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反身性X-self結構的主觀性
        ——視角標記功能

        2010-12-06 10:57:04趙秀鳳展偉偉
        當代外語研究 2010年11期
        關鍵詞:主觀性視點敘述者

        趙秀鳳 展偉偉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102249)

        1. 引言

        反身性X-self①指在小句內(nèi)擔當題元角色與同一小句內(nèi)或外某名詞詞組具有共指關系的反身代詞,如himself,herself,myself等。對于該類代詞的研究,早期主要在Chomsky提出的管轄約束理論框架內(nèi),圍繞約束A規(guī)則②在句法范疇內(nèi)展開(Chomsky 1981)、Kuno(1987)、Zribi-Hertz(1989)等人相繼提出有些反身代詞不符合該原則,反身代詞可以不在同一最小語域內(nèi)接受約束。針對這一現(xiàn)象,Kuno(1987)、Zribi-Hertz(1989)、Stirling(1993)、van Hoek(1995)、Kemmer(1995)等人從句法功能、語篇視角、認知可及性、視點等角度進行了闡釋。本文整合上述研究,從識解方式入手,揭示第三人稱反身性X-self不同結構變體形成的認知機制及所體現(xiàn)出來的主觀性。

        語言的主觀性是語言的一種特征,指語言不僅客觀地表達命題式思維,還表達說話人的觀點、感情、態(tài)度和評價(沈家煊2001:269)③。這一語言觀強調認知主體的視角參與或說話人主體意識在語言表征中的重要作用。正是基于這一點,本文擬從識解過程中的視角定位入手,分析第三人稱反身結構所傳達出的微妙的表情含義。

        2. 反身性X-self的基本語義特征

        反身性X-self的核心語義特征是反身性(reflexivity):“所涉及的行為動作的對象影響到與這

        展偉偉,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外語系碩士生,研究方向為認知語言學和文體學。電子郵箱:windflower10@163.com

        一行為動作的相關角色本身”(稅昌錫2003:75),即動作或事件所涉及的兩個參與者(participants)具有身份上的同一性,因此,反身性X-self的主要功能是照應,與小句內(nèi)的另一角色(通常為主語)形成共指(co-reference)。如:

        (1) Johni(X) killedhimselfi(X′).

        先行詞與反身代詞共指實體同時擔任兩種語義角色:既是動作的發(fā)出者(X),又是動作的接受者(X′)。這一特征是反身性語義的核心。

        當用于反身述義結構時(張榮建1993:35),如behaveoneself,prideoneself,enjoyoneself,該雙角色共體特征被述謂成分的語義預設,例如,由于人的行為或認知能力有限,behave的對象只能是其主體本人不可能是其它個體。在該類結構中,必須使用反身代詞,因此,該類結構被固化下來,成為習慣表達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該類結構主要傳達命題意義,與說話者的態(tài)度無關。

        與反身述義不同,非反身述義結構(通常為及物動詞)隱含兩個語義空位(semantic slot),通常由兩個不同實體來填充。例如,社會活動經(jīng)驗告訴我們,“KICK”的對象通常為施事之外的其他個體。當兩個語義角色由同一實體擔當時,其可預測程度較低,超出常規(guī)期待范圍,隱含“意料之外”(unexpectedness)之意。例如:

        (2) He kicked the door/the ball/her/himself/....

        擔任KICK受事的默認選項通常不是施事者本人,事實上這里潛在的選擇項幾乎是無限的,選擇范圍的無限性使共指的可預見性較低④,這意味著相對于其它對比項而言,反身性語義中的“共指”照應特征具有出其不意性。Stern(2004)把同一實體同時擔任兩個語義角色這一特征稱為“角色對立假設”(Role Conflict Hypothesis),認為這是構成反身結構的語義基礎。

