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原,曲家林
(中國礦業(yè)大學體育學院,江蘇徐州 221116)
運用“黑箱”理論對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異位現(xiàn)象的研究
曹 原,曲家林
(中國礦業(yè)大學體育學院,江蘇徐州 221116)
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下,運用系統(tǒng)科學的“黑箱”理論對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的異位現(xiàn)象進行分析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目前我國公共體育課程改革的異位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為課程地位邊緣化、課程屬性背離化、課程體系模糊化、課程目標夸大化等方面。引發(fā)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包括體育教育思想的傳統(tǒng)慣性、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脫節(jié)、課程改革形式多于內容、課程改革缺乏完整性和延續(xù)性等因素,并就此進行了實踐性探討。
“黑箱”理論;公共體育課程;課程改革;異位現(xiàn)象
我國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開展教學改革以來,在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結構、教學評價等方面成果凸顯。這些改革成果對于改變我國學校體育方面存在的現(xiàn)代性危機起到了重要的積極作用。但是,在肯定這些成果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在改革成就的背后也暴露出了一些值得研究的負面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我們可以稱之為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的異位現(xiàn)象。對這些異位現(xiàn)象予以客觀的檢視和理性的反思,是進行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理論研究和學術思考的一個必要環(huán)節(jié)。本文在審視當下公共體育課程改革現(xiàn)狀的基礎上,運用系統(tǒng)科學的“黑箱”理論對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異位現(xiàn)象進行分析,旨在為我國當前公共體育課程改革做出適當?shù)膬r值判斷。
控制論的黑箱理論即系統(tǒng)辯識理論。所謂“黑箱”,就是指那些既不能打開,又不能從外部直接觀察其內部狀態(tài)的系統(tǒng)。黑箱理論從綜合的角度為人們提供了認識某些內部結構比較復雜的系統(tǒng)的重要途徑。1945年,控制論的創(chuàng)始人維納指出:“所有的科學問題都是作為‘閉盒’問題開始的”,“若干可供選擇的結構被密封在‘閉盒’中,研究它們的唯一途徑是利用閉盒的輸入和輸出?!逼溲芯糠椒ǖ某霭l(fā)點在于:自然界中沒有孤立的事物,任何事物間都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所以,即使我們不清楚“黑箱”的內部結構,僅注意到它對于信息刺激作出如何的反應,注意到它的輸入--輸出關系,就可對它作出研究。即利用外部觀察和試驗方法,獲得系統(tǒng)(即黑箱)的輸入——輸出特性,再根據(jù)這種信息,在不打開“黑箱”的情況下,研究其功能和屬性,探索其構造和機理的一種科學方法。[1]在此,信息的輸入,就是一個事物對黑箱施加影響;信息的輸出,就是黑箱對其他的事物的反作用。
運用黑箱方法對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異位現(xiàn)象研究的運用意義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我們把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異位現(xiàn)象看作一個“黑箱”,直接從它的終端輸出——目標實現(xiàn)情況來判斷它的效果,這樣就可以在程序上對問題的分析得以簡化。第二,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的異位現(xiàn)象存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某種邏輯主線上的問題鏈。因此,破解問題的關鍵就是準確查找問題鏈上的源發(fā)性問題,即從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系統(tǒng)的輸入端去查找問題,這樣可以使解決問題的思路更加清晰。[2]
毋庸置疑,高校體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實事求是的講,目前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并沒有被置于應有的學科地位,而是逐漸淪為學校教育的附庸,處在被邊緣化的尷尬狀態(tài),而喪失了學校體育的本義。主要表現(xiàn)在:其一,在意識層面上更多地注重體育的教育功能,而忽視了納入教育意識。教育意識決定著教育實踐,而教育實踐形態(tài)的形成也是由特定的教育意識在起作用。因此,在教育意識沒有改變的情況下,教育實踐形態(tài)基本上是趨于穩(wěn)定的。而課程又總是在為教育的實踐服務,當教育的實踐形態(tài)由于意識的制約而難以改變的時候,必然將與教育意識無主要關系的學科邊緣化。其二,在操作層面上僅僅是作為學生完成規(guī)定體育學分的必修課,其傳播優(yōu)秀文化和傳承教育的功能沒有得到體現(xiàn)。體育課程的管理者沒有意識到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是擔負培養(yǎng)青少年的健康體質、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和載體,是具有關系到國家的健康安全和國防安全的重要作用。體育課程的執(zhí)行者由于觀念與能力的局限性等原因,從思想意識、理論研究、課程執(zhí)行等方面的改革過多的注重形式而缺乏實質內容的變革,從近年來大量的關于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逐年下降、高校體育教師職業(yè)懈怠等研究論文的結論中就可以對高校體育逐漸邊緣化的結果做出事實解釋。[3]
