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昆 浙江工業(yè)大學浙西分校信電系 324000
大學的使命
張昆 浙江工業(yè)大學浙西分校信電系 324000
該文說明了大學的使命、功能及人才培養(yǎng)的途徑。并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簡述了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對大學育人、師德形成、學風建設(shè)等方面的重要指導作用。
大學;育人;實事求是;學風
大學是什么?大學的使命是什么?如何完成大學的歷史使命?這些問題是置身于大學校園內(nèi)每一位辦大學的大學人必須弄清楚的重要問題。
《大學》,原是約秦漢之際《禮記》其中的一部著作,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洞髮W》也是一部關(guān)于闡述學習法則的論文。由于講的是學習“大”的方法,故稱“大學”[1]。
《大學》的核心思想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其中的關(guān)鍵字眼是“道”和“德”。韓非子曰:“夫道者,弘大而無形,德者,檢理而普至”(《揚榷第八》)?!暗馈?,即行而上,“德”,即行而下。“德”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按老子的《道德經(jīng)》的說法,“道”從“德”出,即是講“德”(實事),再講“道”(理)。從春秋到秦漢,經(jīng)傳播和發(fā)展成為:先明“事實”(“明明德”),方知“道”(理)。在東漢時,被概括為“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
大學是什么?按現(xiàn)今的說法,是一個高等教育單位。按其作用可以作出定位:是大師們培養(yǎng)學生學會做人,獲得知識和能力,追求真理的場所;是為社會培養(yǎng)有用人才的地方;是引領(lǐng)社會文化向前發(fā)展的前沿陣地。
大學的使命是什么?大學的使命是育人,是以培養(yǎng)“人”為使命[2]。
如上所述,大學有三項功能:教書育人;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但大學的主要功能是人才培養(yǎng)。說得形象些,育人是貫穿于學校各項工作始終的一根紅線,或者說,是學校一切活動的主旋律。我們每一個大學人不時聽到一些像口號一樣的話語:“學校的工作重心要向教學第一線傾斜”,“學校一切工作必須以教學為中心”,“要為教學這個中心服務”等等,實質(zhì)上,嚴密些講,育人是大學中最根本的要務。這個“育人”不單單是教育出一個思想品德好的人,而且要培養(yǎng)人的才能,概括地講,“育人”是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娜?。通常講,就是教書育人。而教書育人的關(guān)鍵在教師。教師的責任和作用在于育好人,教好書,提高教育教學質(zhì)量。同時每一位大學人(師生員工)也是教育工作者,育人的職責義不容辭。因此,育人是包括校長在內(nèi)的每一位大學人所肩負的大學使命。
如何完成大學的歷史使命?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問題。在我看來,簡單些講,主要有以下三條:
首先是要抓師資隊伍的建設(shè)——努力提高教師各方面(包括師德,知識,能力,教風等)的綜合素質(zhì)。比如,其中的師德是首要的要素。要把師德建設(shè)放在優(yōu)先地位。加強老師的學習,首先要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學習”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要不斷加強老師的政治理論學習自覺性,主動性,持久性,深入性,逐步提高自身的思想認識和政治理論水平,加強思想修養(yǎng);要與時俱進,不斷探索現(xiàn)代教育規(guī)律和教學理論,深入研究教學對象;為人師表,以身作則,模范擔當起塑造人類靈魂工程師的重任;具有敬業(yè)精神和奉獻精神,循循善誘,不厭其煩,深入、細致地做好學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并要開拓進取,深入鉆研業(yè)務,力求不斷苦練內(nèi)功,精通所教專業(yè),才能達到稱之為“師”的要求,勝任教師的工作。
其次是狠抓教學質(zhì)量。即狠抓學生的全面素質(zhì):德,智,體,美,勞。其中德,智,體是主要要素?!暗隆弊?,即包括品德,志向,做人;“智”字,即知識要素;“體”字代表受教育者的身心發(fā)展狀況。德育應是首位(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其次是智育(專業(yè)教育);體育是為保障完成大學教育并為今后工作打基礎(chǔ)所需體能體質(zhì)的并行教育。
最后要講究育人的方法,包括管理學校的方法,教育方法,教學方法,及學習方法等等。其中,例如教學方法包括教師的教法與學生的學法。教法學法得當,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因此,師生要講究和掌握事半功倍的教法和學法。
要解決好育人問題,就要解決好學風問題。
古代的先哲在《大學》中講的是學習上的“大學風”,并且將學風與治國安邦相聯(lián)系;現(xiàn)今的大學也講學風,并將學風與國家盛衰相聯(lián)系。由于學風是影響育人效果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所以如何搞好育人過程中的學風建設(shè),則是大學人面臨的一個現(xiàn)實課題。
