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玉瓊
德國為何不能進入清廉前十
文/梁玉瓊
德國,一個以廉潔和高效聞名的歐洲國家,2008年在“透明國際”的廉潔度指數(shù)CPI排名榜上占第14位(共調(diào)查380個國家和地區(qū))。 德國的反腐敗斗爭有什么特點?如此成功的國家為什么還沒能排進CPI排名榜的前十名?以下我根據(jù)自己在德國工作和平時學習的一些積累談談個人體會。
腐敗有狹義和廣義的概念,狹義的腐敗是指濫用公共權力達到私己利益。廣義的腐敗是指所有通過利益交換,違背道德良知和美好社會價值的行為,包括用不道德手段去達成一些哪怕是美好的目的,操縱數(shù)據(jù)和交易,雖知有利益沖突卻明知故犯等。 德國人對腐敗的理解更多是從廣義的概念上去看的。
記得有一次有個德國人和我談到“三十六計”時,他說這在西方叫“馬基雅維利主義”, 他問中國人現(xiàn)在是否還那么慣用三十六計?朋友之間用不用?這弄得我目瞪口呆。馬基雅維利(1469-1527)是佛羅倫薩的政治家,以主張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而著稱于世,“馬基雅維利主義”在現(xiàn)今西方人的評價中漸漸披上貶義的色彩,因為這跟誠實和正直是相背離的,盡管它在戰(zhàn)略學家眼里是有價值的。
德國人在商務和日常社交中,早已拋棄了功利心態(tài),清風蕩滌,一塵不染, 但有時在中國人眼里不免顯得太“清湯寡水”,甚至太迂。有次我接待了德國某電力公司的代表團,他們帶來的見面禮竟然是工作證的掛帶,上面印刷有公司名字。相比之下,中方倒是給每個老外準備了中國名酒。德國人也收下了。事后,德國人跟我解釋說,他們財務上有監(jiān)督,不可以用“禮物”報賬,所以給出的都是公司統(tǒng)一安排的紀念品。在朋友交際中,德國人最送得出手的是巧克力。在德國,他們平時很少觥籌交錯式的商務宴請。德國男人是守家的男人,無需為了公事應酬而冷落妻兒。
德國人很看重“business ethnic” 這個詞,翻譯過來意為“生意中的道德準則”。一筆清清白白的生意才是好生意。他們的業(yè)務員在商務談判中如果碰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會寫成會議紀要,再傳遞給總部的上級來做定奪,不通過一些不規(guī)范行為來“搞定”, 這樣會不會被老板視作無能呢?當然不會。 在德國公司,尤其是出口型或跨國公司里,員工都有一份行為指南,是聯(lián)邦經(jīng)濟及技術部和聯(lián)邦司法部共同編發(fā)的,告誡人們不得通過禮物或行賄來推銷生意,德國人無論在德國本土還是在外國行賄都是觸犯刑法的行為。大部分德國公司都有內(nèi)部的反腐敗程序(Anti-Corruption Program),強調(diào)商業(yè)道德,并規(guī)定“四眼原則”—— 重要決策必須有兩個人決定并共同簽字。
一個社會追求廉潔的風氣和所有國民的道德水準和是非標準是分不開的,反腐敗的道德基礎是誠實和正直,如果我們不能上升到這個認識的話,反腐敗工作只能從法律約束和事后懲罰的方面入手,而無法從“動機阻止”方面入手。很多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場合,都是考驗人們道德良心的最好時機,如果平時沒有清廉的道德風氣熏陶,人們就會被魔鬼所俘虜。
德國人最希望樣樣有法律準繩,這樣就不用自己來“思想斗爭”了。有一個電力項目銷售經(jīng)理,他坦言自己20世紀80年代在競爭一個非洲項目時曾經(jīng)參與行賄當?shù)氐墓賳T,“如果你的競爭對手都在這樣做,你不做就會吃虧?!彼f,自己的良心也被折磨過,并向公司申請調(diào)離非洲片區(qū)的銷售業(yè)務,“現(xiàn)在,有了明確的反行賄法,我就知道該怎么做了,我甚至不去打聽對手有沒有行賄?!彼傅氖?997年12月17日德國頒布的《在國際商務中反對向外國公務人員行賄法》 或者叫《反國際腐敗法》。(德語中稱“InBestG”)
或許有人說,文化差異對道德標準是有很大影響的。在很多亞洲國家,人們受“禮尚往來”思想的影響,漸漸演化成商界甚至私交領域的“煙搭橋,酒開路”的習慣。 其實,反腐敗就像防洪一樣,人人緊守自己的大堤,才能筑起一道堅固的防線,如果用文化差異作為借口,不正視自己國家的不良道德風氣,不向道德水準和文明程度更高的國家和人民看齊,那么腐敗行賄的洪水可能從別的國家,隨著國際化大潮涌進自家的“低洼地”。
在國際上,哪個國家的廉潔指數(shù)越高,對外資的吸引力就越大,國民身上的“標簽”也越光鮮。
“透明國際”每年還公布一個叫“Bribe Payers Survey”的東西,可以翻譯成海外行賄傾向指數(shù),共調(diào)查22個出口份額較大的國家或地區(qū),評分越低的國家或地區(qū),說明該國的出口企業(yè)越傾向于通過行賄外國公務員的手段來贏得合同。2008年公布的排行榜上,得分排在末十位的依次為俄羅斯、中國內(nèi)地、墨西哥、印度、意大利、巴西、中國臺灣、南韓、南非、中國香港。
