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繪宇 王 舒
(上海市閔行區(qū)人民檢察院,上海201100;上海市奉賢區(qū)人民檢察院,上海201400)
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證據(jù)法學分析
趙繪宇 王 舒
(上海市閔行區(qū)人民檢察院,上海201100;上海市奉賢區(qū)人民檢察院,上海201400)
交通事故認定不僅關系到民事賠償份額,更關系到刑法上罪與非罪的認定,因此具有重要意義。交通事故認定書作為準鑒定結論類證據(jù),在認定程序上存在弊端。因此,應當變革與完善我國的交通事故認定程序,從而確保事故認定結論的權威性。
交通事故認定;鑒定結論;證據(jù)
交通事故認定是指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依據(jù)法律授權,以行政主體身份對交通事故現(xiàn)場進行勘驗、檢查、調查、檢驗后,通過對所收集的證據(jù)分析研究,進而對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實、形成原因和當事人的交通事故責任作出判斷性結論的一項專門活動。[1]在刑事司法實踐中,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guī)定,在交通事故造成一人以上死亡的情況下,如果肇事一方負主要責任以上的,其行為構成交通肇事罪。由此可見,交通事故認定對當事人的法律意義和現(xiàn)實影響都很大,不僅影響民事賠償數(shù)額,而且是認定罪與非罪的主要依據(jù)。但司法實踐中,交通事故認定是由公安機關承辦人員作出,并經交警部門集體討論產生的,其鑒定主體資質、非中立性等程序性問題突出,亦不易被民眾認同,這是產生上訪等不穩(wěn)定因素的原因之一。本文嘗試從證據(jù)法學角度分析現(xiàn)行交通事故認定存在的弊端及提出改革完善建議,期待拋磚引玉,供司法同仁參考。
目前,交通事故認定書實質上起到對當事人各方責任劃分的鑒定結論的作用,但其同時又不符合鑒定結論的特征。筆者以為,要確定當前的交通事故認定書是鑒定結論,在形式要件或者說程序要件上依然存在以下問題:
鑒定結論是根據(jù)訴訟活動的需要,由具有專門知識的鑒定主體接受鑒定委托后,憑專門知識和技術手段作出具有權威性的科學認定或判斷。鑒定結論就本質而言,是由于司法活動的需要而產生的,鑒定結論的啟動,應當有委托人的委托。例如物品財產估價鑒定,在鑒定之前都會有先進行委托鑒定的程序,即由公安機關委托當?shù)匚锲坟敭a估價機構進行估價,出具估價委托書,委托書將與估價鑒定結論一并存檔,缺一不可。
而交通事故認定書的啟動并沒有委托鑒定單位的委托,是基于公安交警部門處理案件的需要而自行開始鑒定的;同時,交通事故認定書不是由專門、專業(yè)的鑒定人員或鑒定機構出具的,而完全是由交警部門及其人員討論制作完成的。即在目前,交通事故責任的認定,不是為證明客觀事實因當事人的委托而產生,卻是行政機關因履行行政管理職責的需求而單方產生。
鑒定結論屬于意見性證據(jù),任何意見令人信任的前提就是獨立、公正,那么客觀中立是鑒定結論得以存在的前提?!爸辛ⅰ币箬b定人、鑒定機構在對待鑒定活動的立場態(tài)度上,不應偏向任何一方,不為任何一方所左右,不受案情、人情、私利、外界壓力等因素的影響,鑒定機構不隸屬于任何行政機構。為確保鑒定形成過程中的客觀中立,各國分別實行了宣誓或具結制度、登記制度,以及公開鑒定人收費制度等,[2]兩大法系采用了不盡相同的制度保證鑒定結論的獨立性與中立性。鑒定機構中立性至少有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方面,鑒定機構不隸屬于任何行政機關,而是獨立開展鑒定工作;另一方面,鑒定活動應由獨立的鑒定機構獨立完成。鑒定結論的中立性要求鑒定主體在進行鑒定活動時不偏向任何一方,忠實于科學與事實,作出客觀公正的鑒定結論,而這一點只有建立獨立專門的鑒定機構方能得以保證。
我國目前司法實踐中,交警部門作為主體機構,由其直接制作形成事故認定書。《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guī)定》第四十五條規(guī)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經過調查后,應當根據(jù)當事人的行為對發(fā)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過錯的嚴重程度,確定當事人的責任。”