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小偉,楊云峰
(1.西北工業(yè)大學人文與經法學院,陜西西安 710072;2.西安外事學院外國語學院,陜西西安 710077)
英漢學術論文摘要語篇銜接的對比研究*
卜小偉1,2,楊云峰1,2
(1.西北工業(yè)大學人文與經法學院,陜西西安 710072;2.西安外事學院外國語學院,陜西西安 710077)
規(guī)范嚴謹的學術論文(RA)英文摘要不僅有助于傳播學術信息,也有助于提高文章被國際檢索工具(EI,SCI)收錄的可能性。基于對比語言學和篇章語言學理論,通過自建語料庫,從兩方面對比研究了英漢學術論文摘要的篇章銜接手段:(1)結構銜接手段,即主位推進;(2)非結構銜接手段,即照應、連接和詞匯銜接,旨在為中國學者更好理解和寫作英文學術論文摘要的寫作提供建議。
學術論文摘要;結構銜接;非結構銜接;對比
學術論文摘要作為學術論文內容“高度濃縮”的精華,通常短小精悍、言簡意賅,直接反應論文寫作的背景理論、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結論等,是學術論文寫作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在學術日益國際化的今天,英文學術論文,特別是其摘要的寫作,直接關系到科研成果能否被國際知名學者所接納。傳統(tǒng)的論文摘要研究主要從體裁分析、人際意義、翻譯等角度對英文學術論文摘要進行分析,鮮有對英漢摘要的對比研究。因此,本文從對比語言學基本理論出發(fā),對比分析英漢學術論文的語篇銜接的異同,以期為中國學者寫作英文摘要提供積極的建議。
韓禮德(Halliday)和哈桑(Hasan)認為,銜接是語篇中的一個成分和對其解釋它起重要作用的其他成分之間的語義關系,任何一段能成為語篇的話語必須具有語篇性(texture)。語篇性包括兩方面的特征:一種是非結構性特征,另一種是結構性特征。
非結構性銜接手段分為語法手段和詞匯手段兩個層面,其中語法銜接包括前者包括照應(reference)、省略(ellipsis)、替代(substitution)和連接(conjunction),詞匯手段則則包括重復(reiteration)、同義(synonymy)、反義(antonymy)、上下義(hyponymy)和搭配(collocation)等。結構性銜接包括信息結構(infor mational structure)和主位結構(thematic structure)兩個層面。韓禮德(Halliday)和哈桑(Hasan)對語篇銜接手段的定義和分類是本文的理論基礎。
為確保研究結果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隨機抽取了30篇英文論文摘要和30篇中文論文摘要。其中,英文摘要來源于國際權威期刊Journal of Computer and System Science(《計算機與系統(tǒng)工程學報》),中文摘要來源于國內權威期刊《計算機學報》,這些論文的發(fā)表時間都在2004年和2005年。為確保英文摘要的作者是英語本族語者,我們通過電子郵件的方式進行了確認。
在語篇信息的發(fā)展過程中,各句的主位與主位之間,述位與述位之間,以及主位或述位與其他句子的述位或主位之間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不斷聯系變化,從而推進語篇的信息交流,由已知信息引發(fā)新信息,而新的信息又不斷成為新信息,并由此為出發(fā)點,再觸發(fā)新信息。這種新舊信息按照信息價值的等級動態(tài)推進,形成的信息流不斷發(fā)展推進語義內容的有序表達,就是Danes所說的主位推進模式(Patterns of Thematic Progression)。
在研究各家劃分主位推進模式的基礎上,結合本研究的需要,筆者認為主要的主位推進模式可以劃分為以下四種: (1)連續(xù)主位發(fā)展型,即在語篇推進中,句子的主位相同而述位不同;(2)連續(xù)述位發(fā)展型,即在語篇推進中,句子的述位相同而主位不同;(3)線性發(fā)展型,即在語篇推進中,前一句的述位成為后一句的主位,第二句的述位又成為第三句的主位,以此類推;(4)交叉發(fā)展型,即在語篇推進中,前一句的主位成為后一句的述位,第二句的主位又成為第三句的述位,以此類推。
(一)連續(xù)主位推進模式的比較
在這里使用威爾柯克斯符號秩和檢驗,主要是討論在連續(xù)主位推進模式構成的銜接機制方面,英漢學術論文摘要是否有顯著性差異。本檢驗采取以下步驟:
(1)設定零假設H0,即在連續(xù)主位推進模式方面,英漢學術論文摘要沒有顯著差異;設定備擇假設H1,即在連續(xù)主位推進模式方面,英漢學術論文摘要有顯著差異;
(2)把選取的30篇英語學術論文摘要和30篇漢語學術論文摘要隨機配成30對,編號為01到 30;
(3)設定顯著水平為0. 05;
(4)分別找出每篇英文摘要和漢語摘要中的連續(xù)主位推進模式的數量并記錄下來;通過減法計算英語摘要中連續(xù)主位模式與漢語摘要中連續(xù)主位模式的差值并記錄下來;
