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虎軍
(西北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教育學
從吏部銓選的標準看唐人的語文素養(yǎng)
李虎軍
(西北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高度繁榮的盛世,經(jīng)濟蓬勃發(fā)展,體制更臻完善。與“一切以程文為去留”的科舉制相對應的吏部銓選是唐代社會政治體制漸趨完備的反映。吏部銓選的標準既有效的保障了唐代官僚隊伍的質(zhì)量,也為考查唐人的語文素養(yǎng)提供了一個參照系。本文擬通過對吏部銓選標準的解讀以及銓選標準與唐人語文素養(yǎng)之間關系的探究,為當前的各級各類考試和語文教師的培養(yǎng)與任用提供一點啟迪。
吏部銓選;唐人;語文素養(yǎng)
隋唐以前的士人通過察舉等可以直接做官,而隋唐以后的士人一般必須經(jīng)過科舉的選拔,才能取得吏部考試的資格,經(jīng)吏部考試合格后才能授官。在唐代,將吏部的這種再次選試,稱為“銓選”?!般尅?,本義是衡量輕重的器具,后來引申為選賢求能、量才授官。因為及第者須得經(jīng)過銓選合格后才能授以官職,所以這種考試又稱“釋褐試”?!昂帧保垂糯矫袼?,“釋褐”就是脫去褐衫(平民服)而身著朱紫(官服)之意。
因此,有的學者說:“隋唐的科舉制乃是一種考試制度,與選拔官員有一定聯(lián)系,還不象后世那樣,它只是選拔官員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盵1]而吏部銓選是通向仕途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也是最后一道“關試”。當銓選合格并授官后,整個銓選過程才算結束。至此,士子們“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夢想才算得以真正實現(xiàn)。
據(jù)《新唐書·選舉志下》(卷四十五,第1171頁)記載,吏部銓選的標準為“凡擇人之法有四:一曰身,體貌豐偉;二曰言,言辭辨正;三曰書,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優(yōu)長?!薄吧怼?、“言”、“書”、“判”,稱作“四事”,也叫“四才”。實際上,“身”和“言”屬考察項目,“書”和“判”屬于考試項目。先把應選人集中到一起,統(tǒng)一參加考試,觀其“書”、“判”,然后察其“身”、“言”。這一程序和時下的研究生入學考試極其相似,先須初試上線(及第后取得資格),然后再參加復試,復試分為筆試(“書”、“判”)和面試(“身”、“言”)兩部分。然而,吏部銓選比當前的研究生入學考試更為嚴格,這不僅體現(xiàn)在報名審查和監(jiān)考上,更體現(xiàn)在銓選本身及后期的考查工作上。
當“四事”或“四才”考試、考察通過后,還要以“三實”進行衡量,決定官員的取舍。所謂“三實”,即“德行、才用、勞效”。“‘德行’指的是(封建社會規(guī)范下的——引者注)道德與品行,‘才用’指過去經(jīng)歷中表現(xiàn)出來的實際才能,‘勞效’則指前資官在任職期間的考課等級?!盵2]據(jù)《新唐書·選舉志下》(卷四十五,第1171頁)記載:“四事皆可,則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勞。得者為留,不得者為放。”就是說,先考察“德行”,“德行”相同考察“才用”,“才用”相同則考察“勞效”。這樣就避免了“專以言辭刀筆取人,而不悉其行”(見《新唐書·選舉志下》卷四十五,第1175頁)的弊病,全面考查了應選人各方面的素養(yǎng)。
可見,“三實”對“四才”來說,實際上是一種補充。正因為此,使得吏部銓選在程序與體制上顯得相當完備。有學者評價道:“在整個古代選官制度發(fā)展史上,(吏部銓選)堪稱秦漢以來最為完備的官吏任用制度?!盵3]
下面我們來分別看看吏部銓選的標準及其對唐人語文素養(yǎng)①該文中的語文素養(yǎng)主要采納的是夏家順《“語文素養(yǎng)”的內(nèi)涵分析、新解及其教育含義》(見《語文建設》2008年第1期)一文中的觀點。該觀點在評析課程標準和倪文錦、王尚文、彭小明、周慶元、崔巒等人觀點的基礎上,根據(jù)皮連生、何更生、王小明等人關于語文教學目標的分類理論,認為語文素養(yǎng)是語文學習的結果,包括人文素養(yǎng)和語文能力兩個方面。人文素養(yǎng)指語文學習中習得的價值體系、情感成分與行為習慣等。語文能力包括語文知識、語文基本技能和高級技能等。聽、說、讀、寫是語文能力中的基本技能,也是語文素養(yǎng)的核心組成部分。為了縮小范圍,便于論述,本文中的語文素養(yǎng)著重指向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部分。的影響:
如前所說,“身”、“言”兩項,屬于考察范圍,主要考察對應選人耳目所及之印象。
“身”,即“體貌豐偉”。它的標準要求是相貌端正、身體魁偉。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是順利工作和幸福生活的前提,只有健壯的身體才能抵得住各方面的壓力。強健的體魄給人一種寬厚宏大、海納百川的感覺。所以唐人總體上給人一種體格健壯、思想開放和奮發(fā)向上的印象。
