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熙
(東莞理工學院,廣東 東莞 523808)
大學生公民意識缺失的教育原因探析
曾熙
(東莞理工學院,廣東 東莞 523808)
大學生公民意識缺失的教育原因主要有:傳統(tǒng)的“圣人”教育的觀念影響下的道德標準高不可攀,脫離一般人的生活實際;中小學德育系統(tǒng)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擠壓,公民意識教育比較滯后;灌輸說教式的高校德育方法未能使學生把公民意識教育內容真正內化;我國尚未形成良好的公民社會氛圍,社會大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阻礙了大學生的公民意識的形成.
大學生;公民意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開放30多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穩(wěn)步發(fā)展,“公民意識”教育日益受到重視,作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的公民意識教育則更受關注.一方面,大學生在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以及各種抗震救災等大型活動中表現(xiàn)出的參與意識、責任意識等廣受好評.而在另一方面,大學生在日常生活方面卻常常暴露出不如人意的一面,例如隨地吐痰、亂扔垃圾、大聲喧嘩、插隊占位、缺乏誠信等等.
我們不禁要問,這些從小接受“高標準、嚴要求”的道德教育的人為什么連作為普通公民的一些最起碼的要求也做不到呢?這些受過高等教育,滿腹經綸的大學生為什么卻表現(xiàn)出連小學生都不如的行為呢?我們的教育怎么啦?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深入探討大學生公民意識缺失的教育原因,以期為改善我國德育的實效提供借鑒.
在我國,很長一段時間中,扭曲封閉的文化氛圍和“圣人”教育觀念把我們引入了一個誤區(qū),“國家、集體利益高于一切”、“無私奉獻”、“舍己為人”等“圣人”標準成了道德理論和道德教育的核心.
這樣的道德教育至少存在兩個問題.第一,這樣的道德標準高不可攀,遙不可及,脫離了大部分人的道德能力.其結果是令人望而生畏,卻步而止.這些道德盡管很感人,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但它畢竟在日常生活中難以轉化為一般人的道德行為.
第二,這樣的道德標準脫離實際,不能解決多少實際問題.道理很簡單,這些道德標準沒有對合理的個人利益的最起碼尊重,缺乏公平、公正的內核和與這些原則相關的必要前提.實踐證明,“圣人道德”是嚴重脫離社會發(fā)展現(xiàn)階段實際的,也是有違人的本性的.正是因為這種“圣人教育”忽略了與現(xiàn)實生活密切相關的規(guī)范倫理部分,使得我國的道德教育逐漸淪為空乏的道德說教,以至于傳統(tǒng)德育總是“一壺永遠燒不開的水”,用力甚巨而收效甚微.其結果是,當我們的道德教育無法解答人們的各種道德困惑的時候,人們便放棄了不切實際的道德理想目標,轉而注重現(xiàn)實生活中各種欲望的滿足,但由于缺少基本的社會規(guī)范的節(jié)制和約束,種種道德失范問題就大量出現(xiàn)了.大學生畢竟也是普通人,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他們自然容易受到整個社會大環(huán)境的不良影響.
改革開放后,隨著社會經濟體制的重大變革和由此所帶來的一系列倫理價值的深刻變化,德育目標明顯下移了一些,但仍然與大眾的現(xiàn)實生活有較大距離,不愿意承認合理利己和公平、公正的道德原則,仍然是現(xiàn)行德育的重大缺陷和造成德育實效性較差且極易引起受教育者心理逆反的重要原因.
其實,道德教育的核心應該是公民教育,而公民教育首先是公民意識教育.道德教育的首要目標不是培養(yǎng)圣人,而是培養(yǎng)合格公民.我國目前的德育改革就是要使道德標準走向大眾、貼近平民,更多地著力于推進“大眾道德”或“平民道德”的建設.我們要勇于承認、敢于承認利己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承認道德的核心是公平.只有這樣,傳統(tǒng)德育才能找到走出困境的突破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效而普遍地提高個人和社會的道德水平.
大學生公民意識缺失的至少可以從中小學找到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小學德育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擠壓,德育效果一直不佳.另一方面是中小學德育系統(tǒng)中,公民意識教育比較滯后.
本來,德育在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中居于首位,是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靈魂和導向.然而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應試機制下,德育變成了“德育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事情.德育時間被語文數學等所謂的“主科”占用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應試書”,對公共事務自然缺少參與意識.在長期被動呆板的學習模式下,學生形成了聽話服從的“臣民意識”,不知“公民意識”為何物.盡管素質教育已經推行了多年,但升學率始終是絕大多數學校追求的主要目標.在競爭劇烈的應試教育氛圍下,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更多的是僅僅關心自己的成敗得失,而缺乏對社會責任的關注和擔當.
公民意識教育過去長期未被重視,近年來雖然有所改觀,但中小學階段系統(tǒng)的公民意識教育依然沒有形成.公民意識教育的部分內容雖然已被納入到了中小學課程,但縱向層次性的公民意識教育目標不清晰.現(xiàn)在在校的大學生以前基本上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的公民教育.因此,大學生缺乏公民意識和公民道德修養(yǎng)也就不足為奇了.