但是,如何理解、認定當事人的行為對發(fā)生的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過錯程度,在案件處理中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標準不一,有時甚至產生截然不同的認定結果和責任劃分,這些都是由于鑒定機構的非中立性,即缺失專門、獨立的鑒定機構產生的弊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缺乏標準的同一性,各個地方的交警部門主觀因素過多,使得交通事故認定書不具有客觀性和穩(wěn)定性,從而喪失其作為鑒定結論應有的權威性,由此造成事故當事人因案件比較而感到疑惑,他們往往就據(jù)此認為交警部門或事故處理承辦人員未依法辦事、案件處理不公、存在徇私舞弊,從而導致群眾鬧事、上訪等不穩(wěn)定因素長期存在。
(1)目前的交通事故認定書不符合鑒定結論所要求的鑒定人員的資質條件
鑒定結論的重要作用是通過鑒定人的專門知識揭示證據(jù)材料的證明價值,或對證據(jù)的證明價值作出判斷。從鑒定結論具有補充認識的作用上看,其具有重要的證據(jù)價值。正如日本學者所言:“如果所要證明的事實是不根據(jù)專門的知識和經驗就不能判斷的事實,鑒定才是必要的。”[3]因此需要掌握專門知識和技能的專門人員作為鑒定人員,換句話說,鑒定人應具有充足的專業(yè)知識和相應可靠的鑒定能力作保障。鑒定結論是以科學規(guī)律、科學知識為依據(jù),作出鑒定結論的專門鑒定人員的資質直接影響鑒定結論的準確、可靠程度,鑒定操作程序是否規(guī)范可靠、技術設備是否先進有效也會對鑒定結論的可靠性產生影響。而目前交通事故認定書是由交警承辦人員通過集體討論形式產生的,即在相關承辦人員的運動學、交通、偵查等知識結構、能力水平不一的情況下,很難保證交通事故認定書的可靠性。
(2)目前的交通事故認定書不符合鑒定結論所要求的人員回避制度
鑒定人員的公正性、鑒定機構的中立性還要求確立鑒定人回避制度。具體而言,《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十八條規(guī)定:“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回避,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權要求他們回避:擔任過本案的證人、鑒定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奔慈绻麚芜^本案的鑒定人,就不能再擔任本案偵查人員?!度珖舜蟪N瘯P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第九條也明確規(guī)定了“鑒定人應當依照訴訟法律規(guī)定實行回避”。但在我國目前刑事司法實踐中,交通肇事案件的偵查人員對案發(fā)現(xiàn)場進行勘查、調查取證后,還要對事故原因作出分析,提出事故責任認定意見,直接參與事故責任認定工作。公安交警部門的偵查人員不但沒有回避,反而會成為交通事故責任的認定人之一,如果交通事故認定書定性為鑒定結論,則偵查人員與鑒定人員的重疊將是直接違反刑事訴訟法的,因此亟需改革鑒定主體,使之符合回避制度的程序法要求。
(3)目前的交通事故認定書不符合鑒定結論所要求的責任人制度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第十條規(guī)定:“司法鑒定實行鑒定人負責制度。鑒定人應當獨立進行鑒定,對鑒定意見負責并在鑒定書上簽名或者蓋章。多人參加的鑒定,對鑒定意見有不同意見的,應當注明?!钡覈壳暗慕煌ㄊ鹿收J定書不是因事故責任鑒定人的專業(yè)知識而產生權威,而是因該事務屬于國家法定職能部門——公安交通管理部門處理而產生法律效力。交通事故公安機關承辦人在交通事故處理中的作用,如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行政執(zhí)法中一樣,只是起到一種代表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的作用,談不上在鑒定結論中注明不同意見,相關事故認定活動并不具有中立鑒定機構的獨立性,因此也無法建立一對一的鑒定責任人制度。根據(jù)公安部《交通事故處理工作規(guī)范》第七章的規(guī)定,交通事故承辦人的《交通事故調查報告書》應經交通事故處理機構負責人審核無誤后,才能向當事人發(fā)布,否則應當補充、修改??梢?交通事故認定書不代表事故承辦人的個人意見,也不存在在認定書上注明不同意見的問題,其實質上代表的是公安機關交警部門的整體意見,交通事故認定書的認定制度并非實行事故處理人員負責制,即交通事故認定書是由交警事故處理部門集體討論產生,不會具有鑒定結論的鑒定人責任制的特征。
