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國漢
受壓制者的策略
文|鄭國漢
要想從追隨者變?yōu)轭I先者,就必須要有創(chuàng)新。
在一個市場中,既有領先者,也有追隨者,這很正常。每個企業(yè)的基因不同,先天優(yōu)劣勢不同,需要根據自身的條件制訂戰(zhàn)略。
有些行業(yè)中,主要利潤都是老大賺的。比如在芯片領域,英特爾多年來一直是絕對的老大。規(guī)模經濟有多重要?規(guī)模經濟背后往往代表著品牌、創(chuàng)新能力等。
芯片本來是隱藏在電腦背后的產業(yè),但英特爾卻成功地將自身的品牌認知度從廠商延伸到消費者。
當一家公司處于追隨者的位置,受資源、人才等限制,有時就需要模仿別人。再通過渠道、銷售等其他方面的優(yōu)勢,以補充創(chuàng)新的不足。這個策略在國外也有,它在經濟學上稱為“fast second(快速的第二名)”。
但是,要想從追隨者變?yōu)轭I先者,就必須要有創(chuàng)新。我們可以參考日本幾十年前的經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的模仿能力是當時最好的。雖然也有在模仿基礎上的再改進,但是以模仿為主。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以后,日本企業(yè)的生產效率開始減慢,從全要素生產率來看,這20年來都沒有多少進步。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到現在的20年間,日本經濟不行,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要實現從模仿到創(chuàng)新的飛躍,這個過渡期不容易。
從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自身的發(fā)展歷史來說,我深有體會。記得早年,香港科技大學是香港本地第三所大學,排在前面的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們沒有歷史,是“受壓制者”。
記得有一次,我搭乘出租車去香港科大,司機問我,“這所大學有學位課程嗎?”這聽起來,相當可笑。但從另一個側面來說,一個人從進入香港科大那天起,其命運就被決定——必須創(chuàng)新、求變、求新。假如我們跑的是老路,一步步地建立自己的影響,那么香港科大將永遠跟在港大和中大的后面。
港大和中大都沿襲了英國的老式制度,原本都屬于教學型大學。于是,香港科大就從策略上將自己明確定位為研究型大學,事實上這種做法推動了香港整個學界的轉型,提高了全香港大學的整體研究水平。
在香港科大商學院創(chuàng)立之初,我們有一個策略性伙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它將課程的框架給了我們,并且負責替我們招募教授。經過一段時間的合作,我們慢慢發(fā)現,僅僅將經濟理論、美式教學引進來是不夠的,一定要有根據我們自身特點而獨創(chuàng)的東西。于是,跟中國的實情結合,我們進行了課程創(chuàng)新,比如有一門新課是美國不會有的,叫《如何在亞洲做生意》。
哈佛大學和芝加哥大學這兩所名校是比較不愿意與別的學校進行合作。西北大學凱洛格學院則是美國大學中第一個走出去,選擇不同的州,設立不同的據點,發(fā)展跨州的聯盟,我們與凱洛格學院達成合作,現在看來比較成功的。不能否認,中國經濟現階段的支撐,很大一部分還是依靠模仿,但是,接下來,中國必須慢慢發(fā)展出更多的創(chuàng)新平臺。
(作者系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院長,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