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汶川地震對老年人的影響及對策

        2010-09-20 03:50:26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北京100872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0年24期
        關鍵詞:救助老年人心理

        尹 銀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北京 100872)

        汶川地震對老年人的影響及對策

        尹 銀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北京 100872)

        目的 了解汶川地震對老年人產(chǎn)生的影響。方法 根據(jù)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分析汶川地震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的影響。結(jié)果 地震后老年人患慢性疾病與地震前相比略有增加,且大都有抑郁癥狀;而地震不僅僅對老年人生活來源產(chǎn)生負面影響,也降低了老年人的收入,他們根本沒有能力修建或購買永久性住房。但是,地震后無新增針對老年人的救助政策,老年人未來將無法生存或生存困難。結(jié)論 因此,對老年人給予特別的和持續(xù)的照料是必需的,要加強心理干預、加強正式支持。

        地震;老年人;影響

        老年人本來就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具有其生理弱勢和社會弱勢。汶川大地震對老年人產(chǎn)生的影響尤其巨大:在地震中,估計災區(qū) 65歲以上受災老人的總數(shù)不會低于 350萬,需要救助的老年群體的數(shù)量相當龐大,僅需要緊急安置的老人不少于 100萬〔1〕。人口的老齡化和頻繁的地震對于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是嚴重的不利因素〔2〕,在進入老齡化社會后,要更加重視地震對老年人的影響。但是國內(nèi)外地震研究文獻中,越來越多的研究已經(jīng)注意到地震中兒童和青少年,而對老年人的研究略顯不足,甚至不多的研究還認為老年人災后的急性應激障礙 (Post Traumatic StressDisorder,PTSD)、重性抑郁和焦慮障礙癥狀均少于年輕人〔3〕。其實老年人與其他人群相比,具有不同的特點。亞洲的老年人往往囿于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是他們的痛苦,正如過去的創(chuàng)傷經(jīng)歷一樣,比地震中的其他群體強烈〔4〕。因此本文重點研究地震對老年人生活和身心健康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本文使用定量和定性相結(jié)合的方法,以定量研究為主,所用數(shù)據(jù)來自中國公益組織“眾益伙伴”于汶川地震發(fā)生 4個月后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2008年 9月 5日至 20日,由眾益伙伴專業(yè)調(diào)研員與當?shù)刂驹刚呓M成 6個調(diào)研小組,深入極重災區(qū)——四川省什邡市,對災后 4個月老年人的生活狀況進行實地調(diào)研。

        本次調(diào)查根據(jù)受災程度、災后安置政策、村民生活特點、重建政策等,選取了 16個有代表性的調(diào)研點;再根據(jù)年齡、婚姻、性別、經(jīng)濟情況、享受社會救濟情況、地震中失去親人的情況等,抽取每個調(diào)研點中不同特點的樣本。調(diào)研員探訪 16個不同特點的村莊、社區(qū)、敬老院等老年人生活的地方,查訪了 500多位老人,其中 200多人接受了問卷調(diào)查、個案訪談、人物專訪等科學調(diào)研,共收回有效問卷 150份。問卷調(diào)查內(nèi)容涉及水、衛(wèi)生、食物、住房、生計、健康與醫(yī)療、社會保障、災后心理、防災常識、參與決策等多方面內(nèi)容。針對老年人的文化水平與理解能力,調(diào)研員一對一地與老年人進行一問一答式交流,根據(jù)老人的回答填寫問卷。

        2 結(jié) 果

        老年人和年輕人面對突發(fā)事件的反應有所不同。地震發(fā)生后,老年人作為一個特殊年齡的群體,由于身體條件、精神狀況、經(jīng)濟能力等因素,地震對其的影響往往更重,老年人往往淪為更為不幸的群體。

        2.1 震后老年人的健康狀況 地震除直接造成老年人的大規(guī)模死亡外,還會造成各種傷害。老年人疾病的臨床表現(xiàn)是不典型的,而且老年人經(jīng)常忽略自己的內(nèi)科并發(fā)癥。有多種疾病的患者面臨的應激問題比只有單一疾病的患者大,因為伴發(fā)的心、肺、胃腸、腎、肌肉骨骼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患,以及運動功能失調(diào)均會造成個人應激能力的減退。在本次調(diào)查中,70%左右的老年人患有各種慢性疾病,與地震前相比,老年人患骨和關節(jié)病、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確診的精神性疾病等略有增加。見圖1。

