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光友
(長江大學,湖北 荊州 434020)
湖北省農村體育現狀與對策研究
杜光友
(長江大學,湖北 荊州 434020)
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實地調查法、訪談法等對湖北省農村體育進行調查,了解湖北省農村體育發(fā)展的現狀,分析其發(fā)展的影響因素、有利條件,提出了針對性的發(fā)展對策。
湖北?。晦r村體育;現狀;對策
農村體育是我國體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同時也是農村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200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發(fā)[2006]1號)對十六屆五中全會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zhàn)略部署進行了具體的規(guī)劃,提出了“繁榮農村文化事業(yè)”,“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農村體育作為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倍受關注。
湖北省部分鄉(xiāng)鎮(zhèn)村。
本研究主要采用調查法、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等方法進行研究。
1.調查法
(1)問卷調查。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先在湖北省隨機抽取了潛江、京山等六個縣市,然后分別從6個縣市中各抽取2個鄉(xiāng),12個村,再從各村隨機抽樣,采用逐個入戶的形式發(fā)放問卷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fā)放問卷838份。收回問卷838份,回收率為100%。
(2)訪問調查.召開鎮(zhèn)、村干部農村體育工作座談會2次,分別在公安縣埠河鎮(zhèn)和潛江市張金鎮(zhèn)各1次,參加會議的鎮(zhèn)、村干部人12人。
訪問了荊州市體育局群體工作科長,收集、了解湖北省農村體育組織與管理、活動特點等方面大量真實可靠的信息、資料。
(3)實地考察。個案調查2次,分別在公安縣陳柞村和潛江市李家洲村各1次,對村體育活動情況進行現場考察調研。
2.文獻資料法
本研究主要通過各種體育書刊、報紙、光盤、因特網等途徑查閱國內外有關新農村建設和農村體育研究論文30余篇,查閱農村體育工作開展情況等文獻資料20余篇,同時還查閱了我國關于新農村建設和農村體育工作的有關文件10余份。
3.邏輯分析法
參照國內外情況,根據湖北新農村體育調查研究的現狀進行邏輯分析,提出發(fā)展湖北省農村體育的對策。
近年來,湖北省對農村體育非常重視,采取了很多措施推動農村體育工作,如農民健身工程實施已達7年,積極推行“兩打兩曬”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對緩解農村的體育場地缺乏的突出矛盾具有一定這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農村體育的發(fā)展??傮w來看,在鄉(xiāng)鎮(zhèn)一級開展較好,而在村一級則不盡人意。
1.鄉(xiāng)鎮(zhèn)體育開展較好
很多區(qū)縣每年都舉辦了各種類型的體育活動,如農民運動會、農民籃球賽、乒乓球賽等農民喜聞樂見的體育競賽活動,各鄉(xiāng)鎮(zhèn)都積極參加。各鄉(xiāng)鎮(zhèn)每年也舉行各種類型的體育活動、競賽,鄉(xiāng)鎮(zhèn)上各單位都積極參加,居民在空閑時間也經常參加各種體育鍛煉。
2.村級體育不盡人意
以村為單位參加市縣、鄉(xiāng)鎮(zhèn)組織的體育活動的較少,只有個別經濟狀況較好的村子組隊參加,如公安縣埠河鎮(zhèn)舉行籃球賽,只有雷洲村一個村組成農民隊參加了比賽。村內部組織農民開展體育活動或競賽的也不多,農民進行體育鍛煉的也不是很多。但有些村村民自發(fā)組織開展了腰鼓隊、舞龍、采蓮船等活動,這些活動主要是在婚喪節(jié)慶等時間進行的有償服務,能夠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對農民有一定的吸引力。如公安縣李埠鎮(zhèn)幾乎村村有腰鼓隊,其主要成員為40歲左右的婦女,每個腰鼓隊有1—2名男性,他們主要負責聯(lián)系業(yè)務和打鼓等工作。腰鼓隊除了表演外,還抽一定的時間集中練習,提高表演技能。
