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琛
(西南大學 文學院,重慶 400715)
□作家作品研究
試論汪曾祺小說《受戒》的和諧之美
張琛
(西南大學 文學院,重慶 400715)
《受戒》是汪曾祺小說的代表作,小說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充滿桃源理想的美麗世界,這里有詩意的自然環(huán)境、詩意的民情風俗、詩意的人情人性美、詩意的結構,小說構建出了一個和諧完美的伊甸園世界。作家從和諧的理念出發(fā),不僅在文本中處處表現(xiàn)了和諧之美,更是透過文本向讀者傳達出了對于人的生存狀態(tài)的關注和思考,渴望著人性的回歸,凸顯出一種詩意自然以及詩意生存的整體和諧之美。
汪曾祺;小說;《受戒》;和諧;詩意
生態(tài)美學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新興的美學理論,它改變了傳統(tǒng)美學只以“人-社會”為中心的美學觀,而代之以“人-自然-社會”的美學觀,是一種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達到動態(tài)平衡、和諧一致的存在觀,是對人類永久發(fā)展、世代美好生存的深切關懷,更是對人類得以美好生存的自然家園和精神家園的一種重建,它強調人只有在與自然的平等和諧中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幸福,“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就是當代生態(tài)美學的核心觀念”[1]。汪曾祺的《受戒》就處處體現(xiàn)出了這種和諧的生態(tài)美,佛性與俗世人性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正如汪曾祺自己所言:“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盵2]所謂和諧,是指事物關系的一種平衡、有序,且相對穩(wěn)定的存在狀態(tài)和發(fā)展狀態(tài)?!昂椭C”不僅是他小說的美學追求,也是他所倡導的生存精神,是人的生存狀態(tài)的反映,應當是詩意的和自然的,應當是正視現(xiàn)實的和尊重個體生命的,倡導的是人性的回歸,而這正是在文革結束之后這一特定的時代背景下,當人們仍然對過去十年浩劫驚魂未定,沉浸在莊嚴而沉痛的傷感與反思中時,《受戒》以其不同于時下的傷痕文學、反思文學的別樣的風格和情趣來反映出作家倡導的人性的回歸。
《受戒》充分體現(xiàn)了作家的一種自由、平淡、融合、協(xié)調的美學追求,構筑了理想的桃花源世界,這里有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有淳樸的世俗風情、有純凈潔美的人情人性,作家更是以舒緩的節(jié)奏、輕快隨意的筆調把此種種融會托出,使其渾然一體,并處處彌漫著一種和諧之美,而在這和諧的人與自然背后,更是彰顯著作家對生活、對人生的理想態(tài)度——人應當回歸自然,自由而真誠的活著。正應了海德格爾的理論——人應當詩意的棲居在大地之上,這實際上就是在強調人性的解放與回歸。所以汪曾祺曾坦言:“我寫《受戒》,主要想說人是不能壓抑的,反而應當發(fā)掘出人身上美的詩意的東西,肯定人的價值,我寫了人的解放?!盵3]
《受戒》中寫了一僧一俗兩個世界,在傳統(tǒng)意義上,佛門生活與世俗生活是截然對立的,他們之間有著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但是在汪曾祺的《受戒》中,這兩個世界是沒有明顯的區(qū)別的,這道鴻溝并不存在,僧俗兩個世界是和諧的,這實質上正是佛教的世俗化的表現(xiàn)。在作家筆下,佛俗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合流,宗教與信仰充分地融入到當?shù)氐拿袼罪L情、傳統(tǒng)道德倫理的文化整體中,被本土化、生活化與世俗化了,和尚們的空門生活處處充滿著人間的煙火氣息。