        從認知加工的角度來說,反身性X-self與先行詞共指的前提條件是共指實體具有概念上的高可及性,這一點在照應的認知研究領域已形成共識(Ariel 1988,van Hoek 1992,Kemmer 1995)。Kemmer(1995:64)指出,與普通人稱代詞相比,反身代詞所指對象的可及性程度更高,凸顯性更強。先行語所指對象處于高度活躍狀態(tài),為構建其反身性提供最直接、最凸顯的概念參照點(reference point)(van Hoek 1992,Langacker 1999)。共指成分在概念上的鄰近性(conceptual proximity)是反身性語義的另一個區(qū)別性特征。

        在語言交際過程中,反身性X-self上述基本語義特征——出其不意性和高凸顯性——的實現(xiàn)離不開概念主體的視角參與及主體意識。具體而言,反身性X-self在語言交際中的具體使用涉及以下緊密相關的兩個問題:1)概念主體是誰?即相對于哪個視角主體具有出其不意性和凸顯性?2)其出其不意性和凸顯性是否附帶與交際意圖相關的表情功能?這些問題與說話人的視角定位和識解方式有關。

        3. 原型反身結構:外視角常規(guī)識解

        如果我們把所有的反身結構看作一個范疇,那么高度語法化的反身結構(即符合約束A原則的結構,劉禮進2008:29)是該范疇的中心成員,其余為從中心向邊緣擴散的結構變體。

        最為常見的反身代詞是“語法化反身代詞”,即在句中做內(nèi)論元(賓語),表示句子動詞所表達的動作對象是實施有關動作的人(施事)本身(劉禮進2008:29)。如:

        (3) Heikickedhimselfi(*him).

        該類結構符合“約束A原則”預測,即“照應語(反身代詞、相互代詞)在最小語域內(nèi)必須受約束”(Chomsky 1981,轉引自劉禮進2008:29)。

        從識解方式來看,該類結構源于“優(yōu)化觀察方案”(optimal viewing arrangement,Langacker 1999)。說話人立足于當前場景,把注意力聚焦于臺上的客體及其相互關系,基于交際雙方的常規(guī)世界知識,把臺上“同一實體同時擔任兩種角色”這一現(xiàn)象進行識解,形成概念表征,如下圖所示。

        圖1 外視角常規(guī)識解模式

        該類識解方式可以稱為外視角識解,不涉及語篇描述對象的內(nèi)視點,說話人完全根據(jù)自己的知識系統(tǒng),基于先行詞所指實體在概念上的高可及性、鄰近性(proximity)及反身代詞所指對象的出其不意性,對反身共指關系加以識別構建,形成概念化表征。在該過程中,說話人的世界知識雖然也參與構建,觸發(fā)“竟然”之意,但通常不附帶強烈的表情功能。

        4. 視點反身結構:內(nèi)視角凸顯識解

        4.1 反身性X-self與普通人稱代詞的區(qū)別

        Cantrall(1976)、Kuno(1987)、Zribi-Hertz(1989)、Deane(1992)、van Hoek(1992)、Sterling(1993)、Kemmer(1995)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在某些結構中普通人稱代詞和反身性X-self可以替換使用而不影響其命題意義。

        (4) a. Johniheard some strange gossip about himselfion the radio.

        b. Johniheard some strange gossip about himion the radio. (Kuno 1987:174)

        這兩句可用于描述同一事件。就句法結構而言,普通人稱代詞him和反身性X-self himself都可以實現(xiàn)共指功能,傳達相同命題。但是,其視角定位和表情意義不同。Kuno(同上)指出,(4)a選用反身代詞的目的是凸顯小句主語John的內(nèi)視角,說話人意在強調“在John本人看來,關于他自己的那些傳言很奇怪”;(4)b是無標記形式,說話人立足于自己的外在立場,將命題內(nèi)容納入自己的知識系統(tǒng),描述或評價語篇所指對象。

