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代謝綜合征;中醫(yī);脾;辨證論治
中圖分類號:R58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0)06-0027-02
代謝綜合征(metabolicsyndrome)是以胰島素抵抗為基礎,由葡萄糖、脂類等代謝異常引發(fā)的一組病癥,包括高胰島素血癥、高血糖、血脂異常、高黏血癥、高凝血癥、高尿酸血癥、高血壓、肥胖或中心性肥胖、脂肪肝、微量蛋白尿等,涉及2型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肥胖等多種疾病,是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
代謝綜合征為本虛標實之證,從致病病因上多有“七情內傷,飲食勞倦”、治療須“治病求本”。近年筆者依照中醫(yī)理論對其病機和治療進行了有益的探討,并從脾論治代謝綜合征,得到一些啟示,體會如下。
1 病因病機
1,1 各醫(yī)家認識 李東曉認為痰濁是代謝綜合征的發(fā)病基礎,方永奇等認為痰濁引起神經(jīng)內分泌異常,從而導致代謝產(chǎn)物堆積,內環(huán)境紊亂,表現(xiàn)為痰證的一系列臨床癥狀。翁維良認為瘀血居多,糖尿病人血黏度升高,紅細胞電泳時間減慢……胰島素抵抗應該以活血化瘀論治。
1,2 筆者認識 代謝綜合征是痰濁、瘀血為標,病本在脾。脾虛是為其根本。
1,2,1 飲食不節(jié),運動不足 膏粱厚味,運動量少,身體陰盛陽虛,濕邪內郁,中國人過去以五谷雜糧為食,現(xiàn)在飲食結構發(fā)生了重大改變,垃圾食品長期攝入,脾胃受損,脾失運化,水濕聚而為痰,痰性黏滯,阻絡成瘀?,F(xiàn)代人飲食結構、生活方式的改變是導致代謝綜合征發(fā)病率逐年增加的主要原因。《素問·奇病》說:“此肥美之所發(fā)也,此人必數(shù)食甘美而多肥也”,《景岳全書》說:“消渴病,其為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變,酒色勞傷之過,皆富貴之病也”,《素問·痹論》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正如清代醫(yī)家張睿在《醫(yī)學階梯》中所講的“富貴之人養(yǎng)尊處優(yōu),宜靜而惡動,經(jīng)風則寒,經(jīng)日則熱,又好啖炙博,愛貪酒色,以致臟腑日傷,精神日耗,病往往乘虛而人。雖屬外因,乃由內損。……是以貴家多病內傷,參、苓之品有所不免?!?。
1,2,2 脾為生痰之源 “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論》),由此可見飲食失節(jié)、寒溫不適、情志不調、勞役過度等,導致脾胃受傷,脾虛則聚濕為痰、從而為瘀、化熱,所以,脾胃氣虛也就成了此類疾患的基本的病理了。
1,3 中西醫(yī)診斷、定義及治療 2005年國際糖尿病聯(lián)盟(IDF)首次對代謝綜合征進行了統(tǒng)一定義,其中,中心性肥胖是必備條件;從中醫(yī)學角度講,“肥人多痰濕”,并且現(xiàn)代研究也證實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含量的升高是“痰濁”特有的生化指標和物質基礎,因此痰濕是肥胖的重要病理基礎。代謝綜合征發(fā)生發(fā)展多為隱性起病,無自覺癥狀,常依據(jù)實驗室或一系列客觀指標進行診斷?,F(xiàn)代醫(yī)學中常提示血液黏稠度的增加、脂肪的堆積、血管壁內膜的改變、內臟細小血管的瘀阻或不全變性、末梢循環(huán)差等與血瘀有關。痰瘀互阻是代謝綜合征的主要病機,久病氣虛既可聚飲生痰,又可聚血成瘀,使痰與瘀相兼為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高脂血癥、動脈硬化等一系列疾病,痰瘀互阻是代謝綜合征的主要病機,相當于中醫(yī)的“痰濁”、“血瘀”。代謝綜合征臨床表現(xiàn)多為痰、為瘀,現(xiàn)代中醫(yī)中藥治療,多以治標為主,所以對活血化瘀中藥研究頗多,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筆者認為治標固然應不忘治本,《素問·湯液醪醴論》說:“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正如《醫(yī)宗必讀·痰飲》所說的“脾為生痰之源,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清代吳鞠通《溫病條辨·雜說·治血論》曰:“血滯者,調其氣而血自通”。擅長活血化瘀的大家王清任,深諳此道,有人對其《醫(yī)林改錯》所載33方87味藥進行初步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全書列舉氣虛證60多種,用黃芪的處方11首。另外,代謝綜合征多為中老年發(fā)病,近代名醫(yī)顏芝磬認為“胃為水谷之海,五臟六腑之源。人身氣血,皆賴胃中水谷生化而來,胃氣有權,則臟虛可恢復,高年脾胃衰弱,久病元氣受傷,均足導致運化無力,藥餌進口不能傳送,無能發(fā)揮其應有作用,衣以飲食及輕劑調養(yǎng),務求其胃強能食,使中氣能運,切勿過饑過飽,庶可祛病延年。”
2 典型病案
患者女,58歲,于2004年5月初診。癥見:體型肥胖,面色白,少氣懶言,舌質淡,苔白膩,脈澀,曾服用減肥藥,皆大黃之類。查:血壓155/95mmHg,體重71kg,身高156cm,空腹血糖7.1mmol/L,C-反應蛋白90mg/L,血肌酐96μmol/L,甘油三酯13.38mmol/L,總膽固醇7.56mmol/L,腹部CT示胰腺囊腫,心電圖示I、AVL、V4、V5導聯(lián)ST-T改變。辨證:脾虛濕盛,痰瘀互結;治則:健脾燥濕化痰,祛瘀;處方:黃芪30g,太子參15g,茯苓20g,懷山藥15g,天花粉10g,茵陳20g,僵蠶10g,蒼術15g,丹參25g,蓮須6g。服3劑后,自覺精神好轉,矚行為干預,生活方式、飲食、運動綜合調理,原方加減3個月后,癥狀好轉,血壓135/90mmHg,體重65kg,空腹血糖5.9mmol/L,血肌酐65μmol/L,甘油三酯6.34mmol/L,膽固醇5.40mmol/L。
3 體會
從痰、瘀論治代謝綜合征符合中醫(yī)理論,并且在臨床上已經(jīng)取得了一定效果,也從動物實驗中得到證實。但因代謝綜合征脾虛是為根本,治療一定要注意《醫(yī)經(jīng)溯洄集》中“因病知病源之理”,不然如《素問·移精變氣論》所言“粗工兇兇,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我國著名中醫(yī)專家治療糖尿病就擅用黃芪,有人研究發(fā)現(xiàn),脾虛濕盛是胰島素抵抗的病理基礎,痰、瘀是病理產(chǎn)物,因此劉承琴等認為胰島素抵抗當從脾論治,這些都說明代謝綜合征應該顧脾、從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