然而佛教的人生觀是悲觀主義的,認定人生無事不苦,由此蔑視現(xiàn)實與人生,要求人們看破紅塵,斷絕苦因,超脫生死輪回,達到絕對寂靜的涅槃境界。顯然,雖然承認人有各種欲望卻力主壓抑它,這就是佛教的理念;相反的,正視人的各種欲望,并且無視清規(guī)戒律來徹底的張揚它,這正是對傳統(tǒng)佛教文化的反思與更正?!妒芙洹分蟹鸾痰氖浪谆憩F(xiàn)就是對所有的清規(guī)戒律的無形的反叛,佛門的清規(guī)戒律并沒有成為人性張揚的障礙,佛的世界與俗的世界不僅不對立,反倒是相映成趣、和諧與共。和尚們的生活方式是與世俗的人沒有太大差別的,在和尚們的身上,佛與俗達到了完美的統(tǒng)一與自然的和諧。
(一)“當和尚”是一種職業(yè)
在普通人眼里,“和尚”象征著佛教,象征著信仰,一般人都認為“出家”當“和尚”的不是看破紅塵遁入空門的無奈之舉和逃避行為,就是為了尋求精神世界的超脫。但是在小說《受戒》當中,在汪曾祺筆下,“當和尚”僅僅是一種職業(yè),并且是一種正當?shù)穆殬I(yè),是一種謀生的手段,而且是一種能夠帶來很多“好處”的職業(yè)。在廟里,和尚們的生活幾乎與常人無異,不僅沒有什么清規(guī)戒律,甚至還有許多的優(yōu)勢:他們不僅可以吃現(xiàn)成的飯,因為不管哪個廟都是要管飯的,還可以賺錢、講臟話,還可以自己決定是否還俗,可以娶妻生子養(yǎng)小妾,可以隨意唱黃色小調,可以拐人妻女處相好,甚至還可以公開殺生喝酒賭錢等等。佛家本有“五戒”之說,即戒殺、戒盜、戒淫、戒妄、戒酒,但偏偏庵中的和尚們就不僅是要殺豬喝酒,甚至還可以還俗娶妻生子,將佛門的清規(guī)戒律置之于腦后。而正是因為當和尚有這么多的好處,所以在《受戒》中才會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當和尚不是說想當就可以當?shù)?,你還得有關系才可以,并且要聰明、俊秀以及有條好嗓子,符合一定的條件才可以當和尚,所以并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當?shù)蒙虾蜕械?。所以,和尚是一種職業(yè),并且是很受歡迎的一種職業(yè),這使得它脫去了神圣的宗教外衣,變得非常的世俗化和生活化,佛俗之間的界限首先從這里拉開了,佛與俗開始自然的融合,以達到和諧的狀態(tài)。
(二)消解宗教的神圣
《受戒》所體現(xiàn)的佛教理念是完全世俗化了的,它消解了佛教作為一種信仰的嚴肅性。出家的和尚們的住處本是應該稱作“廟”的,而尼姑的住處才稱之為“庵”,“和尚廟”、“尼姑庵”才是世人約定俗成的說法??墒瞧模凇妒芙洹分?,明海當和尚進的地方卻叫做“荸薺庵”,庵里住的不是尼姑而是和尚。并且“荸薺庵”的名稱的來源,就更為接近大眾對佛教經(jīng)典的消解:“庵叫菩提庵,可是大家叫訛了,叫成荸薺庵。連庵里的和尚也這樣叫。”本來是有神圣性的,富于佛教意味的名稱,被這里的人們一“訛稱”就變成了民間化的、世俗化的“闡釋”。庵里的和尚也接受了這種闡釋,這就正好印證了和尚的俗人化與宗教的世俗化,宗教的神圣性在人們的無意識下被消解了。
(三)和尚們的世俗生活
《受戒》中廟里的和尚,與世俗的凡人一樣,過著完全世俗的生活,都無所謂佛門的清規(guī)戒律,饑了便食,困了就睡,“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樣”。所以汪曾祺才說,“我認為和尚也是一種人,他們的生活也是一種生活,凡作為人的七情六欲,他們皆不缺少,只是表現(xiàn)方式不同而已?!盵4]在庵里,和尚們經(jīng)常打牌,以此來娛樂和消磨時間,并且他們過年也殺豬,“他們吃肉不瞞人。年下也殺豬。殺豬就在大殿上。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樣,開水、木桶、尖刀。捆豬的時候,豬也是沒命的叫”[5]。本來佛法講究輪回因果,要善待一切的生命。但是荸薺庵的和尚們完全不顧及這些,他們更注重于現(xiàn)世的享受,而不是期待來世的回報。大殿有時是屠宰場,有時是聚賭的娛樂場,各路的生意人也經(jīng)常的到這個大殿來玩牌聊天,就像那是一個真正的茶館。廟里的生活非但不清苦寂寞,反而充滿了俗世的快樂與喧囂??傊斑@個庵里無所謂清規(guī),連這兩個字也沒人提起”。作家筆下的僧侶生活沒有清規(guī)戒律,沒有青燈黃卷。和尚們的行為遵循的是人的自然的本性,熱愛并享受著俗世的多彩生活所煥發(fā)出的人性人情的歡樂與愉悅。
(四)真誠而張揚的愛情——明英之戀