1.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造成目前這種狀況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既有經濟因素,也有非經濟因素;既有農民自身的原因(包括主觀認識方面,和客觀條件方面),也有客觀原因(見表1)。
表1 影響參與體育鍛煉因素一覽表
(1)體育場地設施嚴重缺乏。調查表明,湖北省鄉(xiāng)鎮(zhèn)里有一些體育設施,大部分村里沒有體育場地設施,只有設有小學的村和享受國家體育總局農民健身工程資助以及湖北省實施的“兩打兩曬”工程的村有籃球架和乒乓球臺,幾乎沒有其它體育場地設施。以前每個村都有一所村小學,學校中一般有一些基本的體育場地設施,如籃球場、乒乓球臺,后來隨著學齡兒童的減少,現在平均四五個村才有一所小學,而且這些學校的體育場地設施大多很簡陋,破損。湖北省農業(yè)廳、省體育局共同實施的體育三下鄉(xiāng)項目“兩打兩曬”工程,利用部分體育彩票公益金和農業(yè)專項資金,逐步在全省農村援建綜合運動場(以水泥籃球場為主),使農民在農忙時可打糧曬糧,農閑時可打球賽球,這樣一些村子也擁有了一些體育場地。
參與體育鍛煉的農民49.3%的選擇自家附近(1000米以內)的空地或路邊進行鍛煉,33.4%的農民選擇在單位或學校的體育場所進行鍛煉,只有5.7%的農民在公共體育場所鍛煉,1.9%的農民選擇在收費場所進行鍛煉(見表2)。在對村民的調查中顯示,農村體育設施遠遠不能滿足農民開展體育活動的需要,村民對場地設施非常不滿意的占33.9%,不太滿意的占24.9%。由此可見,農村里的體育場地設施嚴重不足。
表2 鍛煉場所選擇情況一覽表
(2)村級體育組織管理較為薄弱。調查顯示,目前大多數鄉(xiāng)鎮(zhèn)一般都設有文化站或文體站,有專門的人負責文化和體育工作。但大多數村沒有村干部負責體育工作,農民體育工作無人組織,基本沒有開展體育活動。在新農村建設典型村的個案調查中發(fā)現,村委會把體育工作納入文化建設的范疇,具有村干部負責管理,但由于缺乏活動經費等較多困難,體育工作進展緩慢。
調查顯示,農民在選擇鍛煉方式上選擇以自己鍛煉為主的占43.4%,比例最高,其次,以有組織的鍛煉為主的占22%,與家人朋友一起為主的占34.6%(見表3)。由此可見農村體育的組織工作還相當薄弱。
表3 鍛煉方式情況一覽表
(3)農民體育意識淡薄,體育鍛煉的意識較差。農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較低,對健康及體育的認識不夠,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較差。大多數農民認為無病就是健康、勞動就是體育鍛煉,農閑時要么睡覺,要么打牌賭博,甚至還有人參與迷信活動,以求身體健康,很少有人進行經常性的體育鍛煉。而且,受傳統(tǒng)道德觀念和價值觀的影響,農村體育的輿論環(huán)境較差,人們對參加體育活動的人不理解,甚至挖苦譏諷。
(4)農村青壯年外出打工較多。調查中,普遍反映農村的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湖北省的農村村民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陸續(xù)流向全國大中城市,流向地以南方發(fā)達地區(qū)為主,外流人員以16~40歲之間的中青年為主,從省勞動保障廳獲悉,2007年我省外出務工農民工突破700萬人。公安縣埠河鎮(zhèn)外出打工人員占總人口的25%左右,且都是青壯年。武漢市新洲區(qū)汪集鎮(zhèn)茶亭村有4.8平方公里,全村勞動力總數755人,外出打工的就有425人,占了近六成。有的家庭是夫妻二人長期在外打工,村里留守的大部分為老人和兒童。老人(成年人)除了日常的耕種之外,就是照顧小孩就學讀書,如果是農忙,農民參與體育運動的時間更是沒有保障,體育活動基本處于零狀態(tài)了。
2.湖北省農村體育開展的有利因素
