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鑫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天津 300071)
云南少數民族女童教育問題及對策探析
高 鑫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天津 300071)
對于少數民族女童來說,受教育權既是一項公民權利,也是一項民族權利,保障這一權利的實現(xiàn),對其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文章旨在對云南少數民族女童教育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進行研究,并嘗試思考相應對策,以期能為云南省女童教育的發(fā)展起到促進作用。
云南;少數民族;女童教育
一個民族是否興旺發(fā)達,取決于諸多因素,但其最根本、最重要的決定因素還是民族人口的素質。女童作為全民族的一部分,其素質的高低,關系到整個民族的素質。我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大國,適齡女童入學問題不解決,對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發(fā)展職業(yè)教育、弘揚民族文化、振興民族經濟而言,都是很困難的。
云南地處中國西南邊陲,生活著 52個民族,其中 5000人以上的少數民族就有 25個,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因此,云南的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說是民族教育。[1](P1518)因而對云南少數民族女童教育的問題進行研究具有較為典型的意義。
由于歷史及自然地理條件等諸多因素,云南女童教育呈現(xiàn)以下特點:
到新中國建立前,哈尼族、傈僳族、拉枯族、侗族、德昂族、景頗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諾族、獨龍族等少數民族尚無自己本民族的文字,實施傳統(tǒng)教育的方式和內容都很落后;傣族、彝族、藏族等少數民族雖有自己的民族文字,但一般只是應用于宗教活動中,民族文字在教育過程中僅有四、五十年的歷史。
到 2006年為止云南的女性人口中,文盲人口在15歲及以上人口中比重為 23.42%,男性文盲人口在 15歲及以上人口中比重為 9.89%,而全國女性人口中文盲人口在 15歲及以上人口中比重為13.72%,男性中文盲人口在 15歲及以上人口中比重為 4.87%。[2](如圖 1)從中可以看出云南地區(qū)男女 15歲及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比率同全國相比差距較大。
圖 1 2006年云南和全國 15歲及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對比狀況圖
白族、納西族、回族、蒙古族、滿族等少數民族早已通行漢文字,并像漢族一樣采用私塾教育或學校教育的形式。不同的少數民族由于自身的傳統(tǒng)和文化的不同,造成教育發(fā)展不均衡。
到 2006年,在 6歲及 6歲以上人口中,全國未上過學的男性有 26886人,占 2.40%,女性有714448人,占 6.39%,云南男性有 1842人,占4.83%,女性有 3902人,占 12.25%。[2](如圖 2)云南地區(qū)女性未受過教育的比率明顯高于全國地區(qū),入學率低下。
圖2 2006年云南和全國6歲及以上未上過學人口對比圖
而在云南“直過區(qū)”教育嚴重落后,人均受教育僅為 3.95年,受教育的層次低,文盲率比全省高20.71%。云南民族的“直過區(qū)”是指 20世紀 50年代初,中央政府對云南邊疆還處在原始社會末期的13個少數民族聚居區(qū),采取特殊的“直接過渡”方式,直接、逐步地過渡到社會主義。[3]
在低入學率、低升學率、高輟學率的影響下,受教育的層次往往很低。一般來說,條件好一些的女童可以完成小學層次的學業(yè),家庭條件較差的女童,其教育水平基本停留在小學層次以下,很少有女童能順利完成九年義務教育。
女童入學率低,流失率高,造成婦女文盲率高,母親素質差,伴隨而來的是貧困愚昧,人口盲目增長,又陷入了“女童就學難——母親素質差——貧困愚昧——多胎多育——女童就學更難”的怪圈。
長期以來,由于政治、經濟、傳統(tǒng)觀念、民族習俗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少數民族女性教育發(fā)展一直比較落后。云南少數民族女童教育困難的原因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云南省經濟發(fā)展速度較慢,貧困成為普及基礎教育的一大障礙。經濟貧困意味著村民對教育經費的支付能力非常微弱,疲于應付家庭眼前生計的家長往往無暇顧及子女的教育——一種投資與未來的事業(yè),家長在子女教育投資上產生性別差異成為可能。
云南是稻作生產的發(fā)源地之一,各民族婦女是稻作生產的直接承擔者,繁忙的農活和沉重的家務,將婦女束縛在土地和家務上,使婦女失去了接受學校教育的機會[4](P301)。母親肩上繁重的農活和家務會分散到女兒身上,當家庭人手緊缺的時候,讓女童輟學回家顯得比男童輟學回家更有意義。[5](P158)