一個企業(yè)在本國不敢或不愿意去行賄,但在海外市場卻被“提高國際競爭力”的目標所驅(qū)使,去行賄別國的官員。這在新興地區(qū)如“金磚四國”變得越來越普遍。在排行榜上,德國排名第五位,顯示了德國的企業(yè)在海外的守法意識較強。如果不把反腐敗上升到全球社會的共同任務來認識的話,人們可能會對本國企業(yè)在外國行賄采取容忍態(tài)度,政府也不會立法去打擊。因為這畢竟為本國爭取到出口訂單,解決就業(yè)困難,增加國家收入。但應該警醒的是,那些收受賄賂的外國官員,很有可能也是魚肉本國百姓,出賣自己國家利益的人,他們貪得無厭,對他們行賄等于誘惑他們步入深淵,甚至最后對你越咬越深。同時,如果某些國家通過行賄來獲取海外訂單,也會給那些守規(guī)矩的國家造成不平等、好人吃虧的現(xiàn)象。
德國政府在2006年調(diào)查西門子海外行賄案件時,是毫不手軟的,不光是因為德國引入了經(jīng)合組織OCED和歐盟的反腐敗法律后,在法律上必須查處和懲罰這樣的行為,還因為德國政界和司法界對海外行賄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有深刻認識。一個國家動用司法和檢察的力量,聯(lián)合行政審計部門,對本國出口創(chuàng)匯的大戶進行如此調(diào)查和起訴,那么這個國家的道德水準也是不容置疑的。相比之下,英國政府在2006年宣布終止對英國航空航天公司(BAE)在沙特阿拉伯人員行賄案的調(diào)查就顯得“家丑不外揚”了。
德國的反腐敗法律是以1997年的《德國刑法典》為基礎。在1997年12月17日,聯(lián)邦議會通過了 Gesetz zur Bek?mpfung internationaler Bestechung (IntbestG), 即反國際腐敗法,在該法中,引入了經(jīng)合組織OECD的“反國際貿(mào)易中對外國公共官員行賄法案”(Convention on Combating Bribery of Foreign Public Official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ransaction)和歐盟的反腐敗法“EU-Bestechungsgesetz”,但又略有修改。如德國1997年刑法典中,第331條和332條規(guī)定有被動型的賄賂罪,而在反國際腐敗法中,只有主動賄賂罪。同時,德國的反國際腐敗法,不限于在歐盟成員國家內(nèi),而是指明對任何一個外國的公務人員或公司雇員等行賄都是違法。 德國反國際腐敗法還規(guī)定,德國公民在德國本土對外國公務人員或公司雇員的行賄(通過中介或第三方)是違反行為。
在此之前,德國法律中并沒有明文將對外國官員或公司雇員行賄列為非法,對企業(yè)付出的行賄或回扣金額,可以被合法地納入成本,還可以得到扣稅優(yōu)惠。
德國之所以迅速地將國際和歐盟的反腐敗法律引入國內(nèi)法,是因為德國政府意識到,隨著國際資本的流動,打擊腐敗不可能沒有多國間協(xié)調(diào)和支持。建立一個國際化、區(qū)域化的立法體系,是杜絕跨國公司腐敗和行賄的一個前提。
當然,德國反腐敗法也并不是對OECD和歐盟法規(guī)“照單全收”,它著眼于最大限度保護德國公民和企業(yè)在海外的利益和人身權利。如在調(diào)查過程中的保密程序, 在海外因行賄而觸犯法律的公民有權被引渡回德國法庭審理等。
德國并沒有一個聯(lián)邦級別的統(tǒng)一的檢察機構對付跨國公司的行賄行為,調(diào)查、取證、立案到最終移交司法部門進入訴訟程序的工作是由州或市的審計、行政、警察、檢察部門互相協(xié)調(diào)完成的。 這樣松散的組織,對付本土開展業(yè)務的中小企業(yè)還可以,但要扳倒大型跨國公司,就有點有心無力了??鐕驹诤M夥衷O機構,并通過一些設在瑞士等地的賬戶來遮蓋其行賄行為。州的檢察部門都難以具備所有帶跨國背景的專業(yè)人員。檢察機關可能得不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因為這些大企業(yè)往往是解決當?shù)鼐蜆I(yè)問題的重要雇主。在多個參與調(diào)查的小組里,審計人員起了關鍵作用,如果審計人員能從公司財務記錄,包括海外銀行賬戶交易上發(fā)現(xiàn)蛛絲馬跡,那么取證成功就有保證。不管怎樣,以地方之力,來和國際大公司“扳手腕”,執(zhí)行上難度重重。
美國在1977年就頒布了《海外反腐敗法》,簡稱FCPA,比歐盟的反腐敗法要早20年,可以說是國際反腐敗的“領頭大哥”,德國從《海外反腐敗法》中得到借鑒。
德美最大合作案例是2006年西門子海外行賄案,當西門子德國總部所在地的慕尼黑檢察院和審計部門將精力集中在西門子在中東和亞洲市場的調(diào)查時,美國司法部和證券交易委員會查出西門子在阿根廷、孟加拉和委內(nèi)瑞拉的分公司在競逐合同中的行賄行為,在2008年,西門子和美國司法部達成和解協(xié)議,美國司法部認定西門子違反了FCPA有罪,西門子同意向美國支付4.5億美金的罰款。美國對外國公司處以如此高的罰金,不知是不是為了平衡一下美國公司受制于反行賄監(jiān)管的競爭劣勢呢?
