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啟亮
(總政歌舞團,北京 100081)
全國文化旅游實景演出對推動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地處大西北的陜西省寶雞市組建了專門機構負責文化旅游項目的開發(fā)和建設,全力打造中華禮樂城大型實景樂舞演出就是其中的項目之一。
2009年9月19日晚8時,在寶雞市的中華禮樂城開城盛會上,1200名演員在1999 m2的水陸兩用舞臺空間里,演繹了一場震撼人心的周禮大典——大型實景樂舞《周頌》?!吨茼灐芬灾腥A禮樂城人造實景山水為載體,融詩、樂、歌、舞、雜技、武術等藝術形式為一體,運用舞美、燈光、服裝、道具、音響、焰火、水景、噴泉、水面彩船、空中飛鳳多種藝術科技手段,打造了時尚、壯美的青銅樂舞世界。
《周頌》的內(nèi)容源自《周禮》的精髓,《周禮》是一部完整的“禮樂體系”的儒家經(jīng)典,對周朝的治國方略、典章制度及道德規(guī)范都做出了嚴格規(guī)定,對鞏固西周國家秩序、推動社會進步起到了積極作用。西周的禮樂文明與禮樂文化,對中國歷代封建社會的發(fā)展、中華文明的傳承都產(chǎn)生著深遠的影響。《周頌》采用的是篇章結構,全劇由序幕“周易天象”和“稼穡興周”、“詩經(jīng)情韻”、“周人根脈”、“周禮大典”四章組成。通過描繪原生態(tài)的田園風情,以及周代宮廷莊嚴、宏大的禮樂大典場面,生動地再現(xiàn)了周代的社會風俗,展示了博大精深的周禮文化意蘊、周朝樂舞的藝術風采,和“青銅文化”神奇、古老的魅力。
國家一級導演、解放軍藝術學院副院長左青擔任此次演出的總導演。筆者有幸擔任舞美總設計和執(zhí)行導演,《周頌》的舞臺工程體現(xiàn)了“因地制宜、創(chuàng)意舞臺”的設計理念,本文結合該劇舞臺形態(tài)創(chuàng)新的實際情況,針對該劇的舞臺設計特點及相關設計實施的難點作簡要介紹。
寶雞素有“炎黃故里”之稱,同時還是“青銅器之鄉(xiāng)”、“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周秦王朝的發(fā)祥地”,豐厚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孕育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根源?!爸艽Y樂”使中華民族從原始社會形態(tài)下逐漸進入到有序的國家治理的狀態(tài)。人們以“禮”、“德”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統(tǒng)治階級以“和”統(tǒng)一民心意志。要把如此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和豐富的民間優(yōu)秀文化在有限的實景空間內(nèi),以嶄新的藝術形式表現(xiàn)出來,使人們真正感受到中華民族之偉大,中華精神之深厚,向藝術的創(chuàng)作者提出了挑戰(zhàn)。
《周頌》的演出地點在中華禮樂城(人民公園),中華禮樂城是一個以周文化為核心元素的主題公園,公園為人造景觀,又名“周城”,《周頌》大型水景表演區(qū)是其組成部分之一。《周頌》的舞臺設在園中的湖面上,根據(jù)相關設計要求,面南背北的觀眾席要在距湖邊只有25 m的岸邊設置,要求能承擔3000多人觀看演出。湖面南北寬120 m,舞臺只能搭建在南岸邊一個寬21 m的供游人活動的區(qū)域,岸上是挖湖堆積起來的小山,中間有兩個高18 m的小山頭,山頭上搭建有仿古涼亭,兩個小亭子之間的距離約為160 m。要在這樣的一個環(huán)境下設計出供1200多人表演的舞臺談何容易。當最終的舞臺設計方案確定時,距離演出還剩下整整61天,舞臺設計實施和排練的時間已經(jīng)十分緊迫。
總導演左青說:“周文化是華夏文明史的輝煌開篇。《周頌》要以‘秀’和‘炫’的藝術理念,精選最能展示周文化精髓的文化符號,以陜西關中西府民間、民俗歌舞藝術形式為主題,吸收雜技、武術等一切最能吸引觀眾、打動觀眾的藝術形式,借助最先進的藝術科技手段,打造一臺新穎、絢麗、奇妙、震撼的,與觀眾互動的旅游精品晚會”。在大型廣場演藝活動中,當演出內(nèi)容、導演風格確定后,舞臺創(chuàng)作各部門要以準確的美學觀念把握創(chuàng)作走向,尋找演出形式定位,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創(chuàng)作出新穎的舞美形態(tài),營造良好的藝術氛圍,這是演出獲得最終成功的關鍵。
