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貞 張麗 鄭南嵐 鄭盼秋
【摘要】 目的 探討顱腦外傷伴發(fā)精神障礙患者安全隱患及護理對策。方法 通過對185例顱腦外傷伴發(fā)精神障礙患者進行回顧性總結,就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提出了護理對策: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加強安全護理、注重情感支持、做好心理護理、進行矯正行為訓練。結果 通過精心的治療和護理,152例痊愈出院,33例好轉出院。結論 對顱腦外傷伴發(fā)精神障礙患者護理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安全隱患,進行分析并提出護理對策,有利于患者康復,從而促進職業(yè)康復及社會回應。
【關鍵詞】顱腦外傷伴發(fā)精神障礙;安全隱患;對策
顱腦外傷伴發(fā)精神障礙是指大腦直接或間接遭受各種外傷而造成腦組織損傷所致的精神活動失調(diào)[1]。隨著工業(yè)化、都市化、現(xiàn)代化建設的日益發(fā)展,顱腦外傷伴發(fā)精神障礙的發(fā)病率明顯高于普通者,尤其是因交通事故受傷者,77%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礙[2]。因此,做好本病的預防及護理工作,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筆者對本科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顱腦外傷伴發(fā)精神障礙患者185例進行分析,目的是探討顱腦外傷伴發(fā)精神障礙可能出現(xiàn)的不安全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防護措施。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185例,男120例,女65例,年齡18~65歲,均有顱腦外傷昏迷史,GCS評分3~8分85例,9~12分100例,昏迷時間為30 min~1個月不等,外傷前均無精神病史。腦挫裂傷105例,腦干損傷30例,硬膜下血腫48例,顱底骨折2例。
1.2 診斷標準 ①明確頭部外傷史,傷前無精神病史;②傷后躁狂不安,狂喊,傷人傷物,情緒激動,不配合治療;③傷后語序紊亂,智能減退;④易激惹,幻覺,正常人際適應能力差;⑤思維緩慢、淡漠抑郁,爆破性語言伴強迫動作;⑥失明多夢,易怒易喜,離奇動作。具備①以及②~⑥中任一項即可診斷。
2 安全隱患
2.1 患者的精神癥狀導致的不安全行為 有的患者在病態(tài)思維支配下,拒絕治療,傷人傷物,悲觀情緒,對疾病康復失去信心。
2.2 患者家屬不遵醫(yī)行為導致的安全隱患,患者家屬一時無法接受患者的患病事實時的心理變化,情緒穩(wěn)定與否都會影響患者的康復。由于家屬對疾病知識的缺乏,對護理人員的告知不重視,不能使患者堅持按醫(yī)囑用藥。
2.3 工作人員沒有嚴格執(zhí)行護理核心制度,協(xié)作能力不強;科室人員配置不足不能滿足臨床工作的需求,給護理安全構成威脅;護理人員法律意識淡薄,這也是影響護理安全的因素。
2.4 護理人員因素 護理人員臨床經(jīng)驗不足,在護理過程中,機械地執(zhí)行醫(yī)囑,病情觀察不細致,當患者出現(xiàn)異常先兆時沒能及時發(fā)現(xiàn)。
2.5 設施方面存在安全隱患,如病室、走廊障礙物過多、場面積水、門窗不牢固,配套不合理,如廁所地面滑、水電設施損壞沒及時修理等。
2.6 患者社會心理因素 有的患者情緒不穩(wěn)定、抑郁或煩躁不安,伴有自殘行為,對煩躁不安、精神障礙的患者護理人員及家屬監(jiān)護力度不夠,沒有采取有效的約束和鎮(zhèn)靜,易造成患者受傷或者自殘。
3 護理對策
3.1 樹立以防為主的安全護理理念,正確及時評估危險因素,制定安全應急預案,確?;颊甙踩?/p>
3.2 評估危險因素,確立高危人群 護理人員應做到班班評估,包括疾病、心理、精神、用藥、病區(qū)不境等。對重點觀察預防對象做到心中有數(shù)。
3.3 加強安全護理,防止意外發(fā)生 患者在思維紊亂、心理狀態(tài)失常的情況下,可能出現(xiàn)沖動傷人、自傷行為,如稍有疏忽,很可能造成意外發(fā)生。因此,對行為有明顯失控的患者要加強巡視,提供安全舒適的環(huán)境,限制其活動范圍并設專人看護。對幻覺、妄想支配而產(chǎn)生傷人傷物、自傷等行為的患者做好病房安全管理工作,清除所有的危險物品,為患者提供安全環(huán)境,減少不良刺激[3]。護理人員要全面掌握患者的思想動態(tài)和行為,正確識別暴力行為及自殺行為的先兆。對存在安全隱患,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及時維修損壞的設施,必要是給予藥物抑制,保護性約束,加強巡視,防止意外事故發(fā)生。
3.4 改善住院環(huán)境 清除病室及走廊障礙物,保持地面干燥,對情緒不穩(wěn)定、煩躁不安患者應加床欄,必要時使用保護性壓束,專人看護;定時維修病區(qū)設施,保持性能良好。
3.5 加強心理護理,注重情感支持 護理此類患者時要注意態(tài)度要親切和藹,言語謹慎,注意回避較敏感的話題,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患者的信任;盡量滿足其合理要求,不合理要求耐心說服,不冷淡,不疏遠;對他們的刺激性言辭能自制,不爭吵,不訓斥。對于興奮型患者,可啟發(fā)誘導其合作,轉移其激惹情緒,消除其焦慮、恐懼心理;對抑郁者可進行音樂放治療,多與他們交談,傾聽他們的訴說,對他們提出的問題,用通俗的語言給予解釋指導,以分散和減輕其焦慮情緒[4]。
3.6 取得家屬的配合,積極進行矯正行為訓練 家庭的支持理解和配合對穩(wěn)定患者情緒、促進康復至關重要。因此,家屬對患者要倍加關心、愛護,盡量避免激惹;對他們的不正常行為不岐視,并給予充分理解,使他們感受到親情的溫暖。在此基礎上,對精神癥狀減輕或消失后進入恢復期的患者,可在家屬的積極配合下對患者的言行進行行為矯正訓練,并應用認知療法,幫助其分析病情,啟發(fā)患者進一步認識病態(tài)思維,促進其自知力恢復,清除他們的錯誤信念,使他們變得通情達理,有效地預防精神殘疾。
3.7 重視健康教育 護理人員應向患者及家屬提供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屬了解疾病的相關知識掌握預見性自我護理方法,以及藥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3.8 加強三基三嚴訓練,提高護理人員的自律性,認真執(zhí)行護理核心制度,嚴防差錯事故發(fā)生;加強法律法規(guī)學習,提高護理人員的自覺守法性,提高安全意識。
參 考 文 獻
[1] 夏鎮(zhèn)夷.中國醫(yī)學百科全書.精神病學,1982:103104.
[2] 胡澤卿,黃思慶,張欽廷.道路交通傷患者的智力和記憶研究.法律與醫(yī)學雜志,2001,8(3):165166.
[3] 馮崴老年創(chuàng)傷性精神障礙診治40例.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4,10(1):1112.
[4] 吳小青,梁穎,楊雙石.創(chuàng)傷后反應性精神障礙的心理護理.解放軍護理雜志,2000,17(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