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波
摘要:物業(yè)公司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是一種新類型的侵權行為,新出臺的《侵權責任法》使這種侵權行為的法律適用有了進一步的依據。物業(yè)公司違反安全保障義務承擔的侵權責任有直接責任和補充責任兩種,具體應以過錯責任原則作為歸責原則。物業(yè)公司違反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或使第三人對他人造成損害的,如果受害人對損害的發(fā)生或者擴大有故意、過失的,應當根據個案體適用過失相抵規(guī)則。
關鍵詞:產品質量;檢測機構;建設
中圖分類號:DF529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33-0186-02
隨著物業(yè)服務行業(yè)的發(fā)展,業(yè)主在享受物業(yè)公司提供便捷服務的同時,也與其發(fā)生種種摩擦,這其中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物業(yè)公司的安全保障義務問題。通常理論認為,物業(yè)公司的安全保障義務,是指在物業(yè)服務關系中,物業(yè)公司在物業(yè)服務領域內對業(yè)主的合法財產權、人身權依法應該承擔的義務。物業(yè)公司如違反這一義務,就需要在其過錯范圍內承擔相應損害賠償責任。新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以下簡稱《侵權責任法》)第37條和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頒布的《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6條均對經營者和其它社會活動組織者的安全保障義務作了相關規(guī)定,但是不足之處在于,該法律和司法解釋能否適用物業(yè)公司,物業(yè)公司在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情況下,應該如何承擔侵權責任等問題,都沒有給予明確的答案。
一、物業(yè)公司違反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
關于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歸責原則,我國理論界持有不同的觀點。有學者主張應該采無過錯責任原則;有的主張應該采過錯責任原則。筆者認為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責任要以過錯為要件,即物業(yè)公司違反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或使第三人對他人造成損害的,物業(yè)公司僅在自己存在過錯的情況下承擔責任,沒有過錯則不承擔責任。其理由如下:
(一)過錯責任原則是我國侵權法的基本歸責原則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6條規(guī)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這一規(guī)定說明,我國《侵權責任法》已把過錯責任原則作為法律形式固定下來,確認了它的法律地位。此外,最高院《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6條第2款亦明確規(guī)定以有過錯作為賠償的前提。因此,將物業(yè)公司的安全保障義務的歸責原則確定為過錯責任原則,符合我國民事法律確立起來的歸責原則體系。
(二)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可以平衡社會利益和分配社會正義
從法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立法者在設計法律制度時,既應考慮公平與正義,又應充分考慮成本、效益因素。因為法律制度對當事人的利益關系的平衡,不僅會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甚至會導致一個行業(yè)的興衰存亡[1]。因此在設計法律制度時,既要考慮公平與正義又要充分考慮成本與效率,不應以犧牲社會的經濟效率為代價片面追求所謂的公平。一方面要給受害人提供必要的較充分的保護;另一方面又要考慮目前經濟發(fā)展的實際狀況,考慮到物業(yè)公司經濟賠償的承受限度。因此物業(yè)公司的安全保障義務歸責原則遵循過錯責任原則是平衡利益分配和追求社會正義的結果。
(三)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符合世界立法潮流
大陸法系多數國家均采過錯責任原則,如瑞士。在德國,長期的司法實踐創(chuàng)造出針對違反這些注意和保護義務的各種救濟方法,而這些救濟又是和民法典中關于違反主債務的救濟的方法一致。違反這些注意義務和保護義務是否應承擔責任,取決于當事人的過失。所以,“盡管《德國民法典》中沒有規(guī)定,人們普遍將其視為審判習慣的一種佐證?!盵2]
二、物業(yè)公司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形式
《侵權責任法》第37條對此問題首次以法律形式作出規(guī)定,即規(guī)定為直接責任和補充責任。目前我國主流觀點認為,在第三人侵權情形中,物業(yè)公司因違反安全保障義務向受害人承擔的責任形式為補充責任,然而《侵權責任法》第37條對補充責任的規(guī)定過于簡單,可操作性差,具體適用有待于立法和司法解釋的進一步完善。
(一)補充責任的內涵
侵權法上的補充責任,是指兩個以上的行為人違反法定義務,對一個受害人實施加害行為,或者不同的行為人基于不同的行為而致使受害人的權利受到同一損害,各個行為人產生同一內容的侵權責任,受害人享有的數個請求權有順序的區(qū)別,首先行使順序在先的請求權,該請求權不能實現或者不能完全實現時,再行使另外的請求權的侵權責任形態(tài)[3]。補充責任是一種順位的補充,首先應由直接加害人承擔賠償責任,不能確定誰是直接責任人或者直接責任人沒有賠償能力時,才由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人承擔賠償責任。
(二)物業(yè)公司承擔補充責任的責任范圍及追償范圍