        圖1 地震前后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對比

        面對需要應對的疾病狀況,老年人的經(jīng)濟支持卻不容樂觀。按照國家政策規(guī)定,地震后前 3個月,看病全部免費,3個月以后看病就需要自己花錢。但是老人能夠承擔得起醫(yī)藥費的能力非常低,在本次調(diào)查中,高達 87%的老年人無能力或勉強能承擔現(xiàn)在的醫(yī)藥費。

        2.2 地震對老年人的心理影響 對于經(jīng)歷地震的人來說,不論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心理問題都勝過生活問題。不同的年齡患 PTSD有顯著差異,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內(nèi)心的悲痛往往無法承受。親身經(jīng)歷過地震災難的老年人,尤其是在地震中失去子女的孤寡老人,往往有難以消除的恐懼感、孤獨感和失落感;此外,許多老年人是從倒塌的廢墟中被救出的,自身肢體的傷殘、親友的遇難以及慘烈的地震災害場面都對老年人的心理造成極大的傷害,極易引起強烈的心理應激反應;甚至老年人由于自身承受能力的原因,應激反應過度或衰竭,引起恐怖癥、焦慮癥、PTSD、抑郁癥等精神障礙。本次調(diào)查使用國際通用的“老年抑郁癥測量表”對災區(qū)老年人的心理狀況進行了評估。評估標準按照國內(nèi)常用的標準,即:0~9分為“正常”,10~19分為“輕度抑郁”,20~30分為“重度抑郁”。結(jié)果表明,28.79%的老年人有重度抑郁癥,35.83%的老年人有輕度抑郁癥,正常的僅為 35.38%。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老年人產(chǎn)生心理壓力的原因主要有:未來生計無著落、失去親人尤其是家里主要經(jīng)濟支柱等。

        老年人的心理狀況也有明顯的性別差異。以往研究已經(jīng)顯示,女性更容易患 PTSD,女性與低教育水平將體驗更嚴重的PTSD的癥狀〔5〕,整個一生中,PTSD的女性發(fā)病率比男性高出兩倍多〔6〕。地震幸存的老年人或女性經(jīng)歷過社會網(wǎng)絡的變化、精神障礙和顯著的經(jīng)濟損失對其震后的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最大〔7〕,在汶川地震中也是如此,女性老年人的心理問題明顯比男性老年人多:女性重度抑郁的占 36.61%,男性僅為 24.14%;女性輕度抑郁的占 37.56%,男性僅為 29.56%;而高達46.30%的男性老年人心理正常,而女性僅為 25.83%。

        2.3 地震對老年人生活的影響 由于地震的破壞力極大,老年人不但喪失親人,他們在地震后生活困難尤為嚴重,年齡增長導致的特殊需求增加了老年人的易受傷害性,完全沒有了自身擺脫困難的能力,其心理也與生活有關。研究表明,地震中老年人易受傷害的弱點與其軀體活動能力被削弱、感覺程度衰退、罹患慢性疾病、社會功能和經(jīng)濟條件受限等特點相關〔8〕。

        2.3.1 經(jīng)濟收入 與年輕人群相比,遭受經(jīng)濟損失的老年人經(jīng)濟復原的進展更為緩慢〔9〕。地震災后由于子女遇難或遭受經(jīng)濟損失,老年人,特別是農(nóng)村老年人很難得到來自家庭的經(jīng)濟支持,再加上自身的收入來源也因災切斷,更容易陷入經(jīng)濟困境,只能單方面依賴政府救助。在汶川地震中,震后 38.22%的老年人無收入來源,更為重要的是,子女的離世或經(jīng)濟條件的惡化使老年人失去了全部或大部分的生活來源,這些老人未來都面臨著沒有子女提供經(jīng)濟支持。地震前 36.21%的老年人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是子女,地震后下降為 31%左右,但調(diào)研中,也發(fā)現(xiàn)老人的子女收入來源情況同樣不容樂觀,也就是說,依靠子女的老年人,實際上也失去了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地震導致約 70%的老年人無固定收入來源。更為重要的是,地震摧毀了老年人自立的基礎和能力,由于地震的破壞和老年人身心的摧殘,震前接近一半的老年人能夠依靠自己勞動生活,但是在地震后僅僅不到 6%。見圖2。

        而地震不僅僅對老年人生活來源產(chǎn)生負面影響,也降低了老年人的收入。在地震前老年人的收入多集中在每月300~1 000元之間,其中 300~500元占 35.90%,500~1 000元占28.16%。地震后,老年人收入水平明顯下降,多集中在 300元以下,無收入的老年人竟高達 37.99%;未來的長期收入來源更無著落,生活壓力巨大。見圖3。

