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康康,徐延平
(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強化大學生道德與法制教育的途徑與方法探析
□王康康,徐延平
(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近年來,大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素養(yǎng)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引起了全社會的關(guān)注與憂慮。提升大學生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素養(yǎng)的當務之急是強化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途徑有四條:主流傳媒、大學課堂、校園環(huán)境、第二課堂。
大學生;道德教育;法制教育;途徑;方法
(一)道德修養(yǎng)方面
愈來愈嚴重的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和自我中心主義傾向??紤]事情、選擇以及做事時,價值追求往往是實用與否,是否于己有利,是否短期見效;與人交往利益為先,唯利是圖,爾虞我詐,相互利用;自我中心,個人利益為上等。
愈來愈嚴重的誠信缺失問題。明知考試作弊違規(guī)違紀,簽了誠信考試承諾書,考試時卻依然作弊;申請國家助學貸款,承諾按照協(xié)議還款還息,畢業(yè)后卻逃避甚至拒絕還款;畢業(yè)自薦材料過度包裝、虛假包裝,隨意簽約、毀約等。
愈來愈嚴重的物質(zhì)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傾向。凡事考慮物質(zhì)回報,崇拜金錢和財富,認為金錢至上,金錢萬能,金錢就是一切;崇尚西方物質(zhì)文明,羨慕或者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甚者崇洋媚外;情趣低俗、思想空虛、追求刺激、貪圖享樂甚至玩世不恭、游戲人生等。
(二)法律素養(yǎng)方面
許多大學生對法律重視不足,法律知識貧乏,處于“法盲”和“半法盲”一族,這在非法學專業(yè)的學生身上表現(xiàn)突出。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法制觀念淡薄,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不知法、不懂法;當然,不可否認也有少數(shù)大學生,尤其是富家子弟,知法卻漠視法律的尊嚴。近幾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會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學生犯罪約為17%。另據(jù)有關(guān)統(tǒng)計資料表明,我國高等學校學生違法犯罪的人數(shù)占高???cè)藬?shù)的1.26%,在校大學生犯罪率逐年呈現(xiàn)上升趨勢。而相比于犯罪現(xiàn)象,大學生的違紀違法的案例就顯得更多,而且也是愈來愈嚴重。
需要指出的是,大學生的道德與法律問題還有許多,這里不便也不可能一一列舉,并且,由于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素養(yǎng)之間沒有清晰的界限,而事實上又相輔相成,因此上述主要問題的劃分是相對的。
優(yōu)秀的人才必然是多方面甚至全面優(yōu)秀的,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素養(yǎng)不高甚至缺乏、缺失的人,絕不是優(yōu)秀的人才。所以,當代大學生首先要做的,就是努力提高、不斷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素養(yǎng)。若缺了這兩者,莫說成才,就是成“人”都不可能。
舉世聞名的比薩斜塔,之所以“斜”而不倒,就因為近百年來,它一直被“糾偏”,如果不及時和持續(xù)地“糾偏”,那么它終將轟然傾塌。而我國當代大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素養(yǎng)的“寶塔“已經(jīng)“傾斜”,如果不及時“糾偏”和“扶正”,這個“寶塔”最終將會傾塌,后果不堪設想。所以,趁現(xiàn)在還來得及,必須高度重視,及時“扶正”。而對這“寶塔”進行“糾偏”和“扶正”的當務之急,就是強化對當代大學生的道德與法制教育,這兩種教育在人格的完善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大學時期是人生道德和法律意識形成、發(fā)展和成熟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對大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道德與法制教育,將兩種教育有機結(jié)合、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充分發(fā)揮其教育功能與價值,讓他們形成和養(yǎng)成良好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和法治精神,傳承、內(nèi)化和發(fā)揚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和現(xiàn)代文明公德,將有助于他們身心健康、人格完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成為優(yōu)秀可用之才。因此,提高大學生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素養(yǎng)的當務之急,就是不遺余力地強化對他們的道德與法制教育。
強化對大學生的道德與法制教育,不能盲目、不能急躁,而應理清思路,找對路子,然后不遺余力的施行。在施行過程中更要注意將這兩種教育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有機結(jié)合。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條途徑和方法著手。
途徑之一:充分利用主流傳媒(電視、廣播、報刊、網(wǎng)絡等),把握一切有利機會對大學生進行道德和法制教育。方法是重點關(guān)注、理論熏陶、褒揚楷模、批判錯誤。
首先,主流傳媒不妨開設一些“大學生專欄”,重點關(guān)注大學生這一龐大而又極其重要的群體。一方面,政府、學校以及相關(guān)部門可以在這一專欄中“單方行動”或者多方配合,發(fā)布公告,解惑答疑,著力解決當前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另一方面,通過這一專欄,廣泛而有力地向大學生宣傳我國的傳統(tǒng)美德與現(xiàn)當代社會文明公德,宣傳當代大學生所應了解和知道的法律知識、所應具備的法治觀念,對他們進行理論熏陶。
其次,主流傳媒應該肩負起引導社會文明的責任,扛起“褒揚楷模,批判錯誤,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大旗,在全社會形成一股強烈而持久的輿論攻勢。對社會道德模范,要大力褒揚并且廣泛宣傳,號召全社會向其學習;對少數(shù)不法分子和極少數(shù)道德敗類,應該大力批判、嚴加懲處并且廣泛通告,及時有效地警示社會公眾,尤其是正處于身心重要發(fā)展階段的大學生,給他們一種現(xiàn)實有力的道德與法制教育。
