀薄量多。本病常有變證,外感可誘發(fā)咳喘加重,屬本虛標實,治療護理當標本兼顧。該病屬于中醫(yī)“肺痿”的范疇,預后不佳,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現(xiàn)已成為醫(yī)學界治療棘手、需重點研究攻關的課題。近年來,筆者運用中醫(yī)辨證施護對該病進行干預,取得了一定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自本科2006年6月~2009年6月間收住院治療的符合有關診斷標準的42例肺間質性疾病患者,按中醫(yī)辨證分型為:虛熱型11例、虛寒型9例、上熱下寒型12例、腎虛血瘀型10例。年齡最大的81歲,最小的17歲,均有不同程度的胸悶、氣喘、呼吸困難、咳嗽、咳痰、面唇紫紺等癥狀。
2 護理
2,1 病情觀察、評估 (1)觀察胸悶、氣喘、呼吸困難、咳嗽、咳痰、面唇紫紺主癥及伴隨癥狀,觀察舌脈象、飲食、夜寐、二便情況。(2)評估吸氧的有效性,缺氧及呼吸困難有無改善及改善的程度。(3)觀察生命體征、肺部體征,評估肺功能,警惕誘發(fā)因素致病證生變端。
2,2 一般護理 (1)在急性期應絕對臥床休息,胸悶、氣喘、呼吸困難者取半坐臥位,并給予中高濃度(35%~45%)氧氣吸入。(2)病室保持適宜的溫、濕度(溫度26~28℃,濕度50%~60%),每天定時開窗通風2次,每次15~30min。(3)飲食:高熱量、高維生素、低脂、高蛋白的無刺激性飲食,囑患者多飲水。(4)因漸進性呼吸困難,活動后氣促,患者會有焦慮、恐懼心理,應疏導安慰患者保持穩(wěn)定情緒,以樂觀態(tài)度積極配合治療,爭取早日康復。(5)指導有效的咳嗽、排痰,保持呼吸道通暢;根據(jù)情況,給予叩背、霧化吸入稀釋痰液及促進排痰。(6)指導患者進行呼吸鍛煉,提高呼吸效率,緩解呼吸肌疲勞。(7)觀察藥物反應;預防并發(fā)癥。
2,3 辨證施護
2,3,1 虛熱型 咳吐濁唾涎沫,其質黏稠,不易咯出,或痰中帶有血絲,咳聲不揚,咽干而燥,形體消瘦,皮毛干枯,舌紅質干,脈象虛數(shù)。兼腎陰虧虛者,可同時有潮熱盜汗、手足心熱、腰膝酸軟等癥;兼心陰不足者,可見心悸虛煩、健忘少寐、失眠易驚、多夢紛擾等癥。
施護:①病室宜濕潤、溫度偏涼爽,空氣清新但避免對流風;兼心陰不足者需保持病室安靜,避免噪音或大聲喧嘩。②中藥湯劑偏涼服。③飲食宜清涼滋潤之品,如梨、枇杷、蜂蜜、甲魚、木耳、魚肚等;忌辛辣、油膩、煙酒以防傷陰助火。④咽干燥、痰不易咳出者,可霧化吸入濕潤呼吸道,助痰排除。⑤定時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及有無痰中帶血絲、盜汗等情況,潮熱者可針刺尺澤、大椎、太溪穴瀉熱;盜汗時用毛巾擦干,清潔皮膚后可于血管豐富之處外敷牡蠣粉斂汗;痰中帶血絲者可服白及三七粉或云南白藥,用白茅根或藕節(jié)煮水送服以止血。
2,3,2 虛寒型
咳吐涎沫,其質清稀量多,口不渴,形寒氣短,小便數(shù);舌質淡潤,脈象虛弱,兼腎氣不足者,有腰腿無力、咳則遺尿、心悸氣喘、動則加重、氣不得續(xù)等癥。
施護:①病室宜溫暖,氣候變化適時增減衣被,防寒保暖。②中藥湯劑熱服。③飲食宜高熱量,飲食要趁熱進餐,湯羹適量加生姜、胡椒粉以溫熱助陽,亦可食用紫河車、核桃肉補陽。④溫灸取肺俞、腎俞、脾俞、命門、三陰交、關元等穴位溫陽。
2,3,3 上熱下寒型 咳唾涎沫,或咳膿血,咽干而燥,下利泄瀉,肢涼,形寒氣短。舌淡紅,苔薄白。
施護:①病室宜溫暖稍偏涼,注意腰腹及下肢保暖。②多臥床休息,切勿勞累。③中藥湯劑溫服。④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富營養(yǎng),多食用大棗粥、黃芪粥等益氣平補之品。⑤指導并協(xié)助排痰,保持呼吸道暢通。⑥針刺取穴脾俞、腎俞、三焦俞、氣海、委陽等穴,用補法,可加灸。
2,3,4 腎虛血瘀型 喘促短氣,呼多吸少。動輒尤甚,唇面青紫,舌質暗紅或有瘀斑、瘀點,脈虛而澀。
施護:①病室宜溫暖向陽。②中藥湯劑溫服。③飲食富營養(yǎng),多食補益腎精(氣)之品,如核桃、黑芝麻、桑椹、黃芪、黨參、紫河車等。④勿過勞,須節(jié)制房事。⑤遵醫(yī)囑給予氧氣吸人,觀察氧療效果并保證有效吸氧。⑥針灸腎俞、脾俞、關元、命門、合谷等穴。
3 小結
肺間質性疾病,臨床常見虛熱兼有肺熱,虛寒兼有腎氣不足,寒熱錯雜,肺腎氣虛血瘀之證;病機無不與肺陰不足,虛火內(nèi)熾傷津,脾肺虛弱,氣不化津,肺失濡養(yǎng),陰陽兩虛,肺虛及腎,攝納失司,氣虛不推血有關;其發(fā)生與肺、腎、脾三臟密切相關,多為虛實夾雜,本虛標實之證;治法當以滋陰清肺,溫肺益氣,溫清并用,潤補肺腎,納氣活血等。護理上則認真觀察病情,在實施一般護理的基礎上,做好辨證施護;緩解期指導患者加強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戒煙酒,忌食助濕生痰之品。按以上方法實施,使收治的42例肺間質性疾病病人均取得一定的治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