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革 高志忠
遼寧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中心醫(yī)院 丹東 118200
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科學診療技術的發(fā)展,對與髖臼骨折的分型、手術適應證、手術入路的選擇及內(nèi)固定的選擇等有了越來越多的認識。但因髖臼解剖結構特殊,且髖臼骨折類型多種多樣等因素,對骨折部位的顯露、復位方式以及固定方式選擇都帶來較大的困難,因此,積極的治療方法顯得尤為重要。我院于2002-03~2008-01共手術治療髖臼骨折159例,取得良好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本組髖臼骨折159例(全部為單髖),男92例,女67例,年齡18~70歲,平均35.1歲。致傷原因:交通傷143例(89.9%),高處墜落傷 11例(6.9%),重物砸傷 5例(3.2%)。其中,15例術前合并坐骨神經(jīng)損傷 (8.5%);合并骨盆骨折15例,股骨頭骨折13例,股骨干骨折15例(其中同側股骨干骨折13例),脛腓骨骨折16例,脊柱骨折12例;合并多發(fā)肋骨骨折血氣胸者13例,腹腔臟器損傷13例。
2.1 術前檢查、骨折分型及入路的選擇 術前常規(guī)拍攝骨盆正位、患髖髂斜位及閉孔斜位X線片和雙髖關節(jié)CT檢查,在累及關節(jié)面的復雜骨折行三維重建CT檢查。再根據(jù)放射學檢查結果按照Letournel-Judet和AO進行分類。Letournel-Judet將髖臼骨折分為兩個基本類型:簡單骨折和復雜骨折兩大類,AO學派根據(jù)骨折的嚴重程度將髖臼骨折分為ABC三型。
根據(jù)不同的骨折類型分別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髂腹股溝入路、前后聯(lián)合入路,病例中主要表現(xiàn)為: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的有:A1后壁骨折28例,A2后柱骨折15例,B1橫形骨折16例,A2后柱伴后壁骨折 14例,B1橫形伴后壁骨折15例,B2T形骨折7例,合計95例;采用髂腹股溝入路的有:A3前臂骨折7例,A3前柱骨折9例,B1橫形骨折4例,B3前柱或壁伴后半橫形骨折5例,C1雙柱骨折8例,C2雙柱骨折9例,合計42例;采用前后聯(lián)合入路的有:B1橫形伴后壁骨折2例,B2T形骨折6例,B3前柱或壁伴后半橫形骨折5例,C3雙柱骨折9例,合計22例。
2.2 術前準備 術前常規(guī)備皮消毒,留置導尿,術前24h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對于疼痛較重的患者給予口服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類中藥,其他患者可用身痛逐癖湯加減對癥治療。
2.3 手術時機及手術適應證 本組4例患者行急診手術,完全為難復性脫位,150例在受傷后平均5d(1~14d)進行手術,5例因嚴重多發(fā)傷于全身情況穩(wěn)定后,傷后3周后手術。
根據(jù)Matta法X線測量標準選擇手術適應證:(1)髖臼骨折關節(jié)面移位>3mm。(2)關節(jié)腔內(nèi)有游離骨片阻礙股骨頭復位。(3)后壁骨折塊達整個后壁40%以上及后柱骨折致關節(jié)不穩(wěn)。(4)前柱、前壁骨折合并髖關節(jié)中心脫位。(5)合并坐骨神經(jīng)損傷。(6)無骨質(zhì)疏松。
2.4 手術復位及固定 術中應盡可能解剖復位并予可靠的固定,尤其是負重區(qū)的關節(jié)面要盡可能解剖復位,對有軟組織附著的后壁骨折塊盡量不游離,以保護其血液供應。對于大的骨塊可用骨盆復位鉗進行復位,小的骨塊可用克氏針臨時固定,在獲得滿意解剖復位后,按照髖臼不規(guī)則的幾何形態(tài),用可各向彎曲的試模取骨折部位的幾何形態(tài),然后按照試模預彎重建鋼板,此時重建鋼板與恢復解剖關系的髖骨達到了良好的貼合,應用螺釘固定骨盆重建鋼板,安置鋼板后對游離骨塊可采用空心螺釘進行固定。
