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寧
(廣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廣西桂林541004)
奧巴馬就職演說的三大純理功能分析*
——概念功能的實現
何 寧
(廣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廣西桂林541004)
運用韓禮德系統功能語法中三大純理功能之一的概念功能理論,主要通過及物性系統中六大過程來探討奧巴馬就職演說中概念功能的實現。指出研究的理論基礎,對物質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行為過程、言語過程和存在過程這六大過程的使用情況和特征指向進行分析,而在描寫該語篇語言使用模式的同時,也嘗試探討這些語言模式后的原因或動機,以期對奧巴馬就職演說中概念功能的實現做出較合理的解釋。
奧巴馬就職演說;概念功能;及物性;過程
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出現了首位黑人競選人奧巴馬,他2007年正式宣布競選總統,2008年8月獲候選人提名,同年11月在大選中獲勝當選美國總統,不但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非洲裔總統,也成為首位不靠政治獻金而靠選民募捐獲得最多競選資金的總統候選人,而其民意支持率也創(chuàng)下記錄。除去政治因素,他的演說以獨特的方式為其奪得了眾多選民的支持,對于奧巴馬的最終當選功不可沒。
本文選取奧巴馬宣誓就職時的演說詞作為語料,運用韓禮德的三大純理功能理論對與概念功能相對應的語義表現系統進行觀察,嘗試分析及物性系統中六大過程的選擇傾向及特征,探求奧巴馬就職演說詞中存在的概念功能是如何依靠具體的語義系統得以實現。
絕大多數系統功能語言學家認為,當人類語言經過過渡時期進入成人語言階段后,原來的理性功能演變成概念功能,實用功能演變成人際功能。于是概念功能、人際功能以及語言本身具有的語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構成成人語言的純理功能,即指三種高度抽象的功能。依據韓禮德等人的觀點,概念功能是指語言對人們在現實世界(包括內心世界)中各種經歷加以表達的功能(朱永生,嚴世清,2001:24)。而且在韓禮德(2000)看來,三大純理功能都是抽象的語義概念,必須通過比較具體的語義系統得到體現,他認為概念功能的體現形式是及物性系統、語態(tài)(voice)系統和極性(polarity)系統,。這在理論上為本文通過分析具體的語義成分探討三大純理功能之一的概念功能的實現提供了可能性。
韓禮德所說的概念功能就是反映客觀和主觀世界中發(fā)生的事、所牽涉的人和物以及與之有關的時間、地點等因素,它包括“及物性”(Transitivity)、“語態(tài)”(Voice)和“極性”(Polarity)系統(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1989:71)。本文主要分析及物性系統中的物質過程(materialprocess)、心理過程(mental process)、關系過程(relational process)、行為過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語過程(verbal process)和存在過程(existential process)這六種過程,并在進行及物性分析的同時嘗試在一定程度上探求語言形式背后的深層動因,揭示語篇的社會意義。
本文按照演說的內容將其分為五個大部分,即:(1)經濟危機;(2)追憶先驅;(3)重塑信心;(4)外交政策;(5)人民責任。以下對于過程的分析也都在這五部分范圍內進行。另外需要說明一點,演說共包括107個句子,2401個單詞,在過程分析前首先要確定所分析小句,但由于考慮到分析確定小句的復雜性,窮盡性和文章篇幅,本文此處采用的標準只對107個句子進行分析。此語料屬于政治演講,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具有非即興性,且發(fā)生在正式的就職宣誓的場合。即使要拉近與美國民眾的距離,獲得支持也是在偏正式的范圍內,在這點上是有別于完全的口頭話語,這就為本文以句子為單位進行分析提供了支撐。因為依據湯普森(2000)的觀點,“句子”這一概念不適用于分析口頭話語。
以下是對演說內容五個部分過程的具體分析。
表1 演說第一部分(經濟危機)過程分析
從表1看,物質過程最多,關系過程也較多,心理過程和言語過程都出現了但很少,行為過程和存在過程均未出現。物質過程表示做某件事的過程,由客觀的動作過程來體現,它在開場部分就出現了7個,具體動詞有stand,thank,taken,taken,spoken,carried,remained,另外3個在開始描述經濟危機的情況時出現,分別是weakened,lost,met,利用具體的動作過程表明客觀事實。關系過程大多是在講述經濟危機時出現,確定性地表明經濟危機的存在和形勢的嚴峻。兩個心理過程都是對經濟危機的感受。而僅有的1個言語過程是奧巴馬向美國大眾傳達信息,重申危機真實存在,不容忽視。
表2 演說第二部分(追憶先驅)過程分析
