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榮 米鳳香 季春玲
【摘要】 目的 探討新生兒顱內出血(ICH)患兒的臨床特點及護理方法,提高新生兒顱內出血的愈后。方法 收集本科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67例新生兒顱內出血的病例,對其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其臨床特點及護理方法。結果 治愈60例(89.6%),死亡7例(10.4%)。所有病例均進行隨訪3個月,57例(95.0%)精神、發(fā)育、運動、智力正常。結論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及加強臨床護理,是早期診斷、有效治療、減少后遺癥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高質量的護理、減少患兒翻動、保持病室安靜是提高患兒生存率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新生兒;顱內出血;護理
新生兒顱內出血主要因缺氧或產傷引起,早產兒發(fā)病率高,是新生兒早期的重要疾病。臨床表現以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或抑制狀態(tài)為主要特征[1]。病死率高,存活者也常有神經系統后遺癥,如不能早期發(fā)現異常,及時就診治療和護理,對患兒疾病的預后將會產生嚴重后果。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ICH 67例,經精心治療和護理,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67例,男36例,女31例,均經頭顱CT確診為幕上出血。早產48例,足月產14例,過期產5例。出生后3 d內發(fā)病者占多數,呼吸衰竭5例。本組67例患兒均予吸氧、保暖、止血并防止再出血,糾正代謝紊亂,抗感染治療,促進腦細胞功能恢復,營養(yǎng)支持等綜合治療,治愈60例,死亡7例。對治愈的60例隨訪3個月,57例(95.0%)精神、發(fā)育、運動、智力正常。
2 護理
2.1 病情觀察 新生兒全身血容量少,顱內出血后喪失比例相對較成人大,同時由于新生兒神經系統功能穩(wěn)定性差,易出現生命體征變化,故應密切監(jiān)測體溫、血壓、呼吸和心率[2]。如患兒出現惡心、嘔吐、拒乳、煩躁不安、覓食反射消失、擁抱反射消失、抽搐、嗜睡、刺激反應差,呼吸不規(guī)則或暫停、發(fā)紺,有出血傾向者(皮膚有出血點、注射針眼出血不止),詢問有無窒息病史、低體溫、重度感染、低氧血癥等,如發(fā)現上述情況,應引起高度重視,早期做頭顱CT檢查,及時診斷及時治療。
2.2 保持呼吸通暢,合理給氧 對有嘔吐者應及時清除口腔嘔吐物或呼吸道分泌物,吸痰動作要輕柔。腦組織對缺氧極為敏感,及早合理給氧是提高血氧濃度、減輕腦損傷的關鍵[3]。應隨時根據病情給以氧吸入,因新生兒鼻黏膜柔嫩,易激動,為避免鼻導管對鼻黏膜的刺激,最好使用頭罩或面罩吸氧。給予氧氣吸入1~2 L/min,提高肺泡內氧分壓和血氧濃度。患兒抽搐或重度缺氧時給予頭罩吸氧,氧流量為4~5 L/min。病情好轉后改為低流量、間斷吸氧直至停氧。
2.3 密切觀察有無驚厥 驚厥說明ICH患兒顱內壓增高?;純撼霈F煩躁、尖叫等驚厥先兆時,應立即處理。ICH的驚厥發(fā)作可呈多樣性,表現為眼球水平位震顫或垂直位偏斜,眼瞼反復抽動,某一肢體震顫或固定在某一姿勢,出現吸吮、咀嚼動作,四肢呈游泳或踏車樣運動,以及呼吸暫停等[4]。輕微的驚厥發(fā)作有時難與足月新生兒的正常動作相區(qū)別,應仔細觀察。本組39例患兒出現驚厥,其中11例僅有輕微的驚厥癥狀,經CT檢查證實為顱內出血。
2.3 鎮(zhèn)靜止驚 患兒出現煩躁、尖叫等驚厥先兆時,應立即處理。苯巴比妥為鎮(zhèn)靜、抗驚厥的首選藥物,可降低腦細胞代謝率、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改善腦血流、減少顱內出血、抗驚厥、保護腦組織,早期應用效果較好,常用劑量為8~15 mg/kg,稀釋后緩慢靜脈注射,如未控制1 h后再用1次,以后每8~12 h給予2~2.5 mg/kg,直至神經癥狀消失[5]。也可選用水合氯醛、安定止驚。用藥后需嚴密觀察病情,防止呼吸抑制等不良反應。
2.4 防治腦水腫 如患兒出現精神萎靡、腦性尖叫、肌張力減弱或增強、原始反射異常等則為急性腦水腫的主要表現,應用地塞米松和呋塞米,早期應用甘露醇有加重顱內出血的可能,應慎用。若患兒紫紺經治療或吸痰后沒有改善,前囟持續(xù)緊張,病情持續(xù)加重時,可改用20%甘露醇0.25~0.5 g/kg在15~30 min靜脈滴注,1次/4~6 h,力爭在48~72 h內將顱內壓降下來。同時要限制液體攝入量,50~60 ml/(kg?d),防止加重腦水腫[5]。同時使用腦細胞營養(yǎng)劑,促進腦細胞功能的恢復,出血停止后可配合高壓氧治療。
2.5 營養(yǎng)支持 出血早期禁止直接哺乳,因進乳量少,不能滿足生理需要。對于出血輕者用滴管滴幾點,出血較重而出現拒奶、吸吮反射及吞咽反射消失者應留置胃管,管飼奶液,以保證營養(yǎng)供給。由于新生兒胃容量小、消化能力差、賁門括約肌松弛,應少量多次喂奶,給奶速度要慢,以防發(fā)生溢奶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
2.6 恢復期的護理 要與家長及時溝通,使其認識新生兒顱內出血的嚴重性,可能出現的并發(fā)癥和后遺癥,讓家長配合治療和護理?;純翰∏榉€(wěn)定后,進行皮膚接觸,被動屈伸肢體,按摩、變換嬰兒姿勢;與患兒說話、唱歌,給患兒觀看色彩鮮艷、移動的物體。新生兒期給予聽、視、觸覺、前庭運動等刺激,對小兒腦的發(fā)育至關重要。出院后要堅持隨訪,盡早進行肢體功能康復訓練和智能開發(fā),以減輕腦損傷后遺癥。
3 體會
新生兒顱內出血發(fā)病急,變化快,預后較差,是新生兒早期死亡和后期致殘的主要原因。對有高危因素的孕婦分娩時,應引起護理人員的高度重視,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及加強臨床護理,是早期診斷、有效治療、減少后遺癥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
參 考 文 獻
[1] 王慕逖.兒科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25129.
[2] 康桂芝,高常英.新生兒顱內出血的觀察及護理.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7,15(6):463.
[3] 尹玉香,尹素君,于玲玲.新生兒顱內出血的護理.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7,10(6):150.
[4] 郭郁蓮,盧燕君,鄭映芝,等.新生兒顱內出血的原因分析及護理.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14):3304.
[5] 杜愛華.新生兒顱內出血例觀察與護理.齊魯護理雜志,2007,1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