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劉彥昆
上海:1900萬人的移風易俗
文|本刊記者 劉彥昆
曾經(jīng),上海人鄙視外地人,外地人痛斥上海人;如今,在世博會的聚光燈下,上海人的底色開始漸漸改變
余秋雨在他的《上海人》一文里有這樣的描述:“上海人陷入了一種無法自拔的尷尬。這種尷尬遠不是自今起。依我看,上海人始終是中國近代史開始以來最尷尬的一群?!痹谶^去的若干年里,上海人給人們留下了這樣的印象:精明、驕傲、排外、不厚道、能說會道、自由散漫、缺少政治熱情、沒有集體觀念……
隨著上海世博會的臨近,上海人漸漸意識到市民形象也是城市的軟實力,正努力改變以往外界對他們的負面印象?!缎聹獭冯s志常務(wù)副主編鄧的榮說:“既然世博會是向世界傳播中國形象的好機會,那么同樣也是改善對上海偏見的好時機?!?/p>
一位到過上海出差的臺灣人曾經(jīng)在“鐵血社區(qū)”留下一個帖子,他說,“大部分市民仍然沒有排隊習慣。無論搭車、乘坐地鐵,總是爭先恐后,搶成一團……上海的士雖然數(shù)量不少,但是要搭乘的人更多……空車一出現(xiàn),幾撥人立刻奮勇向前,搶個你死我活……無處、無時不抽煙的上海市民,讓空氣里始終飄蕩著煙味……隨地吐痰、丟垃圾的習慣,也讓人十分擔心?!?/p>
這些問題也是政府管理者所擔憂的,上海人包容度、優(yōu)越感的問題早已落人口實。2010年世博會預(yù)計有7000萬參觀者蒞臨上海,上海人將接受全世界的目光打量。
23歲的上海女孩潘蕓,是上海世博會事務(wù)協(xié)調(diào)局宣傳部的見習生。雖然每天上下班都要擠一個小時的公交車,補助只有幾百塊,但是能夠每天和關(guān)注世博會的媒體打交道,潘蕓覺得很快樂,她看重這份難得的工作經(jīng)歷。潘蕓有一個交往多年的上海男朋友,問她愿不愿意找一個外地男孩子,潘蕓有些遲疑,“我想父母不會答應(yīng),年紀大的人保守些?!?/p>
“保守”是人們對上海人的一個普遍印象,在這個詞的后面可能是“欺生”、“勢利”、“算計”等近義詞匯。但現(xiàn)在,如果還對上海人抱這種認知可能有失偏頗。
愛上海 上海人正在世博會的進程中學著文明熱誠地接納世界,也在這個過程中打磨自己。
今年5月,上海社會科學院對外發(fā)布了“上海人形象”實證研究成果,測量分別在2003年和2008年兩次進行,共計調(diào)查了680位上海人和外地人。其中設(shè)計了一項有趣的測試:“你所乘的一輛公交車由于載客實在太多,有一個乘客怎么擠也擠不上來,可是又不下去,吊在車門口,車子因此無法開了。這個時候你會怎么做?”
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美好的城市不僅僅意味著高樓林立,更意味著每一個人對美好生活的體驗。
兩次調(diào)查中,上海人對這件事的態(tài)度出現(xiàn)了很大變化:2003年,有22.5%的人會“勸他下去”,5年后,選擇這一項的人銳減到6.6%;在2003年,還有10.7%的人會“把他擠下去”,到了2008年,這一數(shù)值顯示為“0”。
另一項反映上海人優(yōu)越感下降的測試則顯示:上海人認可上海是中國內(nèi)地最好城市的比例從2003年的84.3%銳減至2008年的35.4%。
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出上海人對自我認識的不斷調(diào)整改變,而這種改變很大部分緣自外在環(huán)境的變化,其中,2010世博會在上海舉辦起了加速推進的作用。
為了解決上海人的形象問題,這座擁有1900萬人口的大都市開始了全面提高市民文明素質(zhì)的活動。10萬名上海“的哥”或許是這座城市最先“學習”微笑的群體。為了今年的世博會,“的哥”們不僅忙著更新車輛,操練英語,還要面臨文明待客的輿論監(jiān)督。與出租車行業(yè)類似,上海郵政、銀行、電信等58個窗口行業(yè)、402萬從業(yè)人員,如今都被置于公眾測評的“放大鏡”下,“不說普通話”、“態(tài)度傲慢”等舉止細節(jié)都可能在第一時間被曝光。
針對普通市民的宣傳教育活動更加細致入微。上海市文明辦綜合處處長徐建平說,他們編寫的《上海迎世博市民讀本》,為每一位市民提供了最基本的規(guī)范,從“文明用語”到“有序謙讓”,再到“不穿睡衣上街”逐項細致地明確下來。五花八門的活動在社區(qū)鋪天蓋地地開展起來,有獎競猜、座談會、組織公益活動等等,組織者煞費苦心調(diào)動著市民的熱情。
從2009年4月到2010年4月,上海在每月的5日、15日、25日開展“三五”集中行動,5日為“窗口服務(wù)日”、15日為“環(huán)境清潔日”、25日為“公共秩序日”。這場全方位塑造城市文明的大運動有一個響亮的口號:愛上海,從我做起!
徐建平說,從長遠看,上海要建設(shè)成為一個現(xiàn)代意義上的國際化大都市,融入世界的潮流,上海人的意識和生活習慣都要跟隨這個目標逐漸改變。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美好的城市不僅僅意味著高樓林立,更意味著每一個人對美好生活的體驗。上海人正在世博會的進程中學著文明熱誠地接納世界,也在這個過程中打磨自己,世博會的進程就如同上海人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過程。
不能說世博會可以在一朝之內(nèi)讓上海人脫胎換骨,但現(xiàn)在的上海人已經(jīng)與人們固有的印象差異很多,這種轉(zhuǎn)變是伴隨上海本身的城市化進程而發(fā)生的。家住世博會會場附近的劉阿姨是上海人,今年50多歲,思想很“開通”。在她看來,過去上海人欺生,把外地人叫做“鄉(xiāng)下人”;現(xiàn)在,外地人是“新上海人”,都是“自家人”?!芭畠杭迋€外地小伙子也蠻好的,來上海的都是精英呀”,她笑著說。
從北京奧運會學習經(jīng)驗,上海市組建了一支龐大的志愿者隊伍。在劉阿姨生活的社區(qū)里,150名退休老人報名成立了志愿者大隊,他們在“三五”行動日走上街頭維持交通秩序,老人們找到了發(fā)揮余熱的崗位,干勁十足。
在世博會倒計時200天的時候,徐建平他們做了一次測評,上海城市文明指數(shù)從倒計時600天的78.98上升到84.95。他說:“上海人民是有覺悟的。”作為上海人,他并不諱言上海人的缺點——不夠大氣,斤斤計較,但是上海人也有自己的優(yōu)點——做事認真、追求一流。這十六個字把上海人做得好的和需要改進的地方都融合在了一起,成為這座城市追求的目標。
在2009年11月國際展覽局第146次全體代表大會上,秘書長岡薩雷斯·洛塞泰斯聽取中國上海世博會組委會代表團的介紹后,向記者表示他的樂觀態(tài)度:
“我告訴你,我與中國人已經(jīng)是非常好的朋友了。我非常了解上海人,對做好最后沖刺、保證一個安全、成功、偉大的世博會,他們的能力是綽綽有余的。”
責編 何曉鵬 hxpbox@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