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夢娥,熊慧萍
(1.新建縣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校護理教研室;2.新建縣人民醫(yī)院護理部,江西新建330100)
腦梗死又稱缺血性腦卒中是腦部血液供應障礙,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腦組織缺血性壞死或腦軟化。血栓形成性腦梗死是腦梗死中最常見的類型,通常指腦動脈主干或皮質支動脈粥樣硬化或動脈炎導致血管腔狹窄或閉塞,血栓形成導致腦局部血流中斷,發(fā)生腦組織缺血,缺氧,軟化及壞死等出現(xiàn)相應的神經缺損癥狀[1]。大多數患者會留下不同程度的偏癱、功能障礙。以往對腦血栓患者的治療存在著重視搶救生命、忽視功能恢復,重治療、輕康復的傾向。筆者在傳統(tǒng)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對腦血栓形成患者進行系統(tǒng)的康復護理,將結果報告如下。
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新建縣人民醫(yī)院收住的62例基底節(jié)區(qū)腦血栓形成患者,其中男42例,女20例;年齡最大的 78歲,最小的43歲;患者均神志清楚,偏癱,32例伴失語;53例既往有高血壓病史。住院時間為15~60 d。63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每組31例。對照組:男 20例,女 11例,平均年齡63歲;研究組:男22例,女9例,平均年齡64歲。2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病情程度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功能測評:癱瘓肢體的運動功能評價采用Fugl-Meyer肢體運動功能評價法,生活自理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評價法[2]。
采用傳統(tǒng)藥物加心理、飲食、生活、安全等常規(guī)護理方法。
采用傳統(tǒng)藥物治療1周后進行8周的康復護理訓練??祻妥o理的內容如下:
1) 按摩和被動活動。通常采用全身按摩,每次30分鐘。全身按摩療法可以促進患肢的血液循環(huán)及營養(yǎng)供應,防止肌肉萎縮,促進功能恢復。被動運動的順序先大關節(jié),后小關節(jié),作髖關節(jié)和肘關節(jié)活動時,注意手法柔和,活動幅度不宜過大,應≤90°,以免發(fā)生骨化性肌炎。在體力允許的情況下,患者自我按摩效果更好[3]。隨著病情的好轉進行散步、太極拳、太極劍等醫(yī)療體育活動。
2) 編制語言訓練與方法。設置適宜的語言環(huán)境,訓練時間安排在每日上午,每次不超過30 min,從簡單的發(fā)音如“啊”等開始訓練,過渡到1個簡單的字,循序漸進,逐步用詞到整句的話去教患者說話,訓練其語言功能。
3) 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鼓勵患者利用患手或健手帶動患手進行洗臉、刷牙、吃飯、更衣,盡量減少他人的幫助,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
4) 作業(yè)療法。讓患者用手指快速指鼻,或手指互相對指、拍手、畫圖、寫字、翻紙牌等加強手的精細、協(xié)調、自制能力的訓練。
5) 制定防并發(fā)癥如沉降性肺炎、褥瘡、便秘等護理計劃。每日早晚各1次,患者自行呼吸操訓練;每2小時翻身1次,護士按病情協(xié)助或指導患者主動或被動翻身。制定飲食計劃,注意給予纖維素、維生素的補充;定時養(yǎng)成排便的習慣。
6) 心理治療。針對患者不同的心理特點,因人施護,主動熱情開導患者,樹立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同時搞好護患關系,及時給予支持和幫助,在語言上、行動上保持良好的護士形象,做好家屬工作,以便更大限度地使患者重返社會和家庭。
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研究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的偏癱肢體運動功能和Barthel生活活動能力評定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肢體運動功能比較
2組治療前相比,上下肢運動功能和生活活動能力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2組間上下肢運動功能和生活活動能力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上下肢運動功能和生活活動能力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或P<0.01)。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活動能力評定比較
腦血栓形成是一種嚴重危害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常見心血管疾病,隨著疾病在治療中的成功率日趨提高,醫(yī)學康復階段顯得更加重要。腦血栓可致失語、偏癱、心理障礙,因此運用康復護理于臨床實踐是非常有效和必要的。腹部操可促進肺擴張,預防肺炎,還可刺激腸蠕動以及晨間冷飲開水,對預防便秘的發(fā)生效果明顯。本研究表明,2組患者功能均有改善,但研究組功能改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藥物治療與康復護理相結合比傳統(tǒng)的常規(guī)護理與藥物治療效果更明顯。
綜上所述,康復護理訓練及護理措施是治療該病的一種有效手段,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少并發(fā)癥具有積極的意義。
[1]王維治.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734.
[2]紀樹榮,劉璇.腦卒中患者上肢和手功能的康復評定[J].現(xiàn)代康復,2000,4(4):496-498.
[3]周士枋,范振華.實用康復醫(yī)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8: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