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雪寒,陳文鶴
運動減肥對重度肥胖女兒童青少年腰圍、臀圍以及腰臀比的影響
沈雪寒,陳文鶴
測定了參加“2009年上海巔峰暑期減肥運動營”23名重度肥胖女性兒童青少年運動減肥前后身體形態(tài)指標,經(jīng)過4周運動減肥后,體脂百分比、體重指數(shù)(BM I)、脂肪體重、腰圍、臀圍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體脂百分比下降幅度明顯大于BM I,腰圍/身高比的下降幅度明顯大于臀圍/身高比。與BM I比較,體脂百分比是評價肥胖程度和運動減肥效果的理想指標。
肥胖青少年;運動減肥;體脂百分比;腰圍;臀圍;腰臀比;B MI
肥胖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定義為過多的脂肪在體內積累到引起健康損害程度的一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肥胖可以影響人類的健康,使人體的身體工作能力降低,更有甚者可以危害到生命。許多疾病都和肥胖有關,如:冠心病、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高血壓、心理疾病及癌癥。
兒童青少年肥胖已成為全球重要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大量研究證實,兒童青少年時期超重或肥胖是成年肥胖的預測因子,不但影響兒童青少年的身心發(fā)育,而且增加兒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高血壓、糖尿病和血脂紊亂等的患病風險[1]。肥胖對兒童身體健康的損害是多方面的,由于沒有可愛、健美的體形,不能隨意挑選自己喜歡的衣服而自卑。在學校里,同學們喜歡給胖孩子起外號;學校組織集體活動如游戲、跳舞等胖孩子常因體態(tài)臃腫、行動不便而不敢參與;有些競賽項目如田徑賽等常將肥胖兒童拒之門外。隨著肥胖程度的加重,社會適應能力逐漸降低,內向性格增多[2]。肥胖對健康的危害,不僅與脂肪含量有關,更與脂肪分布部位有關。
在運動減肥實踐中發(fā)現(xiàn),肥胖兒童青少年經(jīng)過運動減肥后體脂百分比、體重、BMI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基本達到比較理想的程度,但腰圍和臀圍的變化往往不盡人意,尤其是腰圍的變化相對容易,而臀圍的變化相對比較困難。運動減肥作為一種科學合理的減肥方式為眾多肥胖青少年所喜愛,他們不僅希望通過運動減肥減少體脂百分比,對正常體型的要求也很迫切。本研究通過觀察4周運動減肥后肥胖兒童青少年體重、體脂百分比、腰圍、臀圍、腰臀比、腰圍/身高、臀圍/身高的變化,旨在研究通過4周運動減肥后,重度肥胖兒童青少年身體形態(tài)的變化特點,并比較運動減肥對肥胖青少年腰圍、臀圍、體脂百分比、BMI、瘦體重的影響及其程度。
1.1 研究對象
參加“2009年上海巔峰暑期減肥運動營”體脂%>40的重度肥胖女兒童少年23名,表1為受試者一般身體狀況。年齡分布為9~18歲。
表1 研究對象一般身體狀況Table Ⅰ General Physical Conditions of the Subjects
1.2 研究方法
1.2.1 實驗儀器
身高測量儀、體重計、歐姆龍身體成分分析儀、皮尺、皮褶厚度測量儀等。
1.2.2 實驗過程
廣泛查閱、參考了與本課題相關的文獻,并通過計算機檢索相關文獻,為本課題的設計與研究提供理論上的參考依據(jù)。
入營體質測試中測定受試者的身高、體重、體脂率、腰圍、臀圍、空腹血脂4項,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胰島素以及遞增負荷運動負荷試驗,根據(jù)健康狀況和運動能力制定個體化的運動處方。進行為期4周的運動減肥。出營時再測定上述指標,兩次測定儀器、人員固定。
1.2.3 統(tǒng)計方法
數(shù)據(jù)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軟件進行統(tǒng)計與分析,P<0.05為差別具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為差別具有非常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研究結果
2.1.1 4周減肥前后體重、脂肪體重、瘦體重的變化
經(jīng)過4周運動減肥后,受試者的體重下降了7.63%,脂肪體重下降達到21.20%,而瘦體重增加了4.56%(見表2)。調查發(fā)現(xiàn)受試者體重和脂肪體重的下降趨勢都是減肥前期較快,后期較慢;而瘦體重的上升趨勢比較平緩。
表2 體重、脂肪體重、瘦體重前后對比表(X±SD)TableⅡ Comparison between the Indices of Weight, Fat Weight and Lean Body Mass before and after the Camp (X± SD)
2.2.2 4周減肥前后體重指數(shù)(BMI)和體脂百分比的變化
從表3中可以看出,經(jīng)過4周運動減肥過程,受試者體脂百分比下降了14.79%,BMI下降了8.04%,具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
表3 BMI、體脂%前后對比表(X±SD)Table Ⅲ Comparison between the Indices of BMI and Body Fat Percentage before and after the Camp (X±SD)
