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露芳
(廣州工程技術職業(yè)學院,廣東廣州510075)
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的應用性探析
——以語言的輸入、互動和輸出為例
王露芳
(廣州工程技術職業(yè)學院,廣東廣州510075)
本文擬從理論的角度,圍繞Chomskey,Krushan,Gass,和Swain等學者的觀點,結合筆者的學習體會,對這三個方面逐一作了分析和討論。
語言學習;輸入;互動;輸出
在語言學習和語言習得的過程中,語言輸入(input)、學習互動(interaction)和語言輸出(output)是三個十分重要的方面。本文擬從語言輸入為起點,結合語言學習的互動以及語言輸出的重要性,從縱向的角度對這三個因素在語言習得中的功能作一剖析,從而使讀者不僅能對這三個因素中每一個因素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對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也有較為清晰的理解。只有當我們很好地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能很好地搞好我們的語言學習。
“輸入”這一術語原指計算機信息處理過程中被植入的信息。在語言學習中,語言輸入指學習者得到的各種語言內(nèi)容。如:詞、詞組、短語、句子、以及段落等。在實際生活中,無論對機器還是對人,輸入的可接受程度是有一定的限制的。一旦超過了其可接受的程度,輸入的信息就會受到阻擋。為此,Corder(1967)對“得到的語言輸入”和“接受的語言輸入”作了區(qū)別,前者被稱為“input”,后者被稱為“intake”。Corder認為只有后者對語言學習才是有意義的。此后,不少學者在這一領域中相繼提出自己的新看法(Chaudron,1985;Liceras,1985;Gass,1988;MacWhinney,1989;Day and Shapson,1991)。其中,Gass的論述相當深刻,對語言學習和語言教學來說有很大的啟發(fā)性。Gass將語言輸入的接受演變到語言輸出的產(chǎn)生的整個過程分為五個階段:
1)得到的語言輸入(Apperceived Input);
2)理解的語言輸入(Comprehended Input);
3)語言接受(Intake);
4)知識的結合(Integration);
5)語言輸出(Output)
根據(jù)Gass的這一模式和Corder所提出的相關見解,我們可以知道學生得到語言輸入不一定全部都能被他們所接受,因為這和學生的認知能力和他們已有的知識范圍相關。如果學生得到的各種語言輸入不能很好地被接受,那么,這五個階段中的最后兩個階段就不能很好地發(fā)揮功能。語言學習就易失敗。這也說明為何西方一些語言研究者反復提出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并強調(diào)它們在語言習得過程中,對學習者的重要意義(Krushan,1977,1981,1982;Krushan and Terrell,1983)。
不少研究者發(fā)現(xiàn)(Ferguson,1971;Hatch,1983)在語言交際中,不少教師和母語使用者在和學生交談過程中對語言輸入作不少改變,盡力保證其可理解性。這從下表中可以得到一定的啟示。
表(1) 母語運用者對母語運用者和對外語學習者之間的不同表達方式(舉例)
表(2) 母語運用者對外語學習者不同表達方式(小結)
(母語說話者在語法方面重復并糾正學習者不正確的話語)NS fills in the blank for learners’incomplete utterances(母語說話者對學習者不完整的話語進行補充)DISCOURSE(語篇)NS gives reply within a question(母語說話者對問題作出回答)NS uses tag questions(母語說話者使用反意疑問句)
NS offers correction(母語說話者給出正確的形式)
Source:Adapted from Hatch(1983)(來源:改編于Hatch,1983)
很清楚,母語使用者在對非母語使用者交談時,愛用正規(guī)的句子,愛把語言表達得清楚,因為非母語者的語言能力不如母語使用者,所以,只有使語言簡單、清晰、易懂才能使雙方的談話得以進行。然而要想單純地依靠可理解的語言輸入來達到語言習得,這一做法并不完全可靠。不少語言學家對此有所論述(Sharwood Smith,1986;White,1987;Ellis,1990,1991)。Gass(1988)指出語言學習者需要的不完全是可理解的語言輸入,而是理解了的語言輸入,因為前者重在講話者一方(教師或母語使用者),后者才正真地作用于學習者自身。但不論是Gass的論述,還是Krashen的理論,他們都沒有從語言習得的角度來探討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和語言運用兩者之間的功能和緊密關系,也沒有對之作清晰的闡述。所以,筆者在本文中也需從互動這一方面(即:教師和學生間的語言活動)來表明這一環(huán)節(jié)在語言習得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幫助學生提高這一能力。
(一)理解。成功的交流關鍵在于理解——自己理解別人和別人理解自己。不能很好地理解是語言交流中的一個典型困難。那么,哪些因素可以決定可理解性呢?
首先,母語說話者對非母語說話者的發(fā)音要有很好的鑒別能力。同時,非母語說話者的語言調(diào)整能力也十分重要。學習者可以通過恰當?shù)脑~匯和連接方式來進行理解,從而獲得對方的語意。這可以從下面一封非母語說話者寫給母語說話者的信中看出。由于受漢語思維干擾,盡管信中大部分句子的句法結構完整,但仍不易理解。
Dear:
I’m very glad to receive your good request about expending for language.I looked it hardly and found that late.
I want to obtain publications which will help me to finish my formations in English or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Many times I wrote over without best answer was obtained.With that discriminate area,I have disjointed several forms.
So,I ask a place to follow research learning,or,your useful publications.I prefer to change my present job,so,all you’ll do must be welcome.I’m interested in world food program,or,in a field where research,campaigns are useful.
Thanks.