封建傳統(tǒng)的女性觀,男女教育不平等。在現(xiàn)在文化環(huán)境比較封閉的地區(qū),性別觀念很難得到更新和變遷,控制著家庭財產和金錢的男性大多會固執(zhí)地認為男人讀書才是重要的,女人讀書無用。在有限的教育資源競爭中,男性總是處于優(yōu)勢。[5](P154)
云南部分苗寨有著這樣的習俗:生下女嬰,則把胎盤埋在灶下,象征女嬰以后的主要責任、工作與角色是煮飯;而男嬰的胎盤埋在房柱下,象征他以后成為頂梁柱,為家庭建房子。[6](P21)在我們這種父系社會中,女孩子被認為是討債鬼,不但在教育上得不到和她們兄弟同等的注意,甚至在出生時也有即被溺死,或很小時候就被拋棄或被出賣的。女孩子在社會地位上的低落,無疑是導源于這種歧視的。[7](P243)重男輕女思想在云南各民族中的普遍存在,嚴重制約了女童入學。
民族傳統(tǒng)文化以其潛移默化的巨大介力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并進而作用于民族成員的價值取向。[8]宗教的影響帶來的怯弱心理?;刈逍叛鲆了固m,如貧困地區(qū)的回族母親從小就受到宗教的影響,相信男人比女人更尊貴,是女人的主宰者。女童也因此常常自覺自卑,閉門自守不求進取,不思改變自己的命運和地位。
在云南的很多少數民族,受傳統(tǒng)習俗的影響,早婚早育過早的結束了少數民族女童的受教育過程,一些少數民族女孩上學本來就很晚,過早的懷孕、撫養(yǎng)孩子使得很多女孩過早的脫離了學校。
云南少數民族地方聚集區(qū)地方多財政拮據,致使對邊遠山區(qū)的學校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基礎薄弱,給女童教育的普及帶來了一定困難。其次,教育資源匱乏,學校缺乏課桌椅凳和必要的教學設備,實驗器具不齊全。第三,學校辦學形式單一,對于失學、輟學女童缺乏補救性措施。以應試為導向的教育教學脫離了當地的生產實際和女童的生活實際的需求,使得女童失去了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第四,教師力量薄弱,無論是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比較差。尤其是缺乏女教師。由于缺乏女教師,難以對女童起到女性榜樣作用。
要從根本上解決女童教育問題,不僅要靠各級政府加大投入,靠教育部門采取措施,還需要社會、家庭、學校等有關方面互相配合,協(xié)同一致。
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進程中,進一步加強《義務教育法》、《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及《云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實施辦法》等法律、法規(guī)的宣傳,努力提高各級干部和廣大群眾的認識。嚴格執(zhí)法和大力宣傳結合起來,堅持依法治教。
讓家長知道,送子女上學也是法律規(guī)定的責任和義務。一是要利用各種現(xiàn)代化傳播工具,大力宣傳,塑造健康的女性形象。二是樹立典型,發(fā)揮成功女性的社會影響力,提高婦女地位。三是要優(yōu)化女童成長環(huán)境,提高母親的素質,為女性提高更多的職業(yè)技術培訓機會。
條件較好的地區(qū)要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開全學科;條件較差的貧困地區(qū)則以語文、數學為主,立足教會學生基本的讀、寫、算知識。同時要充分考慮到女童和婦女是家庭中的基本勞動力,可以增加刺繡、挑花、針織等生活技能和勞動技藝訓練,激發(fā)女童上學的積極性。
此外,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qū),要研究、使用雙語教學。雙語教學是促進多元文化傳播、交流和創(chuàng)造的一個重要方式,同時也是促進女童更好的接受學校教育的積極方式。雙語教育是解決少數民族女童教育和婦女掃盲教育中語言障礙的一個重要辦法。但是實施雙語教育又確實面臨著資金、教育資源、師資、管理等多方面的困難。但是開展有效的雙語教育就像少數民族專家M.F.麥凱教授和M.西格恩教授所認為的那樣:“就世界范圍而言,雙語教育對加強各民族相互理解是我們所能夠做的最有價值的貢獻;就國家范圍而言,這是促進各個族群體和語言少數民族和平共處的最佳途徑。雙語教育的代價無論多么昂貴,它都比不能進行雙語教育所付出的社會代價要低。[9](P15)
伍建設
建設一支具有良好政治業(yè)務素質、結構合理、相對穩(wěn)定的教師隊伍是基礎教育發(fā)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師資隊伍的建設比辦學條件的改善、教學設施的配備更重要更困難。首先,改善教師待遇,穩(wěn)定現(xiàn)有教師隊伍。其次,開展多種形式的學歷培訓與崗位培訓,提升教師水平。最后,充實數量,解決教師缺口。