        同樣,Zribi-Hertz(1989)、Deane(1992)、van Hoek(1992)、Stirling(1993)等也把某些結構中反身代詞和普通代詞的區(qū)別歸于視點差異⑤: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如說話人/作者立足于外部觀察視點,將命題內(nèi)容納入自己的知識系統(tǒng),客觀地評價語篇所指對象,則會選用普通人稱代詞指稱,而如果采用內(nèi)部主人公視點,觀察和評判語篇實體,則會選用反身代詞(Stirling 1993:266,參見劉禮進2008:35)。

        4.2 內(nèi)視角反身結構的語義前提

        在內(nèi)視角結構中,既然反身代詞體現(xiàn)語篇描述對象的內(nèi)視角,那么,其先行詞的指稱對象必須為具有感知或認識能力的視角主體,反身代詞所指也必須作為對象客體進入該主體的感知/認識范圍,即滿足“知情條件”(awareness condition,Kuno 1987),否則反身代詞的使用就不成立。例如:

        (5) a. *Johni(X) was oblivious to all the gossip about himselfi(X′).

        b. Johniwas oblivious to all the gossip about himi. (Kuno 1987:165,括號為筆者所加)

        (5)a中,感知詞oblivious表示“未覺察、沒注意到”,即X′沒成為X的觀察/感知對象,不符合知情條件,該句被認為不能接受(unacceptable)。該情況下,說話人只能立足于外部視點,如(5)b。

        反身代詞的這一內(nèi)視點指向功能源于說話人出于表達需要,圍繞視角定位對常規(guī)識解方式進行的調整。當涉及描述對象的感知或認識時,說話人可以或多或少放棄自己的外在立場,與對象感知/認識主體產(chǎn)生心理認同(又稱“視角移情”,王義娜2006:3),勾畫該主體對自己的認識或評價。采取這一識解方式的前提是被心理認同的主體必須是動作的知情者(awareness),擔當臨時視角主體,對自我意象進行觀察或審視(Kuno 1987)。在內(nèi)視點反身結構中,先行詞與反身代詞所指實體之間隱含“看與被看”的觀察關系(viewing relationship,Kemmer 1995,這里泛指各種感知或概念行為)⑥。

        4.3 內(nèi)視角反身結構的特征和識解方式

        內(nèi)視點反身代詞的一個突出句法特征是可以不受局部管轄語域限制,接受上層語域先行詞統(tǒng)領,形成長距離約束。例如:

        (6) a. Johniwas surprised to see that there was a picture of himselfion the wall.

        b. Johnitold Mary there was a picture of himselfiin the paper.

        該類圖像名詞詞組(picture noun phrases)⑦中的反身代詞可以出現(xiàn)在從屬小句中,與主句主語(John)形成照應,表示感知主體的自我意識和評價(Kuno 1987),傳達語篇描述對象的言語或思想,該結構通常被稱為“語內(nèi)傳遞”結構(logophoric structure,Kuno 1987,Kemmer 1995)。在該類結構中,主句主語為感知者(experiencer)⑧,述詞通常表示感知、心理體驗,或表“言說”(如say,tell,ask,complain,scream等)、“思維/認知/感覺”(如realize,feel,know,expect等)⑨。

        在該類結構中,X與X′之間的觀察關系本身構成說話者的臺上觀察對象,被外視角客觀識解,并用顯性語言手段表示。然后,為了凸顯語篇內(nèi)人物對自我意象的觀察、評價、態(tài)度或情感,說話者對外視角識解模式進行動態(tài)調整。

        圖2 長距離約束反身結構的識解模式

        如在構建(6)a語義結構的過程中,說話者S以敘述者身份在臺下對John的觀察行為(實線箭頭)及其觀察所引發(fā)的情感反應(如驚訝之情)進行外視角整體掃描,形成事件型語言表征;然后,說話者在心理上移動到John(X)的位置,采用John的視點,對X′進行觀察識解,突顯John對自我的認識或評價(粗線圓表示視線的焦點)。言說結構如(6)b同樣隱含該類識解,隱含言說者對自我意象的主觀審視。圖像名詞詞組也可以用于類似例(7)的語境中,“看與被看”之間的關系本身并不進入注意窗:

        (7) Johnilooked at the wall. Surprisingly, there was a picture of himselfi.