體育課程既然冠以課程之名而歸屬于課程的范疇,理所當然的就應該與任何課程一樣遵循“文化傳承”這一課程成立的一般普適的基本屬性,也就是說任何課程都必須視文化的傳承為己任。任何忽視、違背乃至否定文化傳承這一課程基本屬性的,都是對課程的誤讀和背離。[4]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雖然所依據(jù)的母體文化表現(xiàn)為身體(運動)方式,但這并不顯示著體育課程的屬性就因此而發(fā)生改變,仍然不能脫離文化傳承這一課程的基本屬性??v觀當下世界各國的體育課程,盡管學術觀點或表達方式有所不同,但是在體育課程的基本屬性在于文化傳承的觀點上是完全一致的。從教育學的角度理解,體育教學的本質屬性是體育知識、技術、技能的傳授活動。就體育教學的自身特點理解,傳授體育知識、技術、技能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身體練習的過程,但僅僅依靠每周兩個學時的體育課來達到提高學生健康水平的目的是不太可能的。教育家王策三在《教學論稿》中指出:“專設的體育課其根本職能,就是對學生保護身體健康和科學鍛煉提供理論知識和方法的指導。至于在每周幾節(jié)有限的時間內,對學生運動和體質發(fā)展所產生的影響,那還是第二位的事情?!笨墒牵从^目前我國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狀況就會發(fā)現(xiàn),與文化傳承直接相關的部分在體育課程中充當?shù)氖桥浣?,而與文化傳承并無直接相關的生物性的身體評價指標卻占據(jù)著主角,顯然背離了公共體育課程的根本屬性。
首先,我們要明確課程的基本功能是什么?毫無疑問,課程的基本功能就是文化的傳承,這個觀點可以從納入到教育計劃中的各類課程的名稱與某一類別的文化相同得到確認,例如科學類課程物理、化學、數(shù)學等;例如人文類課程語文、歷史、地理等。這些課程無論是在任何年代,無論遵循任何的教育理念,在傳承文化時,都必須以某種方式使得該文化得以再現(xiàn)。這種再現(xiàn)是需要一定的課程體系支持的,而課程體系必須具有系統(tǒng)性和連續(xù)性。在傳承文化這一標準下目前我國高校公共體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尚未統(tǒng)一,尤其是中小學體育課程與大學體育課程的銜接問題。各個階段的體育課程首先沒有形成自身完善的課程體系,此外沒有形成自下而上的整體系統(tǒng),因此必然導致多種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的存在和各階段體育教育的相互脫節(jié)。雖然近年來各高校均把課程體系設計作為改革的突破點,但仍受舊框架的制約。這是因為現(xiàn)代社會引發(fā)的高校教育體系也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而體育教學必須建立與當今社會和高校教育相適應的新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和方案的設置是教學工作的基礎,如果課程體系的改革不完善、不科學,其培養(yǎng)目標、教學思想和教學內容就無法得到體現(xiàn),教學質量也難以得到提高和優(yōu)化。
課程一般是從三個方面進行定義的:一是從課程的本質屬性來定義課程,如課程即學習經驗,是學校指導的所有活動等;二是從課程所具有的功能出發(fā)定義課程,如課程是社會文化的再生產,是預期的學習結果等;三是從課程存在的形態(tài)出發(fā)定義課程,如課程是教育工作計劃的范圍和安排的書面文件,是活動的教學大綱、學程設置、單元和內容的編目等。[5]盡管三種闡述的角度不同,但是它們卻有一個共同點,即“經驗”的傳承。
體育課程也本應該歸屬于此范疇,就是以知識技能為平臺,注重具體過程中認識方法的獲得,并在其過程中培養(yǎng)其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功能僅此而已,無須擴展和放大。部分高校在公共體育課程改革實踐中用體育教育對學校教育進行概念替換,殊不知這里的學校教育是廣義的教育,其包括公共課、基礎課和專業(yè)課。體育教學只是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的課程之一,而不是全部。體育活動的健身、娛樂、社交功能,僅僅是影響健康諸多因子中的一個小指標,依照身體—心理—社會三維健康觀的理解,體育活動對健康發(fā)揮作用最大的是身體上的健康,而心理和社會兩方面的健康是建立在身體健康基礎上的附加目標。體育課程的功能就是在以運動技術學習為手段,達到增進健康水平的目的。甚至就身體上的健康而言,體育活動能夠發(fā)揮的健康也是有限的。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健康水平受到諸如營養(yǎng)、睡眠、遺傳、環(huán)境等多方面的影響,體育活動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目前尚未有確鑿的證據(jù)表明體育活動是影響健康水平的最主要因素。因此,體育教學的功能我們應該明確為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但不是能完全承擔起學生健康的任務,不能無限地擴大體育教學的功能。體育課程教學功能能使學生全面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理想、一種追求、一種對社會和人生的信念,同時也是一個相對的動態(tài)概念,而非具有絕對的意義。
