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華,李亞琴,楊曉麗
48例強直性脊柱炎病人的護理干預
張建華,李亞琴,楊曉麗
甚至只限于骶髂關節(jié)病變[2]。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藥物治療、物理療法、手術療法等,治療過程中輔以健康指導、康復訓練有助于提高病人對疾病的認知,維持胸廓活動度,保持脊柱的靈活性,維持肢體的運動功能。現(xiàn)將AS病人的護理干預介紹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組48例AS病人,男40例,女 8例,年齡 17歲~38歲,均符合全國部分省市中西醫(yī)結合風濕病學術座談會(1985)制定的診斷標準(1988年4月昆明全國中西醫(yī)結合風濕類疾病學術會議修訂通過)。①癥狀:以兩骶髂關節(jié)、腰背部反復疼痛為主。②體征:早中期病人脊柱活動有不同程度受限,晚期病人脊柱出現(xiàn)強直駝背固定,胸廓活動度減少或消失。③實驗室檢查:紅細胞沉降率多增快,類風濕因子(RF)多陰性。人類白細胞抗原(HLA-B27)多呈強陽性。④X線檢查:具有強直性脊柱炎和骶髂關節(jié)典型改變(早期:脊柱活動功能受限,X
線顯示骶髂關節(jié)間隙模糊,脊椎小關節(jié)正?;蜿P節(jié)間隙改變。
中期:脊柱活動受限甚至部分強直;X線顯示骶髂關節(jié)鋸齒樣改變,部分韌帶鈣化,方椎、小關節(jié)骨質破壞,間隙模糊。晚期:脊柱強直或駝背畸形固定;X線片顯示骶髂關節(jié)融合,脊柱呈竹節(jié)樣變)。
1.2 方法
1.2.1 藥物治療 目前,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主要藥物仍是非類固醇抗炎藥物(NSAID),無論是急性發(fā)病還是在慢性病程中都可用NSAID來改善脊柱或是外周關節(jié)疾病的癥狀,減輕腰背部、骶髂關節(jié)、外周關節(jié)和足跟痛及僵硬感。柳氮磺胺吡啶具有抗感染、免疫調節(jié)和抗炎鎮(zhèn)痛作用,可降低血清IgA水平,通常在服藥后6周~8周起效,維持治療可保持病情相對穩(wěn)定,較適于早期、輕型病例。糖皮質激素不提倡長期大量使用,只有在外周關節(jié)病變嚴重、眼部受累時才考慮使用短期小量的糖皮質激素。Infliximab是抗腫瘤壞死因子的單克隆抗體,治療后病人的外周關節(jié)、肌腱末端炎、脊柱癥狀以及C反應蛋白均可得到明顯改善。Etanercept是一種重組的人可溶性腫瘤壞死因子受體融合蛋白,能可逆性地與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結合,競爭性地抑制T NF-α與TNF受體位點的結合。治療活動性AS,80%的病人病情可獲改善。理療對緩解癥狀、改善病情有一定幫助。
1.2.2 護理干預
1.2.2.1 認知干預 采用多種形式不定期地開展AS健康教育活動,向病人及家屬介紹 AS相關知識,如病因、臨床表現(xiàn)、體格檢查及實驗室檢查意義、康復訓練的目的、適合的訓練項目、訓練時間及強度、治療方法、轉歸、遵醫(yī)囑治療的重要性,提高他們對疾病的認識,有助于其配合治療及護理。
1.2.2.2 康復指導 康復訓練是AS治療中的重點,護士應根據(jù)病人受累關節(jié)的不同指導病人采取適合的訓練方式。擴胸運動可增加肩關節(jié)的活動度,保持良好的呼吸功能。方法:兩腳并齊或單腳向前邁一步,雙前臂內屈平胸左右運動,然后雙臂前伸做外展運動。轉體運動、側體運動可通過腰部、髖關節(jié)周圍肌群、側腹壁的活動,提高腰椎活動度。方法:兩腳分開與肩同寬,雙前臂內屈于前胸,分別向左、右運動。舉左臂于左耳,右手貼右腰,向左側體。相反方向重復以上動作。貓背運動可增加脊柱活動度。方法:趴跪如貓狀,低頭盡量放松,同時弓背如弓形,充分拉伸背部,恢復原狀;塌背伸頭抬臀,盡量拉伸,重復數(shù)次。膝胸運動可增加髖關節(jié)活動度。方法:雙手抱一側膝部慢慢拉向胸前,持續(xù)數(shù)秒后回復原位,換另一側,重復至僵硬感消失[3]。指導病人循序漸進堅持訓練,訓練過程中注意量力而行。病情穩(wěn)定的病人可作耐力性運動練習,如游泳、登山、打羽毛球及網(wǎng)球,可增強肌力,改善心肺功能,防止脊柱畸形。
1.2.2.3 心理干預 由于AS病人多為青壯年男性,脊柱病變自下而上,癥狀逐漸加重,影響病人正常的學習和工作,加之疾病治療時間長、起效慢,病人常出現(xiàn)悲觀失望、煩躁易怒、情感脆弱,護士要關心理解病人,耐心傾聽病人的述說,適時給予心理疏導,鼓勵病人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同時給予病人家屬精神支持,督促病人堅持長期治療,使病情相對穩(wěn)定。
1.2.2.4 日常生活注意事項 AS病人應注意勞逸結合,生活規(guī)律,注意保暖。病人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姿勢極為重要,不論行、坐、站、臥都應保持軀體挺直,預防駝背。病人宜坐直靠背椅,不要坐沙發(fā)或過低、過軟的椅子,尤其應避免坐躺椅。席夢思或海綿床雖然柔軟、舒適,但對強直性脊柱炎病人極為不利,病人應堅持睡硬板床,有助于保證軀體平直,仰臥姿勢較側臥為好。早期病人,每日早晚俯臥半小時,有助于減緩軀干屈曲。
1.2.2.5 飲食指導 強直性脊柱炎的發(fā)病與腸道感染密切相關,暴飲暴食、食不潔食物會增加腸道疾病的機會,增加強直性脊柱炎的發(fā)病和加重病情。故病人飲食要有規(guī)律、注意衛(wèi)生。中醫(yī)認為,強直性脊柱炎的內因為腎督兩虛,外因與風寒濕關系密切,因此可采用適當進食辣椒、蔥、花椒、大料、茴香、大蒜等,具有抗風濕祛寒邪的作用。大豆、黑豆、黃豆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微量元素,有促進肌肉、骨骼、關節(jié)、肌腱的代謝,幫助修復病損的作用,可治療以濕重為主的風濕骨痛,對身體沉重、關節(jié)不利、筋脈拘攣或麻木不仁、關節(jié)腫痛而重著不適的風濕病,效果較好。栗子有補腎、強筋、健骨的作用,對筋骨、經(jīng)絡、風濕痹痛或腰膝無力極為有益[4]。