        該類結構屬于典型的“自由間接話語”(Free Indirect Discourse),不存在約束反身代詞的上層小句,句法上被稱為“非約束反身結構”。又如:

        (8) Gradually the room emptied until the only people who remained besidesherselfiwere the landlord and an old woman asleep on a stool by the far wall. (Maggiei) (BNC:C85 168,2007-2-8,轉引自劉禮進2008:33)

        該句中也沒有與反身代詞共指的先行詞和表示觀察行為的述謂結構,說明兩者之間“看與被看”的觀察關系本身并沒有被客體識解,而是隱含于語境中,只有感知的對象或內(nèi)容進入視域,成為臺上的觀察對象,得以最大程度地凸顯。

        除描述人物的視覺外,反身代詞還經(jīng)常用在表示人物思想或內(nèi)心話語的自由間接引語中,如:

        (9) Suddenly he said aloud:

        “Possessiveness is the devil.”

        Maggieilooked at him.Didhemeanherselfi—herselfiandthebaby? (V. Woolf,TheYears,轉引自Zribi-Hertz 1989:707)

        同樣,使用反身代詞的小句也沒有一個嚴格意義上的上層主句明確表示人物的思想行為,但該行為隱含于上下文構建的情景模式(situational model)中,可以根據(jù)前一個小句所描述的觀察行為(look)推導出來,表示視角主體人物(Maggie)由觀察所引發(fā)的關涉自我的思想活動。

        在該類結構中,內(nèi)視角主體X在語篇建立起來的情景模式中突顯存在,處于高度活躍狀態(tài),敘述者(說話人)省略了對X感知或思想行為客觀識解這一環(huán)節(jié),直接以人物為視點,沿人物的識解路徑對X′進行識解。該識解過程可以用圖3表示。

        圖3 非約束反身結構的識解模式

        該類反身結構多出現(xiàn)在第三人稱敘事語篇中,是內(nèi)聚焦(internal focalization)語言標記手段之一。

        5. 雙視角套置反身結構:內(nèi)外視角的交匯與分離

        以上區(qū)分了外視角和內(nèi)視角識解兩類基本的識解模式,并分析了它們對反身結構的影響。事實上,英語中有些反身結構同時隱含兩種視角,很難非此即彼地給予定論。如:

        (10) Heifound himselfialone in the work-shop.

        (11) Heisaw himselfispare, quick-moving, carefully brushed and dressed. (TheBoltedDoor)

        該類結構在句法構成上類似于語法化反身結構,無上層主句,先行詞與反身代詞句內(nèi)共指,但從語義結構上來看,該類結構又具有明顯的內(nèi)視角指向性,如謂詞為心理動詞、主語為感知主體,反身代詞的指稱對象為感知對象,感知行為涉及主體自身。這類結構在識解模式上很難明確區(qū)分內(nèi)外視角成分,具有一定的含混性(ambiguity),本文稱之為“雙視角套置”結構。

        這類結構的具體語義內(nèi)容及其附帶的主觀性程度與語境密切相關。從識解模式來說,該類結構的構建涉及內(nèi)外視角之間的動態(tài)關系。理論上來說,兩者之間的動態(tài)關系可以分為兩種情況:第一,在識解過程中,兩類視角主體(說話者S和感知主體X)的視線方向和焦點一致,視域產(chǎn)生交匯,如圖4所示。

        圖4 內(nèi)外視角交匯

        說話者選擇與感知者一致的識解方向和立場識解X與X′之間的關系。該模式下,S與X立場的一致性表示情感上的認同或認識上的統(tǒng)一,說明說話者對X產(chǎn)生移情,贊同他/她的態(tài)度、認識或評價。