交通事故認定書若定性為鑒定結論類證據(jù),則存在著一個較大的缺陷:缺乏專業(yè)救濟制度。我國目前對交通事故認定書的救濟途徑是,當事人如對交通事故認定書有異議,可以采用下列措施:一是行政救濟?!督煌ㄊ鹿侍幚沓绦蛞?guī)定》第六十六條規(guī)定:“上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對下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處理交通事故工作進行監(jiān)督,發(fā)現(xiàn)錯誤應當及時糾正?!薄督煌ㄊ鹿侍幚砉ぷ饕?guī)范》第六十二條規(guī)定:“各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成立由具有交通事故處理高級資格的交通警察組成的交通事故處理專家小組,負責交通事故認定的審核、復核工作?!庇挟愖h的當事人向上級公安機關申訴,上級公安機關如果認為交通事故認定書確實存在錯誤,可以撤銷并重新制作完成。對下級承辦單位拒不執(zhí)行上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決定的,按照《公安機關內部執(zhí)法監(jiān)督規(guī)定》予以撤銷或者變更,同時按照《公安機關執(zhí)法過錯責任追究規(guī)定》進行錯案追究。二是司法救濟。因為交通事故認定書只是處理交通事故的證據(jù),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有權依法重新認定交通事故責任的劃分。當事人可以向經辦的檢察機關、法院提出自己對事故認定書有異議,并闡明理由,檢察機關、法院有權決定是否重新認定事故責任。但司法實踐中,檢察機關、法院重新作出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案例較少,一般都采納公安機關的交通事故認定書而定案。
而專業(yè)救濟是指由專業(yè)的鑒定人員所組成的隊伍來評判鑒定結論的客觀性與正確性,專業(yè)救濟是保證鑒定結論權威性的唯一途徑。根據(jù)我國證據(jù)法學理論和訴訟法的規(guī)定,任何一種鑒定結論都必須存在專業(yè)救濟途徑,[4]即不服鑒定結論的一方可以申請重新鑒定或補充鑒定。對待鑒定結論類的證據(jù),公安機關在相關法律規(guī)定中都有法律救濟,但《交通事故認定書》的救濟卻與鑒定結論類證據(jù)的救濟不同,根據(jù)道路交通處理程序的規(guī)定以及公安部的規(guī)定,對《交通事故認定書》目前更多的是一種行政救濟,而非專業(yè)救濟。但如交通事故認定書是一種鑒定結論,它就只有客觀與否、真實與否、權威與否的問題,而不應該受到行政權的干涉,救濟途徑應當是符合刑事訴訟法程序理念的專業(yè)救濟。
鑒定結論都應有一個統(tǒng)一的鑒定標準,由法定的鑒定機構中有鑒定資質的專業(yè)技術人員做出。這也是審查鑒定結論是否具有證據(jù)效力的基本要素之一。如車輛檢測、尸體鑒定、人體輕傷與重傷的鑒定,都由中立、專門的鑒定機構出具鑒定結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lián)合對相關鑒定作出了明確的統(tǒng)一標準,這就使鑒定有統(tǒng)一的法定標準、法定依據(jù),可操作性極強,能避免許多爭議。
筆者認為目前交通事故認定的各項問題主要出在制作交通事故認定書的主體機構上。因為從鑒定機構的角度看,對交通事故的現(xiàn)場進行勘驗、檢驗和制作交通事故認定書的主體機構都是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考慮將交通事故認定中的調查與認定職能分離開來,使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處理交通事故的權力僅限于調查權,而將認定交通事故的職能分離出去,從而使交通事故認定書成為一種純粹的證據(jù)。
因此,要想真正把交通事故認定書只當作一種鑒定結論類證據(jù),就應該從機構著手,實行相對的職能分離,通過主體的區(qū)分,來實現(xiàn)鑒定機構的獨立性、中立性,確保鑒定結論的客觀性和權威性,并解決鑒定責任問題。可以考慮在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之外設立相對獨立的交通事故認定機構,將其界定為中介組織性質,類似負責尸體檢驗的司法鑒定中心。交警實施調查完畢之后,將有關的材料和證據(jù)移送給該認定機構,由該認定機構制作完成專業(yè)、獨立的交通事故認定書,作為案件的鑒定結論。該認定機構掉作的交通事故認定書作為結論類的證據(jù),既可以作為定罪量刑的刑事證據(jù)依據(jù),也可以作為當事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依據(jù),作為證明事實的證據(jù)。
