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紅茶工作室主任、教授、心理咨詢師 李濤
書本里的狀元,社會上的低能兒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紅茶工作室主任、教授、心理咨詢師 李濤
“書本里的狀元,社會上的低能兒?!边@是一些人對北京科技大學黎力從“少年才子”變成“階下囚”的評價。最近四川大學曾世杰因為感覺同學嫌棄自己相貌丑而殺死同學案也有些類似。事實上,這個評價是有些道理的。他們有對書本知識的較強理解能力,卻匱乏對自己和現(xiàn)實生活的理解。有人說這是中國教育的失敗,其實不盡然。因為同樣教育環(huán)境下,更多的學子能夠?qū)W有所成,為他們實現(xiàn)自己理想人生計劃打好堅實基礎。如果我們不只是片面地看待最后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慘痛事實,而能去認真反思他們的成長經(jīng)歷和學習過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監(jiān)牢之所以變成象牙塔的鄰居,讓他們幾乎是一步跨過,正是因為他們嚴重的心理問題,而這嚴重的心理問題恰恰也與他們的成長環(huán)境有關。這些心理問題就像癌細胞一樣,在他們自己、家人和親朋好友不自知的狀態(tài)下,一天天在他們體內(nèi)繁衍生長,以至到最后吞噬了他們的心靈甚至是生命。
事件回顧:2009年7月12日,北科大肄業(yè)生黎力在校內(nèi)的中國銀行營業(yè)廳內(nèi),為索要現(xiàn)金持刀挾持一對正在辦理業(yè)務的情侶,遭到當事人的強烈反抗。其又以包中裝有爆炸物等相威脅,要求銀行給予人民幣10萬元。黎力拿到10萬元現(xiàn)金后迅速逃離現(xiàn)場。但僅僅數(shù)小時,黎力就在某超市門口被警察抓獲。2009年12月,在押5個多月的黎力被提起公訴。檢察機關認為,黎力為索財挾持人質(zhì),并最終從銀行處索得現(xiàn)金10萬元,符合綁架罪的犯罪構成。黎力經(jīng)鑒定屬限制責任能力人。今年8月4日,“法官媽媽”尚秀云向黎力宣布了法院判決:黎力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使用暴力相威脅,搶劫銀行,數(shù)額巨大,其行為已構成搶劫罪。據(jù)此,法院判處黎力有期徒刑10年,剝奪政治權利1年,罰金人民幣2萬元。
2010年3月30日晚上,四川某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大三的學生曾世杰揣著他半個月之前準備好的刀在校園內(nèi)尋找目標,他走到明遠湖邊,隨意對附近的同學下手,一名女生因失血過多死在了曾世杰的刀下,另外兩名男生受傷,經(jīng)過搶救后脫離了生命危險。對于行兇動機,曾世杰稱當晚在寢室看電視小品,同學們都被逗樂了,他認為大家不是在笑小品,而是在嘲笑自己相貌丑陋,一氣之下拿刀沖下樓釀下血案。如今這個曾是小縣城高考狀元的曾世杰站在了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的被告席上,正在接受檢察院涉嫌故意殺人罪的指控。
全國模范法官、審理判決黎力的被稱為“法官媽媽”的尚秀云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貧窮不是黎力犯罪的原因。黎力,一個全家人、全村人眼里的好孩子,剛滿16歲就從江西農(nóng)村以優(yōu)異成績考到北京讀大學的少年才子,在他短暫的成長經(jīng)歷中,他的全部生活就是學習,而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賺更多的錢。從小到大,黎力父母給予他的教育就是這個,以至于到了黎力走向犯罪的那一刻,他的父親還在說,如果他們家有錢,孩子就不會犯罪。上大學后,因為大學學習方法不同于以前,周圍學習能力高的同學也多,他的學習成績一度不理想。其實這種現(xiàn)象是很普遍也非常正常的,但對于年齡小,學習目標又單一的黎力來說,成績不再驕人,那么就意味著將來他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很難賺到錢。學習生活不適應,學習成績受挫,生活目標越來越迷茫,這時的黎力其實是最需要父母及師長的理解、鼓勵和陪伴,可自從他入大學以后,黎力的父母就不再關心他。事實上黎力在入學后口吃和乙肝的問題突顯出來,就已經(jīng)是一個明顯的心理問題軀體化的信號了,可是黎力卻仍然沒有得到及時的關注。
