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珊 王艷紅
(河北外國語職業(yè)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311)
交際能力指語言的使用規(guī)則,包括語言的表達形式,以及恰當使用語言的場景、方式和對象。針對跨文化交際的特殊性,Gudykunst對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出了系統(tǒng)化的闡釋。他指出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層面。認知層面是指對必要信息和行為的意識和理解符合跨文化交際的要求,獲取關于交際對象、交際規(guī)則、語境和交際期盼的信息。情感層面是指與跨文化交際期盼或實際行為相關的感情、意圖、需求和動機因素。如焦慮感、社會距離的認識、文化中心主義和文化偏見都會影響個體對交際做的決定。行為層面是指交際行為在語境中被認為是有效的和恰當?shù)摹?/p>
在認知層面,價值觀是最頂層的因素。從跨文化的角度描述了人類交際活動的機理和模式。指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反映交際者在特殊交際語境下的認知共鳴,暗含群體的價值觀模式,證實跨文化交際中價值觀的決定性作用。他們還指出某一群體中成員在交際中的交際能力包括社會文化能力和行為能力,社會文化能力包括知識、價值觀和個人態(tài)度等。知識作為基本的概念需要個人價值觀和交際傾向的過濾,然后以語言符號的方式編碼將信息傳遞,這個能力即行為能力。信息接受者也需要通過其情感和價值觀的過濾才能解碼信息并儲存為知識。所以信息的編碼和解碼必須經(jīng)過價值觀和交際傾向的過濾。因為交際傾向的個人表現(xiàn)依據(jù)不同的個人意識,所以跨文化交際是在人類社會文化的大背景下,從微觀的角度探索具體語境中的邏輯和符號的關聯(lián)性,其中價值觀起到核心的作用。
在情感層面,交際者A不應該過于在意交際者B的文化敏感性欠缺,A應該通過言語和非言語行為對B表示關切,以利于實現(xiàn)有效的交際。同時A應該以非評價非判斷的態(tài)度描述對方的行為方式和個人態(tài)度,認為B是一個具有獨特交際風格的個體。在交際過程中,根據(jù)不同的交際語境靈活的調整個人的態(tài)度和行為,具有高度容忍性。這就要求交際者的移情。Borden(1991:215)指出合格的交際者應具備在情景中識別且維持對方視角的能力才可以察覺對方對情景的認識和對交際的期盼,調整自我處于對方的角色以更好地滿足交際情景的要求。移情使交際者轉移視角,從自身文化背景到意識對方不同的經(jīng)歷。
文化休克是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現(xiàn)象,是指無法實現(xiàn)有效的交際,造成交際中斷或者交際失敗。首先是文化認同缺失。其次是文化中心主義和文化偏見。再者是語言能力的欠缺影響信息的處理加劇文化休克的可能性。相應的解決方式,首先要求在具體情景中具有靈活的態(tài)度,并且改變不恰當?shù)男袨榉绞?。同時文化順應和文化固見也會被采用。Gudykunst(2003)對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主要針對交際行為技能的要求。對交際技能的要求有很多考慮因素,其中文化認同管理,人際關系管理和交際靈活性處理更值得關注。
(1)文化認同管理。在學習異文化和文化實踐中,同時更多地了解自身。了解自身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隨著年齡增長尤其是跨文化交際實踐的豐富,對自身有更深刻的認識。文化認同的作用即加深自身文化對自我定義和理解的程度,尤其是當自身處于異文化環(huán)境中時。同樣,識別自身文化的程度影響對另一交際者順從己文化規(guī)范的程度。
(2)人際關系管理。在具體的交際情景中,交際者會做出無標記化的預設,協(xié)調雙方的面子關系和人際關系。(Scollon,2005)同時,交際預設的模糊性也會產(chǎn)生隱性的不確定性和焦慮感,影響交際的順利進行。所以人際關系管理會促進恰當有效交際的實現(xiàn)。
(3)行為的靈活性。在實際的交際語境中,由于不同的人際關系、交際方式和情景,個人識別是多樣化的。如果以不變的方式尤其是不準確的思維固見做出評判,很難實現(xiàn)順利的交際。所以尤其是在與陌生人交際時,應該增加思維固見的復雜性并意識到某一群體的成員并不具備相同的單一固見。所以行為的靈活性是信息傳遞和接受過程中重要的技能。
如果跨文化交際者過度適應異文化,那么會較少地傳遞自身文化,而跨文化交際的任務是傳播文化,如果交際一方過分適應對方文化,那么文化交流是不平等的。過度適應甚至會造成自身文化缺失。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學習英美文化會無意識地按照英美人的思維評價文化,產(chǎn)生西方化趨勢。所以正如劉潤清在給《語言與文化》一書的序言中指出的放棄自身文化是一個錯誤的選擇,也是一個不明智的舉動。(顧嘉祖,2000)
文化干擾是由己文化和異文化的不同造成的。當交際者對文化的差異性不熟悉或者無意識時會很容易滋生文化干擾。一方面對異文化知識的欠缺會產(chǎn)生誤解,另一方面文化干擾是由于己文化知識背景消極的轉移。如果交際者想當然地認為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際者以相同的方式闡釋言語和行為,依據(jù)自身文化理解語境和交際對象,那么交際就會出現(xiàn)障礙,無法實現(xiàn)順利的交際。