1.2.2.6 出院指導 出院前向病人及家屬強調堅持規(guī)律服藥的重要性,避免病人在院外自行減藥或停藥。指導病人遵醫(yī)囑按約定的時間來院復查,以便根據(jù)病人個體情況,調整藥物劑量。
1.3 觀察項目 觀察病人腰背部、外周關節(jié)疼痛及晨僵改善情況;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恢復情況;指-地距、枕-墻距、胸廓活動度。
經(jīng)過醫(y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和護理,48例病人腰背痛和周圍關節(jié)疼痛明顯減輕,疼痛評分由入院時的6分~10分下降到1分~4分,關節(jié)活動明顯改善,晨僵現(xiàn)象緩解,紅細胞沉降率及C反應蛋白下降。指-地距、枕-墻距(正常值0 cm)、胸廓活動度(小于2.5 cm為異常)較入院時有所改善。治療過程中少數(shù)病人出現(xiàn)胃腸道反應,給予對癥治療、指導病人飯后服藥后癥狀緩解。
AS的病因不清,目前認為其發(fā)病機制與遺傳、細菌感染、免疫學異常等因素有關。腰背痛、晨僵、腰椎各方向活動受限、胸廓活動度減低是AS的典型表現(xiàn),尤其在病情活動期。AS病變不僅局限于骨關節(jié),而且可累及全身多系統(tǒng),眼部受累多見,甚至是AS的首發(fā)癥狀,可出現(xiàn)虹膜炎或葡萄膜炎。此外,還可出現(xiàn)肺上葉纖維化、肺大泡樣變、IgA腎病和腎淀粉樣變,并可影響心血管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如果診治不及時或治療不當,病情發(fā)展至后期致殘率很高[5]。AS傳統(tǒng)治療包括藥物治療、物理治療、關節(jié)功能鍛煉,因此醫(yī)護患配合在AS病人治療中非常重要。護士要提高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的認識,將健康教育貫穿于病人治療全過程中,使病人深入了解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轉歸,及時調整生活方式,加強自我護理。同時要重視對病人的出院指導,因為AS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病人出院后必須堅持服藥、堅持功能鍛煉,才能預防關節(jié)強直,提高生存質量。本組病人通過精心治療和綜合護理干預臨床癥狀緩解,生活質量改善。
[1] 中華醫(y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風濕病分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21.
[2] 唐福林.風濕免疫病300個怎么辦[M].北京: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1998:80.
[3] 劉慶芬,侯月中,趙福濤.強直性脊柱炎病人運動療法自我護理培訓的效果觀察[J].護理研究,2009,23(1A):39-40.
[4] 強直性脊柱炎飲食護理[EB/OL].[2010-05-10].htpp:www.39.net.
[5] 蔣明,朱立平,林孝義.風濕病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941-945.
(本文編輯 孫玉梅)
Nursing interventions for 48 patients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Zhang Jianhua,Li Yaqin,Yang XiaoLi
(First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Shanxi 030001 China)
1009-6493(2010)6A-1468-02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關節(jié)、脊柱骨突、脊柱旁軟組織及外周關節(jié),并可伴發(fā)關節(jié)外表現(xiàn),嚴重者可發(fā)生脊柱畸形和關節(jié)強直[1]。發(fā)病年齡多為13歲~31歲,男性多發(fā)。病人主要表現(xiàn)為腰背部疼痛,初期癥狀不明顯,易被病人忽視。隨著病情的發(fā)展,癥狀逐漸加重。胸椎受累病人出現(xiàn)胸痛,胸部擴張受限;頸椎受累病人不能低頭、后仰,轉頸困難;疼痛嚴重的病人翻身困難。病人清晨或久坐起立后腰背部發(fā)僵,活動后癥狀可有所緩解。晚期由于脊柱自下而上發(fā)生強直,脊柱活動明顯受限,不能彎腰,甚至發(fā)生駝背畸形。但大部分病人只限于部分脊柱受累,
張建華(1970—),女,山西省忻州人,護師,本科,從事護理工作研究,工作單位:030001,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李亞琴、楊曉麗工作單位:030001,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
2010-04-20;
2010-05-24)
R473.5
C
10.3969/j.issn.1009-6493.2010.16.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