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萍
(浙江藝術職業(yè)學院,浙江杭州310053)
從《禮拜二午睡時刻》看“魔幻現實主義”
張麗萍
(浙江藝術職業(yè)學院,浙江杭州310053)
本文結合《禮拜二午睡時刻》這篇小說,分析馬爾克斯作品中反復呈現的一些基本元素,揭示出“魔幻現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特色。
馬爾克斯;《禮拜二午睡時刻》;魔幻現實主義
《禮拜二午睡時刻》這篇小說論及的人較少,但它卻是作家自己最看重的作品之一。馬爾克斯曾說:“《禮拜二午睡時刻》我認為是我最好的短篇小說,它是我在一個荒涼的小鎮(zhèn)上看到一個身穿喪服,手打黑傘的女人領著一個也穿著喪服的小姑娘在火辣辣的驕陽下奔走之后寫成的?!保╬32)這個形象令馬爾克斯激動不已,他的很多作品,比如《家長的沒落》,都是基于一個目睹的形象而來的,正是這個形象,觸發(fā)了這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
火車剛從震得發(fā)顫的橘紅色巖石的隧道里開出來,就進入了一望無際、兩邊對稱的香蕉林帶。這里空氣濕潤,海風消失得無影無蹤。不時從車窗里吹進一股令人窒息得煤煙氣。和鐵路平行的狹窄的小道上,有幾輛牛車拉著一串串碧綠的香蕉。鐵路的另一邊是光禿禿的空地,那里有裝著電風扇的辦公室、紅磚蓋的兵營和一些住宅,住宅的陽臺掩映在沾滿塵土的棕櫚樹和玫瑰叢之間,陽臺上擺著乳白色的椅子和小桌子。這時候正是上午十一點,天氣還不太熱。
這部小說在開頭部分,就典型地展示了馬爾克斯在許多作品中反復呈現的一些基本元素:火車、紅色、香蕉林帶、濕潤、令人窒息、煤煙氣、牛車、棕櫚樹和玫瑰叢、悶熱的天氣……這些基本元素帶有濃郁的拉丁美洲地域色彩,又摻雜了外來文明的因素。在此,“橘紅色”與“乳白色”具有色彩象征的意味。它隱喻地交待了拉丁美洲的現實,也交待了作品的現實。正是這些基本元素構成了作品的對比,并反映出魔幻與現實混雜的藝術張力:既有對現實的想象虛構,更有對現實的真實反映,尤其是從作家對現實認知的心理而言。換言之,在馬爾克斯看來,加勒比的近代歷史本身就充滿了魔幻色彩。“加勒比的歷史充滿了魔幻色彩,這種魔幻色彩是黑奴從他們的非洲老家?guī)淼?,但也是瑞典的、荷蘭的以及美國的海盜們帶來的。這些海盜能在新奧爾良辦一個歌劇院,能讓太太小姐們鑲上滿口鉆石。在加勒比地區(qū),集中了各色人等。存在著懸殊的差別,這在世界別的地方是見不到的。”(p74)正是懸殊甚大的不同文明所匯雜的現實本身呈現出魔幻色彩,它構成了“魔幻現實主義”產生的現實基礎。所以“魔幻現實主義”并不是一種憑空臆想,也不是魔幻與現實的簡單相加,而是基于作家對現實把握的能力——反映真實與想象虛構、魔幻的現實與現實的真實、現實與創(chuàng)作等關系間的比重關系。在想象性的感性呈現中蘊涵著理性的辯證思維。
一個作家對現實把握的能力最突出地體現在“時間”上。馬爾克斯是一個對時間非常癡迷的作家,他的名篇《百年孤獨》就是用時間命名的,并且用時間描述了一個迷人的開頭。有評論者曾經對此做過研究。(p259)《禮拜二午睡時刻》這篇同樣以時間命名的小說,時間在其中的重要性顯得更為突出。從第一段開始,首先引起讀者關注的就是時間。小說以精確的時間開始,以模糊的時間結束。時間的精確與母女有關,她們是來祭奠死去的親人的,經過精心甚至刻意的準備,所以,她們有清晰的時間概念。模糊的時間是屬于小鎮(zhèn)的,因為這對不速之客的造訪正是“午睡時刻”,“睡意朦朧”的人們對人對時間是缺少清晰的概念的。這是作者有意在時間上構筑的對比。隨著時間的推移,交待了天氣的變化。從上午十一點的“天氣還不太熱”、十二點“天氣熱起來了”、“在炎炎的烈日下”、“又干又熱的風”、“陽光燦爛”到“小鎮(zhèn)熱得像個蒸籠”、“有些住房里面太熱”、“天氣實在太熱”,時間與天氣似乎構成了小說敘事的重要因素?!翱釤嵩隈R爾克斯的小說世界里已成為一種經常出現的、隨時即來的東西?!保╬36)當然,由此形成的不僅僅是敘事的時間順序和天氣的變化,它們也共同暗示了人物心情的變化和情感的燥烈程度:越走近小鎮(zhèn),天氣越熱,情感也越燥烈,所需要的對情感的控制力也越強,而外在的表情卻越發(fā)的冷。
這冷與熱的對比,不僅僅表現在母女身上,也同時隱含了小鎮(zhèn)外在(天氣)的熱與小鎮(zhèn)內在(人心)的冷的揭示以及母女與小鎮(zhèn)在“天氣”上的對比——“天氣”隱喻了母女與小鎮(zhèn)在感情與認知上的對立。兒子是被小鎮(zhèn)上的人當小偷用槍當場打死的,母親帶著女兒,手捧“枯萎的鮮花”是來小鎮(zhèn)祭奠兒子的,母親的喪子之痛一直是強忍著的,這個情節(jié)像謎一樣直到最后才讓人知曉。所以,這是一篇在敘事上非常內斂的小說。內斂得就好像宇宙里的黑洞吸引光線一樣,將情感涌動的潮汐全吸了進去。敘事筆調冷峻得令人窒息。而其間情感的內斂與洶涌所構成的對比,也正是小說感動我的原因。
