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張 玲 譙志文 呂珊姍周年華 王雪梅 謝 婷
治偏痛顆粒治療偏頭痛(氣滯血瘀證)臨床觀察
張?zhí)?張 玲2譙志文3呂珊姍3周年華3王雪梅3謝 婷3
目的評價治偏痛顆粒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方法隨機將432例患者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分別服用治偏痛顆粒與鎮(zhèn)腦寧膠囊,療程均為1個月;比較其療效和副作用。結果治療組臨床愈顯率及總有效率總體療效相近。結論治偏痛顆粒對于治療偏頭痛引起的頭痛、胸悶、惡心嘔吐等癥狀有明顯的改善作用,且服用安全。
偏頭痛 氣滯血瘀 治偏痛顆粒
1成都中醫(yī)藥大學(成都610075)
2重慶市中醫(yī)院(重慶400021)
3重慶希爾安藥業(yè)有限公司(重慶400020)
偏頭痛是一種反復發(fā)作的血管性頭痛,屬中醫(yī)學“頭風病”范疇,高發(fā)于中青年,以女性為多[1]。筆者根據(jù)國家中藥品種保護委員會要求,對重慶希爾安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治偏痛顆粒進行隨機、陽性對照、多中心的臨床觀察。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432例患者分為治療組 (321例)與對照組(111例),按文獻[1-3]執(zhí)行診斷。兩組性別、年齡、病程、中醫(yī)證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予治偏痛顆粒 (重慶希爾安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每次1袋,每日2次口服。對照組予鎮(zhèn)腦寧膠囊,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兩組均不得使用其他與本病有關的治療藥物。兩組均以15d為1療程,2個療程后評效。
1.3 療效評定 (1)療效標準:臨床治愈為療程結束無發(fā)作性偏頭痛癥狀,停藥1個月不發(fā)病;顯效為治療后積分減少50%以上;有效為治療后積分減少21%~50%以上;無效為治療后積分減少20%以下。(2)中醫(yī)證候療效標準:臨床痊愈為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下降≥95%;顯效為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下降≥70%;有效為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下降≥30%;無效為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
2.1 兩組總體療效比較 見表1。結果示兩組總體療效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總體療效比較(n)
2.2 兩組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 見表2。結果示兩組中醫(yī)證候療效差異亦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n)
2.3 兩組中醫(yī)癥狀分級比較 見表3。結果示治療組治療后癥狀積分較治療前明顯減少(P<0.05),表明治偏痛顆粒能有效地改善偏頭痛的癥狀?!纒)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分,
2.4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見表4。結果示治療組在用藥后血液流變學各項指標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P <0.05),但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組別治療組(n=321)對照組(n=111)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血漿高切黏度(mPa·s)5.87 ±0.63 5.19 ±0.15*5.83 ±0.59 5.22 ±0.48血漿低切黏度(mPa·s)9.84 ±0.23 8.65 ±2.01*9.78 ±2.95 8.92 ±2.54血漿黏度(mPa·s)1.91 ±0.27 1.82 ±0.16*1.93 ±0.24 1.87 ±0.23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1.90 ±0.37 1.73±0.32*1.92±0.40 1.80±0.39纖維蛋白原(g/L)6.88 ±1.57 5.02±1.13*6.85 ±1.53 6.07 ±1.13
2.5 安全性分析 試驗組321例,在治療前后作血、尿、便常規(guī)及心、肝、腎、功能檢查,均無異常變化;亦未見其他明顯不良反應。
偏頭痛中醫(yī)學亦稱之為頭風、腦風、首風。《證治準繩·頭痛》謂“淺而近者名頭痛,其痛悴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遠者為頭風,其痛作而不止,愈后遇觸復發(fā)也”。中醫(yī)學認為“久病必有瘀”,“初病在氣,久病入絡入血”,認為瘀血在本病發(fā)生中起重要作用,故治療以“通”為原則,俾活血化瘀,氣行血暢,疼痛自止。治偏痛顆粒重用川芎以活血,以柴胡、香附行氣,白芍緩急止痛,伍以郁李仁、白芷、白芥子、甘草,共奏行氣、活血、止痛之功。本觀察表明,偏痛顆粒能改善腦血管的擴張和痙攣狀態(tài),有效地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對偏頭痛臨床主要癥狀有較好的療效,其臨床愈顯率達47.04%,總有效率達92.21%,且在臨床應用過程中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1]中華醫(y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神經(jīng)病學分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151.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78.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2 輯[S].1995:199.
[4]史玉泉.實用神經(jīng)病學[M].2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4:1085-1086.
R747.2
B
1004-745X(2010)10-1671-02
2009-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