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軍
(南京鐵道職業(yè)技術學院蘇州校區(qū),江蘇 蘇州 215137)
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良性互動之探析
劉 軍
(南京鐵道職業(yè)技術學院蘇州校區(qū),江蘇 蘇州 215137)
從我國體育發(fā)展進程的角度出發(fā),分析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良性互動的基礎,提出了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良性互動的可行性分析。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將在各自特性、活動主體、場館設施及體育指導等方面具有良性互動的前景。
高校體育;社會體育;終身體育;良性互動
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良性互動將會推動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發(fā)展,對于提高國民體質、全面深入地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有著重要的和現(xiàn)實意義。
1.1 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有機結合有利于終身體育意識的養(yǎng)成
終身體育能夠使勞動者身體素質適應現(xiàn)代化生產(chǎn)方式和快速緊張的生活節(jié)奏,使每個社會成員都保持良好的體質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高校體育是社會體育的對接點。高校體育是學校體育的最后階段,是對前期體育教育的深化,更是形成“終身體育”意識、形成體育鍛煉技能以及養(yǎng)成體育鍛煉習慣的關鍵時期。在我國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并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的今天,已成為高校體育教育的首要任務。終身教育思想要求人們建立終身學習體系,而高校教育是形成大學生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的階段。大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處于人生的最佳時期,為終身體育意識的養(yǎng)成提供了最佳時機。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形成有機結合,不僅能夠促進學生成終身體育思想和觀念,同時也是社會發(fā)展要求的體現(xiàn)。高校體育要有意識地組織參與社會體育的活動,以滿足學生走向社會、了解社會的需要。社會體育要主動借助高校體育,以彌補居民活動內容的局限、活動場地與鍛煉器械的緊缺。最終形成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新型的合作關系,達到共同的教育目的
1.2 我國社會體育發(fā)展現(xiàn)狀需要兩者優(yōu)勢互補,相輔相成
社會體育是以全民性參與為對象范圍,不同年齡、性別、職業(yè)、民族、地域的人都可以廣泛參加的體育活動。繁忙的工作和沉重的生活壓力使很多人在這一段時期忽視了健康的重要性,進而遺忘了體育鍛煉的重要性。我們可以看出。如果做不好社會體育與高校體育的銜接工作,大量已經(jīng)具備基本體育常識、體育運動基本技能,有著一定體育興趣的人群就會流失。根據(jù)《2007年中國城鄉(xiāng)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現(xiàn)狀調查公報》,城鄉(xiāng)居民中斷體育運動原因列前三位的依次為:缺乏余暇時間(41.2%)、缺乏場地設施(16.6%)、自身惰性(13%)。調查結果顯示體育場地設施的缺乏仍然是影響城鄉(xiāng)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原因。通過此次全國調查,除了場地設施的缺乏,當前我國居民參加體育鍛煉中亟須解決的問題還包括,居民在體育鍛煉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科學指導,體育鍛煉的消費結構不夠合理,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的城鄉(xiāng)差異和區(qū)域差異依然存在等。分析原因,高校體育場地設施在課余時間被大量閑置;而社會體育場地設施嚴重不足。而社會體育缺乏大量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部分高校體育教學理念與社會體育脫節(jié),使部分人不能融入社會體育中去。這種現(xiàn)象給體育提出兩個問題: 一是如何更好地開展職工體育,特別是如何提高這數(shù)以萬計的新上崗青年職工的身體素質問題; 二是體育市場如何吸納待業(yè)人口的問題。許多發(fā)達國家在一定歷史時期內, 由體育產(chǎn)業(yè)分流了一部分失業(yè)人口,成為緩解社會矛盾的舉措。只有把兩者有機的結合,相輔相成才能真正實現(xiàn)終身體育意識的養(yǎng)成。這將更好的促進全民健身運動開展。
2.1 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人才雙向交流
