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娟 鮑遠程 謝道俊 韓 輝 周 磊 楊 波
燈盞細辛注射液治療缺血性卒中臨床觀察
張 娟1鮑遠程2謝道俊2韓 輝2周 磊2楊 波2
目的觀察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燈盞細辛注射液對缺血性卒中的療效。方法將8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均予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治療組加用燈盞細辛注射液靜滴。治療前后分別統(tǒng)計證候積分,觀察其減分率及臨床療效。結果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結論燈盞細辛注射液能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證候,是治療缺血性卒中安全有效的藥物。
缺血性卒中 燈盞細辛注射液
1湖北中醫(yī)藥大學(武漢430065)
2安徽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合肥230031)
目前研究認為,腦動脈粥樣硬化是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病理基礎,可導致局部血栓形成,使腦動脈管腔狹窄甚至閉塞,導致局灶性急性腦供血不足而發(fā)病。在明確缺血性腦卒中的損傷機制后,如何控制炎癥發(fā)展,減輕炎癥反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纖已成為臨床上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本研究主要觀察燈盞細辛注射液治療缺血性卒中的療效,觀察其對缺血性卒中的治療作用?,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神經(jīng)內科住院患者80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0例,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 41 ~72歲,平均(65.9±4.7)歲;發(fā)病至開始治療時間 1.5h至 3d,平均(12.11 ±6.03)h。對照組 40 例,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40~75歲,平均(65.81±4.62)歲;發(fā)病至開始治療時間 1.5h至3d,平均(12.08±5.50)h。全部病例執(zhí)行文獻 [1-2]診斷標準,辨證屬痰瘀阻絡,并均經(jīng)頭部CT檢查確診為腦梗死,排除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腦外傷、腦腫瘤、腦寄生蟲病及合并有肝、腎、造血系統(tǒng)嚴重原發(fā)性疾病者。兩組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常規(guī)予以腦細胞保護劑、腦代謝活化劑、鈣離子通道阻滯劑、抗血小板聚集劑、降壓、降糖等治療。一般處理:注意防治并發(fā)癥,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及心腎功能,并予支持療法,有腦水腫者予脫水、降顱壓。治療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予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加入燈盞細辛注射液 (云南生物谷燈盞花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20mL靜滴,每日1次。共15d。
1.3 觀察指標 癥狀及證候積分于納入觀察第1日、2周后、4周后各記錄1次。治療過程中每周監(jiān)測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凝血4項、肝腎功能、心電圖變化,記錄不良反應。4周后復查顱腦CT或磁共振成像(MRI)。
1.4 療效標準 (1)癥狀療效標準:按照1986年中國中醫(yī)學會制訂的《中風病的療效評定標準》,輕度計1分,中度計2分,重度計3分,無癥狀計0分。顯效為計分減2~3分;有效為計分減1~2分;無效為計分不減或增加。(2)證候療效評定:按半定量評分法。計算公式(尼莫地平法)=(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臨床痊愈:證候消失或基本消失,減分率≥90%。顯效:證候明顯改善,減分率≥70%。有效:證候均有好轉,減分率 <70%,≥30%。無效:證候無明顯改善,減分率 <30%。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χ2檢驗、Ridit分析及 t檢驗。
2.1 兩組癥狀療效比較 見表1。結果示治療組對頭暈頭痛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癥狀療效比較(n)
2.2 兩組證候療效比較 見表2。結果示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 <0.05)。
表2 兩組證候療效比較 (n)
缺血性卒中屬中醫(yī)學“中風”、“偏枯”、“類中”等范疇。中醫(yī)學有關本病病機歷代論述頗多,對痰瘀交阻在中風發(fā)病中的意義亦早有論述。《明醫(yī)雜著》云“所以古人論中風偏枯麻木、酸痛、不舉諸證,以氣虛死血痰飲為言。言論其病之根源,以血病痰病為本也”;《醫(yī)方考》云“中風,手足不用,日久不愈者,經(jīng)絡中有濕痰死血也”。無論是氣虛還是血瘀、肝風內動或痰熱腑實等不同病機,痰瘀相互膠結、阻于脈絡均貫穿整個病程,體現(xiàn)了痰瘀病程中“標中之本”的特點。
研究表明,痰濁、瘀血與高血黏度和高血脂密切相關。血液流變性異常、血管內皮損傷是血瘀證的重要生物學表現(xiàn),過食膏粱厚味,血脂異常與痰濁關系密切。痰和瘀是兩種不同的病理產(chǎn)物和致病因素,二者均為人體津血運化失常的病理反映。痰濁阻絡,進入營血,循行經(jīng)脈,流走全身,日久則可形成“痰凝”,阻于血脈,影響氣血運行,導致血瘀,最終痰瘀同病,即《丹溪心法》所謂“痰夾瘀血遂成窠囊”。動脈粥樣硬化病變中的平滑肌細胞的增殖、細胞外基質的增生、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血液黏稠度增加等,均可認為系痰瘀內盛、痰瘀互結之表現(xiàn)。
近來,隨著對缺血性中風發(fā)病認識的不斷深入,痰瘀相關在缺血性中風發(fā)病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漸受到學者的關注。研究表明,瘀是缺血性中風病變的重要病理基礎;正因為痰瘀互阻是中風的病理基礎,所以化痰逐瘀是治療本病的關鍵,這正與西醫(yī)防治缺血性中風改善循環(huán)、抗血小板聚集、降纖、穩(wěn)定動脈硬化斑塊等療法相一致。缺血性中風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痰瘀同治法能有效提高臨床療效,尤其有利于恢復中風所造成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
燈盞細辛注射液主要成分為咖啡酸乙酯、焦炔糠酸、野黃芩苷(燈盞花乙素,4,5,6-三羥基黃酮 - 7葡萄糖醛苷)等黃酮類化合物??稍黾蛹t細胞變形力,抑制紅細胞、血小板的凝集,降低血脂等生物大分子物質在血漿中的含量,具有抗血栓、抗缺血、抑制血小板凝集等作用,從而減輕腦血管微循環(huán)障礙、改善腦組織灌注量。同時有明顯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作用,防治動脈粥樣硬化,有利于微血管灌注,防止腦缺血再灌注誘導神經(jīng)元凋亡。
本觀察顯示,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加用燈盞細辛注射液能有效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癥狀,促進患者神經(jīng)功能的恢復。燈盞細辛注射液不但有利于患者的康復,亦可應用于缺血性中風的一級和二級預防。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39-40.
[2]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6):379 -380.
R743.9
B
1004-745X(2010)10-1701-02
2010-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