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國際傳播,是一項關乎“國家和民族”的事業(yè)。其目的是在世界推廣漢語,滿足世界各國人民對漢語的需求,把所承載的中華優(yōu)秀文化推廣傳播到全世界,使世界人民認識、了解、認同以至于尊重和吸收中華文明,最終為提高中國國家文化“軟實力”和構筑和諧世界做出貢獻。當前國際競爭已經(jīng)不再局限于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的“硬實力”角逐,文化影響力成為了衡量綜合國力的新標準“軟實力”。中國經(jīng)濟和社會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硬實力”以及被“硬實力”所重構的世界格局,為漢語國際推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漢語正在成為商業(yè)語言,我們的長遠目標是在國際交往中成為常用或通用的語言,使競爭力提高。
現(xiàn)階段漢語國際傳播的任務是“漢語國際教育”,即以漢語教育教學為主,培養(yǎng)學習者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同時宣傳中華文化,讓世界認識中華文化。漢語國際推廣的主戰(zhàn)場在國外,次戰(zhàn)場在國內,是國內對外漢語教學的延伸和深化。國外的漢語國際教育不同于國內的對外漢語教學,最大區(qū)別在于國外是非中國文化環(huán)境中進行的漢語教育教學。
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轉換生成語言學都只關注語言內部結構的研究,不太考慮文化因素和社會因素,受其影響,第二語言教學也一直著重于語言結構的教學,不重視社會文化對語言運用的作用。我國的對外漢語界到上世紀80年代初才開始關注文化差異和跨文化交際,今天的漢語國際推廣把文化傳播提高到國家戰(zhàn)略的高度來認識。
文化和語言密切相關,學習者掌握漢語具備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必須要了解中國基本國情、社會習慣、社交習慣和風土人情等?,F(xiàn)代科學發(fā)展為漢語教學,提供了新的教學手段,豐富的電影、電視、錄像、VCD、DVD等資料提供方便,中國的電影電視受中國本土文化的影響,同時也反映了中華文化特點。因此,電影資料常用于對外漢語教學中華文化課程,尤其是海外的“漢語國際教育”的文化教學,其最重要途徑就是電影欣賞,這也是最受學習者歡迎的學習活動,利用電影等資料,即使不在中國語言文化環(huán)境,也可以 “身處其境”地感受中國文化。此外,“視聽說”或“視聽”課程也常用利用電影資料。
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文化教學有三個不同的層次:語言的文化因素、基本國情和文化背景知識、專門性文化知識。電影資料在這三個不同層次的文化中都有表現(xiàn)。
1、語用文化
這是指語言用于交際中的語用規(guī)則和文化規(guī)約,是由漢民族的文化特別是習俗文化決定的。語用文化是漢語國際教育中文化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漢語交際能力的主要內容。主要表現(xiàn)在問候寒暄、取名稱呼、感謝道歉、謙敬褒貶、隱私禁忌、請客送禮等等方面。這是外國學習者在跨文化交際中常碰到的障礙。電影中這種語用文化處處可見。如《牧馬人》“右派”許靈均和李秀芝結婚,生產(chǎn)隊給他們送禮,就表現(xiàn)了中國特色。郭子拿著一卷鈔票對許靈均:“這是咱們七隊每家送你五角錢,一共二十二元五。”許推讓:“這怎么能行?”董寬:“靈均,拿上,這是大家的心意嘛,禮輕人意重,不收下可不好?!薄樱骸办`均買的有酒、糖,男的喝酒,女的吃糖,來,來!”
2、中國國情和文化背景
這是漢語習得者必須知道的有關中國的一些基本情況,也是漢語習得者感興趣、希望了解的情況。如《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濃烈渲染踢毽子、玩口袋、放風箏、放鞭炮、人力車、四合院景象,《孔雀》中表現(xiàn)中原小城的陳舊風貌,全家人圍桌吃飯的習俗,窮孩子用粉筆涂抹球鞋,孩子犯了錯要跪搓板的懲罰,加深對中華民族的理解和認識。
3、專門性文化
是培養(yǎng)外國漢語學習者中國語言文化專業(yè)人才的知識結構所必需的,為培養(yǎng)更好的漢語交際能力提供一定深度文化底蘊的文化。如中國文化、中國歷史等?!栋酝鮿e姬》展現(xiàn)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京劇藝術)、人的生存狀態(tài)及人性的思考,并通過劇中人物的故事將半個世紀的中國歷史展現(xiàn)出來,它也適合用于中高級漢語視聽教學?!段靼彩伦儭?、《走向共和》《南京!南京!》《建國大業(yè)》等藝術真實地表現(xiàn)了中國某段歷史。
4、優(yōu)勢與作用
跟紙質的中國文化教材相比,電影資料的優(yōu)勢十分明顯。有動態(tài)的連續(xù)的情景畫面,有真實的交際場景,有真實語速的聲音,更重要的是提供了真實環(huán)境中的非言語交際模式,如面部表情、手勢體態(tài)、衣著服飾、觸摸行為(握手、擁抱等)、聲音暗示等。紙質教材可能也會有相應的文字介紹,但是遠不如電影材料生動直觀,便于學習者接受和模仿。