        圖2 地震前后老年人的主要收入來源對比

        圖3 老年人地震前后的收入水平對比

        2.3.2 住房保障 災難的長效結(jié)果是一個函數(shù),包括個體在災難中的暴露程度,如受傷或死亡的朋友或家人的損失或損害,對家庭、財產(chǎn)或其他物品,必須搬遷的可能性。親人傷亡程度、個體損傷情況、住房恢復狀況是對災民心理恢復力影響較大的 3個因子 。住房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最基本、最必要的條件,正在成為評價城鄉(xiāng)居民生活質(zhì)量日益重要的指標,并漸漸超過了食物保障等傳統(tǒng)指標:住房,不僅僅是個物理概念,它還作為一個文化標志,代表家庭、穩(wěn)定和地位,超過了其物理意義〔11〕,具有心理和社會的意義,如:安全和穩(wěn)定 (減少了被驅(qū)逐的恐懼和威脅)、社會地位等〔12〕,潛在的增加或減少老年人的持續(xù)感、自我決策、個人認可、家庭聯(lián)系和精神支持;財產(chǎn)保障,是一種重要的財產(chǎn)積累形式,能為老年人提供經(jīng)濟保障〔13〕。

        家園在災難中被損壞了的人更可能經(jīng)歷抑郁癥狀,年齡57~70歲經(jīng)歷了的心理效應傷害最強大〔10〕。地震導致什邡重災區(qū) 2.81萬老年人無家可歸,目前約 25%~30%的老年人被安置在活動板房里,約 70%~75%的老年人按政策規(guī)定在原村莊里自建過渡安置房。永久房建設已開始試點,政府按 1~2人戶每戶 2 000元,3人以上戶每增加一個人加 800元的補助標準,對自建房的災民進行補貼。但昂貴的購房費用讓老年人望而卻步,永久房購買是老年人主要的經(jīng)濟壓力之一,老人現(xiàn)在已無任何積蓄了,以后的生活來源也無著落,他們根本沒有能力修建或購買永久性住房,約 80%左右的老年人對未來房屋沒打算或寄希望于政府援建,搬回地震前老家的占 15.90%,投親靠友的占 1.23%,自建房的僅僅占 3.03%。

        2.3.3 社會保障 老年人的生活困境需要社會支持。在目前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創(chuàng)傷曝光指標 (受傷、死亡、強度、親眼目睹親人傷亡、最初的恐懼),社會的支持和社區(qū)變量,對于 PTSD都是嚴重性重要預測因子;那些有更多的創(chuàng)傷經(jīng)驗與低社會支持的人更容易罹患 PTSD〔14〕。而在汶川地震中,老年人也異常重視和需要社會支持,70%左右的老年人無養(yǎng)老保障與社會救濟就無法生存或生存困難,有了則能提高生活水平的為 24.01%,不需要的僅僅為 4.79%。

        地震發(fā)生后,國家出臺了一系列臨時救助政策,包括:對因災造成的“三孤人員”發(fā)放生活補助,補助標準為每人每月 600元,受災的原“三孤”人員補助到每人每月 600元,補助期為 3個月。對因災無房可住、無生產(chǎn)資料和無收入來源的困難群眾實施臨時生活救助,補助標準為每人每日 10元補助和 0.5公斤成品糧,補助期限為 3個月。3個月臨時救災補助后期,政府對生活仍不穩(wěn)定的受災群眾繼續(xù)給予救助,救助對象主要包括三孤人員和生活困難的遇難 (含失蹤)者、重傷殘者家庭人員。后續(xù)救助政策以現(xiàn)金補助為主,不再發(fā)放口糧。人均每月補助200元,補助期限為 9~11月份。后續(xù)救助政策到期后,對于生活困難的災區(qū)群眾,可分別納入城鄉(xiāng)低保、農(nóng)村五保供養(yǎng)和冬春災民臨時生活困難救助制度。地震后,100%的老年人都享受到了 10元錢與 1斤成品糧的臨時救災補助。農(nóng)村中的“孤老”,一般都列入了“五?!惫B(yǎng)范圍,所以享受“三孤”人員補助的老年人,后期可以繼續(xù)享受五保救助,但是享受低保的老年人較少,占調(diào)研人數(shù)的 9.52%。調(diào)研時災民還不太清楚延期后臨時救災政策,也無人享受到此項補助。這些補助與老年人對社會保障的需求情況遠遠不能匹配,本次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85%以上的老年人希望有終生養(yǎng)老保障,60%以上的人希望有醫(yī)療保障,不需要補助的僅僅是 6.12%。