當然,“身”只考察的是應選人體格健壯與否、儀表堂堂與否等外表形象,并無嚴格的標準。如人所共知的相貌奇丑的盧杞,曾官至德宗朝的宰相;裴度的身材相當短小,卻是憲宗時期的一代名臣。
“言”,即“言辭辨正”。它的標準要求是語言流利,能言善辯。從表面上看,這一項考察的只是應選人的語言表達能力,其實,它也能測驗出應選人思維邏輯方面的能力,因為語言是思維的直接現(xiàn)實,語言和思維是相互表里的?!把浴边@一標準,在我國古代就有良好的傳統(tǒng),曾有一批專門靠“言”而生活的人,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口若懸河、汪洋恣肆的辯士說客,像蘇秦、張儀等。這一傳統(tǒng)到唐代仍未發(fā)生大的變化,如唐之魏征、虞世南、褚遂良等諫臣也就是因善“言”而出名的。
顯而易見,這里的“言”,其實指的就是語文素養(yǎng)中的一個核心部分——說?!罢f”是口頭語言的表達,是人與人之間交流、溝通的基本手段。要求準確、簡潔、有條理。當然,說話要注意場合,講究技巧、方式、方法等?!罢f”的能力從一個側面能夠反映出聽的能力,若無聽,則說沒有針對性。
關于“書”和“判”兩項,屬于考試范圍,主要考察的是應選人自身所具備的能夠在考試中反映出來的實際能力。
“書”,即“楷法遒美”。它的標準要求是剛勁有力,端莊雋永。在唐代,書法很受崇尚。不但統(tǒng)治者自己愛好書法,推崇書法藝術,而且整個社會都非??粗貢ā=鹫娭赋觯骸耙话銘e士子莫不講究,唐代楷書名家輩出,如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還有‘草圣’張旭、懷素等,對后世影響都很大,這與吏部選官重書法很有關系?!盵4]另外,宋人馬永卿在《嬾真子》中評價道:“唐人字畫,見于經(jīng)幢碑刻文字者,其楷法往往多造精妙,非今人所能及。蓋唐世以此取士,而吏部以此為選官之法,故世競學之,遂至于秒?!薄敖裰咳擞诖藸蠲财?zhèn)ィ赞o辨博,判斷公事。既極優(yōu)長,而更加以字畫遒美。”可見,吏部銓選的這一標準對唐人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有著很大的影響。
識字寫字是語文學習的開始,是閱讀與寫作的基礎,它是衡量語文素養(yǎng)的硬指標。唐人對寫字的要求是相當高的,不僅要求書寫正確、規(guī)范,還將其提升到了書法藝術的高度。有唐一代,重視書法和書法藝術,并且名家輩出,是唐人語文素養(yǎng)高度發(fā)展的一個見證。
所謂“判”,即“文理優(yōu)長”。它的標準要求是行文流暢,論述精當。就是“根據(jù)各地官府的獄訟案件,或經(jīng)籍所載史事設為案例,讓應試者剖析判決,寫出判詞,以查驗應試者為官的能力?!盵5]判詞要求辭采精麗、對仗工穩(wěn),考查的是應選人在寫作等方面的語文素養(yǎng)?!坝性娰x功夫的進士自然勝過其他科目的及第者”[6]。白居易在判尚書省與州府關于“市井子弟可否應舉”時,道:“唯賢是求,何賤之有?……揀金于沙礫,豈為類賤而不收?擇木于澗松,寧以地卑而見棄?但恐所舉失德,不可以賤廢人。況乎識度冠時,出自牛衣之后;心計成務,擢于賈豎之中。在往事而足征,何??浦窍??州申有據(jù),省詰非宜。”(轉引自金諍的《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第66頁)他在闡述唯賢是求,不可拘泥于出身貴賤的道理時,充分運用比喻、反問等手法,并廣征博引,而且“駢四儷六”,堪稱為一篇“典麗精致的駢文判詞”。盡管“‘判’是一種‘駢四儷六’文體,蓋多泛泛,頗不易作”[7]。元人馬端臨在《文獻通考·選舉十》(卷三十七,第354頁)中也批評道:“蓋雖名之曰判,而與禮部所試詩賦雜文無以異殊,不切于從政?!钡珜x人在寫作等語文素養(yǎng)方面的要求,則是很高的,這是顯而易見的。
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是衡量一個人語文素養(yǎng)高低的重要指標。準確、鮮明、生動是寫作的最基本要求。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一種綜合性的心智與機能活動[8]。它也能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讀的能力,讀是吸收,寫是表達,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故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較之現(xiàn)在的學生寫不出一篇內(nèi)容充實、文從字順的文章,唐人的語文素養(yǎng)之高是很令人折服的。這不僅體現(xiàn)在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上,也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與工作當中(如前之白居易的判詞)。
