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玲
(菏澤學院 音樂系,山東 菏澤 274015)
德育教育在現代教育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著名作家王殿卿在所著的《文化、道德、德育》一書中提到:素質教育必須以德育為首位,不重視道德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德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1]那么,何為德育呢?我是這樣理解和定義的: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從事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社會的思想觀點、政治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個體思想品質的教育。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等方面的教育。[2]德育就個人方面考慮,是一個人能否為社會作貢獻,對社會影響多大,對他在這個世界有何作為起關鍵作用。再者,我們從哲學角度看,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能動的反作用,而德育與意識是從屬關系,即意識包涵德育。良好的德育教育會對個人成長乃至整個社會的發(fā)展起到促進作用。而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心靈的塑造、道德的教化有著獨特的功能。音樂教學中的德育是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中心的,包括愛家鄉(xiāng)、愛自然、愛學習、愛勞動、愛科學等多種內容,以幫助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
中學生的年齡一般都在十一二歲至十七八歲之間,處于一個逐步趨于成熟的時期。他們由于年齡的增長會出現心理、生理、思維等的巨大變化,思想品德的發(fā)展表現出獨特的特點。所以,音樂教育教學要抓住學生年齡段的音樂心理發(fā)展特點,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漸進”,涓涓細水長流不息,積量變?yōu)橘|變。在景志明、宋春宏主編的《中外學校德育綜合比較》的第十一章內容上就提到,不同年齡階段德育的特點,對于中學生來說,他們的心理正向逐漸成熟的方向發(fā)展,他們的求知欲很強,具有一定的認識能力。從個性心理發(fā)展的特征來說是一個自覺的階段,從被動的學習逐步轉入主動積極的學習階段。[3]因此,對中學生的教育要注意啟發(fā)性,采取多種形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社會主義道德風尚教育,使學生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諸方面得到全面發(fā)展。
音樂教材中,不少作品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它們對中學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就像列寧所說的“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進去”。所以音樂教師就應充分利用音樂作品的思想情感教育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我在北海實習期間,選了一首當地的創(chuàng)作歌曲《南珠傳友情》導引課堂教學,目的不只是讓學生學會唱這首歌曲,而是為了讓他們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家鄉(xiāng)——北海的歷史文化,從而增強他們對家鄉(xiāng)的情感。北海屬于亞熱帶地區(qū)的海濱城市,它位于廣西的南端,北部灣的東北岸,西與欽州、防城港相連,南與海南島相望?!澳现閭饔亚?,情誼結北海”,每年一屆的北海國際珍珠節(jié)更是吸引著五洲四海的外賓朋友們。而歌曲《南珠傳友情》則被選為北海珍珠節(jié)節(jié)歌。所以,在教唱歌曲《南珠傳友情》時,我先是播放一段珍珠節(jié)晚會的錄像片段和一些具有北海特色的景點,讓同學們再次感受那令人難忘的海灘壯景,感受家鄉(xiāng)的美好風光。接著采用DVD播放歌曲《南珠傳友情》,山秀水清的畫面和豪邁奔放的旋律,唱出了北海人民的熱情。開始便讓學生先有了一個情緒體驗,激發(fā)了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接著,在這種情感的基礎上教學生學唱《南珠傳友情》,并引導、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情”來進行演唱。為了使教學圓滿而有效,我設計了“三步走”。
1.第一步是學生輕聲視唱旋律,要求劃拍,注意大符點和小符點的節(jié)奏和長音的圓潤飽滿:
2.第二步是學生跟隨老師的琴聲用la模唱旋律,聲音要求輕巧,有彈性。
3.第三步是學生按節(jié)奏有感情地朗誦歌詞,接著跟隨琴聲唱詞。(譜例:附1)
在劉慶華編著的《課堂組織藝術》8.1節(jié)中歌唱課的組織藝術,在這一章節(jié)里給我們提供了多種課堂組織方法,例如:1.運用良好的身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2.利用情感藝術,強化課堂效果。3.利用歌曲內容,陶冶學生情操等。[4]而且,還列舉了很多教學實例,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甚至可以引薦到我們的實際教學中。中國有句古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情與理相互結合,才能打動人,說服人。將德育融于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兩者相互配合,以情為線,以理為針,才能充分地發(fā)揮思想道德素質教育以理服人,音樂教育以情動人的整體作用。我們都知道要教會學生唱一首歌并不難,重要的是如何使歌詞的感情充分地表達出來,使學生在聲情并茂的演唱中心靈受到滋養(yǎng)。
音樂教育要弘揚民族音樂,我認為最好的途徑就是從本土的音樂文化入手。這樣,不僅使學生了解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藝術,更能直接地感受并了解本地區(qū)豐富的音樂文化遺產,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范陽在《南方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一書里這樣提到:廣西是一個多民族地區(qū),民族文化藝術遺產十分豐富。這里的人們不論在什么季節(jié),什么場合,不論是白天或黑夜……到處都可以聽到悠揚動人的歌聲。如何把這些優(yōu)秀的藝術文化引入到我們的音樂教育中,也是本文探討如何在音樂教育中滲透德育教育的一個不可忽略的問題。
1.選取一些具有代表性、有說服力、民族風格鮮明、地域特色突出,學生熟悉并喜愛的歌曲,介紹給學生,引領學生自主探源。
我國民族民間音樂非常豐富,僅“民歌”部分就含有勞動號子、山歌、小調三大部分,各個部分中又含有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歌的風格各異的作品。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應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中選擇主題鮮明,風格性強,旋律優(yōu)美的作品介紹給學生。如:廣西民歌《多謝了》的純樸、真摯之美;《山歌好比春江水》的含蓄,委婉之美;山西民歌《看秧歌》的熱烈,酣暢之美;東北民歌《瞧情郎》的風趣、幽默之美。另外,在初中音樂教材中選編了大量的民族音樂歌曲,如:《茉莉花》、《四季歌》、《嘎達梅林》等。 精心的選材結合老師生動細致的講解,都能在學生心中產生強烈的共鳴,使學生感受到民歌之“美”,激發(fā)起他們的興趣和學習熱情。在選教這些歌曲時,教師首先要向學生介紹歌曲所包含的內涵,使學生充分理解詞和曲調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在學唱過程中自始自終接受著民族音樂的情感教育和知識技能訓練。另外,還可以通過學習一些帶有典型民歌風味的流行歌曲,加強民族主義精神的教育。在掌握和灌輸民族音樂知識的同時,讓學生明白流行音樂離不開民歌,民歌是一切音樂創(chuàng)作的源泉的道理,使學生從心理上熱愛民族音樂,增強對民族音樂的感情。
2.在教學中,適當穿插并簡要介紹一些社會動態(tài),對學生進行正面疏導,在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的同時進行思想教育。
音樂教師作為音樂的重要傳播者,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學生的引導者。當前的音樂是紛繁復雜的,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審美的眼光去面對廣闊的音樂海洋,就要善于與學生溝通,相互學習。因為這種教育不只影響學生的現實思想,更重要的是為他們成年后的音樂鑒賞能力和崇高的審美情趣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樂者樂也,樂行則倫清,耳目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兩千多年前儒家這幾句話,深刻地道出了音樂的社會功能。因此,在音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利用音樂學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音樂中內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采用“輸液灌滴”、“潛移默化”的方法,把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給學生,讓他們更好地感受、體驗和表現,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1][2]王殿卿.文化、道德、德育》,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4:247,256.
[3]景志明,宋春宏.中外學校德育綜合比較.西南師范大學出版,2001:204.
[4]劉慶華.課堂組織藝術.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5,第十二章,8.1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