心理學上認為,一個人的成長過程是這個人不斷找媽媽的過程。在學齡前每個人把自己的生身父母當心理的媽媽來依賴,上學后很多人把老師當做這個階段的媽媽,參加工作后這些人又會不自覺地把單位的某個領導當做媽媽來期望,觀察這個領導對他的每一個態(tài)度,得到肯定他們就會有很強的歸屬感,就可以感受到自己是安全的和有價值的了,于是他們也就會更加努力地工作,并且無怨無悔忘我投入。反之,如果這個人得不到他這個心理“媽媽”的關注和肯定,那么他們勢必會非常不安,焦躁憂慮。他們小則會用各種行為來引起這個“媽媽”對他們的注意,大則會不斷地跳槽甚至跳樓等方式來表面上毀滅自己,深層心理則仍然是以期引起大家的較強烈關注。曾調(diào)研過不少自殺未遂的人,他們都有自殺是為了讓某某人后悔的心理預期。他們覺得如果不這樣他們確確實實找不到自己的歸屬感,發(fā)現(xiàn)不了自身的價值究竟有多少、在哪里??梢哉f在大學以前,黎力的生活和學習情況是在他父母的嚴格關注下進行的,他的歸屬感是父母和老師同學給予他的肯定。而當他到了大學這個階段,他的親媽媽也忽然間消失了,他在大學這個陌生的環(huán)境也沒能及時順利找到在心理上可以依賴的“媽媽”,比如大學里的某個老師或某個同學好友,我認為這是最后讓黎力陷入心理失衡困境的主要原因。
心理的安全感沒有了,歸屬感找不到了,他自然更加難以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于是他學習成績連連掛紅燈。紅燈越來越多,他的抑郁情緒也隨著越來越重。客觀地講,一所大學允許黎力能將四年的大學讀成六年,在某種意義上說這所大學的相關領導和老師已經(jīng)主動充當了包容黎力、在暗中幫助他的“媽媽”了,可是這畢竟還不夠及時明確,更何況黎力身邊沒有父母等任何人幫助引導他認識到這一點,讓他感受到哪怕是意識到他的價值是存在的,他正在被關注、被照顧和被理解和支持。最終他學習了四年不能以合格的成績按時畢業(yè),這個現(xiàn)實對于他來說不能說不是一個嚴重的、殘酷的致命打擊,他無法平衡他自己的內(nèi)心。接下來的留級兩年反倒成了他進一步沉浸在否定自己,感覺自己被拋棄,感覺自己毫無價值和深陷生活絕境中。挾持人質(zhì)搶劫銀行,成為階下囚,無異于黎力將自己置于絕境的底部,將自己的無望進行到底。
一個人如果當他自己感覺到了自己的無望,比較常見的一個辦法就是抑郁,先回避任何人,進而斷絕與任何人的交流,自閉后再到自殺。自殺也是需要勇氣的,作為黎力這般大的孩子或者心理能量不夠的人,是不敢直面和真正采取行動的,于是另一個解決的途徑便是讓自己產(chǎn)生驚人的念頭比如犯重罪,讓法律來幫助裁決他們,幫助他們了結自己的生命。事實上黎力在搶錢之前確實已經(jīng)寫好了遺書,他的潛意識里早已經(jīng)做好了結束生命的心理準備。
因此人們評價他們這樣的孩子是“書本里的狀元,社會上的低能兒”。一般來講,孩子自入大學就意味著他們開始了自己獨立的生活,同時大學生活又是集體生活,是學生走向社會的第一步。像黎力這樣的孩子在學校環(huán)境里找不到適合自己有序生存下去的支撐點,不能不說他們有些低能。他們獨立不起來,適應不了,因為過去長期孤僻寄生式的生活慣性束縛著他們。他們除了能夠理解書本上的知識就不再懂得其他,既不知道如何認識自己,也不知道自己遇到困境時該如何求助,向哪里求助。不懂自己也就更不能理解他人以及人們對他的幫助,更不能理解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是需要經(jīng)歷的,同時生活也是需要等待的,生活的道路上不全是鮮花和掌聲類的順境。應該說促成他低能,作為他的父母是有責任的。他的父親在面對兒子犯罪的現(xiàn)實,張口說的第一句話便是如果他們家有錢,他兒子就不會這樣,很明顯他父親習慣性喜歡把出問題的責任推卸到其他人其他事情上。難道沒有錢的人家的孩子都有理由犯罪嗎?因為他們家生活比較困難,學校不僅給黎力聯(lián)系發(fā)放助學貸款,還免去了他留級學習兩年的學費,難道他們窮就有理由可以無限度地接受他人的善意和幫助嗎?如果說“有其父必有其子”這句話比較武斷,那么其父這樣的認識背景和家庭環(huán)境,對他的孩子也把自己遇到問題時的責任全部指向外部的行為模式,就不難讓我們理解了。他家沒錢,他將賺不到錢是因為社會待他不公,社會欠他們的,于是他就要去搶。黎力搶錢的目的很明確,他要給他的父母用,確切地說他要償還給他的父母。他父母所給他的教育不就是讀書賺錢嗎,因為讀書讀成現(xiàn)在這個樣子,于是他只有搶錢還給他們了。只要能償還上父母的錢,他即使死了也值得了,至少他的心理可以輕松了。