德國和美國在海外腐敗法上都開了一個小口子,那就是允許“方便金”(facilitating money)的存在, 就是在涉及國防利益和國家策略的領域上有“靈活政策”。德國在二戰(zhàn)后成為非軍事國家,但由于德國國家實力強大,在海外難免有涉及國家防衛(wèi)和發(fā)展策略的布局點,德國能否潔身自好,不用“方便金”開海外行賄的方便門,這也是對德國的重大考驗。
在德國反海外行賄法中,公司法人是行賄行為的主體,也是受懲罰的主體,如果一個公司的經(jīng)理或普通雇員對外行賄,公司就有兩宗罪:第一宗罪是管理不善,對雇員疏于監(jiān)控;第二宗罪是行賄。懲罰有幾種情況:1)檢察機關只要能證明公司有行賄行為,無需證明因行賄所得的利益,最高罰金可達一百萬歐元;2)如檢察機關能證明公司行賄,并能指出其因行賄而得的利益,非法利益全部被沒收,并可處以超過一百萬歐元以上的罰金。
除此之外,公司還要承擔巨額的律師費、會計師和審計師費,及相關金額未繳的稅金。公司面臨最大的財務損失當然是調(diào)查期間股價的波動及聲譽損失。
如果公司能達成庭外和解協(xié)議,并交付足額罰金的話,對公司的起訴可以撤銷。這說明德國《反海外行賄法》旨在懲戒而不是拖垮那些跨國公司。
公司高官也可能因指使、縱容對外行賄而被訴諸刑法,但這在德國發(fā)生得比較少。不像在美國或其他國家,涉案高管可能會鋃鐺入獄。德國法庭通常以罰代刑,或罰重刑輕,如西門子涉外行賄案中的前財務高管Reinhard Siekaczek被慕尼黑法院判罰108,000美元罰金,另加兩年監(jiān)禁,緩期執(zhí)行。另一名曼聯(lián)斯曼的前高管因在哈薩克斯坦為贏取訂單而行賄,判決也是兩年監(jiān)禁,緩期執(zhí)行。這兩個判例可能會被沿用下去。相比起涉案的行賄金額和公司所承擔的罰金來說,德國法律對公司高管的懲罰力度顯得太輕。
在德國企業(yè)里,普通職工的地位比較受保障。工會、職工大會和公司監(jiān)督委員會(management supervisory board)等機構,都是保證職工能對抗老板和部門上司的不當壓力,職工有多條申訴的渠道。如果個別雄心勃勃的經(jīng)理要暗示或指使本部門或跨部門其他員工行賄或收受好處而改變正常工作流程,那是難上加難的事。
職工對行賄貪污行為的舉報可以通過匿名電子郵件或匿名信,這最大限度地保證了舉報者的人身安全。
德國公司中的專業(yè)技術人員無需過多地和財務經(jīng)營事務攪和,他們只要做好技術范疇的工作就行了,但是,他們在采購、設備選型、制訂方案中有一票否決的發(fā)言權,只有他們技術上同意了,商務人員才能走程序完成采購流程,或招投標程序。盡管國內(nèi)大型基建項目也有嚴格的招投標程序和技術/商務人員共同簽字的規(guī)定,但往往領導的意圖和暗示,令技術人員違心地接受一些有傾向性的技術方案或廠商,甚至為引入一些廠商而“搭臺唱戲”。可見,心理上承受不了來自個別領導的壓力,制度上缺乏保障,是中國職工往往被迫“同流合污”的原因。
總的來說,德國在歐洲國家中,在反國內(nèi)腐敗及反海外行賄方面,立法上走得比較早,雖然在執(zhí)行和實施、信息披露、懲罰力度等方面還比不上美國和北歐國家,但它能反躬自省、司法界、媒體、非政府組織強烈推動,使德國反貪污斗爭走向更高更遠的目標。德國社會和民間的清廉意識和誠信良俗,為德國的反貪污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道德文化氛圍, 這是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編輯:陳暢鳴 charmingchi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