2.2.3 4周減肥前后三圍以及腰臀比、腰圍/身高比、臀圍/身高比的變化
受試者在經(jīng)過4周運動減肥后,腰圍變化最大,下降了13.32%;其次是胸圍,為8.91%;臀圍下降幅度最小,為8.24%(見表4)。
表4 三圍前后對比表(X±SD)Table Ⅳ Comparison between the Indices of the Chest, Waist and Hip Circumference before and after the Camp (X±SD)
表5反映了受試者在經(jīng)過4周運動減肥后,腰臀比減小了5.61%;腰圍/身高比下降了13.65%;臀圍/身高比下降了8.53%。運動減肥可改善腰臀比。
從圖1中可以看出,腰圍在減肥初期的下降趨勢明顯比胸圍和臀圍好,在減肥后期,三圍的變化趨勢比較一致。
2.2 分析與討論
表5 腰臀比、腰圍/身高比、臀圍/身高比前后對比表(X±SD)TableⅤ Comparison between the Indices of the Waist-Hip Ratio, Waist/Height Ratio and Hip/Height Ratio before and after the Camp (X±SD)
肥胖癥(obesity)是指體內脂肪積聚過多和(或)分布異常,并有代謝紊亂的綜合癥。肥胖癥是遺傳和環(huán)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肥胖包括單純性肥胖與繼發(fā)性肥胖,單純性肥胖是指無明顯內分泌代謝疾病等病因可尋的肥胖,而繼發(fā)性肥胖則是由某種原發(fā)疾病引起。其中單純性肥胖約占肥胖的95%[3],但無論是單純性肥胖還是繼發(fā)性肥胖,最終都可以發(fā)生明顯的代謝紊亂。
本文研究對象屬于重度肥胖兒童青少年,體脂百分比超過40%。通過4周運動減肥,身體形態(tài)指標指標發(fā)生了明顯變化,但身體不同部位形態(tài)指標的變化存在差異。
2.2.1 運動減肥對體重的影響
表2為4周運動減肥過程中體重、瘦體重和脂肪體重的變化趨勢。重度肥胖兒童青少年經(jīng)過4周的運動減肥,體重和脂肪體重都有明顯的下降,但脂肪體重的下降幅度明顯高于體重的下降,這是由于運動使骨骼肌為主要成分的瘦體重增加抵消了一部分脂肪體重的下降,使體重的下降不及脂肪體重的下降幅度。運動減肥主要的目的是在于減少肥胖青少年的脂肪體重,所以采用的大多數(shù)是有利于減去體脂的小強度、長時間有氧運動,這種小強度的有氧運動,對增加瘦體重的作用有一定的限度。缺乏體力活動的肥胖青少年在開始運動減肥時,骨骼肌對運動產生與運動強度所匹配的適應性肥大的變化,使瘦體重增加。這也是運動減肥區(qū)別于其他減肥方法的特點之一。兒童青少年處于生長發(fā)育的旺盛時期,身體各器官都有逐漸增長的趨勢。運動減肥不僅可以消耗脂肪,還可以使體質增強,使肥胖兒童青少年的心臟功能得到顯著改善。也正因為運動減肥可以使瘦體重增加,因此評價肥胖程度和減肥效果并不能以體重變化程度作為唯一依據(jù)。
2.2.2 運動減肥對體脂百分比變化的影響
由于肥胖實際是人體體脂含量過高,因此應以人體的體脂水平(體脂百分比,PBF)作為肥胖的判定基礎。體重指數(shù)(BMI)與體脂百分比(PBF)有良好的相關性,且測定簡便易行,在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判定中廣泛應用。但肥胖與體重指數(shù)(BMI)過大(或體質量過大)是有區(qū)別的。BM I過大可以存在兩種情況:一是體內瘦體組織過多,而體脂含量并不高,體育運動使肌肉組織發(fā)達,因而出現(xiàn)體重指數(shù)(BMI)大而體脂含量卻不高的現(xiàn)象,舉重運動員BM I較高但不一定是肥胖。另一種情況是體脂過量,即肥胖。因此單純用體重指數(shù)(BMI)來預測體成分存在一定的爭議,有研究甚至認為體重指數(shù)(BMI)不適宜用于預測身體的脂肪含量。所以,單純用體重指數(shù)(BMI)來判定青少年肥胖或用來評價運動減肥效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應同時測定兒童青少年的體脂百分比(PBF)來判定其是否肥胖。
從表3中可以看出,經(jīng)過4周運動減肥后,重度肥胖兒童青少年體脂百分比下降了14.79%,而BMI只下降了8.04%,瘦體重在運動減肥后增加了4.56%。BMI是根據(jù)體重和身高的關系計算而得,不可能區(qū)分出運動對瘦體重增加的影響。運動減肥使肥胖兒童少年脂肪總量明顯減少,體脂百分比下降,但運動導致骨骼肌體積和重量增加而使瘦體重增加,所以下降的幅度沒有體脂百分比大,變化不如體脂百分比明顯。因此,評價肥胖程度和減肥效果的指標中,BMI變化不及體脂百分比敏感和顯著,我們認為,體脂百分比是評價肥胖程度和運動減肥效果的理想指標。
2.2.3 運動減肥對腰圍、臀圍的影響
腰圍與臀圍是人體測量中常用的評價身體形態(tài)的簡易指標。腰圍(waist circumference,WC)為腰部的圍度,一般略小于本人的胸圍,腰圍的大小反映腹腔及腹部皮下深層脂肪厚薄以及腹肌體積,也是反映腹部脂肪堆積程度的較好指標。如果腰圍大于胸圍,則說明腹腔和腹部皮下脂肪堆積過多,腹肌張力較小,身體肥胖。兒童青少年因腹肌張力小,腹腔內臟器官如胃、肝的位置下移,腰圍幾乎與胸圍相等。
大量的研究證實,肥胖的健康危害不但與體脂量有關,更與脂肪的分布部位有關,尤其脂肪在腹部的堆積。近年來關于腹部脂肪堆積導致健康危害的機制研究已經(jīng)比較清楚,腹部脂肪細胞尤其是腹腔內臟脂肪細胞對脂質溶解十分敏感,對胰島素的抗脂解作用反應低下,內臟脂肪細胞數(shù)量的增加使脂肪溶解增加。游離脂肪酸釋放增多,且過多的脂肪酸直接進入門靜脈,肝臟門靜脈內游離脂肪酸濃度增加導致肝臟三酰甘油合成增加,引起一系列脂質代謝紊亂。此外,門靜脈內游離脂肪酸濃度的增加,還誘導肝臟胰島素抵抗。由于腹部脂肪細胞堆積導致骨骼肌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加之肝臟對胰島素清除率下降,使血中胰島素濃度升高,導致血脂、血尿酸及血壓調節(jié)的異常[1]。