佛家講要“戒淫”,所有拈花惹草、男女感情通通都是被明令禁止的,和尚是不能談戀愛的,和尚談戀愛是違背佛教的教義的。但是在《受戒》中,和尚可以明目張膽的談戀愛、娶老婆,甚至老婆還可以跟和尚老公一起住在庵里,無論是庵里的和尚還是庵外的世人都沒有覺得這有什么不妥,反而認為這是正常的事情?!妒芙洹分械闹魅斯骱:托∮⒆拥膽賽?,正是庵趙莊僧俗不分,自由而逍遙的風俗世界的寫照,和尚們也盡情的享受著人性、人情所煥發(fā)出來的適宜與愉悅,佛堂內外“涌動著人生的歡樂”[6],表現(xiàn)出的是人掙脫外在束縛后的豁達。正如汪曾祺自己說過的:“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盵7]汪曾祺所描繪的正是觸動他內心的本色生活,這種本色生活跨越了佛門與紅塵的鴻溝,展現(xiàn)出溫暖與自由的味道,佛的世俗化使得佛與俗最終達到了和諧的境界。
汪曾祺擅長創(chuàng)造美的環(huán)境,讓他心目中美好的人物形象始終活躍在自然美與人性美高度和諧的環(huán)境里,進而使他所寫的人物和故事達到物我化一的至美境界,在小說《受戒》中,汪曾祺向我們展示出了一個充滿著詩情畫意的桃花源的世界,這是庵趙莊的人們生活的環(huán)境,包括自然的環(huán)境和人文的環(huán)境,這是一個獨特的空間,顯得詩意而和諧。在這個空間里,人們自由而隨性的生存著,與自然完美的融為一體的生存著。
(一)詩意的自然環(huán)境
小說《受戒》向我們展示出了十分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在庵趙莊,有姹紫嫣紅、花香四溢的莊院,清澈透明、潔靜和諧的河水,明麗清新、意趣盎然的蘆葦蕩、三面環(huán)繞著高大柳樹的荸薺庵、雪白的蘆花、獨自飛翔的野鶴、七色的云彩和古樸的寺廟鄉(xiāng)鎮(zhèn)、寬敞的農舍田園、如此的水鄉(xiāng)風情,構成了一幅風云多姿、恬淡和諧的自然美景,共同奏響了一曲悠揚、美妙的田園牧歌。汪曾祺在描繪鄉(xiāng)村風光時,引進了繪畫的技巧,所以使得他的作品呈現(xiàn)出畫面的優(yōu)美感,給人一種溫馨、純樸、清雅的美感。
(二)詩意的人文環(huán)境
除了描寫自然風光的優(yōu)美,作家還描寫了樓觀村鎮(zhèn)等人文景觀,如小說對“荸薺庵”的外觀的描繪,對鄉(xiāng)村風俗以及農活、特產(chǎn)等的描寫,都體現(xiàn)了作家對地域風情的重現(xiàn)。小說很注重對世俗民情的刻畫,在小說中,和尚可以不守清規(guī)戒律的束縛,可以喝酒吃肉,可以娶妻生子,所有的佛家禁忌都被無形的淡化和消解了,本應四大皆空的和尚過著非常世俗化的生活,宗教圣地成為了美麗的世外桃源。同時,小說中還置入了一些當?shù)氐拿窀杷字{,就好像仁渡和尚唱的小調山歌,這些大大增添了民俗風情的藝術效果,使之充滿了濃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充滿了詩的意蘊。
(三)人與自然的和諧
小說中不僅僅是有著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和充滿地域風情的人文環(huán)境,更重要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包括的是人與外部自然的和諧的生存和人與內在自然的精神上的和諧。在《受戒》中,大自然不是相對于人類而存在的客觀的自然,也并不是被動的生存環(huán)境,而是“人類心靈的另一存在”。優(yōu)美的自然之景在他筆下似乎被賦予了靈性,是具有生命的氣息,具有人一樣的品格和內在價值的生命個體。在庵趙莊,一切的美景無不具有人的靈性和感悟,都在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生長,顯示出自然的生命性。小說中的主人公明海和小英子的相識從水上開始,他們朦朧情愫的萌芽和初戀情感的發(fā)展像春天里的野草一樣蓬勃生長,又像流水一般自然,而他們愛情的高潮也是在那片茂盛的蘆葦蕩中達到的,他們純真的愛情就如蘆葦蕩的自然風光般清新純凈,透出一種率真美好的人性美與人情美。他們在自然的生命節(jié)律中滋養(yǎng)起的這種最自然、最和諧的情感,就是人和自然共生的升華。小說的最后,當兩人把船劃進蘆花蕩,兩人真誠而張揚的愛情與蘆花蕩里瘋長的蘆葦叢奇妙而又和諧的結合到了一起,暗含的就是人在與自然的本真相遇之中,進入了一種與自然同心共感的境地,達到了與萬物相生相通的境界,從而折射出個體心靈與自然韻律的相融相契,這就是人與自然的內在的“心性”的和諧,一切的外在束縛都被擺脫掉了,遵循的是完全的自我心性,人內心的生命活力得到了完全的釋放,生命處在一種完全的自由自在中,與自然在內在上達到了完全的和諧之美。