電影的每一個畫面都給學習者提供著文化信息,學習者觀賞電影,縮短了地理距離。(在教師的指導下)可以了解中國的國家歷史背景、文化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地理民俗、社會規(guī)范等交際文化知識,從而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和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像《黃土地》、《紅高梁》、《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一個都不能少》、《活著》、《獨自等待》、《庭院里的女人》等優(yōu)秀電影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反映了中國的歷史文化背景和文化價值觀念。海外漢語教師曾組織學生觀看《秋菊打官司》,學到了不少交際文化知識。如從警察詢問前來登記的未婚夫妻相識、相親、相戀過程的對話中學到了現(xiàn)代農村青年的戀愛婚姻方式,從他們言談舉止神態(tài)中,觀察出中國農村青年對待情感問題的內心世界。
“聽”屬于接受理解的語言技能,“說”屬于表達應用的語言技能。前者以輸入為主,本質是對言語信息的接收和解碼;后者以輸出為主,本質是對言語信息的發(fā)出與編碼。輸入和輸出構成了語言交際過程?!奥犝f”是學習口頭語言(語言本質上是口頭的)最重要的途徑,也是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徑。不論從語言學習還是有語言交際的角度看,聽都應先于說,只有首先聽別人說話,才能跟著別人模仿別人說話,這是一條語言習得規(guī)律。
同時,從心理學記憶與遺忘的規(guī)律告訴我們:學習者感興趣比不感興趣記得牢、忘得慢;結合一定情景并通過視覺、聽覺等多通道輸入,比孤立地呈現(xiàn) 、只憑視覺或聽覺的單通道輸入記得牢、忘得慢。實驗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類的各類器官在吸收知識的比例上有所不同,視覺占83%,聽覺占11%;同樣一份材料經(jīng)過3個小時的學習,單憑聽說學習能記住60%,單憑視覺能記住70%,而邊聽邊看的能記住85%;貝立茲多媒體教學效果統(tǒng)計分析表明:在采用各種教學方法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3天后的掌握情況為:單獨聽音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只有10%,單獨閱讀后學生掌握其中20%,視與聽結合學生對所學知識可掌握68% ,視、聽、說三者結合學生掌握知識則高達96%。這些表明,聽說教學最佳效果發(fā)揮的途徑是視聽說。而電影正是視聽說方式的最好材料。
1、語言環(huán)境接近真實環(huán)境。電影的對話多是不同地域、階層、文化、職業(yè)、年齡、性別的人們間的言語交際,是最接近現(xiàn)實生活的語言;電影中的人物都用現(xiàn)實交際語速來說話,這有助于學生習慣并模仿現(xiàn)實交際的正常語言。
2、語言形象生動。與教材中的語言相比,電影語言更生動、形象,而且簡練,更容易讓學生體會到語言的美。簡練語言蘊涵豐富,伴隨著生動可視的情節(jié),學習者會不由自主地融入到影片中,學著用漢語思維體會,并去模仿,從中體會到樂趣。
3、感受非言語交際。電影資料使學生不僅能親耳聽到人們在各種場合所進行的言語交際,而且能親眼看到他們進行的各種具有某種文化特征的非言語交際,以及各種不同的交際背景。這一切也大大激發(fā)了學生探索不同文化的興趣,加深了對非言語交際文化差異的感性認識和敏感性。
此外,因為語言學習環(huán)境輕松,壓力焦慮相對單純的聽力或聽說課要少得多,提高了學習漢語的自信心。
中華文化的傳播是要靠“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漢語國際推廣過程中應該分析社會風俗、價值觀念以及文化傳統(tǒng)對語言交際的影響及可能造成的障礙,研究通過什么樣的途徑和方法將中華文化滲透在漢語教學中。利用電視材料是一個好的方法,但是材料還有個選擇的原則,一般來說,要遵行幾個方面:
第一,時代性原則,選擇當代中國生活的文化習俗為主,對現(xiàn)實生活中少見的傳統(tǒng)文化應該解釋清楚,以免學習者得出錯誤的中華文化印象。如在國外頻頻獲獎的張藝謀電影《紅高梁》《大紅燈籠高高掛》等反映的就不是當代中國人的生活,也不是當代中國文化習俗。而馮小剛的一系列賀歲如《非誠勿擾》倒是關注時下熱點和人生態(tài)度。
第二,可理解性輸入原則,即“i+1”原則,考慮學習者的漢語水平。盡量是普通話而不選方言電影,盡量參照《漢語水平等級大綱》按中高級不同的水平安排電影,以免因為太難而使學習者對自己的漢語能力缺乏信心,從而對電影視聽說失去興趣。
第三,趣味性原則,所選電影應該有情趣,能吸引學習者的注意。電影材料應是學習者所需要的,需要的東西學會之后馬上就能交際中運用,學習者會覺得有趣;電影材料要反映現(xiàn)實,所反映的是學習者所關注的問題,像戀愛、婚姻、家庭、教育等。當然武打片、搞笑片(無厘頭)也可能會吸引學習者的興趣,但那些離現(xiàn)實有一定的距離。這里特別要注意,我們認為生動有趣,外國學習進未必都能理解和欣賞,所以來認真調查學習者的所需。
漢語國際傳播可以充分利用電影材料傳播中華文化、提高漢語傳播效率。國內的聽說課或視聽說課程選用電影材料的非常多,不少在海外從事漢語國際推廣的教師也常通過電影欣賞來培養(yǎng)漢語學習者文化交際能力,提高他們的漢語口頭表達水平。這一教學方法給置身于漢語目的語環(huán)境之外的語言習得者提供了接近真實環(huán)境的真實語言的觀察、揣摩與分析、模仿的機會。從而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習者在目的語文化中運用漢語正確得體地進行交際的能力。
首都經(jīng)貿大學2010年校級教改項目《提升留學生語言學習效率的實踐研究——任務型教學的應用》的中期成果。
[1]李曉琪 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2]郝紅艷 對外漢語視聽說課的選材探析[J],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 2004,(03).
[3]熊玉珍 基于網(wǎng)上資源利用的“對外漢語視聽說”教改試驗研究[J], 電化教育研究,2005,(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