        3 討 論

        在本次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老年人患各種慢性疾病,與地震前相比略有上升,抑郁問題也較嚴重,以女性老年人為甚;地震導致老年人無固定收入來源,收入水平明顯下降,根本沒有能力修建或購買永久性住房。但是地震無新增針對老年人的救助政策,正式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也不健全。通常情況下,在災難發(fā)生后的最初階段,老年人的反應不比別人多,甚至比年輕人要少一些。但是,隨著時間的發(fā)展,過了這個階段后,年輕人會往前看,看到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五年、十年以后使情況得到改善??墒?老年人因為年齡大,從零開始的事情對他們的吸引力并不大,所以,老年人往往到了后來階段會容易失去再繼續(xù)前進的動力,需要的幾乎是百分百的呵護和救助。老年人群有自己群體的特征,其救助需求也呈現(xiàn)出與其他年齡群體不同的特點。因此,在地震這種大災難后,對于老年人給予特別的和持續(xù)的照料是必需的:

        3.1 加強心理干預 災后有效的心理干預和治療能夠緩解受災者的心理應激反應,可以降低抑郁和 PTSD等遠期心理問題的發(fā)生〔15〕。地震災后,老年人出現(xiàn)較為明顯的抑郁狀況,應該加強心理社會支持,幫助受災老年人度過心理危機,逐步適應新的生活狀態(tài)。因此,著眼于心理功能的改善,重視在治療中發(fā)揮愛心和熱情;不僅幫助老年人身體上的康復,而且重視心理上的康復;強調(diào)發(fā)揮治療團隊的協(xié)同作用,重視與不同專業(yè)的人士密切合作;及時幫助處于心理危機境遇的老年人恢復心理平衡,減少或預防應激事件引起的心理失衡或心理障礙;提供長期的精神健康照護,同時也要注意性別差異。

        3.2 加強正式支持 由自然災害導致的高水平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直接與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有關,在大多數(shù)發(fā)展中國家,自然災害造成嚴重的健康問題和大量的人死亡,而在發(fā)達國家則相對較少〔16〕。但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可能帶來社會、政治和經(jīng)濟的崩潰,因此,地震可能為社會改變地震期間惡化的傳統(tǒng)系統(tǒng)和更多的現(xiàn)代科學體系來取代舊的信仰體系提供一定的機遇〔17〕,為政府等正式組織所提供的正式支持提供了良機?;诶夏耆说纳砗托睦硖攸c,他們在地震后的生活會更加困難,老年人看病的醫(yī)院主要是村鎮(zhèn)衛(wèi)生院,費用低是他們選擇醫(yī)院的主要依據(jù)。農(nóng)民入了新農(nóng)村合作醫(yī)療保險,但因患的主要是慢性病,農(nóng)村合作醫(yī)療幫助不大,渴望有效的醫(yī)療保險機制出臺。因此,亟待解決的是建立正式支持系統(tǒng),解決這些老年人的養(yǎng)老問題與醫(yī)療問題,生活有了保障,他們的心理問題才能逐步解決。

        3.3 建造合適的住宅 城市現(xiàn)代化水平的提高,高層建筑逐年增多,且這些建筑以磚石、水泥材料為主,這是地震后導致人員傷亡的主要因素之一〔18〕。因此,未來避免慘劇的再一次發(fā)生,減輕老年人的心理壓力,要對老年人居住的住房專門設計,對特定老年人居住群體的需求選擇內(nèi)容與程度進行住房設計,把住房面積、配套設施等設計思路引入設計理念,提升現(xiàn)有房屋的抗震強度,特別是增加結(jié)構(gòu)強度。

        1 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愛——關注汶川大地震后的孤寡老人〔I〕.新華網(wǎng),2008-09-06.

        2 Ishikawa M,Fukushige M.Households′attitudes toward earthquake protec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fiscal support in Japan〔J〕.J Hous Econo,2010;19(1):51-65.

        3 Acierno R,Ruggiero KJ,Kilpatrick DG,et al.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for Psychopathology amongolder versus younger adults after the 2004 Florida hurricanes〔J〕.Am J Geriatrics Psychiatry,2006;14(12):1051-9.