(5)對差值的絕對值進行排序。如果某對的絕對值是0,則這一對不參與接下來的排序。因此,如表1所示,2,6,11, 20,24都不參與檢驗,本研究的數理分析樣本量N為30-5= 25。如果某些對的絕對值相同,則他們的等級都為他們本占等級之和的平均值。如圖2所示,絕對值1出現了11次,這些1的等級都為(1+2+3+4+5+6+7+8+9+10+11)/11 =5.5。同理,絕對值2所對應的等級為22。
(6)把等級分別相加,得出正的等級之和為225.5,負的等級之和為136.5。根據威爾柯克斯符號秩和檢驗的要求,檢驗統(tǒng)計值W為其中較小的一個,即W=136.5。通過查威爾柯克斯符號秩和檢驗表(李紹山,2001:177),得出當N等于25時,顯著水平為0.05的雙尾檢驗臨界值為89。由于W> 89,證明假設H0正確。
鑒于在學術論文摘要中非結構性銜接手段的分布情況,本文著重討論其中出現的最頻繁的二種,即照應和詞匯銜接。
(一)照應銜接手段的比較
根據韓禮德和哈桑(1976)的劃分,照應可分為人稱照應(personal reference)、指示照應(demonstrative reference)和比較照應(comparative reference)。由于在英漢學術論文摘要中比較照應出現的幾率極低,重點對人稱照應和指示照應進行了統(tǒng)計,見表1和表2。
表1 英漢學術論文摘要人稱照應比較
通過表1,可以直觀的看到英漢學術論文摘要人稱照應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在從共性上而言,英漢語學術論文摘要均不使用第一人稱單數、第二人稱以及第三人稱單數中關于“他(he/him/his)”或者“她she/her/hers”的人稱照應。
從不同點來說,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1)宏觀而言,漢語學術論文摘要中人稱摘要的使用是非常少見的,在30篇語料中,一共出現了8次;而在對應的英語語料中出現了上百次之多;(2)英語學術論文摘要中多用第一人稱復數“we(我們)”形成與上下文的照應,而同樣的方式卻沒有出現在漢語語料中。
另外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盡管“it”在英語語料中出現的次數多達17次,但是大多數情況僅作為語法結構中的形式主語,并未與上下文形成照應。
表2 英漢學術論文摘要指示照應比較
英漢學術論文摘要在指示照應形成的銜接方面,有如下異同:(1)英語語料中指示照應出現的頻率更高,而這還不包括由定冠詞“the”所形成的照應;(2)英語語料中“that”形成的照應出現頻率較高,而漢語語料中卻沒有類似的照應關系; (3)英語語料中的34個“this”形成的照應中,有10個為外指,而英語語料中的所有“this”形成的照應均為內指。
(二)詞匯銜接手段的比較
詞匯銜接在英漢語學術論文摘要中的使用頻率都相當的高,尤其是在重復所構建的銜接方面。
從詞匯銜接手段的共性方面看,由于學術論文摘要的文體和功能需要,英漢語料都高頻率的重復論文關鍵詞或者關鍵詞的同義詞/近義詞,以達到強調研究話題的目的。從差異性方面看,漢語語料對重復和同義詞/近義詞的使用明顯高于英語語料。這也就從另一方面揭示了為什么英語語料中代詞的使用高于漢語語料中代詞的使用。同時,英語語料中由詞匯手段構成的銜接,既可以是相鄰句子之間的銜接,也可以是相隔幾個分句的非相鄰句子之間的銜接,而在漢語語料中,所有由詞匯手段構成的銜接絕大部分都發(fā)生在相鄰句子之間。
通過上述分析和討論,可以發(fā)現英漢學術論文摘要所使用的語篇銜接手段既有相同的方面,也存在差異。
首先,從總體上看,兩者在結構銜接方面,即由主位推進構成的銜接,沒有顯著差異。其次,英語學術論文摘要使用人稱照應的頻率明顯高于相應的漢語摘要,主要體現在對第一人稱復數“we”的偏好使用。第三,在加和連接的使用上,英語摘要也多于漢語摘要,這主要是由于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照成的。準確理解和把握英漢學術論文摘要在篇章銜接機制上的異同,能夠增強所構建英語摘要的語篇性,提高摘要的寫作水平。
[1]Danes F.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Text[A].Danes(ed).Papers in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Prague[C].Academia,1974.
[2]HallidayM A K,Hasan Ruqaiya.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 Longman,1976.
[3]胡芳,陳彧.英漢學術期刊論文摘[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 2005,(3):83-86.
[4]黃衍.試論英語主位述位[J].外國語,1985,(5):237-242.
[5]李紹山.語言研究中的統(tǒng)計學[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1.
[6]徐盛桓.主位和述位[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2,(1):2-8.
2010-06-04
卜小偉(1971-),男,陜西西安人,副教授,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