鑒定的啟動是鑒定結論制度的核心內容之一,在刑事訴訟中,鑒定啟動問題顯得尤其重要,其包含兩個方面,即鑒定決定權和鑒定決定請求權。[5]這一問題的焦點在于設置權利時,在保證鑒定結論客觀性的前提下,如何實現(xiàn)對當事雙方的平等對待,而不至于使雙方權利失衡,若雙方當事人決定鑒定的權利以及對鑒定決定的影響力存在差異,意味著強勢一方在專門問題上的壟斷,而弱勢一方由于知識的欠缺則必然在訴訟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
我國目前的司法實踐中,交警部門單方自行決定并直接制作完成交通事故認定書,沒有委托啟動程序。建議增加交通事故認定的啟動程序,可以考慮由交警部門進行委托。這一方面的制度設計需要與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機構的專門性、中立性制度相配合,即由事故處理的交警部門委托專門的責任認定中介機構進行專門鑒定。
(1)交通事故認定應由有資質的鑒定人作出
由于交通事故現(xiàn)場都是事后進行勘查的,對交通事故形成原因的分析、事故責任的判斷認定,都需要豐富的力學、法學等專業(yè)知識,應由具有專業(yè)知識和經驗、具備鑒定資質的專業(yè)人員制作完成交通事故認定書。目前從交通事故的現(xiàn)場處理到交通事故認定書的制作,都由辦案的公安交警承辦人完成,交通警察的工作經驗、工作能力、職業(yè)道德、專業(yè)知識的差異,往往影響到最終的認定結果。這與鑒定結論對鑒定人員的主體資質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因此應重構交通事故認定書的制作主體。建議改變現(xiàn)有交通事故認定書的制作主體——鑒定人員,即制作交通事故認定書的人員應當是具備專業(yè)資質的鑒定人員,以改變由交警人員制作交通事故認定書的不規(guī)范局面。建議通過立法對鑒定人員的資質予以規(guī)范化,確立行業(yè)準入制度。鑒定人員應經過專門培訓或經過專門考核,至少具備在路況、車速、當事人是否遵守交通規(guī)則、車輛相撞是否成立以及當事人的行為與交通事故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等專業(yè)問題上能進行專業(yè)、獨立判斷的能力,相關培訓或考核應涉及到法學、檢驗學、運動力學、刑事偵查學等多方面的知識。[6]符合鑒定行業(yè)準入要求、取得交通事故認定的鑒定資質的鑒定人員方可出具交通事故認定書。
(2)解決偵查主體與鑒定主體競合的問題
針對刑事司法實踐中,偵查人員與交通事故認定主體競合的問題,即公安交警承辦人既是交通事故的偵查人員又是出具交通事故認定書的鑒定人員,與刑事訴訟法第二十八條的規(guī)定相抵觸的這一問題,可以通過設立專門、獨立的交通事故認定機構來解決,使交警承辦人的職責限于調查、偵查的范圍內,而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職能交由獨立的中介機構鑒定完成。這樣能有效實現(xiàn)程序法對角色分工的要求,同時使交通事故認定朝著高效、中立、公正的目標改進,有效實現(xiàn)司法公正。
(3)建議實行鑒定人“一對一”責任制度
目前刑事司法實踐中的交通事故認定書基本上是由交警事故處理部門集體討論產生,“集體責任”代表著“承辦人個人無責任”,因而交通事故認定書不會具有鑒定結論主體責任制的特征,缺乏責任追究機制。筆者建議實行鑒定人負責制,鑒定人應當獨立、中立地進行鑒定,并對產生的鑒定意見負責,而不再采用交警部門的集體負責制。即實行每個案件的鑒定結論與對應的一名或幾名鑒定人一一對應,交通事故認定書實行具體鑒定人員負責制。同時,在現(xiàn)有模式下,應進一步落實民警執(zhí)法的錯案追究責任制度,這樣,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在現(xiàn)有的工作模式的基礎上才會得到合理的監(jiān)督、制約。