此“四才”中,“判”兼具文章辭采和文理思路,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真實地考察出應選人的實際辦事能力,也就是語文應用能力,所以最為重要。馬氏在《文獻通考·選舉十》(卷三十七,第354頁)中指出:“吏部所試四者之中,則判尤為切。蓋臨政治民,為此第一義,必通曉事情,諳練法律,明辨是非,發(fā)摘隱伏,皆可以此覘之?!?/p>
雖然吏部銓選的“權利過分集中”、“業(yè)務繁劇,難于對應選人進行仔細而實際的考察”3,但它畢竟從本質(zhì)上說是與科舉制成龍配套的,以考試的方式,注重應選人的實際才能。其本身既有對應選人的考試(“書”、“判”)、考察(“身”、“言”),也有對應選人的核實檢驗(“三實”)。這樣既可以考查出應選人外顯的素養(yǎng),也可以考查出應選人內(nèi)隱的素養(yǎng)。這對唐人高水平的語文素養(yǎng)“無疑是一種保證”。難怪連“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都“四舉于禮部乃一得,三選于吏部卒無成”[10]
綜上所述,與其說吏部銓選是一種獨立的考試選官制度,還不如說是士子入仕途中與科舉相對應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爸苊芡陚洹保S留珠語)的吏部銓選,有效地保障了唐人較高的語文素養(yǎng)水平,對當今的各級各類考試(如公務員考試和研究生入學考試等)和語文教師的招聘上崗不無可資借鑒之處。
[1]祝晏君,葉林生.中國古代人事制度[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2.85.
[2][3][7][9]黃留珠.中國古代選官制度述略[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244、247、243、247.
[4][5][6]金 諍.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66-67、65-66、66.
[8]靳 健.后現(xiàn)代文化視界的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6.183.
[10]韓 愈.韓愈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71.
A Study of Literacy of Tang People from the Personnel Selection Standard
LI Hu-jun
(School of education,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 730070,China)
Tang dynasty was a flourishing age in feudalist China when the society and economy were very prosperous and the social systems were increasingly getting perfected.The personnel selection which corresponded to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s a reflection that the political system was also getting perfected.The personnel selecting standard in Tang Dynasty not only effectively guaranteed the quality of the officials but also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inspecting people’s literacy.This writer of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interpret the personnel selecting standard of Tang dynas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ndard and Tang people’s literacy,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some inspiration for various examination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personnel election;Tang people;literacy
K242;G42
A
1674-3652(2010)02-0156-03
2010-01-12
李虎軍(1982- ),男,甘肅天水人,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雪 豹]