一個“身材矮小孱弱”的女人需默默承受的是喪子之痛與小鎮(zhèn)自恃擁有道德優(yōu)勢的不良期待的雙重壓力——“神父就覺察到有人把鼻子貼在紗門上往里瞧。那是一群孩子。大門敞開后,孩子們立刻一哄而散。在這個鐘點,大街上通常是沒有人的??墒乾F在不光是孩子們在街上,在杏樹下面還聚集著一群群的大人。神父一看大街上亂哄哄的反常樣子,心里頓時就明白了。”這段描寫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魯迅筆下的“看客”的嘴臉。他們期待著能看到作為小偷的母親所應有的羞愧的表情。但是,他們失望了,他們沒有看到。母親很堅強——母親之所以強忍喪子之痛,是為了維護人性的尊嚴,是對兒子形象的最后堅守,母親的鎮(zhèn)定、堅強無疑來自于人性的力量。
母親與小鎮(zhèn)的對立源于評價尺度的差異。在小鎮(zhèn)的人看來,她兒子是個小偷,在母親的眼中,“小偷”是兒子。這里顯示的是道德尺度與人性尺度的差異。從馬爾克斯在小說中創(chuàng)設的肅穆、寂靜、悶熱、荒涼、冷漠的基調中可以看出作者基于人性的寫作立場。小鎮(zhèn)是個人性荒涼之地,他們“睡意朦朧”地做著各種各樣的事情,包括把人當小偷,包括把小偷打死,包括期待看小偷母親的好戲……他們的人性處于休眠狀態(tài)。換言之,母女倆的身影,在小鎮(zhèn)的人不懷好意的目光的關注下,是孤獨的;而小鎮(zhèn)上的人,也是孤獨的——這是雙重意義上的不同含義的孤獨。馬爾克斯正是從母女與小鎮(zhèn)的對立中,顯示了他一貫強調的“孤獨”主題。從作者對人性休眠的擔憂、憤怒與嘲諷中,可以看到馬爾克斯對小鎮(zhèn)漠視生命的悲憫,對公眾的道德評判尺度合理性的質疑和對人性尊嚴的呼喚。
據說,第一個提出“魔幻現實”這個術語的人是古巴小說家卡彭鐵爾。他提出,那種奇幻、荒誕或超現實的現象在拉丁美洲日常生活中是尋??梢姷模驗樵谡渭吧鐣F實里發(fā)生的事件,本來就匪夷所思,已不是創(chuàng)作出來的奇幻,而是可觸可感的現實。因而以超現實的奇幻來處理拉丁美洲的經驗,根本就是一種建基于現實的手法。(p38)他在這里強調的是一種“現實”,而不是“創(chuàng)作”。對此,馬爾克斯自己也認同“現實”在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性:“拉丁美洲的日常生活告訴我們,現實中充滿了奇特的事物?!保╬46)由此,我們不能把奇特的事物僅僅理解成是一陣風把人刮走,或是人長出了豬尾巴,它更應包括在這“酷熱難擋的小鎮(zhèn)”發(fā)生的人性休眠、是非顛倒、漠視生命的事實――這既是“魔幻”,更是現實。是用“超現實的奇幻”手法來處理現實的“經驗”。是因其現實的荒誕而顯出魔幻,而不能因其魔幻而遮蔽住現實。這是生活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的有良知的作家的固有的批判性的體現。只有注重在客觀上尋找到“千絲萬縷的真正聯系”才能在“熱帶的奧秘”中“提煉成腐爛的番石榴的芳香”。(p41)這才是“魔幻現實主義”的真諦。所以,我不能同意許多人所理解的“魔幻現實主義”是作家玩弄的亦真亦幻的文字游戲,或是“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似是而非的“經典”論調。其中蘊藏了太多的馬爾克斯們對這塊神奇大地的苦難記憶,他們期望通過他們自己在荒誕構架下的嚴肅的創(chuàng)作,將這塊大地上曾經發(fā)生的或正在發(fā)生的帶有“魔幻”色彩的現實真實地揭示出來。因此,也不能把“魔幻現實主義”僅僅理解成是創(chuàng)作技巧或方法,它標示的是一種把握現實的能力、經驗與良知,是魔幻外衣下的苦澀與悲憫。離開后者而妄談前者,是只見樹木不見林的皮毛之見。我國80年代以來的對“魔幻現實主義”裹足不前的認識以及創(chuàng)作上的失敗的模仿就是明證。
[1][哥倫比亞]加西亞·馬爾克斯、門多薩著:番石榴飄香[M],林一安譯,三聯書店,1987.
[2]吳曉東著從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紀的小說和小說家[M],北京:三聯書店2003.
[3]林一安編,馬爾克斯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4]鄭樹森著小說地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A Study of Magical Realism from Reading Tuesday Siesta
Zhang Li-ping
(Zhejiang Vocational Academy of art,Hangzhou,Zhejiang 310053)
Based on“Tuesday Siesta”,the author tries to analyze some basic elements in Marquez’s stories and reveal the creative characteristics of“Magical Realism”.
Marquez;Tuesday Siesta;Magical Realism
文章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772(2010)03—0079—02
2010-3-31
張麗萍(1973-)女,浙江上虞人,浙江藝術職業(yè)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