由表4和圖2可以看出,運動減肥后肥胖兒童青少年腰圍明顯下降,而臀圍的變化較小。臀部本身不像腰腹部那樣容易集聚脂肪,臀周圍的脂肪層相對較薄,運動中動用脂肪的比例相對較少。臀部肌肉比較發(fā)達,肥胖青少年過重的體重對臀部肌肉的負荷增大明顯超過腰腹部的肌肉,加上由于運動的刺激,使臀部的肌肉變得更發(fā)達,肌纖維增粗,也是造成運動減肥對臀部體積的變化不大的原因[6]。
盡管運動減肥使受試肥胖兒童青少年的體重有了明顯下降,身體形態(tài)指標也有顯著的良好變化,但是臀圍的下降仍不令人滿意。青少年不僅重視自己的整體形態(tài),同時對自己的局部形態(tài)也十分在意,適當?shù)倪\動方式對減少局部脂肪的堆積可能有積極作用[7]。
通過4周的運動減肥,重度肥胖青少年各項身體形態(tài)指標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脂肪體重下降最明顯,瘦體重有所上升;腰圍、臀圍和腰臀比都有所下降,腰圍下降最明顯。
體脂百分比是評價肥胖程度和運動減肥效果的理想指標,BMI評價肥胖程度和減肥效果存在一定局限性。
[1]孟玲慧,米杰,程紅,等.北京市3-18歲人群腰圍和腰圍身高比分布特征及其適宜界值的研究[J].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07,2(4):245-252.
[2]關爾捷.長春市朝陽區(qū)小學生肥胖干預的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 0 0 9,7(4):2 7 9-2 8 0.
[3]施飛,吳玉琴,南通市學校健康教育效果評價[J].中國學校衛(wèi)生,1 9 9 9,2 0(3):1 9 3.
[4]李建平,趙峰.肥胖對健康的危害及運動減肥[J].嘉興學院學報,2007,19(6):97-99.
[5]鄔盛鑫,馬受良,馬軍,等.兒童青少年體質量指數(shù)與腰臀圍及腰臀比關系的研究[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9,30(3):259-261.
[6]馮美云.運動生物化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7]張王利,李應偉.運動減肥科學化探索[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 0 0 5,3 3(4):1 3 3-1 3 6.
[8]王晶晶,陳文鶴.運動減肥對肥胖青少年身體形態(tài)、血液生化指標和心率的影響[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9,33(6):58-61.
(責任編輯:何聰)
Effect of Losing Weight by Exercise on Waist and Hip Circumference and Waist-Hip Ratio of Female Children with Severe Obesity
SHEN Xue-han, CHEN Wen-h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chool of Exercise Science, Shanghai 200438, China)
Body shape indices of the 23 severe obese female children were determined before and after "2009 Shanghai Dianfeng Summer Camp of Losing Weight by Exercise". After 4-week exercise, body fat percentage, BMI, fat weight and waist and hip circumference decreased to different extent. The decrease of body fat percentage is apparently greater than BMI, and waist/height ratio dropped obviously more than the hip/height ratio. Compared to BMI, body fat percentage is an ideal index for evaluating obesity degree and the result of losing weight by exercise.
obese children; losing weight by exercise; body fat percentage; waist circumference; hip circumference; waist-hip ratio; BMI
G804.5
A
1006-1207(2010)03-0096-04
2010-02-22
上海市重點學科建設資助項目(第三期)(S30802),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06BAK33B04-2)
沈雪寒,女,在讀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運動生理學.
上海體育學院 運動科學學院,上海 20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