教育發(fā)展史的事實表明,社會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的變革,以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都將引發(fā)學校教育的重大變革。教育教學改革與發(fā)展總是與社會的發(fā)展與變革緊密相連的。無論是作為教育體系中的高等教育,還是作為學校教育的學校體育都不可能脫離社會發(fā)展的軌道而獨立存在。[6]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從全面發(fā)展教育到“以人為本”教育、從能力教育到終身教育,這些教育理念從不同角度詮釋了社會發(fā)展對教育的不同要求,同樣它也對體育教學思想提出了要求。盡管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已進行多年,但實際上工作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都很清晰的看到,目前多數(shù)的教學活動關注最多的依然是學生的技術和技能,終身教育、素質教育和健康教育等這些教學思想僅僅停留在理論研究上,在教學的實踐中并未得到全面的貫徹和落實,教學觀念依舊停留在傳統(tǒng)的技術教育思想上,而非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我們應該看到,目前高校的體育觀念已經從唯生物體育觀逐漸過度到了由生物、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三種因素構成的三維體育觀,這種三維體育觀要求高校體育教學朝著多功能多目標的方向發(fā)展,即近期目標和長遠目標的結合、增強體質和增進健康的結合。
教學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是以教學目的相維系的,教學理論研究所揭示的教學規(guī)律有待于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進行檢驗、修正和完善,這種教學規(guī)律在理論視閾中檢視了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契合。當然,教學理論見之于教學實踐的實際情形會有諸多顯著或不顯著的差異,所產生的問題會重新回到教學理論視閾中而進行理論視閾的再度審視,由此,形成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發(fā)展過程。在此循環(huán)中,教學理論檢驗了自身的邏輯系統(tǒng),教學實踐加深了對自身的認識,在持續(xù)循環(huán)中反復契合。在當下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理論研究中,這種科學的合理的契合并沒有顯現(xiàn),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理論研究的針對性不足。教育理論認為透徹地分析“對象”是實施有效教育的基礎,公共體育課程的理論研究應針對“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這個特定現(xiàn)象中存在的實際問題進行理論探索。但目前存在著盲從性研究的多,理性的研究少;非本質問題研究多,本質問題研究少;教學模式研究多,教學策略研究少等現(xiàn)象。其二,理論研究缺乏延續(xù)性。教學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凝聚著不同時代的烙印和該時代教育思想的痕跡,應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和延續(xù)性。而且教育科學歸屬于社會科學,它不等同于自然科學,可以簡單地將研究成果付諸于教學實踐??茖W的課程改革不應該是對傳統(tǒng)教育的全盤否定,而應該是在傳統(tǒng)教育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繼承和發(fā)展。全盤否定不同的歷史時期存有的不同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對外來思想方法的引進急于照搬照用,而不是科學的分析和批判。其三,理論研究應與教學改革實踐脫節(jié)。改革創(chuàng)新能否取得預期的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改革創(chuàng)新是否有堅實的理論基礎。而在實際教學改革中,普遍存在著大量與實踐脫節(jié)的縱深理論研究,無法對教學改革實踐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反之,理論上的成立也必須有實踐過程和結果的支撐,而當下眾多的實驗性研究時間周期為半年到一年、實驗對象為幾十人到上百人,而且一輪實驗就會得出結果并撰寫論文發(fā)表,在理論上可信度不強,當然在實踐中缺乏普遍性的指導意義。
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在例次教改過程中都會誕生出新的課程形式,例如選課制、分組教學、單元教學、俱樂部教學、分級教學、三自主教學、教師掛牌授課等等模式。積極意義的形式革新值得提倡,但僅僅是為了形式上的“新”就值得商榷。例如目前大多數(shù)高校采用的“三自主”式教學,即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學業(yè)課表安排、興趣愛好和喜愛的教師選擇體育課。從理論上實現(xiàn)了學生選擇運動項目、選擇上課時間和選擇任課教師的“三自主”。但這種“自主”是需要有各種基礎條件作為保證的,面對著一些當今大學生選擇集中的熱門項目(網(wǎng)球、體育舞蹈、臺球、羽毛球等)如何應對,例如教師配置、教學場地保證、體育課程時間與教務處的協(xié)調等等。此外,選擇自主性與鍛煉科學性之間容易出現(xiàn)不和諧。過多地尊重的學生的自由,易導致學生單純從興趣出發(fā)而不是從身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出發(fā)來選擇體育需求,對體育課程學習認知程度偏低,對自身條件、運動技能缺乏正確認識,都會導致學生的體育課程選擇帶有盲目性。就課程改革需要的硬件和軟件而言,部分地區(qū)和學校都還不具備進行選課制、分組教學、單元教學的條件。這也是導致如今部分學校“開放式教學”淪為“放羊式教學”的主要原因。倘若高校公共體育沒有了體系的束縛,僅僅是表現(xiàn)為游戲和活動,那么體育課程也就不是一門科學性的學科了。