學風是什么?從字面上簡單地講,就是學習風氣。我們常說,某所大學的學風如何?只是從育人過程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上可以得出一個感性結(jié)論。每所大學都希望有一個好的學風,因而用幾個字的校訓把其中具有深刻內(nèi)涵的大學學風揭示出來,并望以此激勵學人奮進。但好的學風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好的學風,需要每一位大學人付諸實際行動,并在付出辛勞和大量汗水過程中,不斷形成和保持下來的。因此,不能認為學風是可有可無的事;也不認為學風與己無關(guān);更不能干不利于學風建設(shè)的事。否則就會從對學風的認識、態(tài)度到教學實踐產(chǎn)生一系列錯誤行為:例如,有的教師早把共產(chǎn)主義理想、信念拋到腦后,于是很難想象他(她)能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修身正己,也難做到運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端正學風,培養(yǎng)人才了;又如,有的教師自己不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對于學生認為《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課無用的錯誤言論不制止,不批評,不引導,不爭辯,聽之任之,或者嘿嘿一笑了之;有的政治課老師不研究學生對政治課不感興趣的原因,也不研究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年復一年的照舊上課;有的教師教風不嚴,不敢對平時紀律差,學風差,甚至考試違紀等的現(xiàn)象和學生大膽管理,不敢批評和糾正學生的錯誤,也不講究方式方法,害怕一旦管嚴了,學生會跟自己過不去,害怕扣了自己的獎金,害怕自己被評為中下等級的教師,其結(jié)果,在育人上誤人子弟;有的教師教學不嚴,在課題申請、項目評審、論文產(chǎn)出上,受社會浮躁之風影響和加之急于晉升職稱的需要,因而不愿理頭實驗室搞科研、找答案,所寫論文要么從理論到理論,要么東拼西湊,不解決任何實際問題,甚至抄襲、剽竊他人(她人)論文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3];有的從來不主動接近學生,即便看到有些學思想消沉,情緒低迷的現(xiàn)象,或者浪費食堂的飯菜,或者過度消費的行為,或者談情說愛的過分舉止,耳聞錯誤言論時,不過問,不制止,不引導,不批評,熟視無睹,聽之任之,誤認為做完自己分內(nèi)的具體工作就行了,從不做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的在教學評估、教學考評中報喜不報憂,做表面文章,甚至弄虛作假等等。
在大學階段,由于大學生正處于長身體,長知識,學做人的重要時期,也正處于正確樹立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關(guān)鍵時期,更是大學生們?nèi)松袑氋F而短暫,辛苦而幸福的幾年集中學習時期。在這短短的三、四年時間,大學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就顯得尤為重要。顯然,上述列舉的錯誤認識和錯誤做法對育人的危害極大。因此,大學人必須通過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提高思想認識,加強政治理論水平,端正育人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育人理念,明辨是非,堅持真理,反對錯誤,糾正不正之風,求真務實,扎扎實實地做好育人的工作。切實負起育人的職責:要對學生負責,要對家長負責,要對社會負責,要對國家前途負責。
在人才培養(yǎng)上,有人嘴上不說,心理會想,都什么年代了,還有必要講和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及其立場、觀點和方法嗎?例如學風建設(shè),你來“用”一下給我們(年輕一代)看一看。
實際上,實事求是源于《大學》,《大學》孕育著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學風。毛澤東同志正是基于“明明德”,“格物致知”[4]之道,寫出了閃耀實事求是光輝的《反對本本主義》的偉大著作。并成功地指導了中國的革命實踐。中國共產(chǎn)黨又將實事求是的學風作為黨風和陜北公學的學風,繼續(xù)發(fā)揚光大,成為今天執(zhí)政黨的黨風和中國人民大學的校風。如果說,今天的“中國人民大學的教師能夠在堅持馬列主義原則立場上勇于開拓進取,堅持真理”。并能堅持繼承和發(fā)揚“革命根據(jù)地的教育理論和革命傳統(tǒng)”[5]。并運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不斷研究解決大學教育的實際問題。那么,實事求是的學風,同樣也是每一位大學人需要繼承和發(fā)揚光大的優(yōu)良作風和光榮傳統(tǒng)??梢姡愫脤W風建設(shè),是搞好育人工作的保證。
讓我們大學人切實肩負起大學的歷史使命,齊心協(xié)力,為中華的復興,祖國的強盛,培養(yǎng)又紅又專、體格強健的社會主義建設(shè)接班人而努力奮斗!
[1]張文木.讀《大學》的“道”“德”談學風.科學時報.2007.5.17:B2.
[2]郭英劍.大學教育,重在培養(yǎng)“人”.科學時報.2009.11.24:B3.
[3]袁建勝等.2009年中國高等教育的十大事件.科學時報.2010.1.5:B4.
[4]蔡志忠漫畫.大學博大的學文.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0.12:28—30
[5]張騰霄,黃達.從陜北公學到中國人民大學.科學時報.2007.5.29: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