我們知道在高校體育的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是最重要的角色。經(jīng)過多年的發(fā)展我國已經(jīng)改變了以往師資力量嚴重不足的狀況,具有了較強的體育師資隊伍。分布在全國各地的眾多高校體育教師顯然是一支可以借助的、不可低估的、強大的群眾健身活動指導力量,他們只需進行適當培訓就可以對在校學生直接傳授科學的健身方法,為將來成為的社區(qū)健身鍛煉、康復咨詢的體育指導員打下基礎。此外,也可以通過面向社會開辦各種培訓班,如太極拳、武術、舞蹈、游泳、體操球類、氣功、健美等,為社會培養(yǎng)能開展科學健身指導的骨干人才從長遠的角度來講,具備了基本體育鍛煉能力的學生參加社會體育活動,同樣可以推動社會體育的發(fā)展。所有這一切,反映高校體育和社會體育在體育人員交流上的可行性,同樣向我們預示了這是一個必然的發(fā)展趨勢。事實上,歐美等發(fā)達國家的高校體育教師大部分是專業(yè)的體育教練。因而.我們說,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良性互動是可行的,它們的良性互動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體育人力資源效益的最大化。
2.2 體育設施在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活動中的有機結合
國家正在努力加快高校體育場地設施向社會開放的步伐,目前我國社會體育場地設施還處于嚴重欠缺態(tài)勢。雖然政府和社會都在努力解決這一問題,然而由于資金、場地等眾多決定性因素的限制,使得僅僅依靠社會體育自身,很難在短時間內有效解決。有數(shù)據(jù)顯示,城鄉(xiāng)居民還是在公園、街頭巷尾、江河湖畔等非正規(guī)體育場所進行體育鍛煉,而占全國體育場館設施 75%的學校體育設施除平時教學訓練使用外,周末和假期都閑置,而且居民的晨晚練時間恰好與學校場地設施閑置時間相吻合。因此,在不影響工作和教學秩序的前提下,有組織、有計劃地向居民開放學校體育場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社會體育設施缺乏的難題;同時條件較好的社會體育設施也可以成為學校體育可利用的現(xiàn)成資源,擴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選擇范圍。這既提高了體育場館的使用效率,又實現(xiàn)了體育資源的共享。歐美發(fā)達國家的學校和社會的體育場館設施向所有社會成員開放。因而,我們說我國的高校體育和社會體育在體育場地設施上的良性互動,可以豐富人們的體育文化生活,為人們更多的參加體育活動提供了可行性。
2.3 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在體育內容上相互滲透
以往的高校體育忽視了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銜接性。過多強調競技體育的學習.忽視了學生體育意識、體育興趣的培養(yǎng)。而新時期的高校體育在內容上把握“健康第一”的原則,將終生體育思想放至首位,適當引入了娛樂體育、休閑體育、保健體育的內容。打破了以往以運動技術為中心的教材體系。優(yōu)化教學內容,開設了如健美操、瑜珈、跆拳道等一些深受大眾喜愛的體育活動項目。社會體育同樣改變了以往以跑步、健身走等為主要內容的較為單一、枯燥的體育活動內容,積極引進了各類健身項目,如放風箏、太極拳、民間趣味體育等活動項目,并不斷更新其活動內容。因而,我們說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在內容的銜接上同樣存在著相互促進。
2.4 體育觀念的良性互動發(fā)展
高校體育是社會體育的基礎,又是終身體育的入門期。學校的體育觀念是一部流動的發(fā)展史,應與社會體育緊密相連。一個人終身體育觀念的形成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長期養(yǎng)成的,是長期教育的結果。通過高校體育教學,使終身體育觀念變成人類的共識,從而使大多數(shù)學生養(yǎng)成健身意識和習慣。學生健身習慣的養(yǎng)成有助于帶動整個家庭參與到社會體育中去,從而提高我國體育人口的數(shù)量。同時,由于社會體育具有靈活性、趣味性和自主性強的特點,使得學生更容易地堅持體育活動??梢哉f,社會體育又為學生實踐終身體育觀念提供了便利條件。因此,學生終身體育觀念的生成能夠促進社會體育的開展,同時,社會體育又為學生終身體育觀念的實現(xiàn)提供了保障。
2.5 體育文化的良性互動發(fā)展
學校不僅有大量高水平的體育教師和良好的體育場地設施,還有獨具特色的體育文化氛圍,社會體育除擁有生動有趣的休閑體育活動場所外,還有廣博的民俗文化。因此,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結合不是簡單的人力、物質的相互利用,而是多方位的相互利用和相互影響。社區(qū)居民進入學校參加體育活動的同時,會受到校園文化的熏陶,既鍛煉了身體,又提高了文化知識和修養(yǎng)。學生和老師在社會這所大學中同樣可以學到書本上沒有的知識,既參與了社會實踐、鍛煉了身體,又增長了社會文化知識,這充分體現(xiàn)了一種文化資源的共享。
3.1 社會體育對終身體育教育的作用