髖臼前壁、前柱骨折鋼板通常沿骨盆入口緣進行塑形固定,螺釘擰入的方向盡可能與四邊體平行,以免螺釘進入關節(jié)腔。對于后壁、后柱骨折,復位后用骨盆重建鋼板按照髖臼形態(tài)塑形固定,加固髖臼后柱及后壁的連續(xù)性,單發(fā)后壁骨折骨塊完整者可采用空心螺釘內(nèi)固定。
根據(jù)治療159例髖臼骨折的經(jīng)驗,認為復位中應該注意:(1)復位時屈膝伸髖及向外翻轉外旋肌群,有助于防止醫(yī)源性坐骨神經(jīng)損傷。(2)臀上動脈和神經(jīng)緊貼坐骨大切跡頂緣骨面穿出骨盆,營養(yǎng)和支配髖外展肌群。Kocher—Langenbeck入路中,顯露髖臼大切跡或安放后柱鋼板時應該注意該解剖結構,否則誤傷臀上動脈和神經(jīng),造成出血或外展肌群麻痹,影響手術效果。(3)確立合理的手術復位順序:如后柱伴后壁骨折,首先要復位后柱骨折,然后再復位后壁骨折。橫行骨折伴后壁骨折,首先用一枚拉力螺釘固定前柱,后柱用一鋼板固定,最后再處理后壁骨折。雙柱骨折,先復位前柱,然后復位后柱。(4)術中不應將后壁碎骨塊從關節(jié)囊處剝離,以免發(fā)生壞死。
2.5 術后處理 術后應用負壓引流24~48h,抗生素持續(xù)應用3~5d,術后2~3d開始髖關節(jié)被動運動。除部分后脫位、股骨頭骨折及負重區(qū)關節(jié)內(nèi)軟骨下壓縮骨折患者術后皮牽引2~4周外,其余患者術后根據(jù)愈合情況4~6周后扶雙拐下地,2~8周后可逐漸開始負重,16周后完全負重行走。
本組隨訪6~40個月,平均31個月,所有骨折均獲愈合。根據(jù)Matta影像學評分,本組解剖復位139例,復位滿意135例,復位不滿意4例。根據(jù)改良的Merled’Aubigne和Postel評分標準:優(yōu) 18分,良 15~17分,一般 13~14分,差<13分。本組優(yōu) 48例(30.5%),良 70例(44.1%),一般 22例(13.6%),差 19例(11.8%)。在結果優(yōu)良的118例中,骨折解剖復位和復位滿意92例(79.5%)。發(fā)生股骨頭壞死6例(10.2%),均合并有股骨頭脫位。異位骨化 5例 (8.5%),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 12例(11.8%)。15例坐骨神經(jīng)損傷者,14例獲得完全恢復,1例在術后1年時僅存在足趾麻木癥狀。
目前,對于有移位的髖臼骨折采用手術治療已成為共識[1]。本文通過對159例髖臼骨折的手術總結,認為要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以下幾點值得注意:(1)髖臼骨折宜盡早手術,延期手術不但增加骨折復位的難度且術中出血多,但髖臼骨折是高能量損傷,多合并其他嚴重損傷,且治療困難,術前評估甚為重要,故除開放性損傷和難復性脫位者,無急診手術的指征。(2)要獲得滿意的復位,除必須具備熟練的手術技巧外,骨折良好的顯露將會降低骨折復位的難度。要獲得良好的顯露,必須選擇合適的手術入路,正確選擇入路將有利于提高復位質(zhì)量,對提高手術療效至關重要。(3)髖臼骨折的復位是整個手術的關鍵。復位結果與手術技巧、骨折類型有關,也和傷后至手術時間有關,并且直接影響手術治療的效果。解剖型重建鋼板具有可塑性,可充分預彎來適應髖臼部位的特殊形態(tài)。精確解剖復位后,骨折愈合時間縮短,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發(fā)生幾率大大下降,有了堅強的內(nèi)固定,盡早功能鍛煉恢復關節(jié)的負重及運動功能。本組優(yōu)良的44例中解剖復位和復位滿意的35例(79.5%)證明良好的復位是獲得滿意治療效果的關鍵。
[1] 朱華.髖臼骨折的手術治療[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09,22:38;62.
(收稿 2009-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