公民意識教育的基礎在中小學,大學生的公民意識水平源于中小學的相關教育.因此,要提高大學生的公民意識水平,必須從加強我國中小學的公民意識教育開始.
大學生公民意識缺失,高校德育工作本身當然是難辭其咎.例如,高校德育中對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重視程度不夠,德育內容陳舊,德育管理不到位等等問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但其中,高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偏差是導致大學生公民意識缺失的主要原因.
我國的道德教育從主流方面看至今還處于一種傳統(tǒng)的模式之中,依然把道德教育的過程僅僅看作是對學生施加外部道德影響的過程.
“向學生所灌輸的道德規(guī)范、概念又被抽去了它的人性的本質內涵,成為一種空洞的、抽象的行為規(guī)定.它所要和所能達及也只是人的行為表現(xiàn),無法穿透于人的心靈.應當說,一切道德規(guī)范都是出自于人性的追求和需要,它所規(guī)定只能是人與人之間的合乎道德的關系,對于這種關系的把握只能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理解的基礎上.當規(guī)范的授予脫離或背離這一理解基礎時,任何規(guī)范都會成為一個“空殼”,受教育者無法從這種空殼化的規(guī)范中領悟到道德的根本,也誘發(fā)不出對于人的理解、關懷等等基本的道德意識.道德的培養(yǎng)離開了它的“根”,所能形成的道德品質也只會是無根之草、無本之木.為此人們或是機械、盲目地服從(規(guī)范),或是在無外在制約、管束下的放縱、盲動.”因此,大學生可以在相關的思想政治課中考很高的分數,可以在綜合測評中獲得很好的名次,但實際上他卻可以是個缺乏公民素養(yǎng),沒有道德意識的人.
由于在德育中只有單向的說教與規(guī)訓,缺少師生的平等交流與對話.教育中常常忽視了學生的個人訴求.長久以往,大學生就會慢慢變得消極被動,在現(xiàn)實中既不主動維護自己的權利,也不自覺履行自己的義務.他們的責任意識也比較薄弱“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觀念、誠信缺失等現(xiàn)象普遍存在.
在當今時代,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它與社會環(huán)境有密切的關系.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育,是大學生在其成長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生活中,通過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的因素綜合影響而形成的.公民意識教育不僅需要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和相應的實踐訓練,也需要得到社會教育的積極的支持和配合,所以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也是整個社會的責任.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大環(huán)境對高校公民意識教育產生著各種各樣的影響,信息社會的各種傳播媒體以快速、新穎、刺激為特點的方式時刻沖擊著大學生的觀念.然而,現(xiàn)實中社會教育卻常常扮演著非正面的教育角色.社會現(xiàn)實中市儈庸俗自私自利等消極因素,無情地沖垮了學校德育為學生們苦心構筑的道德之堤,有時“課堂思想教育一個鐘頭,不如家里父母一個指頭,也不如公眾場所和影視中的一個鏡頭.”
在我國社會轉型期,社會良好公民文化氛圍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大學生的公民意識的形成.從隨地亂扔垃圾到臟毒食品的生產、從生意場上的欺詐到高考招生的黑幕、從學術抄襲成風到官僚濫用權力.不少人崇尚“規(guī)則是死的,人是活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有例外,都可以有變通”等信條.在這種信條的影響下,各種正常的規(guī)則被踐踏、被破壞,甚至被顛覆,出現(xiàn)了大量“潛規(guī)則”乃至“無規(guī)則”的現(xiàn)象,導致違約欺詐、惡意競爭、變相傳銷、假冒偽劣、坑蒙拐騙、偷稅漏稅、權錢交易等現(xiàn)象在經濟生活中的滋生和蔓延……有學者指出,千差距、萬差距,缺乏公民意識,是中國與先進國家最大的差距.
青年大學生人生經驗少、閱歷淺,社會大環(huán)境的負面效應在客觀上加劇了他們價值觀中的某些不良傾向,使他們走入價值選擇的誤區(qū).因此,如果我國不積極改善社會大環(huán)境,不著手營造良好的公民文化氛圍,使得社會風氣得到有效糾正、道德滑坡現(xiàn)象得到遏制、違法亂紀受到嚴懲、民主法制建設落到實處,那么大學生公民意識的養(yǎng)成就無疑是紙上談兵.
〔1〕〔2〕扈中平.對我國道德教育虛偽性的批判[EB/OL]. [2005-02-14].http://learning.sohu.com/20050214/n224293348.shtml.
〔3〕魯潔.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礎——道德教育當代轉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7):4.
〔4〕公民意識:人人都要面對的命題[EB/OL].[2009-07-27]新華報業(yè)網 http://js.xhby.net/system/2009/07/27/010553940.shtml
〔5〕胡虹霞.大學生公民意識現(xiàn)狀調查與思考——以北京四所高校為例[J].世紀橋,2009(4):119.
G645
A
1673-260X(2010)07-0195-02
廣東省東莞市2010年哲學社會科學課題“雙轉型背景下東莞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研究”(2010B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