        第二,說話者與感知者的視域完全分離,說話者位于場外對感知者的內(nèi)視角或感知行為進行描述(如圖5所示)。該識解可能是沿客觀軸展開,除反身語義中基本的“出乎意料”成分外,不過多涉及說話者的自我成分,由此產(chǎn)生的話語只完成交代或敘述的功能,但在一定語境中也可能涉及說話者的主觀成分,隱含說話者對X內(nèi)視角的譏笑或嘲諷。

        圖5 內(nèi)外視角分離

        內(nèi)外視角的交匯與分離隱含認識或情感立場的離合。在該類套置模式中,說話者和感知者的主觀性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需要視交際語境而定。例如,假設說話者S自己認為X是傻子,當他說He saw himself a genius時,表達S對X自我評價的批評、譏笑或嘲諷;如果S本人也認為X是個天才,同樣一句話則表示S對X自我認識的贊許,而如果S對X缺乏認識,同樣一句話則隱含這是他自己的看法,與我無關之意。

        關于該類代詞反身結構內(nèi)外視角的含混性問題,Kemmer(1995)指出,事實上,先行語與反身性X-self所指對象之間的“看與被看”語義關系存在于一切反身結構中,只是在不同結構中其凸顯程度不同。筆者贊同這一說法,該觀點強調識解者對識解對象的心理定位和動態(tài)調整,符合認知語言學的基本理念。

        正是源于這種套置識解模式,內(nèi)視角反身結構往往與其它語言手段一起標記自由間接引語,在敘事語篇中體現(xiàn)敘述者與人物或離或合的雙層關系。

        (12) ①∥—when old Joseph and Peter faced them [Clarissa and Sally]: “Star-gazing?” said Peter. ②∥It was like running one’s face against a granite wall in the darkness! It was shocking; it was horrible! Not for herself. She felt only how Sally was being mauled already, maltreated.∥(Woolf 1925/2003: 41)

        這里語段①是敘述者在故事層面對人物相遇和言談的外在描寫。語段②再現(xiàn)人物Clarissa聽到Peter問話之后一連串的心理反應和評價。雖沒有she thought之類的引述小句,但段中的感嘆語氣、進行體與反身代詞一起擔當內(nèi)視角標記,共同指向意識主體Clarissa,近距離傳達她的驚訝、郁悶之情,體現(xiàn)人物的主觀性,同時也傳達出敘述者的移情意圖:引導讀者與人物產(chǎn)生情感認同,達成共識或形成感情上的共鳴,這屬于敘述者在敘述交際層面上的“自我印記”,只是這種“印記”比較隱蔽和間接,只有在宏觀語篇層面上才能被領悟。

        該類自由間接引語結構是一種微妙的敘述手段,由于保留了第三人稱和敘述過去時,在凸顯人物思想、情感、認識等自我成分的同時保留敘述者的敘述地位,間接傳達敘述者對某一特定人物的情感傾向性。兩類主體(敘述者和人物)兩個層面(敘述層和故事層)共存,為敘述者調整識解的內(nèi)部構造、表達雙重主觀性提供可能空間,或情感認同或譏笑嘲諷,敘述者利用語境參數(shù)進行掌控。

        6. 結語

        反身性X-self的基本語義特征是先行詞和反身代詞所指的兩個相關角色具有概念上的鄰近性和共體性,其使用的前提是對相關角色的預設,形成對該角色的語義依附。對該語義特征的識解涉及說話者的心理定位,即視角的選取。在常規(guī)情況下,說話者擔當臺下觀察者,對先行詞所指實體進行最大程度的客觀識解,該實體作為最突出的語義角色,擔當反身代詞所指對象的近距離概念參照點或依附點,在語言結構上體現(xiàn)為反身代詞在最小語域內(nèi)接受先行詞約束,即高度語法化反身代詞結構。在該類結構中,反身代詞指向小句最小語義范疇內(nèi)的參照實體。