汪曾祺是一位語言大師,其詩化的語言向來為人稱道,簡約質樸,卻風云流蕩,他將小說語言提高到了本體論的高度,他說:“語言是小說的本體,……寫小說就是寫語言?!盵8]他的小說語言風格是詩化的也是散文化的,小說《受戒》中的語言就非常的詩化和散文化,并且充滿著節(jié)奏的音樂美,作家除了在整體結構上追求張弛有度的節(jié)奏美外,在遣詞造句上亦追求一種律動之美,從而在整體上呈現(xiàn)出一種和諧的美感。
第一,大量的運用短句,注重句式的變化與選擇,長短搭配,奇偶交叉,避免了行文節(jié)奏上的呆板與單調,形成了詩詞般回旋往復的和諧韻律。如“捋荸薺”那一段——荸薺的筆直的小蔥一樣的圓葉子里是一格一格的,用手一捋,嘩嘩地響,小英子最愛捋著玩,——荸薺藏在爛泥里。赤了腳,在涼浸浸滑溜溜的泥里踩著,——哎,一個硬疙瘩!伸手下去,一個紫紅紫紅的荸薺。……[9]此段不足百字,但卻是句式長短搭配,有了節(jié)奏,體現(xiàn)出一種流動之美。在整篇小說當中,不獨是個別的段落,絕大多數(shù)的句子都是不長的,三字、四字、五字的短句占了絕大部分。句子短,就會使文體顯得干凈利落,無拖泥帶水之病,而且跳躍活潑,富于律動和生氣,從而產(chǎn)生一種和諧回旋的美感。不僅僅是句式如此,段落也是如此,大部分的段落是極為簡短的,甚至一句話就是一段的情況也是很多的,大量的短段與長句的交叉運用,使小說的結構具有了一種外在的、整體的節(jié)奏感。從小處到大處,處處都體現(xiàn)出了語言的和諧之美。
第二,巧妙押韻,多用疊音、疊字,造就小說內部節(jié)奏的和諧美。大量的疊音、疊字的使用,使小說呈現(xiàn)出一種詩韻化的效果。例如,在《受戒》中介紹荸薺庵的環(huán)境的一段里:“荸薺庵的地勢很好,在一片高地上。這一帶就數(shù)這片地勢高,當初建庵的人很會選地方。門前是一條河。門外一片很大的打谷場。三面都是高大的柳樹。山門里是一個弄堂。”這段字只有六句話,第一、二、四、六句話的結尾分別是“上”、“方”、“場”、“堂”,都押的是“ang”韻,極為工整,讀起來音韻和諧、瑯瑯上口,有種讀詩的感覺。
整篇小說大量的運用了疊音詞語,以聲音的重復來表現(xiàn)出和諧的感覺,如小說中描寫英子母女三人的裝扮“頭發(fā)滑滴滴的,衣服格掙掙的”[10],形象的表示出了英子母女三人衣著的整齊、干凈。在前面提到過的“捋荸薺”的場景中,也有疊音的使用,如“嘩嘩”地響、“涼浸浸、滑溜溜”的泥里踩著等等,“嘩嘩”形象的寫出了荸薺葉子的干枯;“浸浸”、“溜溜”則不僅從觸覺上逼真的描述了踩在爛泥中的感覺,而且還能讓人想象出小英子光著腳丫天真活潑的場景。文中還有許多的如癢癢的、涼嗖嗖、胖墩墩、笑嘻嘻、撲魯魯魯?shù)鹊券B音詞,這些疊音詞的運用使小說的語言總體上形成一種鮮活的音樂的美感。
小說中還有大量疊字詞的運用,同樣是以詞語的重疊來增加小說語言的節(jié)奏感與和諧感。如寫小英子在田埂上留下的腳?。骸拔鍌€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作家連續(xù)用了三個形容詞的疊用,寫出了小英子的美麗;再比如寫仁山:“他一天就是這樣衣衫不履地這里走走,那里走走,發(fā)出母豬一樣的聲音”,用了兩個動詞的疊用,生動的刻畫出了仁山和尚的懶散、無聊、不拘小節(jié)。小說中還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疊字,如含含糊糊、咕嚕咕嚕、一個一格等等。這些疊音、疊字的運用不僅細致、逼真地刻畫出了人物的舉止、情態(tài),更使小說語言流淌出一種跳躍的、回旋著的律動與和諧美。
第三,在小說《受戒》中出現(xiàn)了許多的民間歌謠,語言清新、俏皮,其中大量的口語的運用使小說的語言非常的自然樸實,打破了書面語的呆板的模式,令人感到清新別致和旺盛的生命氣息,口語化的、民間歌謠的添加使得汪曾祺的小說讀起來抑揚頓挫、鏗鏘有聲,隨著情節(jié)的流動有一種跌宕起伏的情調和內在的和諧而優(yōu)美的旋律,富于節(jié)奏感和音樂感,使小說從整體上透出一種飽含韻味的、不疾不徐的、充滿節(jié)奏感的和諧美。
所以說,汪曾祺小說的和諧美,表現(xiàn)在他純熟的語言操作技巧上。他說:“語言的美不在一句一句的話,而在于話與話之間的關系?!薄罢Z言像樹,枝干內部汁液流轉,一枝搖,百葉搖。語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11]汪曾祺小說的語言,近似隨筆,自由散漫,像緩緩流淌的清溪,寧靜中顯出悠長的意味,和諧而又優(yōu)美,質樸、清雅、雋永,有詩化的傾向,有無盡的韻味。他筆下的世界因此是充滿了生命活力的,率性而沒有束縛,沉靜和樂而沒有喧囂紛爭,呈現(xiàn)出渾然一體的和諧,具有特殊的審美意趣,耐人咀嚼,讓人回味。
