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耀森 (玉林師范學院國有資產管理與后勤服務處 廣西玉林 537000)
目前,人數超過2000萬的在校大學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服裝消費群體,大學生服裝消費引起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因來自不同地區(qū),不同的家庭背景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個性的差別使得在同一個班、同一個宿舍的同學也有著不同的服裝消費理念。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地方師范院校的專業(yè)結構、學生成分等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作為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新時期地方師范院校大學生的服裝消費情況如何,有哪些獨特的消費特點,存在哪些問題,如何引導大學生科學合理地進行服裝消費,對這些問題均有必要深入探討。
關于大學生的服裝觀和服裝消費行為,許多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僅從中國期刊網上搜索,就有數十篇之多。如韓萃鷗、陳化萍等對陜西省高校大學生服裝消費行為的研究表明,大學生的服裝消費總體是理性的,女生在服裝上的消費明顯高于男生;王慶韋等通過調查河南省大學生的服裝消費行為發(fā)現,大學生在服裝消費中很關注價格,大部分人喜歡購買休閑裝;趙堅等通過對浙江大學生的服裝消費研究指出,大學生的服裝消費受獨特的地理、經濟和人文環(huán)境的影響,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大學生比較注重服裝的款式而對價格不是特別看重;儲詠梅的大學生服裝消費調查與分析結果表明大學生在服裝消費中表現出較為成熟的價值取向。
當前,不少地方師范院校十分注重非師范類專業(yè)發(fā)展,非師范類專業(yè)和師范類專業(yè)在數量上基本持平或非師范類專業(yè)略多。絕大部分專業(yè)面向全國招生,學生來源多種多樣。為能比較確切了解地方師范院校大學生服裝消費情況,我們采用了問卷調查法和個案訪談法進行調查,向廣西四所師范院校的學生隨機發(fā)放調查問卷1000份,內容涉及大學生的服裝消費水平、消費種類和消費心理等三個方面?;厥諉柧?05份,剔除無效問卷32份,最終有效問卷873份,回收率為90.5%,有效問卷率為96.5%。在接受調查的學生構成中,男生占33%,女生占67%;來自城鎮(zhèn)的學生占22%,來自農村的學生占78%。師范類專業(yè)學生占53%,非師范類專業(yè)學生占47%,在非師范類專業(yè)的學生中藝術類專業(yè)學生占11%。調查結果顯示地方師范院校大學生服裝消費在整體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1、服裝消費水平兩極分化。有16%的同學追逐最新最酷的時尚潮流,他們熱衷購買服裝,每月至少購買服裝一次,尤其喜歡在服裝新上市時購買。他們講品牌,講檔次,更喜歡在品牌店、專賣店購買服裝。有8%的學生崇拜明星,模仿明星的穿著,追求艷麗眩目。大部分大學生每月購買服裝的消費在50-100元之間,占調查總數的68%,月服裝消費在300元以上的有9%,其中有2%的學生月服裝消費在500元以上。有23%的學生月服裝消費在50元以下,低消費學生不講究衣服的面料和款式,更不會關注是否牌子,大多在一些批發(fā)市場挑便宜的衣服購買。多數學生在服裝消費上講實惠、隨大流,喜歡在換季打折或重大節(jié)假日促銷打折時購買服裝。