        基于反身代詞結構的常規(guī)識解模式,說話者可以根據(jù)語境對該模式內(nèi)的某些語義成分及其相互關系加以凸現(xiàn)、細化、限定和調整。一般情況下,說話者對X關涉自身的、外部物理行為的識解采用外視角客觀識解模式,主要用于體現(xiàn)說話者對X行為的敘述。但當情景涉及話語描述對象X自身的觀察、感知、言語或思想時,說話人可以或多或少放棄外在立場,采用內(nèi)視角識解模式,不同程度地凸顯感知主體的感情、認識和評價。在語內(nèi)傳遞結構中,X與X′之間的主客體觀察關系本身被最大程度的客觀識解,用一個顯性上層小句來表示。在自由間接引語結構中,這種關系本身可能隱含于最大語義范圍內(nèi),不構成臺上的注意力焦點。

        總之,反身性X-self不同語句結構的選擇和變換與情感表達或視角移情密切相關,是說話人根據(jù)表達需要,調整視角定位及與指稱實體的概念距離實現(xiàn)話語的主觀性的一種手段。

        附注:

        ① 習慣上英語中的X-self形式(如himself,herself,myself)統(tǒng)稱為反身代詞,但實際上這一術語并不恰當,因為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意義和功能:反身性和強調性(Kemmer 1995)。用于強調功能的X-self形式并不屬于反身代詞范疇。為明確起見,本文運用反身性X-self這一說法,文中出現(xiàn)的“反身代詞”不包括強調意義上的X-self形式。

        ② 約束A規(guī)則規(guī)定:照應語(反身代詞、相互代詞)在最小語域內(nèi)必須受約束(Chomsky 1981,轉引自劉禮進2008:29)。

        ③ 目前不同研究領域對這一術語的界定不盡相同,本文采用文中定義。與Langacker認知語法中“主觀性”含義不完全相同,關于主觀性術語的界定問題,筆者另文論述。

        ④ 在論及語義可預測性與語言表達形式之間的關系時,羅澄(1988:39)指出語義單位的可預測性越低,其語言表達形式越傾向于標記結構。相對于普通代詞而言,反身代詞屬于標記性形式。

        ⑤ 也有學者如張榮建(1993:38)從代詞語義功能的角度對兩者加以區(qū)分:普通人稱代詞表示話語的參加者(說話人和聽話人);反身代詞強調話語的主題,例如:This is a picture of me./This is a picture of myself.

        ⑥ 事實上,這一關系隱含于一切反身結構中,只是突顯程度不同。如:Johni saw himselfi in the mirror./Johni discovered himselfi in the process(轉自張榮建1993:34).其中第一句描述人物的實際觀察行為,X與X′之間的“看與被看”的關系比較直觀、明顯;第二句表示人物的心理認識活動,主客體之間的觀察關系具有隱含性和類比性。

        ⑦ 中心語表示圖像(picture,statue,photograph,reflection)或語言表征(linguistic representation,如story,book,gossip等)的名詞詞組被稱為“圖像名詞詞組”。

        ⑧ 有的學者譯為“經(jīng)事”(胡建華、潘海華2002)。

        ⑨ 該類動詞也被稱為“視點動詞”(logophoric verb)(Kuno 1987:108)。

        Ariel, M. 1988. Referring and accessibility [J].JournalofLinguistics(24): 65-87.

        Brinton, L. J. 1995. Non-anaphoric reflexives in free indirect style: Expressing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non-speaker [A]. In D. Stein & S. Wright (eds.).SubjectivityandSubjectivisation,LinguisticsPerspectives[C]. Cambridge: CUP: 173-94.

        Cantrall, W. R. 1976.Viewpoint,ReflexivesandtheNatureofNounPhrases[M]. The Hague: Mouton.

        Chomsky, N. 1981.LecturesonGovernmentandBinding[M]. Dordrecht: Foris.

        Deane, P. 1992.GrammarinMindandBrain:ExplorationsinCognitiveSyntax[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Kemmer, S. 1995. Emphatic and reflexive-self: Expectations, viewpoint, & subjectivity [A]. In D. Stein & S. Wright (eds.).SubjectivityandSubjectivisation,LinguisticsPerspectives[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5-82.