        4 Shiro H.Stress and Anxiety in Disaster.In:Earthquake study group of Kobe University,ed.Recordsof100 daysof great earthquake〔M〕.Kobe:Kobe Shinbun General Publishing Center,1995:167-77.

        5 Lai TJ,Chang CM,Connor K M,et al.Full and partial PTSD among earthquake survivors in rural Taiwan〔J〕.J Psychia Res,2004;38(3):313-22.

        6 Kessler RC,Sonnega A,Bromet E,et al.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J〕.Arch Gen Psychiatry,1995;52(12):1048-60.

        7 Kumar MS,Murhekar MV,Hutin Y,et al.Prevalence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a coastal fishing village in Tamil Nadu,India,after the December 2004 Tsunami〔J〕.Am J Public Health,2007;97(1):99-101.

        8 Chou FH,Chou P,Su TT,et al.Qualityof life and related risk factors in a Taiwanese village population 21 months after an earthquake〔J〕.AusN Z J Psychiatry,2004;38(5):358-64.

        9 Kaniasty K,Norris FH.In search of altruistic community:patterns of social supportmobilization following Hurricane Hugo〔J〕.Am J Community Psycho,1995;23(4):447-77.

        10 Seplaki CL,Goldman N,Weinstein M,et al.Before and after the 1999 Chi-Chi Earthquake:traumatic event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n older population〔J〕.Soc SciMed,2006;62(12):3121-32.

        11 Kellaher L.Shaping Everyday life:beyond design.In Peace S M,Holland C.Inclusive housing in an ageing society〔M〕.Innovative Approaches,London:Policy Press,2001:10-120.

        12 DupuisA,Thorns DC.Home,home ownership and the search for ontological security〔J〕.Sociological Review,1998;46(1):24-7.

        13 Saunders P.A nation of home owners〔M〕.London:UN W in Hyman,1990:12-107.

        14 Kuo CJ,Tang HS,Tsay CJ,et al.Prevalence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among bereaved survivors of a disastrous earthquake in taiwan〔J〕.Psychiatr Serv,2003;54(2):249-51.

        15 Goenjian AK,Walling D,Steinberg AM,et al.A prospective study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and depressive reactions among treated and untreated adolescents 5 years after a catastrophic disaster〔J〕.Am J Psychiatry,2005;162(12):2302-8.

        16 Goenjian A,Stilwell BM,Steinberg AM,et al.Moral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ical interference in conscience functioning among adolescents after trauma〔J〕.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1999;38(4):376-84.

        17 Bolin R,andL.Stanford.Shelter and housing issues in Santa CruzCounty.In the Loma Prieta Earthquake:studies on short term impacts〔M〕.ed R Bolin,CO:Univ of Colorado,1990:99-108.

        18 早川和男 (日).居住福利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5:39.

        〔2010-06-18收稿 2010-08-10修回〕

        (編輯 袁左鳴)

        R395

        A

        1005-9202(2010)24-3753-04

        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科學研究基金項目資助(10XNG034)

        尹 銀 (1982-),女,在讀博士,主要從事老年殘疾人研究。

        猜你喜歡
        救助老年人心理
        看見具體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認識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談情說愛”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辦
        心理“感冒”怎樣早早設防?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由“中華富強”輪失火救助引發(fā)的思考
        水上消防(2021年4期)2021-11-05 08:51:44
        水下救助搶險
        心理感受
        娃娃畫報(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越來越多老年人愛上網(wǎng)購
        海峽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 06:44:24
        水下救助搶險
        国产乱国产乱老熟300部视频| 亚洲AV永久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av| 日韩av无码社区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真人荷官无码| 久久不见久久见免费视频7|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无码色戒 | 精品人妻潮喷久久久又裸又黄|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中文字幕av永久免费在线| 国产精品一卡二卡三卡| 婷婷四房播播|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看|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永久在线|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最近中文字幕在线mv视频在线| 久久精品—区二区三区无码伊人色| 色婷婷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日韩av一区二区| 色噜噜狠狠综曰曰曰| 久久精品国波多野结衣| 亚洲成人黄色av在线观看| 一本大道道久久综合av| 污污内射在线观看一区二区少妇 | 在线视频色系中文字幕| 精品三级av无码一区|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区|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成人| 国产精品九九热| 少妇我被躁爽到高潮在线影片| 人妻少妇被猛烈进入中文字幕| 少妇人妻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网站地址一地址二| 成年人男女啪啪网站视频| 日韩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亚洲av日韩aⅴ无码色老头| 日韩精品大片在线观看| 日韩av在线不卡一二三区| 青春草在线视频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