(1)新農村建設,政府重視農村體育工作。國家號召進行新農村建設,國家體育總局也開展了一些相關的健身工程。多年來,湖北省體育總局一直對農村體育工作非常重視,認真落實國家一系列農村體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文件精神。制定了湖北省農村鄉(xiāng)鎮(zhèn)體育第一個五年(2004—2008)發(fā)展規(guī)劃,并積極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動農村體育工作。
(2)勞動強度逐步降低,農閑時間增多。隨著農業(yè)機械化的全面推進,很多高強度的體力勞動已被機械代替,不僅大大減輕了農民的體力勞動強度,同時,也大大縮短了勞動時間,一年中農閑時間超過50%。部分農民具備一定的體育鍛煉的知識和能力,具有參與體育活動的愿望。
(3)農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隨著各項惠農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特別是減免了農業(yè)稅之后,農村經濟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農村產業(yè)結構不斷優(yōu)化,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穩(wěn)步增長,生活水平逐漸提高。
(4)農村蘊含著良好的體育傳統(tǒng)文化。我省有很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如賽龍舟,巴山舞等。湖北宜昌荊州等地在端午節(jié)開展賽龍舟等民族傳統(tǒng)體育活動競賽,有的村具有傳統(tǒng)的龍舟隊,每年參加龍舟競賽活動[1]。
文化建設是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也是一項獨具特色的文化活動,單獨開展體育活動可能影響和吸引力不大,而且困難也會相應較大,必須與文化建設結合起來,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部分,這樣更利于體育活動的開展和擴大體育活動的影響。
根據目前湖北農村經濟還比較落后,場地設施還比較欠缺,農民收入水平還不是很高,農民體育人口偏少,農村體育工作困難較大的現狀,發(fā)展湖北農村體育首先應從實際出發(fā),確定符合湖北農村體育實際的目標。村一級的體育發(fā)展目標應包含三個層次。初級目標:各村每年至少組織一次本村內部的體育活動。中級目標:各村每年逢年過節(jié)組織兩到三次體育活動,農民體育意識逐漸增強。高級目標:各村經常組織各種農民喜愛的體育活動,農民自身養(yǎng)成自覺鍛煉的體育習慣,每年派人派隊參加鄉(xiāng)鎮(zhèn)、縣市組織的體育活動和比賽[2]。
把農民文化體育的開展納入基層政府的業(yè)績考核之中。從縣到鄉(xiāng)鎮(zhèn)到村,制定相關政策,將文化體育活動作為一項考核的指標,并與干部的經濟利益掛鉤,制定明確的體育工作計劃與任務,建立符合實際、簡便易的體育工作行量化評價體系,這樣便于體育工作的開展與實施。制定獎勵政策,對超額完成任務的予以獎勵,鼓勵各級政府帶動廣大農民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去,針對推遲或違反上級下發(fā)的文件和政策的行為,或達不到目標的務必給予必要的懲罰。從而使村干部高度重視體育工作,充分調動村干部的積極性[3]。
組織開展農村體育活動是村民委員會義不容辭的職責。與城市居委會不同的是村委會還具有管理經濟事務的職能,掌管經濟支配權,所以,村委會對村級體育工作的推動力應該更大一些。從這個意義上說,建立、健全村民委員會是開展農村體育建設工作的最基本前提。行政村在村干部的設置上安排一位副主任負責文化體育工作,明確其職責地位,發(fā)揮村民委員會在農村體育發(fā)展中的作用。并設置一名文化體育協(xié)管員,從自愿參與此工作的村民選聘,并給予一定的津貼補助,協(xié)助開展文化體育工作[4]。
