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玉
胃腸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定義為主要發(fā)生于消化管道含有梭形細胞、非普通型上皮樣細胞或含有兩種細胞并顯示CD117活性的間葉細胞瘤[1],也叫胃腸間質瘤或胃腸道間質腫瘤。本文對筆者近年來收治的96例患者進行分析,以闡明該病的病理特點及其預后。
1.1 一般資料 1996-03~2004-12收治的胃腸道間質瘤(GIST)患者96例,具有完整病史和病理資料。其中男50例,女 46 例;年齡 21~82 歲,平均(53.8±11.6)歲。該組 GIST 患者均經(jīng)復閱切片、CD117免疫組織化學檢測診斷證實。其診斷標準:①于消化道的間質性腫瘤;②免疫組化CD117或CD34陽性,伴平滑肌、神經(jīng)分化或無分化。
1.2 病理資料收集 復閱HE染色切片,重新診斷,并收集腫瘤相關臨床及病理資料。腫瘤細胞密集程度 (高密度≥1000 個/mm2; 低密度<1000 個/mm2)[2]; 核分裂象數(shù)目采用50HPF計數(shù);有無薄壁擴張血管,血管直徑>0.2 mm為薄壁血管。
1.3 免疫組化檢測 全部96例行免疫組化染色,標記抗體為 CD117、CD34、SMA,Vimentin、S-100 和 Ki67。CD117 抗體購自上海長島生物公司。腫瘤細胞胞質或胞核呈棕黃色且背景清晰者為陽性[3]。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隨訪采用門診復查、電話進行,全部96例得到隨訪。生存時間為:自手術治療之日至末次隨訪日或病死的時間,以月為單位計算。使用SPSS 13.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使用χ2檢驗。單因素分析各變量與預后關系采用Log rank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風險模型進行[4]。
表 1 各因素對GIST患者生存的影響
表 2 96例GIST多因素分析結果
2.1 一般情況 本組GIST患者96例,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腹部不適或腹痛者43例占44.79%,腹部包塊10例占10.42%,消化道出血22例占22.92%,梗阻6例占6.25%,表現(xiàn)為發(fā)熱、消瘦、大便性狀改變者9例占9.38%,無癥狀而于體檢發(fā)現(xiàn)異常者6例。
2.2 臨床病理資料 本組GIST中胃間質瘤59例占61.46%,小腸間質瘤37例占38.54%。腫瘤細胞核分裂象<5/50 HPF者38例占39.58%,5~10/50 HPF者21例占21.88%,>10/50 HPF者37例占38.54%。腫瘤直徑1~20 cm,直徑>5 cm者43例,直徑≤5 cm者53例。
2.3 免疫組化檢測 96例腫瘤組織標本中,CD117陽性表達為88例,占91.67%;CD34陽性表達為78例,占 81.25%;Vimentin陽性表達為96例,占100%;SMA陽性表達為12例,占12.5%;S-100陽性表達為9例,占9.375%;其中77例同時表達CD117和CD34,占80.81%;同時進一步檢測Ki67標記指數(shù),Ki67陽性表達為85例,占88.54%;>5%者41例,占42.71%;≤5%者55例,占57.2%;各免疫標記物的表達與腫瘤發(fā)生部位無相關性(P>0.05)。
2.4 臨床及病理因素與生存率的相關性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患者的預后與腫瘤大小、腫瘤部位、腫瘤細胞類型、手術方式、Ki67標記指數(shù)和核分裂象計數(shù)有關(表1)。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周圍組織侵犯、腫瘤壞死、腫瘤大小、核分裂象數(shù)目及性別是影響預后的重要因素(表2)。
GIST因其腫瘤起源不清,位置多在胃腸之間而定為間質,臨床表現(xiàn)跟胃潰瘍差不多,不太典型,有黑便之類的表現(xiàn)[5,6]。往往伴有腹部疼痛和壓迫感[7]。本文對收治的胃腸道間質瘤患者的預后因素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本組GIST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為腹部不適或腹痛者43例占44.79%,腹部包塊10例占10.42%,消化道出血22例占22.92%,梗阻6例占6.25%,表現(xiàn)為發(fā)熱、消瘦、大便性狀改變者9例占9.38%,無癥狀而于體檢發(fā)現(xiàn)異常者6例。其中胃間質瘤59例占61.46%,小腸間質瘤37例占38.54%。腫瘤細胞核分裂象<5/50 HPF者38例占 39.58%,5~10,50 HPF 者 21例占 21.88%,>10/50 HPF者37例占38.54%。腫瘤直徑1~20 cm,直徑>5 cm者43例,直徑≤5 cm者53例。免疫組化檢測結果顯示96例腫瘤組織標本中,CD117陽性表達為88例占91.67%;CD34陽性表達為78例占81.25%;Vimentin陽性表達為96例占100%;SMA陽性表達為12例占12.5%,S-100陽性表達為9例占9.375%;Ki67陽性表達為85例,占88.54%;其中77例同時表達CD117和CD34,占80.81%;同時進一步檢測Ki67標記指數(shù),>5%者41例(42.71%)。各免疫標記物的表達與腫瘤發(fā)生部位無相關性(P>0.05)。分析GIST患者的臨床病理因素與生存率的相關性,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患者的預后與腫瘤大小、腫瘤部位、腫瘤細胞類型、手術方式、Ki67標記指數(shù)和核分裂象計數(shù)有關。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周圍組織侵犯、腫瘤壞死、腫瘤大小、核分裂象數(shù)目及性別是影響預后的重要因素。這表明判別GIST患者的預后,應結合腫瘤大小、核分裂象數(shù)目、手術方式、性別、Ki67標記指數(shù)等多個參數(shù)進行,腫瘤的部位及細胞密集程度等,有助于對腫瘤侵襲行為的預測。
[1]張 偉,王 波,李 平,等.胃腸道間質瘤的臨床病理學分析[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7,22(8):570-573.
[2]沈曉東,龔 勛,項建斌,等.胃腸道間質瘤預后因素分析[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9,24(4):265-268.
[3]陶德友,鄭 松,陳麗榮,等.胃腸道間質瘤患者生存和預后因素綜合分析[J]. 中華消化雜志,2008,28(5):293-295.
[4]鄒 峻,保志軍,于曉峰,等.胃腸道間質瘤的預后分析[J].胃腸病學,2009,14(5):279-282.
[5]梁玉梅,李向紅,呂有勇,等.胃腸道間質瘤156例臨床病理學特征與預后的分析[J]. 中華病理學雜志,2007,36(4):233-237.
[6]管志遠,蘭明銀,江 斌,等.胃腸道間質瘤71例預后影響因素分析[J]. 腹部外科,2007,20(6):362-363.
[7]章曉紅,艾有生,李貴春.胃腸道間質瘤35例臨床病理特點及預后分析[J]. 腫瘤研究與臨床,2008,20(11):769-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