        Kuno, S. 1987.FunctionalSyntax[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Langacker, R. W. 1999.GrammarandConceptualization[M]. Berlin: Moutoun de Gruyter.

        Stern, N. 2004. The semantic unity of reflexive, emphatic and other-self pronouns [J].AmericaSpeech(79): 270-80.

        Stirling, L. 1993.Switch-referenceandDiscourseRepresenta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eBoltedDoor[EB/OL]. [2010-09-30] http:∥www.en8848.com.cn/gushi/crime/200705/52410.html.

        van Hoek, K. 1995. Conceptual reference points: A cognitive grammar account of pronominal anaphora constraints [J].Language(71): 310-40.

        Woolf, V. 1925/2003.Mrs.Dalloway. London: CRW.

        Zribi-hertz, A. 1989. Anaphor binding and narrative point of view: English reflexive pronouns in sentence and discourse [J].Language(65): 695-727.

        胡建華、潘海華.2002.顯著性的計算與漢語反身代詞“自己”的指稱[J].當代語言學(1):46-60.

        劉禮進.2008.英漢語強勢反身代詞用法的認知功能觀[J].外語教學與研究(1):29-36.

        羅澄.1988.英語反身代詞用法的語義功能[J].外語研究(3):39-44.

        稅昌錫.2003.反身代詞“自己”語義指向的功能解釋[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74-82.

        沈家煊.2001.語言的主觀性與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4):268-75.

        張榮建.1993.英語反身代詞的指稱、意義和分布[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34-38.

        趙秀鳳.2006.語篇的主觀性等級與指稱語的選擇[J].外國語言文學研究(4):25-31.

        趙秀鳳.2007.自由間接話語的認知操作[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4):65-69.

        趙秀鳳、董靜萍.2007.視角的選取和指稱語的選擇[J].外語教學(4):20-23.

        猜你喜歡
        主觀性視點敘述者
        耳鳴掩蔽和習服治療在主觀性耳鳴治療中的效果觀察
        《漫漫圣誕歸家路》中的敘述者與敘述話語
        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年1期)2019-09-10 07:22:44
        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年1期)2019-05-28 08:39:49
        以比爾為敘述者講述《早秋》
        法官判案主觀性減弱
        視點
        河南電力(2016年5期)2016-02-06 02:11:24
        “沒準兒”“不一定”“不見得”和“說不定”的語義傾向性和主觀性差異
        語言與翻譯(2015年4期)2015-07-18 11:07:43
        讓你每天一元錢,物超所值——《今日視點—2014精萃》序
        新聞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2
        兩會視點
        中國水利(2015年5期)2015-02-28 15:12:40
        东北老熟女被弄的嗷嗷叫高潮| 天堂中文资源在线地址| 亚洲VR永久无码一区| 亚洲不卡高清av在线|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网站| 精品深夜av无码一区二区老年|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菠萝蜜| 成人在线视频自拍偷拍| 新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欧美精品久久久| 亚洲男人天堂网站| 在线观看日韩精品视频网站| 日本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大肉大捧一进一出视频| 日韩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黑色丝袜在线观看网站91| 色婷婷久久亚洲综合看片| 亚洲综合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大陆国产乱人伦| 精品久久免费国产乱色也| 后入内射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欧美 综合| 精品久久久久久午夜|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亚洲av综合av一区| 九九热在线视频观看这里只有精品 | 一边摸一边抽搐一进一出口述| 国产精品免费大片| 99成人无码精品视频| 毛茸茸的女性外淫小视频| 国产乱对白刺激视频| 欧美三级乱人伦电影| av网站影片在线观看|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女人高潮被爽到呻吟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人妻无码久久久影院94|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国产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中文|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黄色三级视频中文字幕| 在线免费观看黄色国产强暴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