此外,國家和社會的用人單位在其招聘啟事上,應格外突出德才兼?zhèn)洹⒅ㄊ胤ㄟ@兩點;在面試等環(huán)節(jié)尤其要重視大學生的道德涵養(yǎng)與法律素質(zhì),對于那些“有才無德的小人”甚至“無才無德的庸人”應該堅決棄之。無形中,給他們一種壓力和推力,推動他們充分意識到個人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素養(yǎng)的重要性,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與法律素質(zhì)。
途徑之二:充分利用大學課堂,發(fā)揮課堂教學在道德與法制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方法是把理論灌輸與現(xiàn)實交流結(jié)合起來。利用大學課堂這條途徑來強化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其一,教育的內(nèi)容。向?qū)W生傳授和灌輸?shù)?應該是源遠流長綿延千百年的中華傳統(tǒng)美德,應該是現(xiàn)代文明人所應具備的社會文明公德,應該是法制社會里他們需要了解和知道的法律知識;給學生列舉和提供的,應該是他們所熟悉的、甚至就在他們周圍的社會公德模范和道德楷模,而絕不是那些依靠包裝和自我炒作而“聲名鵲起”的所謂的“道德模范”。
其二,教育的方式。一方面,應該充分利用當代教育新技術(shù)與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聽課效果;另一方面,要多提具有代表性的或者存在爭論的問題,讓學生進行分析、討論、交流甚至辯論;不妨將“道德審判”、“模擬法庭”等模擬現(xiàn)場和模擬情景搬進課堂,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進行角色互換,這樣,學生可以充分地學為所用,并在角色體驗過程中主動進行自我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此外,應該爭取將典型案例搬進課堂并且最好讓處理這些案子的法官仔細講解分析,給學生形成強烈的沖擊和震撼,從而達到鮮明有力的教育效果。
途徑之三:充分利用大學校園。方法是無聲的熏陶與有聲的教育相結(jié)合。
其一,無聲的熏陶,潛移默化的道德與法制教育。應充分利用校園一切可以利用的比較顯眼的地方,通過張貼或者掛貼蘊含豐富的道德與法制教育內(nèi)容的文字或者圖畫,讓大學生“抬頭即所見”,無形中接受無聲的、潛移默化的教育。這種教育,有時會比強硬的說教更有效。
其二,豐富的校園活動,有聲的教育。學校或者學生社團組織應經(jīng)常性地積極組織一些專題教育活動,比如,邀請社會道德楷模到學校為學生講述他們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講述他們的心路歷程與做人的道理;邀請法學專家或者親審法官為學生們講解法規(guī)刑律,分析案件的發(fā)生與教訓,讓大學生們在這樣豐富多彩而又極具現(xiàn)實意義的活動中得到較為深刻的熏陶和教育。
途徑之四:走出校園,開辟第二課堂。方法是現(xiàn)身說法、身體力行。對大學生的道德與法制教育是一種社會意義的教育,目的是為了提升他們的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素養(yǎng),最終成為合格甚至優(yōu)秀的人才,奉獻國家,服務社會。因此,這兩種教育的進行不能僅限于“象牙塔”之內(nèi),而應走出校園,開辟“第二課堂”。
首先,抵制校園周圍不良環(huán)境的侵擾、侵蝕。如今大學校園周圍的網(wǎng)吧、酒吧、KTV等娛樂會所愈來愈多,大有合圍“象牙塔”之勢。無時不在的“誘惑”和“挑逗”刺激著大學生的“敏感神經(jīng)”,終有人抵受不了誘惑而誤入歧途。強化對大學生的道德與法制教育,就必須要強化他們的辨別力,區(qū)分好與壞、善與惡、明白哪些地方可以去,哪些不可以;必須增強他們的自控力,增強抵制不良誘惑的能力。
其次,開展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們走出校園,去博物館參觀、去社區(qū)委員會開展公益勞動、去敬老院孝敬老人、去法院旁聽審判、去監(jiān)獄感受法律威嚴、聆聽教誨…通過這些有益的實踐活動,不僅能讓他們檢驗自己已有道德意識與法制觀念的正誤,而且可以讓他們提高自身修養(yǎng),校正自身行為,從中接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
再次,身體力行,提升素質(zhì)。政府或者學校不妨倡議和鼓勵大學生到自己的家鄉(xiāng)開展法制宣傳,幫助弱勢群體維護法律尊嚴。這樣,一方面,大學生可以在宣傳法律知識的同時提高自己的法律素養(yǎng),另一方面,他們也可以在對別人的同情、關(guān)懷和幫助中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通過身體力行公益實踐,接受良好的道德與法制教育,不斷提升自我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素養(yǎng)。
[1]趙云芬.論當代大學生的法制教育[J].中國成人教育,2004, (12).
[2]李紅.關(guān)于大學生道德教育問題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3).
本文責編 安春娥
Probe into theWays andMethods of Strengthening the Moral and Leg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ang Kangkang,Xu Yanping
(I 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Anhui Normal University,W uhu,Anhui,241000)
In recent years,the problem of the college students’moral and law accomplishmen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and serious,which causes concern and worries of the whole society.The urgent task of improving the students’moral and legal accomplishment is to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and legal education.There are fourways: the mainstream media,university classroom,campus environment,and the second class.
college students;moral education;legal education;way;method
G640
A
1008—8350(2010)01—0039—02
2009—10—12
王康康(1983—),男,江蘇連云港人,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徐延平(1982—),女,山東濰坊人,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