交際平衡點作為一種建構性的觀點,要求在交際中增加跨文化交際能力影響因素的積極作用,減少交際中消極因素的影響。所以為了增大實現(xiàn)交際平衡點的可能,Gudykunst(2003)的焦慮感和不確定性理論和面子協(xié)商理論作為支撐理論。古氏焦慮感和不確定性理論認為有效的交際與交際者減少交際誤解的能力有關。認知、情感和行為因素嵌入不同的焦慮和不確定性狀態(tài)中。交際時的不確定性和焦慮感應該維持在恰當?shù)臓顟B(tài)。如果過高,則難以準確地闡釋陌生交際對象的信息,并做出準確的預測。如果過低則缺乏交際的動機。由于交際是通過具體的交際參與者來實現(xiàn)的,所以建構交際平衡點不能忽視個體對交際的預測,而預測又受到個體焦慮感和不確定性的影響。交際是一個互動參與的過程,為了實現(xiàn)交際平衡點,需要考慮面子和面子工夫。
(1)從價值觀層面挖掘隱蔽文化。價值觀、信念和社會心理是無形隱蔽在思維內部,屬于深層文化結構。價值觀是隱蔽文化的核心,影響社會規(guī)范和行為方式的評價。但是價值觀卻是以文化、年代甚至個人的差異而多樣化。所以要挖掘隱蔽文化,就需要認識和比較不同的價值觀體系,進而整合價值觀體系。
(2)加強文化差異性意識的培養(yǎng)。認識文化差異性是促進跨文化交際的第一步。文化差異對交際方式的選擇影響重大,意識到文化差異的存在就要求學習并理解這些差異性。東西方的世界觀、價值觀、信念、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差異性很大,這些因素相互關聯(lián)構成文化復雜性的矩陣,對跨文化交際造成很大的障礙。因此作為合格的跨文化交際者應該意識到文化差異性的存在,言語行為表現(xiàn)交際者的態(tài)度、信念和觀點,但是因文化差異而不同,所以語言學習不能割裂文化的學習。
(3)遵循恰當?shù)奈幕魄橐?guī)則。Trenholm和Jensen(2000)認為如果交際一方的言語行為刺激了對方的言語表達,且更加關注對方的非言語暗示,才有可能更加準確的解讀對方的內心世界。所以為了實現(xiàn)成功的交際,發(fā)展移情能力是必要。移情能力的培養(yǎng)只有通過對交際對象異文化價值觀和社會習俗的敏感認識,移請能力只有依靠從對方文化的角度解讀言語和非言語信息才能增強。移情能力要求學會擱置自身體驗唯一的文化視角,求同存異,意識到不同文化參考模式的不同會促進準確讀取語言和行為隱性內涵的能力。但是,同時還要維持自身的文化認同,避免過度適應。所以要遵守恰當?shù)奈幕魄樵瓌t,實現(xiàn)合適的不確定性和焦慮感狀態(tài),照顧雙方的面子,克服交際過程中情感因素的束縛。
(4)整合文化認同并創(chuàng)建第三文化。文化認同的差異性是實現(xiàn)有效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因素,所以就要求整合文化認同。對話式交際模式被認為是可行的理想交際模式。在交際雙方文化沖突和整合過程中,文化差異是明顯的,每個文化都有自身的張力和延展性,但是雙方文化都不是中心文化,交際是在雙方共同的努力下協(xié)調和諧的交際環(huán)境和人際關系。為了實現(xiàn)有效交際,就需要創(chuàng)建第三文化。第三文化中,交際者參與跨文化交際同時保存自身文化認同、積極的交際態(tài)度和互信機制,共同致力于具體情景中的交際。
[1]Borden,G.1991. Cultural orientation. 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Prentice Hall.
[2]Gudykunst,W. B,2003.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introduction. In W. B. Gudykunst (Ed.),Cross-cultur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
[3]Hymes,D.1972.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In A.K. Pugh,V. J. Lee. & J. Swann.(eds)Language and Language Use.London:The Open University Press.
[4]Scollon,R.&S.W.Scollon. 2005.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 Massachusetts: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5]Trenholm,S.&A.Jensen,2000.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Belmont,CA:Wadsworth.
[6]顧嘉祖.跨文化交際——外國語言文學中的隱蔽文化[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7]劉學惠.跨文化交際能力及其培養(yǎng):一種建構主義的觀點[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