“和”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一個重要的概念,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把“和”視為一種理想的追求和美的境界。而禪家則不同于儒道兩家,注重的是從人自身的身心關系中尋找個體與自我的和諧,在汪曾祺小說《受戒》中也處處體現(xiàn)著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不僅僅是人與自然在外部的生存環(huán)境的和諧,更是人與自然在內心中的一種精神上的和諧,可以認為小說融合了儒道禪三家的“和”的思想。雖然儒道禪三家都講“和”,也各有特色,但從中我們卻可以找出共通的地方,三家都是以人為主體,從人出發(fā)而又歸于人,關注的都是人與人生,通過對人的生存的意義、價值及其理想境界的追尋等問題的透視,來妙解人生的奧秘。所以這種和諧之美在現(xiàn)代更是有著啟示的意義?,F(xiàn)代意義上的和諧,不僅僅是要追求人與自然外在和內在的和諧,更是要追求人們自己本身的和諧,是人性的回歸,更是人們得以自由自在生存的基石,正如海德格爾提出的理念,“人應當詩意的棲居在大地上”,何謂詩意?不就是講究的一種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嗎?人與自然能夠和諧相處,人與人能夠和諧的相處,筆者認為這就是和諧的現(xiàn)代啟示所在。
[1]陳望衡.美與當代生活方式[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2][3]汪曾祺.汪曾祺全集(第八卷)[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4][7]汪曾祺.關于《受戒》[A].汪曾祺全集(第六卷)[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5][9][10]汪曾祺.汪曾祺小說[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3.
[6]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8][11]汪曾祺文集·文論卷[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4.
The Harmonious Beauty in Wang Zengqi’s Novel Commandment
ZHANG Chen
(School of Literature,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Wang Zengqi’s representative novel Commandment describes a Utopian world,a harmonious and perfect Eden filled with beautiful natural scenery and poet-like folk customs.Based on the conception of harmony, the writer not only expresses the ubiquitous beauty of harmony in the text,but also conveys his concerning and thought about human survival and his desire for humanity regression,foregrounding the holistic and harmonious beauty of poetic nature and existence.
Wang Zengqi;novel;commandment;harmony;poetic
I207.67
A
1674-3652(2010)02-0108-05
2009-12-28
張 ?。?986- ),女,西南大學文學院2009級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黃江華]
□作家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