2、服裝消費構成種類繁多。因休閑裝穿著舒適隨意,且容易清洗打理而贏得大學生青睞。大一至大三的學生有91%選擇休閑裝。而畢業(yè)年級的學生出于求職的需要幾乎每人都購買有職業(yè)裝。休閑裝中牛仔褲所占比例最高。調查結果顯示,高達97%的大學生擁有牛仔褲或牛仔裙。女生注重整體搭配,從服裝色彩、款式直至鞋子的搭配,都向個性化轉變,“組合式消費”受追捧,往往是飾品、包袋等一并購買,注重整體感覺。大學生服裝的消費趨向于自然和環(huán)保,多購買一些用環(huán)保材料制成的服裝。76%的人重點考慮天然纖維,在天然纖維中,棉得到大學生們的喜愛,81%的大學生在所有服裝中最愛穿棉質服裝。因網上購物價格相對低廉且方便省時而逐漸受到一些大學生喜歡,有12%的學生有過在網上購買服裝的經歷。
3、消費心理復雜多樣。其一,有32%的學生認為能穿就行,不在乎時尚與否。其二,73%的學生不喜歡韓版裝、露臍裝、吊帶衫、破邊牛仔褲等太張揚的服裝。其三,18%的學生喜歡被人認為是時髦的人,在流行與實用之間喜歡流行;而有36%的學生認為即使喜歡,但如果不實用不需要的服裝他們也不會買;45%的學生希望服裝同時具有舒適性和時尚性。其四,25%的學生認為裝扮很重要,認為裝扮不僅會影響人的心情,還會影響人的前途。其五,有8%的學生喜歡模仿自己所崇拜的明星衣著,他們認為在奢華的服裝之下注定要比別人得到更多的榮耀。其六,有33%的學生喜歡進口服裝,認為國外服裝就是上檔次、有品位,即使服裝的款式、面料幾乎一樣,這些大學生還是會選擇比與國產服裝貴許多的進口服裝。其七,16%的學生喜歡買名牌服裝,認為穿著名牌服裝能提高社會地位。其八,有26%的學生認為自己在服裝購買上是沖動型的。
1、在服裝消費上花過多的時間、精力。一些學生一門心思放在服裝消費上、天天翻看時裝雜志或上網關注服裝流行狀況,三天兩頭上街購買衣服。有的學生為了著衣削足適履,如采取不科學的瘦身、減肥等。這種過度沉醉于服裝消費的現象既不利于學習,也不利于身體健康。
2、模仿明星穿著,過于俗氣。一些學生模仿明星的某些前衛(wèi)穿著,薄、透、露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過分張揚,過于俗氣,失去了大學生應有的文雅和朝氣。同時因模仿明星穿著也容易養(yǎng)成高消費、超前消費、沖動消費等不良習慣。
3、盲目攀比的心理嚴重。不少學生家庭經濟不寬裕,也不愿意勤工儉學,但卻要向穿著光鮮的同學看齊。因此,一些人往往是“打腫臉充胖子”,為了穿上名牌服裝,不惜餓著肚子省錢,不利于身體健康;或為了穿高檔服裝到處借錢,有些不能及時還債而引發(fā)許多糾紛;更有甚者,為了在著裝上把別人比下去,鋌而走險進行詐騙、偷竊等,從而走上犯罪道路。
4、崇洋媚外,有損國格、人格。有些人以穿外國服裝為榮,認為穿國產服裝土氣,即使在購買洋服裝中花再多的冤枉錢認為也值得。但有時穿著一些有傷國人感情的服裝卻不知道,如趙薇穿日本軍旗褲事件。有些人認為穿著印有外文的服裝有品味,殊不知有些詞匯有多種解釋,從而鬧笑話。如前幾年著名影星孫儷穿著一件印有hustler單詞的白背心形象照引起輿論嘩然。因為hustler不只是指精神旺盛,努力不懈的人,在英語俚語中,該詞還表示是妓女或皮條客的意思。
5、誤解個性化著裝。一些學生把個性著裝看成是隨意塑造和更改的“外在包裝”,認為穿得越離奇怪異越顯個性。于是乎,在好端端的衣服上挖幾個洞,在嶄新的裙子上打幾個補丁,或者干脆把褲子剪破、撕裂,或者故意穿著顏色不同樣的一雙鞋子,或是披著一邊長袖,一邊裸露的上衣等等,錢是花掉不少,可穿著的全是一身爛衣裳,頗讓人費解。
6、服裝消費過于滯后。一些學生不在意著裝,服裝款式老邁陳舊,一些女同學對樣式比較新穎、顏色比較鮮艷的衣服、甚至裙裝都不能接受。有些女生把自己的膝蓋、手臂,甚至背部,看成是長江、黃河的水位警戒線一樣要嚴防死守,堅決不穿稍微開放的服裝。有的拘謹保守,沒有量體裁衣,著裝沒有自己的個性,與充滿青春活力、求新、求美的風華年齡不相稱。
一個人的穿著打扮能形象地揭示出有關此人的身份和個性。基于此,我們認為,在當今開放、自由的社會應允許人們有不同的服裝消費理念。允許人們通過款式新穎、色彩繽紛的衣著展示多姿多彩的生活。尤其是充滿著青春活力的大學生,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我們不應以衛(wèi)道士自居,對大學生的穿著過多地干涉或指責。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大學生從身體到心理都沒有完全發(fā)展成熟,經濟上不獨立,消費來源絕大部分靠家庭供給,引導大學生科學合理地進行服裝消費也還是很有必要的。