學校體育發(fā)展至今,必然是多種教育理論、多種主義相互融合的產物,并且從教育史的角度剖析,它也是在不斷的繼承與發(fā)展中演進的。任何主義、理論都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必然有其根源所在。[7]王策三先生也在《教學論稿》中指出:“課程的發(fā)展總是存在著客觀的自身的相對獨立的發(fā)展規(guī)律,絕非外部因素簡單地決定,絕非簡單地割斷歷史,也絕非簡單地進化,這是可以肯定的”。當下,眾多的研究將體育課程指導思想陳舊、課程結構不合理、教學大綱滯后、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手段落后等歸罪于我國20世紀50年代學習前蘇聯(lián)的結果。但客觀的說,前蘇聯(lián)的學校體育經驗在我國還是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對奠定和促進普通高校體育課程建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歷史意義不可否認。[8]如今,我們卻將一個社會制度、文化背景與我們極其相似的而且取得了一些成功經驗的教學模式完全舍棄,這不是科學的態(tài)度。教育改革本身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在學習先進理念的同時,更需要學習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泰勒經歷了15年的時間,在全美國上百所學校開展實驗工作,最終才有了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的問世。改革不僅是發(fā)展,更重要的是繼承和延續(xù),而這種繼承和延續(xù)當然是選擇性的擇優(yōu)狀態(tài)的。只有如此的課程改革才是具有完整性和延續(xù)性的改革。
我們應該看到,多年的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的確取得了一定的階段性成果,但存在淺層面的改革多、盲從性實踐研究多、非本質問題研究多、教學模式研究多而教學策略研究少等等問題。我們必須理智地客觀地面對改革中出現(xiàn)的問題,以嚴謹、踏實的治學態(tài)度、實事求是地解決改革實踐中出現(xiàn)的問題,因為這是我國教育革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和使命。
[1]錢俊生.科技新概念[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408-410.
[2]唐炎,郭禮,李翠蘭,等.從事實出發(fā):運用“黑箱”理論對體育新課程改革的審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41(10):58-61.
[3]姜志明,朱偉,索海洋,等.問題與思考: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現(xiàn)狀與未來[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24(9):80-84.
[4]賈齊.還體育課程以本來面目[J].體育學刊,2005,12(3):5-8.
[5]叢立新.課程論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4-5.
[6]吳曉紅.改革開放以來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思想發(fā)展的回顧與思考[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7,24(5):107-108.
[7]楊啟亮.困惑與抉擇[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95.
[8]王策三.教學論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05-210.
Ectopic phenomenon in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curriculum reform with“black box”theory
CAO Yuan,QU Jia-l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 221116,China)
Under the guidance of dialectical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it studied the phenoemon of ectopic in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by the use of“black box”theory.The results showed:At present,China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ctopic phenoemon manifested the course marginalization,departure from the course of property,fuzzy curriculum,cuorse objectives exaggerated and so on.The cause of these phenomena causes include:traditional inertia of physical education,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ivorced,form than the content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lack of integrity and continuity of curriculum reform and other factors,so it conducted a study on this practice.
“black-box”theory;public education course;curriculum reform;ectopic phenomenon
G80-05
A
1009-9840(2010)04-0042-03
2010-09-20
曹原(1971- ),男,開封市人,中國礦業(yè)大學體育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