少數民族地區(qū)可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組織各地教育行政部門領導、校長、教師到東部地區(qū)中小學參觀,吸取經濟發(fā)達地區(qū)辦學的經驗。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師資力量雄厚的學校也可派優(yōu)秀教師到該地區(qū)支教或指導教學。
由于村民居住分散,學校布局分散是必要的,但這不考慮規(guī)模效益,辦學效益,不考慮人力、物力、財力的承受能力,過分分散不夠妥當。在不影響就近入學的前提下,應適當規(guī)劃學校布局,調整學校數目??墒褂邢薜娜恕⒇?、物得到合理的利用,也有利于解決教師的住宿和生活問題。
阿爾及利亞的改革家巴迪斯曾作過這樣一個論斷:“培養(yǎng)一個男孩,只是培養(yǎng)了一個人,而培養(yǎng)一個女孩,則關系到一個民族?!蹦赣H的脫盲與否不僅影響到子女的入學或輟學,也影響到婦女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提高,更影響到社會的發(fā)展進步。
普及女童教育不僅要從社會、家庭、學校等有關方面進行促進,更重要的是要樹立女性的角色自我認同感,讓女童真正認識到自身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并從內心中發(fā)出學習的渴望,可以開設心理專題講座,加強法律的宣傳,還可以增加女教師的數量,因為在教學過程中,女教師具有更強的性別意識和性別敏感,會更主動地向女學生灌輸學習的重要性,也會比較容易掌握女學生的學習心理特征,對于女學生的失、輟學現(xiàn)象會給予更多的同情和關注。還要讓她們認識到接受教育不僅僅是他們的權利更是她們的義務。
女童教育問題不是一個孤立的教育問題,而是整個社會變革中的一個教育現(xiàn)象。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解決女童教育問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幾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
[1] 馬有良 .云南教育大觀 [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7.
[2] 資料來源:中國統(tǒng)計年鑒[M].2007.
[3] 張文凌 .云南人均受教育年限僅為 3.95年[EB/OL]. http://www.gd.chinanew s.com.cn/2007/2007-02-04/8/43764.shtm l.
[4] 趙嘉文,馬戎 .民族學發(fā)展與社會變遷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5] 滕星 .多元文化社會的女童教育——中國少數民族女童教育導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6] 卜衛(wèi),王佐芳,等 .社會性別與發(fā)展培訓手冊 [Z].聯(lián)合國發(fā)展署駐華辦事處,1999.
[7] 費孝通 .鄉(xiāng)土中國生育制度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8] 張永明 .民族文化與女童教育 [J].中國民族教育, 2007,(2):16-18.
[9] M.F.麥凱,等 .雙語教育概論 [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
Abstract:A s fo r the ethnic group s'girl students,the rightof education is a civil right and an ethnic right as well.Tom ake this right realized has special significance.Thispaper aim s tom ake research for Yunnan ethnic groups' girl students'educational situation and p roblem s,try to think about counter-strategies,in hope of p romoting girl students'educational developm ent in Yunnan Province.
Key words:Yunnan;ethnic group s;girl students'education
(責任編輯 查明華)
The Exp lora tion of G ir l Studen ts'Educa tiona l Prob lem s in Yunnan Ethn ic Groupsand Coun ter-stra tegies
GAO X in
(Co llege of Zhou En laiGovernm entA dm inistration,NankaiUniversity,Tian jin 300071,China)
G75
A
1674-9200(2010)04-0132-04
2010-06-10
高 鑫(1989-),女,天津人,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學專業(yè)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