物業(yè)公司的補充責任是一種差額的補充,即實體的補充。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物業(yè)公司只能在其能夠防止或制止損害的范圍內承擔補充賠償責任。這意味著,物業(yè)公司承擔的補充賠償責任的總額是以其行為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的總額為限,而不是以直接侵權人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的總額為限。兩者可能一致,例如,在物業(yè)公司如盡到安全保障義務損害結果根本不會發(fā)生的情況下,物業(yè)公司應當承擔的責任范圍與第三人應當承擔的責任范圍完全一致。兩者可能不完全一致,因為在許多情形下,物業(yè)公司的賠償責任范圍要小于直接侵權人的賠償責任范圍,尤其是在第三人故意利用物業(yè)公司在安全保障方面的缺陷而實施犯罪行為的情形下。此時,物業(yè)公司雖難逃其咎,但其補充責任是在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范圍內進行賠償,即意味著物業(yè)公司的賠償責任相對與受害人所遭受的損害而言則可能不是完全賠償。
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物業(yè)公司承擔了賠償責任之后的追償,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度松頁p害賠償司法解釋》對全額追償權是采取認可態(tài)度的,對此,有學者提出疑問:“就沒有盡到安全保障義務人而言,由于其沒有盡到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就表明了他具有過錯,此種過錯行為與受害人的損害之間也存在相當因果關系,因此該義務人本身就應當承擔一定的賠償責任,而不能將其本身就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轉嫁給第三人?!盵4]筆者認為,這種全額賠償權的規(guī)定并無不妥。首先,從原因力的分析來看,物業(yè)公司在有過錯的情況下,其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行為固然和損害后果的發(fā)生有因果關系,但是,它所起的原因力無疑是要小于第三人的侵權行為,很多時候甚至是非常小。如果更多的出于對受害人利益保護的考慮,物業(yè)公司以只是具有間接因果關系的原因力行為承擔全部的損害后果,這在某種程度上是有失公正的。于是賦予物業(yè)公司全額追償權,從而在新的層面上實現社會利益的平衡。其次,從某種意義上說,全額追償權只是具有安慰性質的權利。因為物業(yè)公司承擔補充責任的前提是直接責任人無法確定或不具備完全賠償的能力,在實踐中,這種狀況下物業(yè)公司承擔補充責任后發(fā)生改變的可能性往往是很小的。所以盡管賦予物業(yè)公司全額追償權,但事實上這種全額追償權常常無法得到滿足。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物業(yè)公司承擔的是補充責任,這意味著,如果第三人能夠確定且具有賠償能力,那么即使物業(yè)公司違反了相關義務,他也根本不需要承擔賠償責任。那么當第三人后來能夠確定或者又具有了賠償能力,允許物業(yè)公司向第三人行使全額追償權,這只不過是恢復到了其本初狀態(tài),不能認為物業(yè)公司是在將其承擔的賠償責任轉嫁給第三人。因此,賦予物業(yè)公司全額追償權是合理的。
三、物業(yè)公司違反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責任的過失相抵問題
過失相抵,是指在侵權損害賠償中,由于受害人過失的成立,從而減輕、甚至免除加害人責任的規(guī)則。在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領域,過失相抵規(guī)則的運用則較為復雜,具體可分兩種情況進行討論:
(一)因物業(yè)公司違反安全保障義務時過失相抵的適用
《侵權責任法》第26條規(guī)定:“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fā)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备鶕@一規(guī)定,物業(yè)公司違反安全注意義務而造成受害人人身或財產損害的,應當就自己的過錯行為承擔賠償責任,但如果受害人對損害的發(fā)生或者擴大有故意、過失的,應當減輕或者免除物業(yè)公司的賠償責任。
(二)因第三人實施不法侵害時過失相抵的適用
如果受害人的損害是因第三人故意實施不法行為、特別是犯罪行為所導致,當受害人起訴第三人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時,該行為人不得以受害人有過失為由要求減少自己承擔的責任,然而,如果受害人要求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物業(yè)公司承擔不作為侵權責任時,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物業(yè)公司能否主張過失相抵規(guī)則的適用?筆者認為應允許物業(yè)公司主張過失相抵。這是因為,盡管第三人故意實施的加害行為與受害人的損害之間具有因果關系,但被告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過失行為同樣是引起損害發(fā)生的原因(未能防止或制止損害的發(fā)生),而受害人的過失行為也是損害發(fā)生或擴大的原因;換言之,既然被告的不作為侵權責任是以過錯為基礎的,如果原告也有過錯時,那么,“依據衡平觀念及誠實信用原則,于被害人與加害人雙方行為共同成立同一損害,或損害發(fā)生后,因被害人之過失行為使損害擴大者,法院于定損害賠償額時,得斟酌被害人之過失,減輕賠償義務人之賠償金額或免除責任?!盵5]因此,當第三人故意實施不法行為、特別是犯罪行為導致受害人遭受損害時,如果受害人主觀上有過失,物業(yè)公司可主張過失相抵。但值得注意的是,對受害人主觀是否存在過失的判斷不應過于苛嚴,只有當受害人具有重大過失時,才能適用過失相抵規(guī)則。
參考文獻:
[1]張新寶.侵權責任法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281.
[2]羅伯特·霍恩著.德國民商法導論[M].楚建,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1996:116.
[3]楊立新.論違反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行為及其責任[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1):34.
[4]王利明.身損害賠償疑難問題[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279-280.
[5]曾隆興.詳解損害賠償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