重構我國交通事故認定救濟制度的一種思路是:將交通事故認定中的調查與認定職能分離開來,使之不代表任何的行政觀點,從而成為一種純粹的證據(jù),那么交通事故認定書也就具備了鑒定結論的性質,當事人對交通事故認定不服的,可以通過專業(yè)救濟,即申請獨立的鑒定機構重新鑒定或補充鑒定來尋求救濟。具體來講就是當事人如對鑒定結論不服,能夠有申請重新鑒定或申請補充鑒定的途徑。對交通事故認定不服的,應該允許當事人申請重新認定,考慮到道路交通安全所具有的公益性質,交通事故的處理應當高效、快捷,由檢察院或法院指定的另外的責任認定機構或者同一認定機構內不同的鑒定人作出交通事故認定。因此,若采取這種思路來重構我國交通事故認定的救濟制度,建議可將《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三條修改為:“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將交通事故現(xiàn)場調查情況、勘驗、檢查材料和有關鑒定結論,在委托人委托鑒定之日起7個工作日內,移送給交通事故認定機構。交通事故認定機構應當在5日內制作完成交通事故認定書,作為處理交通事故的證據(jù)和交通事故責任劃分的鑒定結論。交通事故認定書應當載明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實、成因和當事人的責任,并于作出之日起3日內送達委托人和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當事人對交通事故認定書不服的,可以申請重新鑒定或補充鑒定。交通事故責任的重新鑒定由高一級交通事故認定機構或原交通事故認定部門的不同鑒定人員進行?!?/p>
以上針對交通事故認定程序的弊端分析以及變革的設計,只作理論上的探討,以期能對交通事故認定的司法實踐作有益推動。期待司法條件成熟時,交通事故認定書變革成高效、權威的鑒定結論:鑒定人員具備專業(yè)素質,享有準入資質;鑒定機構專門、獨立,具備中立性和客觀性,由獨立第三方聘用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專門鑒定機構進行事故責任認定,實現(xiàn)責任認定的中立性、客觀性,有效實現(xiàn)交通事故處理的高效、權威,保證司法公正,從而有助于實現(xiàn)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維穩(wěn)目標。
[1]郭健.應明確交通事故認定的救濟程序[N].檢察日報,2005-04-14.
[2]郭華.鑒定結論之研究[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178-192.
[3][日]上野正吉.刑事鑒定的理論和實踐[M].徐益初,譯.群眾出版社,1986:72.
[4]鄒明理.司法鑒定教程[M].法律出版社,1995:82.
[5]郭華.鑒定結論之研究[M].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178-192.
[6]夏蘇京.審查交通事故認定書之思考[N].江蘇法制報,2008-02-26.
Legal Analysis on the Evidence of Responsibility Identification in Traffic Accidents
Zhao Huiyu,Wang Shu
(The People’s Procuratorate of Minhang District,Shanghai201100 The People’s Procuratorate of Fengxian District,Shanghai201400)
The responsibility identification in traffic accidents bears much importance since it is related not only to the share of civil compensation,but also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guilt or guiltlessness.The appraisal statement of accidents,as a quasi-conclusive type of evidence,has procedural defects.Therefore,we should change and improve the procedures of traffic accident identification to ensure the authority of accident conclusions.
Traffic Accident Identification;Appraisal Statement;Evidence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5750(2010)03-0054-(05)
2010-03-08 責任編輯:何銀松
趙繪宇(1974-),女,上海市閔行區(qū)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王舒(1982-),女,上海市奉賢區(qū)人民檢察院檢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