1、提倡理性對待服裝消費。既要反對不顧家庭經濟能力而借錢買名牌服裝,或者壓縮其他方面必要開支而把錢主要花在打扮上的這種盲目攀比,超前消費的錯誤觀念及行為;也不提倡那種根本不在乎個人形象打造,不修邊幅和著裝陳舊老邁的做法。我們應引導大學生通過服裝消費,塑造大學生創(chuàng)新奮進,充滿青春活力和高雅清秀的形象。
2、加強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強調在購買必要的服裝來塑造個人形象同時更應注重苦練內功,內外兼修。把有限的錢多花在對個人學習、思想涵養(yǎng)和文明禮儀有利的方面,向人們展示“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天之驕子形象。引導學生反對崇洋媚外,樹立民族自信心。不要一味認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服裝也是外國的好。其實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裝生產國,許多貼著外國牌子,印著洋文的服裝其實是中國制造。教育大學生在著裝上應體現出自己的文化層次、審美品味。在反對崇洋媚外的同時可引導學生穿著一些既能體現中國特色又具有濃郁文化品位的服裝,如融入有國畫、書法等中國元素魅力的服裝。此外,應讓學生理解昂貴、華麗、名牌并不代表英俊瀟灑,節(jié)儉巧飾,也能讓自己美麗時尚。
3、關注貧困生的服裝消費問題。地方師范院校貧困生的比例比較大。許多大學生連必須的伙食費都湊不到,更不用說有錢買好衣服。但人們的衣著不但起到遮丑、護體的功能,還能滿足人們的一些心理需要,得體的著裝能提高人們的自信心和勇氣。我們社會和高校應創(chuàng)造機會提供比較多的勤工儉學崗位給貧困生,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掙錢來美化自己,讓他們感受到社會、人生、大學生活的美好,有一個好心情投入學習、鍛煉中去,幫助大學生健康成長。
4、傳授一些著裝常識。通過開設服裝裝扮選修課、專家講座或在學院網站上播放大學生形象塑造知識等多種渠道,向大學生傳授著裝知識,讓每個大學生能根據年齡以及自己的身材、膚色等特點,充分考慮服裝的款式、色彩、質地等,尋找到合體合適的服裝。傳授識別假冒服裝的知識,引導學生樹立誠信理念,不要購買假冒牌子的服裝。提倡從我做起、節(jié)約資源,不要過多地濫買服裝,為可持續(xù)發(fā)展出一份力。
5、教會學生一些理財知識,提高學生的財商?,F代社會服裝品種豐富,供貨渠道也豐富,教會學生一些購買技巧,如利用大型節(jié)假的促銷時段,換季打折時段購買服裝,用較少的錢買到較好的衣服,把有限的錢用在刀刃上,利用自己信息靈通、頭腦靈活的優(yōu)勢,用最經濟的方法裝扮出動人的自我。
6、教育學生理性對待網絡交易活動。網上購物比傳統購物有優(yōu)勢的地方是價格相對便宜,且選擇面比較大、挑選相對容易、省時省力等特點。但是,因部分網上交易商家的誠信度不好,以及相關監(jiān)管制度落實不到位,不少學生對網上商品交易的質量、服務不是很滿意。尤其是在服裝消費上,許多學生反映購買的一些服裝款式、顏色,甚至面料與網上宣傳、展示的有出入。所以我們應提醒通過網上購物的學生應更加謹慎、全面,加強與商家的溝通。同時通過多種途徑證實商家的資質、誠信問題,力求獲得商家提供更好的商品和優(yōu)質的服務。
[1]韓萃鷗、陳化萍:陜西省高校大學生服裝消費行為研究[J].山東紡織經濟,2007(5).
[2]王慶豐、李紅麗:河南省大學生服裝消費行為研究[J].中原工學院學報,2006(8).
[3]趙堅、沈雷:江浙地區(qū)大學生服裝的研究[J].江蘇紡織,2004(4).
[4]儲詠梅:大學生服裝消費調查與分析[J].江蘇商論,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