依表2,還是物質過程仍然最多,關系過程位居其次,仍有2個心理過程,但其它三個過程卻都未出現。與表1比較可以看出,在追憶美國先驅這部分物質過程出現的更頻繁,分布更廣泛。在8個物質過程中,動作者有4個都是指美國先驅,這與本部分的主題吻合,有2個是we,另2個the time,it,它們都是為下面追憶先烈事跡做鋪墊和過渡。此部分演說的物質過程突出了客觀性,增強了說服力。而4個關系過程是在確定性地表明前驅的事跡。2個心理過程的代表動詞為understand,saw,感受者分別為we,they,一個是為了引起共鳴引導聽眾意識先驅的偉大表明態(tài)度,后者指先烈,講述先烈事跡,表達欽佩之情。
表3 演說第三部分(重塑信心)過程分析
據表得出本部分物質過程仍占較大比例,出現頻率最高,分布廣泛。此部分使用較多的動作過程來呈現過去美國的輝煌和依然處于世界前列的事實,以此讓美國民眾在經濟危機中重拾信心,利用語言上的節(jié)奏感和爆發(fā)力使其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其次是關系過程,在句子總數增加的前提下仍略有上升,可見其比第二部分出現頻率要高。通過它表明美國仍是強大富有的國家并有能力戰(zhàn)勝危機。僅有的心理過程是在本部分結尾向提醒其它國家的政府和民眾,表明美國有信心再次充當領導者。這部分特殊的是存在過程的出現,都是在表明美國政府拯救危機的決心和信心,從側面迎合本部分主題。
表4 演說第四部分(外交政策)過程分析
從表4可看出,物質過程仍是出現最多的,但位居第二的過程發(fā)生了變化,不再是關系過程而是心理過程。在二、三部分出現率為零的言語過程此處也出現了1次。不難理解,奧巴馬此處重點陳述自己在位期間的外交政策,屬于正式且嚴肅的問題,運用具體動作過程來反映其客觀性,所以物質過程的出現不可或缺。而因為在外交政策上,奧巴馬要表明美國對不同國家的不同立場和態(tài)度,所以出現了較多的心理過程,符合主題的要求。另外,奧巴馬在外交政策中表明不同的立場和態(tài)度時需要通過話語交流信息,此處出現了言語過程。值得一提的是本部分物質過程的所有動作者都是we,這也說明奧巴馬在闡述外交政策注意反映客觀現實世界的同時也注意與民眾拉近距離,顯得親切,容易接受。
表5 演說第五部分(人民責任)過程分析
從表5分析可知,這一部分過程的變化也較大,出現最多的是關系過程,而在以上四個部分都出現次數最多,所占各部分比重最大的物質過程和心理過程一樣位居其次。本部分是演說的結尾,該陳述的事實已經在前幾個部分得以細致地呈現,所以此處有具體動作過程的物質過程明顯減少,而奧巴馬需要再讓民眾正視了美國的現狀,回憶了先驅的經歷,重建了漸失的信心,了解了美國的外交政策后,明確美國人民身上肩負的責任,以此呼吁民眾與政府團結一心,克服困難,而這種確認可以通過關系過程來實現。
表6 演說五個部分六個過程分析匯總
據表1到表6的分析可以發(fā)現,奧巴馬就職演說語篇中過程選擇取向為:1)物質過程和關系過程相對占優(yōu)勢,心理過程呈弱化取向,言語過程和存在過程超弱化取向,而行為過程因為語篇性質問題沒有出現。2)物質過程大量分布在第二部分追憶先驅和第三部分重塑信心這兩部分,借助具體、客觀的動作過程,奧巴馬意圖客觀反映現實世界,增強其演講的公信力和說服力。關系過程則更廣泛分布于第一、五,即經濟危機、人民責任這兩部分,在于確定性的表明美國正處于危機中并明確美國人民身上的責任。而在外交政策上,奧巴馬更多的使用了心理過程,以此表明美國對不同國家美國政府的不同立場和態(tài)度。其它三個過程出現頻率很小,這也從側面說明政治演講語篇的性質和特征。
為什么各個過程這樣分布?這些語言形式背后的深層動因是什么?此處僅做粗略總結:1)通過使用物質過程,奧巴馬希望以此來回憶祖先為美國付出的一切,闡明他及他所領導的政府在新的任期的計劃,希望美國聽眾通過他的演講能夠振奮精神,重拾信心,建立與新政府間的信任;2)通過關系過程,奧巴馬的政治抱負得以展露。在就職演說中奧巴馬著重描述國家現狀及人民生活現狀,這些立足現實的描述從一定程度上都體現出他放眼現在,力圖改革的政治態(tài)度和實施惠民政策的政治傾向,這無疑更能增強民眾的信任感,增加對他政治綱領的支持度;3)奧巴馬通過心理過程的代表動詞表達他的感情、態(tài)度、希望、決心和信心,心理過程的使用,使美國民眾能更好地了解以及信任這位新任總統。
本文通過及物性系統中六大過程的分析探討了三大純理功能之一的概念功能的實現。從上述分析知,物質過程和關系過程在奧巴馬就職演說中出現較為頻繁,這表現出客觀、真實;較少使用心理過程,避免過多表現出主觀態(tài)度和個人觀點;其它三大過程相對使用很少,符合了政治演講語篇的性質。不同過程的恰當使用也反映出奧巴馬就職演說的嚴謹、得體,從側面體現出該語篇的魅力。限于篇幅,本研究主要對表現概念功能的一個語義系統即及物性系統進行了分析,而對同樣表現概念功能的語態(tài)系統、極性系統沒有在本文中進行探討;而在及物性系統的過程分析中,對參加者和環(huán)境成分的關注不夠。
[1]Halliday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Thompson Geoff.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系統功能語法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4]朱永生,嚴世清.系統功能語言學多維思考[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2010-08-12
何寧(1983-),女,河南舞鋼人,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