體育活動的開展,體育場地設施的完善,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完善基層農民體育的投入機制,拓寬籌資渠道,增加資金投入,乃是推動基層農民體育運行機制創(chuàng)新的突破口。一方面,基層政府部門應將農民體育的發(fā)展納入當地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之中,縣(市)鄉(xiāng)(鎮(zhèn))兩級政府在財政預算中要劃撥一定比例作為農村文化體育工作的專項資金以保證農村體育的場地、器材的建設,體育活動的開展。另一方面,應努力拓展經費的來源渠道,多方籌集資金,如可采用吸納企業(yè)贊助投資、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文體產業(yè)、鼓勵私人投入等措施來廣聚財源[5]。
對那些體育文化活動開展較好的村進行政策和經濟的扶持,樹立榜樣,并且要不斷總結經驗,對這些體育文化活動的先進村進行宣傳和推廣,促使其他的村向這些體育先進村學習,以點帶面,帶動各村開展體育文化活動[6]。
1.以學校為中心,組織開展學校周邊村的農民體育活動
針對目前農村體育場地設施和體育指導人員較為缺乏的現狀,目前湖北農村一般四個村一所小學,首先應完善各村小學的體育師資力量和場地設施,并提倡按地域劃分片區(qū),以學校為中心,充分利用學校的場地和人力資源,組織開展學校周邊村的農民體育活動,推動農村體育活動的開展[7]。
2.培養(yǎng)體育活動積極個人、團體
調查發(fā)現,農村的很多傳統(tǒng)體育文化活動,如腰鼓,舞龍等,往往都是一個或幾個人帶頭并組織開展起來的。因此,應通過多種途徑大力培養(yǎng)多種項目的體育積極分子,對已有的體育積極個人和團體要予以積極鼓勵和支持,并進行宣傳,充分發(fā)揮其帶動和模范作用[8]。
(七)發(fā)掘傳統(tǒng)文化,大力開展節(jié)慶體育
農民在農忙季節(jié)幾乎無閑暇而言,只有在農閑季節(jié)或隆重節(jié)日,才有空閑時間和精力,這是開展較大規(guī)模農村體育活動的最佳時機,而且將體育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活動結合起來開展,這樣更加深了體育活動的文化內涵。因此,要充分利用農閑時期的各種節(jié)日,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時間,組織生動活潑的農民體育活動和競賽,并進行體育健身知識、政策法規(guī)的宣傳,每年形成幾個體育高潮,使體育文化活動逐漸成為農民節(jié)日休閑的主要方式。如秭歸縣每年端午節(jié)都會組織開展賽龍舟的活動,很多單位、鄉(xiāng)鎮(zhèn)、村都會組隊參賽,場面非常壯觀,這樣體育活動才更具有廣泛的社會性,也可以促使自發(fā)性的體育活動延續(xù)和發(fā)展起來[9]。
[1]江亮,饒平,莫迎銳等.我國新農村建設進程中農村體育發(fā)展 的 社 會 學 審 視 [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11):1461-1467.
[2]謝靜月.小康社會框架下的我國農村體育地位、問題與對策分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6,22(3):10-12.
[3]王程,孫慶祝.農村體育不能承受之輕——基于和諧社會需求的我國農村體育的發(fā)展研究 [J]. 體育文化導刊,2006(6):10-12.
[4]陳寧,周挺.農村體育發(fā)展的新挑戰(zhàn)與制度創(chuàng)新[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39(10):1-6.
[5]駱秉全.多元化籌集農村體育經費問題研究[J].體育科學,2007(4):31-38.
[6]虞重干,郭修金.農村體育的根基-村落[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41(7):1-5.
[7]胡慶山.新農村建設中發(fā)展“新農村體育”的必要性、制約因素及對策[J].體育科學,2006,26(10):21-26.
[8]裴立新. 當前農村體育發(fā)展總若干重大問題的理性思考[J].體育與科學,2005(3):5-8.
[9]王進.鄉(xiāng)村節(jié)慶體育活動對新農村建設的意義[J].體育學刊,2007,14(7):36-38.
責任編校:徐 曉
G8
A
1009-2277(2010)06-0050-04
2010-10-21
杜光友(1975-),長江大學體育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