從黎力的案例上看,提供給他再多的錢款也不會真正幫助到他的。因為,如果一個人的心里有一個洞,那么再多的錢幣也填不滿這個心理的缺口。面對大學六年后的肄業(yè),黎力不得不再次面對一定要走出校園,走向社會了,一個懷揣著自己毫無價值、心理失衡、對生活沒有希望和動力的人,他有勇氣邁出這一步嗎?于是他一腳就跨進了監(jiān)獄。監(jiān)獄是一個自閉環(huán)境,監(jiān)獄也是一個無需為生活做太多打算的環(huán)境。他可以不必再擔心貸款的問題,不必擔心成績掛科,也不必為自己的心理沖突再焦慮了,盡管他做了一些讓自己事后都很后悔的事情,但是他畢竟可以用坐牢來償還這一切。法官“媽媽”對他的痛惜和特別關注也成了他的安慰,因此蹲監(jiān)獄對于黎力來說并不是一件最痛苦的事,讓他最痛苦的時期“讀書—賺錢—還父母”已經(jīng)過去了。
從校園到監(jiān)獄,在黎力的腳下就一步之遙;從校園到人生的盡頭,在曾世杰的腳下也是一步之遙。這段距離恰恰是一般低能人的選擇,因為這類人的生活字典里一般都是非此即彼,非白即黑。因此黎力、曾世杰之類的犯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對自己的心理問題沒有察覺,他們一直生活在自己狹窄的生活空間里,他們周圍的人包括他們的親人師長也沒有認識到,沒有及時給予他們所需要的關注和引導,以至于讓他們恐懼于將要面對的社會生活。還好黎力持刀搶劫中他并沒有真正傷害到人,并且在逃跑過程中就先把十萬元錢扔掉了,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們應該看到他內(nèi)心里還有良知柔軟的一面,這也足以說明他的心里在做這樣的行為時是沖突的,強烈的內(nèi)心沖突阻抗著他做更嚴重傷及社會的事情。這也難怪法官對他也柔情,像黎力這樣的孩子確實讓人心痛,他這樣的孩子也確實可以幫助他再塑他的人格和重新規(guī)劃他的人生。但是,曾世杰刀下的一死兩傷,不僅給別人制造了無可挽回的巨大悲痛,也讓自己的人生走到了終點。
書本到社會之間的距離確實不只是一個臺階的問題,這是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各方加以重視的。如何讓黎力們順利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從為人父母開始,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說到責任,其實每個孩子的父母親人和學校老師都是愿意承擔的,然而該承擔些什么,怎樣承擔,確實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比如,黎力的父母為什么在孩子成長階段只關注他的學習和將來如何賺錢,要說這只是黎力父母自身的責任也不夠客觀,應該也有現(xiàn)在社會價值取向的影響。如果一個孩子父母的視野是狹小的,那么孩子在思維模式上呆板僵硬就不難理解了。所以如何加強做父母做家長的自身修養(yǎng)和不斷提高認知,是避免下一個黎力和曾世杰等出現(xiàn)的要務。不記得在哪里看到過這樣一句話:生個孩子讓我們自己也長大吧。仔細品味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我們固有的生活理念里,我們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是在關注孩子的長大,而且還是生理方面的長大。作為大學生的孩子來說,他們對衣食冷暖是有自知力的,因此他們在成長的每個階段在想些什么,他們的難處是什么,可能是我們更需要關注的。更多的時候我們也應該重視自己需要長大,尤其在心理層面。學校方面也許更需要反思,學校關心學生的學習成績,在他們有經(jīng)濟困難時提供給一些貸款,看來僅僅是這樣的關注還遠遠不夠。有很多學校都設有心理咨詢室,但據(jù)我所知,學校的心理老師往往就一個或幾個,而每個學校又有那么多的學生,心理老師勢必會顧不過來的,同時真正有臨床經(jīng)驗的老師也很有限,因此在一些學生心目中,這樣的機構形同虛設,他們感覺不到這些機構的存在與他們身心絕望的感受有什么關系。關于這一點恐怕也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可不可以加強學校每個任課老師對心理學知識的學習,可不可以讓學校聘請有經(jīng)驗的心理專家常來督導或顧問。有些學生畢業(yè)后盡管沒有走黎力、曾世杰這樣的極端,但也有不少貸款學生畢業(yè)后幾年無力償還貸款甚至逃避還貸的事件發(fā)生,這種現(xiàn)象更說明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是何等重要,我們對于孩子心理健康的關注是何等重要。事情發(fā)生了,反思不是為了追究誰的責任更多更大,而是我們一定要汲取其中的教訓,找到避免此類悲劇再發(fā)生的辦法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