社會體育的直接目的是增進健康、增強體質,并同時起到調節(jié)身心的作用。社會體育是終身體育發(fā)展和延續(xù)的開闊地,它為終身體育的發(fā)展提供場所、指導和服務。在對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和人格形成方面,社會體育有著不可忽視的功能。于此同時,還可以發(fā)揮大學生的特長,這既可帶動社會體育的開展,又為學生創(chuàng)造參加社會實踐的鍛煉指機會。比如:聘請有某些特長的學生利用業(yè)余時間傳授運動技能,也可組織小型比賽,既鞏固學生在校所學知識,又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社會責任感。正是由于社會體育具有靈活性、趣味性和自主性強的特點,使得學生更容易地堅持體育活動??梢哉f,社會體育又為學生實踐終身體育觀念提供了便利條件。因此,學生終身體育觀念的生成能夠促進社會體育的開展,同時,社會體育又為學生終身體育觀念的實現(xiàn)提供了保障。因此,我們必須走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相結合的道路。
3.2 高校體育在全民健身中的優(yōu)勢體現(xiàn)。
高等院校由于國家長期與逐年對學校體育設施的投入與建造,已逐漸形成較大規(guī)模體育活動場所;高校體育師資是根據(jù)高校教育與教學的要求,并按國家對高校體育教學師生數(shù)的比例進行配備的,它有一個較為合理的編制,既能保證體育教學、訓練、群體競賽活動的需要,而且每名教師都須經(jīng)過體育專業(yè)四年本科或以上學歷的學習后,再進入崗位,他們對體育都具備了一定的知識、技術和技能,能嫻熟地運用科學鍛煉方法來指導人們的體育鍛煉實踐;高校體育為全民健身提供科研基地。高校體育工作者都有較高的業(yè)務素質和較強的科研能力,并且科研設備比較齊全,應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優(yōu)勢,廣泛地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的科研工作,實現(xiàn)從競技體育、學校體育的研究向社會體育研究的分流,以指導全民健身運動沿著科學軌道深入發(fā)展。
綜上所述,社會體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總體身體素質水平。在高校體育的基礎上,使終身體育意識得到延伸和發(fā)展。目前,全世界已有八十多個國家公布了《大眾體育發(fā)展大綱》,所有這些都為體育面向社會、服務社會創(chuàng)造了條件,為社會體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推動了終身體育發(fā)展。因此,我們要轉變觀念,確定目標,形成國家重視,全社會大力支持的局面。其次,要加速培養(yǎng)體育社會指導員,提高國民素質。再次,在加快發(fā)展體育場館設施建設的同時,開發(fā)和利用現(xiàn)有的體育場館設施,并加強管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自身的優(yōu)越性逐步地被挖掘出來,兩者在體育人才、體育活動場地設施、體育活動時間以及體育活動內容等方面都存在著良性互動關系,決定了他們是推動群眾性體育活動和全民健身運動開展的主力軍。順應時代發(fā)展的需求,合理、有效地促進兩者的良性互動,必將加速我國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1] 周瑩,申萍. 高校體育社會化的特點及其途徑[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2,3.
[2] 方普新. 論社會體育與高校體育的互補性[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7.
[3] 許偉,翟豐. 淺析社會體育、群眾體育、大眾體育的關系與淵源[J]. 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08,4.
[5] 張平. 論終身體育的基本概念及實現(xiàn)途徑[J]. 教育與職業(yè),2007,29.
[6] 王麗霞,楊勇源. 社會體育與高校體育良性互動發(fā)展的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7,7.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hysical Education in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and Social Sports
LIU Ju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s and practicability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hysical education in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and social sports from the angle of our country's sports development process, which shows a prospect in the interaction in aspects of separate features, subject of activity,facility and sports guidance.
physical education in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social sports; lifelong sport; benignant interaction
G8
A
1008-7427(2010)11-0155-02
201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