作為演出藝術形式的創(chuàng)造者,舞臺美術創(chuàng)作的集體包括:燈光、服裝、道具、音響、特效等多個專業(yè),各部門的設計師都要開動腦筋,尋找突破。經(jīng)過反復地討論研究,筆者最終確定以西周文化的典型的青銅器“何尊”造型為創(chuàng)作主要元素,將“何尊”作為舞臺主要形象,把具有民族特色的青銅器紋飾,鑲嵌在舞臺結構主要部位,和青銅服飾的表演溶為一體。6個高12 m、寬2 m的巨大“石柱”定立在舞臺兩側,和巨大編鐘、編罄形象的布景融為一體,形成莊重的禮樂盛典場景。同時,結合推拉、旋轉(zhuǎn)、升降等舞臺科技手段,打造演員的表演空間。
中心舞臺為寬60 m、深50 m、高9 m的多層臺階,從湖岸向水面舞臺延伸。在舞臺兩側向觀眾席方向各延伸出50 m寬,120 m長的“周”邊舞臺(即從空中看,延伸臺很像“周”字的外框筆畫)。在延伸臺圍成的湖面中心區(qū)設計了一個直徑為30 m的大型浮筒式圓臺,臺面有太極圖案。這個浮動的舞臺可自由地在南北兩岸間游走,使演員近距離地與觀眾互動,同時,為演員的調(diào)度提供了流動的空間。
在舞臺兩側寬闊的湖面上,有9只流動的彩船,配合故事情景進行表演。在中心舞臺的背景中央,是一塊寬22 m、高12 m的LED大屏幕,大屏幕與中心舞臺兩側的4塊彩幕、巨大的月光球展現(xiàn)著隨劇情變化的多媒體影像,此外,還有2組多媒體水幕投影,千變?nèi)f化的影像讓演出更加多姿多彩。水霧交融的朦朧氣氛給窈窕淑女的戲水表演營造了優(yōu)美意境;空中飛鼎和飛鳳使舞臺表演形成了臺上、水下、陸地、空中為渾然一體;以長距投影燈和電腦燈組成的燈光影像,使舞臺點畫出美輪美奐的意境;創(chuàng)作者巧妙地應用了寧靜的湖面,形成了上下對映的壯觀景象,擴展的視覺效果,使觀眾產(chǎn)生了無窮的遐思和聯(lián)想;每場段落間隔的煙火點綴,也使觀眾激動不已。
舞臺美術創(chuàng)意和構建為《周頌》整體營造了一個多層次、易變化、伸縮自如的流動空間,為這場大型實景樂舞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妙的藝術效果。
整個舞臺搭建的施工難度非常大,施工期間,還曾多次調(diào)整方案。在沒有抽干湖水的情況下,直接在水上搭建出巨大的表演舞臺和水上流動的浮筒舞臺;一個高32 m的支撐“周”字和安裝燈光的腳手架立在階梯式舞臺的最頂層;兩條伸向水中舞臺和一個巨大的水上浮動舞臺停放在寬敞的水面上;湖兩岸上萬米的白玉石欄桿悄然屹立;兩岸綠樹成蔭的色彩照明和水上舞臺遙相呼應;可供3000多人觀看演出的伸縮式彩虹觀眾席,平穩(wěn)地安放在舞臺對岸;沿湖南岸舞臺兩側,無數(shù)塊噴塑的周鼎圖形,為演員提供了演出保障空間。
精心的實施舞臺設計施工方案,周密的組織、科學的安排是保證演出達到藝術效果的重要前提。施工團隊由來自北京、西安、四川、廣西、河南、甘肅等地的300多人組成。施工期間,一直遭遇陰雨天氣,最后依靠集體的力量,優(yōu)秀的團隊的精誠合作,克服了種種困難,保證了演出的如期舉行。
一臺精美的演藝活動離不開舞臺燈光、音響、服裝、道具諸多部門的協(xié)作,高科技的演藝設備是藝術創(chuàng)新的基礎。經(jīng)過數(shù)十天的日夜奮戰(zhàn),創(chuàng)作團隊終于完成了目前我國面積最大含浮臺的湖陸連體舞臺,該舞臺被認定為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中國之最)。
演出成功后,《寶雞日報》這樣評價《周頌》:“這是一臺富于視覺藝術沖擊力的樂舞劇,水景、音效、樓閣以及電腦燈、頻閃燈、成像燈、染色燈、激光燈、 LED屏等大量高科技的使用,突然性、爆發(fā)性的場面調(diào)動,制造出陡然的壯觀,絢爛的華美,意想不到的突奇。其演出規(guī)模之大、藝術形式之豐富、舞美設計之新穎、創(chuàng)作手段之獨特,為國內(nèi)以歷史文化為背景的實景演出開辟一了條新路……”
盡管各屆對演出都給予很高的評價,但在藝術創(chuàng)作者眼中,舞臺藝術是遺憾的藝術,這次演出從創(chuàng)作到實施,還有很多未盡之處,最初的幾項精妙的創(chuàng)意和精細的制作要求,都因條件所限,無法達到預期效果。時間是金錢無法買來的,藝術創(chuàng)作到實施階段最大的難事是時間不夠用,同時,實景演出的舞臺工程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天氣影響,在室外場地作業(yè),遇到天氣陰雨不斷,供電困難,很多工作無法順利完成,比如制作一件大景片、大道具,涂上顏色不容易干,只好買來吹風機吹干,整體施工難度由此可見一斑。
在大型廣場演藝活動中,當題材確定之后,表現(xiàn)形式就成了重中之重,演出能否取得成功,除了因地制宜地進行舞臺美術創(chuàng)新,以先進的科技手段表達演藝所需要的特效,還應該注重時間的把握,時間同金錢一樣,是最后達到最佳創(chuàng)意之目的的重要保障。在創(chuàng)意的海洋里,體現(xiàn)主體、創(chuàng)新觀念、因地制宜、別出心裁是舞臺藝術創(chuàng)作者應該時刻把握的一條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