信的第一段文章語法正確,但語義不清。什么原因呢?主要是詞匯選擇有問題,如expending,language,hardly。這些詞不能正確地傳達寫信者的語意。此外,信的第三段第一句中:Many times I wrote over without best answer was obtained,盡管第二個從句的語法是錯的,但作者所表達的語意不難理解——“沒有得到好的答復”。然而,第二句則不同了。它語法正確,但使用的單詞不恰當(尤其是discriminate和disjointed),語意難以理解。所以,選擇恰當?shù)脑~匯對正確的語意表達是十分重要的。
關于理解的第二個方面就是非母語說話者的理解能力。人們在交際活動中依靠多種形式幫助理解,其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就是“暗示”(信息提示)。在面對面的談話中,肢體語言(如點頭、眨眼)或語氣詞(uh,huh,yeah)等都能達到這一作用。
Gass&Varonis(1984)發(fā)現(xiàn)母語說話者對非母語說話者的言語聽得越多,理解就越容易,因為(1)對特定的非母語說話者的熟悉程度,(2)對非母語的話語的熟悉程度,和(3)對話題的熟悉程度,都可以幫助聽者很好地理解講話者的語意。
雖然母語說話者和非母語說話者在交際活動中會碰到不少困難(理解困難),但一旦他們注意了困難產(chǎn)生的原因,他們就會有一定的辦法予以解決,幫助語言學習的健康發(fā)展。
(二)互動。當流利的談話被打斷時,說話者通常通過提問來進行修補,如:“You’ve said a lot.What is it about?”或者是在交流中尋求幫助,如:“Could you spell one of those words for me?”。換句話說,人們會對沒有理解的部分進行提問。這種提問可以使談話得以繼續(xù),而且使交流處于一種平等關系的狀態(tài)。它能把由一方或雙方口誤而中斷的談話引導到原先的狀態(tài)。
正如人們所看到的一樣,在與非母語的說話人進行的交流活動中,說母語的人不僅需要調(diào)整言語的形式,而且對談話本身的結構也要做一定的調(diào)整。Long(1980)指出在有非母語說話人參與的談話活動中,母語說話者的某些句子結構會有變化。例如:確信檢查(Is this what you mean?),理解檢查(Do you understand?Do you follow me?)和要求解釋清楚(What,Huh)。這會幫助那些習得不到位的非母語說話者更好地理解談話的內(nèi)容。說話人對話語的調(diào)整(無論是無意的或是故意的)幫助了非母語者理解對話的內(nèi)容,從而減輕了他們在交流活動中的負擔。
但我們不能錯誤地認為理解和習得是一樣的。一般來說理解是指一個單獨的事件,而習得是指一個持續(xù)的狀態(tài)。
我們已經(jīng)討論了輸入的概念,也討論了習得不到位的非母語說話者參與的對話活動,最后還有一個概念需提及一下,那就是充分理解的語言輸出。
單獨的信息輸入有時能幫助人們理解詞匯的含義。當人們聽到“dog,bit,girl”這幾個詞時,不管其順序如何,人們基本知道是“狗咬了女孩”而不是“女孩咬了狗”。同樣,如果聽到一個句子“This is bad story”,人們也會很快地把缺少的冠詞補進去。
但對語言輸出而言,情況就不一樣了。人們會強調(diào)詞序。這就使學習者必須從語義處理而轉(zhuǎn)向句法處理了(Swain,1985:249)。Swain最初的研究對象是浸入式二語學習的兒童,他們在浸入環(huán)境中明顯地缺乏產(chǎn)出性語用能力。這樣,Swain提出了信息輸出在二語習得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充分理解的輸出是指學習者不僅需要傳送信息,而且要準確地、恰當?shù)?、連貫地傳送(Swain,1985:249)。在對此概念的最近一次解釋中,Swain指出能理解的輸出可能會要求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把語義的、無限的、非確定的、或理解中比較流行的策略處理轉(zhuǎn)換為能精確地輸出信息而需要的語法處理。因此,信息輸出的方法在語言的句法和形態(tài)的發(fā)展中能擁有很大的潛在作用(Swain,1995:128)。
那么,哪種輸出方式對學習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呢?一般來說,以下四種輸出方式對語言學習能起重要的作用:
(1)對目標語結構和意義的“測試假設”;
(2)證實這些假設的重要信息反饋;
(3)促進中介語產(chǎn)出的自我發(fā)展;
(4)強調(diào)以意義為基礎到以句式為基礎二語表達的轉(zhuǎn)變。
Izumi,Bigelow,F(xiàn)ujiwara,and Fearnow(1999)專門研究了信息輸出的顯著功能,并對這一假設作了部分的支持。他們指出在認知和語言需求之間需保持平衡。特別是當被測試者得到的是書面語的輸入,并要求對重述能起關鍵作用的詞劃線時,情況更是如此。
由于篇幅有限,這四種方式就不在此作具體細述了。但要把第二語言學好,科學的策略是很重要的。策略要有理論指導,只有從理論對其原委了解清楚,那么一切工作就好做了
[1]Chaudron,C.1985.A method for examining the input/intake distinction.In S.Gass and C.Madden(Eds.):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Rowley,MA:Newbury House Corder,S.P.1967.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errors.IRAL 5:161-170.
[2]Day,E.and S.Shapson.1991.Integrating formal and functional approaches to language teaching in French immersion:an experimental study.Language Learning 41:25-50.
On the Practicability of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y——Taking the Input,Interaction,and Output As Examples
Wang Lu-fang
(Gu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uangzhou,Guangdong 510075)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heoretical viewpoints of Chomskey,Krushan,Gass,Swain and some other scholars.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own learning experience in recent years,each of these three aspects i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with the hope of giving the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a revelation in the field of language teaching.
Language learning;Input;Interaction;Output
H318
A
1008—6772(2010)04—0167—03
2010-7-7
王露芳(1969-),女,江西上饒人,廣州工程技術職業(yè)學院講師,研究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